Buddhism Series 1 - Doctrine 《佛教叢書1-教理》
A Buddhist View of the Universe - Part 2: Heaven and Hell 佛教的宇宙觀 第二篇 天堂與地獄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佛教的宇宙觀 第二篇 天堂與地獄壹‧前言
在廣大浩瀚的宇宙之中,一般人的思想、意識所及,除了今生所依存的世界之外,其次就是天堂與地獄。因為在一般人的觀念裡,認為人死後不是上生天堂,便是墮入地獄,天堂與地獄介乎人道的上下,一個代表享樂,一個代表受苦,這就是一般人對天堂與地獄的認識。
然而,以佛法來講,人死後不一定就上生天堂或墮入地獄,天堂與地獄只是十法界中的其中二界,上生天堂有上生天堂的條件因緣,墮入地獄有墮入地獄的業力道理,二者各有其不可混淆錯亂的因緣果報。
貳‧天堂和地獄的種類
各種宗教都認為有天堂地獄的存在,佛教也肯定有天堂與地獄存在的事實。
一、天堂
佛教認為天堂有三界二十八天之分:
1.欲界六天:四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
2.色界十八天:梵眾天、梵輔天、大梵天,為初禪三天;少光天、無量光天、光音天,為二禪三天;少淨天、無量淨天、遍淨天,為三禪三天;福生天、福愛天、廣果天、無想天、無煩天、無熱天、普見天、善現天、色究竟天,為四禪九天。
3.無色界四天: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非想非非想處天。
二十八天的介紹詳如上講「三界二十八天」,此處不再贅述。
二、地獄
地獄有十八種之分,也就是一般俗稱的十八地獄,即:八熱地獄、八寒地獄、孤獨地獄、近邊地獄等十八個極苦的地方。
1.八熱地獄:指等活、黑繩、堆壓、叫喚、大叫喚、燒炙、大燒炙、無間(阿鼻)等八個炎熱的大地獄。
(1)等活地獄:又稱想地獄。是說眾生犯殺生重罪墮入此道,手生鐵爪,其爪長利,互相瞋忿,懷毒害想,以爪相攫,肉即墮落;或受到斫刺磨擣等刑罰,悶死過去之後,經涼風一吹,皮肉還生,馬上甦醒復活,繼續受苦。
(2)黑繩地獄:此獄中獄卒,以熱鐵繩絣牽罪人,然後斬鋸,復有惡風吹熱鐵繩,籠絡其身,燒皮徹肉,焦骨沸髓,苦毒萬端,故稱黑繩地獄。
(3)堆壓地獄:又稱眾合地獄。凡是犯殺生、偷盜、邪淫者墮入此道。此地獄中有大石山,罪人進入後,山自然合起,堆壓其身,骨肉糜碎,故稱堆壓地獄。
(4)叫喚地獄:是說受罪眾生既到此獄,獄卒即將其擲入大鑊中,沸湯烹煮,受諸痛苦,號啕叫喚,所以稱叫喚地獄。凡是犯殺生、偷盜、邪淫、飲酒者墮入此道。
(5)大叫喚地獄:是說獄卒既將罪人沸湯烹煮已,業風吹活,又捉向熱鐵中煎熬,痛苦極切,發聲大叫,故稱大叫喚地獄。凡是犯殺生、偷盜、邪淫、妄語者墮入此道。
(6)燒炙地獄:又稱焦熱地獄、炎熱地獄。此地獄中以鐵為城,烈火猛燄,內外燒炙,皮肉糜爛,痛苦萬端,所以稱燒炙地獄。
(7)大燒炙地獄:又稱大焦熱地獄、大極熱地獄。是說獄卒將罪人置於鐵城中,烈火燒城,內外俱赤,燒炙罪人,又有火坑,火焰熾盛;其坑兩岸,復有火山,捉彼罪人貫鐵叉上,著於火中,皮肉糜爛,痛苦萬分,故稱大燒炙地獄。
(8)無間地獄:又稱阿鼻地獄、無救地獄。是說有罪眾生,於此獄中受苦,無有間歇,故稱無間,是極苦的地獄。凡是造五逆罪、誹謗大乘者墮入此道。
2.八寒地獄:指頞浮陀、泥賴浮陀、阿吒吒、阿波波、虎虎婆、嗢缽羅、缽特摩、摩訶缽特摩等八種寒冷冰凍的地獄。
(1)頞浮陀地獄:譯為皰。指受罪眾生因嚴寒逼身,皮肉皰起。
(2)泥賴浮陀地獄:譯為皰裂。是說受罪眾生因寒苦所逼,皰即拆裂。
(3)阿吒吒地獄:是說受罪眾生由於寒苦增極,唇不能動,唯於舌中作此吒吒之聲。
(4)阿波波地獄:是說受罪眾生寒苦增極,舌不能動,唯作此波波之聲。
(5)虎虎婆地獄:同於上述二者,都是因寒苦增極而發出異聲。
(6)嗢缽羅地獄:譯為青蓮花。是說受罪眾生由於寒苦增極,皮肉開拆,似青蓮花。
(7)缽特摩地獄:譯為紅蓮花。是說受罪眾生由於寒苦增極,肉色大拆,似紅蓮花。
(8)摩訶缽特摩地獄:譯為大紅蓮花。是說受罪眾生因寒苦增極,皮肉凍裂,全身變紅,似大紅蓮花。
此外,孤獨地獄、近邊地獄都是由各人的罪業所招感,孤散四處,或在四洲之中,或在山谷間,或在山頂上,或在曠野,或近江河,或在地下、虛空之中,處所不定。
另外,八大地獄各有十六眷屬地獄,又稱十六小地獄;乃至無量無數的地獄,一一獄中,更有百千種苦楚。
總而言之,只要眾生造作惡業,就有地獄的存在。
參‧天堂地獄概況
根據《金光明經》、《起世經》、《立世阿毗曇論》等經論記載,將天人的生活概述如下:
天人形象:身有光明,齒白方密,瓔珞披身,自然無垢。
天人壽命:由五百萬歲至八萬四千劫。
天人飲食:欲界天人隨其貴賤,好惡不同,色界天人則以禪悅法喜為食。
天人僕乘:有象、馬、孔雀,諸龍乘騎及天鳥等。
天人語言:皆作聖語。
天人眷屬:四天王天有九十一子,忉利天有千子,夜摩天以上有男女相匹配,不可具說其數目。
天人婚禮:欲界有男、女相,有嫁娶;色界無有男、女相,無嫁娶。
天人衣服:著天衣,光色具足。
天人奏請:觀察人間善惡,奏聞帝釋及忉利天。
天人住處:四天王天在日月星中,三十三天在妙高山頂,夜摩天以上在空中,密雲如地。無色界天,因無形色故,無別住處。
天人貧富:欲界報有厚薄、貧富之別;夜摩天乃至色界諸天,則貧富皆等。
天人身光:欲界以施、戒、定等,身常光明,不須日照;色界行禪離欲,身出妙光明,勝日月,皆由心清淨故。
天人送終:諸天若眷屬死亡,不送、不燒、不棄、不理,身如光焰,沒有屍骸,以化生故。
天堂代表快樂,相對的,地獄是痛苦的表徵,是三惡道中最苦的一途。地獄最難忍受的痛苦是求死不能,地獄的眾生是生而復死,死而復生,綿綿不斷,無止無盡的「無間」痛苦:
1.受苦無間:接受種種的苦刑,亦殺亦剁,亦剁亦殺,如是眾苦反覆展轉,毫不間歇。
2.身形無間:地獄眾生的身體同時布滿一切獄中,接受一切的苦刑。換句話說,一切地獄的痛苦同時加在眾生身上,因此苦不堪言。
3.時間無間:罪業眾生受刑悶死過去以後,經業風一吹,再度甦醒過來,繼續接受刑罰,如此週而復始,永無止盡。
4.罪器無間:無間地獄各種刑罰的罪器充滿,眾生忽而上刀山,忽而下血河,忽而抱火柱,忽而灌烊銅,痛苦之酷烈,實非人間所能想像。
5.罪類無間:種種眾生同時受苦,毫無間隔。
《地藏菩薩本願經》說:「五事業感,故稱無間。」就是指無間地獄由上述五事招感所成,因此稱為無間。
肆‧上天堂和下地獄的因緣
上生天堂或下墮地獄,各有其因緣、條件。
一、人天三福行
欲生天堂,要修布施、持戒、禪定等三福行。
1.布施:布施就是以慈悲心惠施福利給人,分財施、法施、無畏施。布施不僅能攝受眾生,自己也能捨棄慳貪的根本煩惱,尤其能招感人天福報,是自利利他的法門。
2.持戒:受持五戒必可升天。如持不殺戒,生四天王天;持不殺、不盜戒,生三十三天;持不殺、不盜、不邪淫戒,生夜摩天;持不殺、不盜、不邪淫、不妄語戒,生兜率天;持不殺、不盜、不邪淫、不妄語,且受持嚴謹,生化樂天及他化自在天。
3.禪定:禪定是上生天堂的要道之一,因為布施、持戒是修福德,福德具備了,更要進一步修慧,欲得智慧,必須契入甚深禪定,由定而發慧。尤其色界以上諸天,都要有禪定才能修得。
二、地獄三原則
入地獄的三原則是:神通、業力、大願。
1.神通:神通可以自由出入地獄天堂,無所障礙。譬如家喻戶曉的「目連救母」的典故,目犍連尊者能夠到地獄去救度母親,就是憑仗著神通的力量。
2.業力:佛經上說:「不思議業力,雖遠必相牽,果報成熟時,求避終難脫。」業力是有情行為造作,招感果報的力量。有情眾生造作無量無邊的五逆重罪,這些罪業形成一股巨大無比的力量,依有情眾生所造的行為後果,將有情眾生牽引至地獄受報。因此眾生墮入地獄,不是由天神閻君所主宰操縱,而是取決於自己的業力。業報自作自受,絲毫不會混淆。
3.大願:重罪眾生輪迴地獄是由於惡業牽引,而諸佛菩薩示現地獄是由於悲心大願。譬如地藏菩薩發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這種「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大悲願,使地藏菩薩能夠遊化地獄,救拔倒懸。
伍‧結語
天堂地獄在那裡?就在我們生活的人間。譬如現代的社會,人人豐衣足食,吃穿是錦衣玉食,住的是高樓大廈,不但地毯鋪地,而且有冷暖氣設備,出門有轎車代步,甚至搭乘飛機輪船,一日千里;聯絡事情,有電話可以馬上溝通遠在天邊的對方;觀賞電視傳真報導,剎那間可以看到千山萬水以外的狀況;電腦、搖控的使用,可以隨心所欲,運用自如。我們享受著這麼多的福德因緣,過著極其平靜幸福的生活,這不就是天堂嗎?
天堂可以在人間實現,地獄也可以在人間看到它的慘烈狀況。譬如到菜市場、餐廳飯店走一遭,但見雞鴨豬羊等,倒懸提掛,切剁宰割、活剝生烤,這不就是倒懸地獄、刀山地獄、火燒地獄嗎?到醫院手術室、病房等,也處處可聞哀號聲,可見地獄慘狀。
天堂地獄在那裡?就在我們的心裡。天臺家說我們的心「一念三千」,唯識家則說一切萬法「唯心所變」。我們的心瞬息變化,捉摸不定,忽而諸佛聖賢的心,忽而三塗惡道的心,一天之間,在十法界中上下浮沈,去來無數次。成佛希賢端在一心,墮落輪迴也繫乎一念。譬如有時候與人計較,不能滿足,猜疑忿恨,心中充滿貪瞋痴,那就是地獄;有時對人慷慨布施,歡喜讚歎,處處以慈心待人,那就是天堂。
《維摩詰經》說:「隨其心淨則國土淨。」我們如果能夠時時保持一顆明淨的心來對待世間的一切,這個世界便是天堂,便是淨土。因此,天堂地獄不在他方遠處,就在我們當下的一念。
...................................................................................
一、敘述天堂地獄的概況。
二、說明上升天堂的三福行。
三、說明入地獄的三原則。
四、天堂地獄在那裏?
...................................................................................
如需引用文章,請註明出處。 本網站由 佛光山資訊中心 協助製作Copyright © 著作權 佛光山 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