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ddhism Series 2 - Canonical Texts 《佛教叢書2-經典》
Expanded Collection on the Propagation and Clarification of Buddhism 廣弘明集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祖師著作 ■廣弘明集《廣弘明集》,三十卷,唐朝道宣(596-667)律師著。師為南山律宗之祖。又稱南山律師、南山大師,浙江吳興人(一說江蘇潤州丹徒人),俗姓錢,字法遍。十六歲出家,先後隨日嚴寺慧頵、大禪定道場智首學律。後住於終南山倣掌谷(長安之南),營建白泉寺,研究弘宣《四分律》,其宗派稱南山律宗。歷住崇義精舍、豐德寺、淨業寺。顯慶三年(658),敕任長安西明寺上座,並奉詔至玄奘譯場參與翻譯。未久,撰《釋門章服儀》、《釋門歸敬儀》等。龍朔二年(662),高宗敕令僧尼須禮拜君親,師與玄奘大師等上書力爭,此事乃止。乾封二年二月,於淨業寺創立戒壇,為後世建築戒壇的法式。是年十月入寂,世壽七十二,僧臘五十二。諡號「澄照」。
生平獎掖後進,不遺餘力,德行淳厚,緇素共仰。所著之《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十二卷、《羯磨疏》三卷、《戒本疏》六卷、《拾毘尼義鈔》六卷、《比丘尼義鈔》六卷,稱為律學五大部。另撰有《大唐內典錄》十卷,是一部整理經典的目錄書。又針對道教之說,編集《古今佛道論衡》四卷、《廣弘明集》三十卷等,以宣揚佛法。此外尚著有《續高僧傳》十卷、《釋氏略譜》、《釋迦方志》、《三寶感通錄》等諸書,皆為後世治學者的指南。
本書繼《弘明集》,收錄六朝至唐代凡一百三十餘人的著作。以「其弘護法網,開明於有識」,故稱「廣弘明」。
本書記述佛教自傳入我國至唐初以來,歷朝的興廢、佛道間的論爭及佛教義理的探討等,內容每多涉及外典,舉凡論說、文書、詩賦、詔等資料,無所不包,除卷首序文外,共集有歸正、辨惑、佛德、法義、僧行、慈濟、戒功、啟福、悔罪、統歸等十篇,計二百餘條。又在每篇之前,皆附有序文,說明該篇主旨。茲將各篇內容擇要概述如下:
一、歸正篇:說明佛是大聖,凡俗攸歸;天地、三皇五帝,不足歸敬。
1.商太宰問孔子聖人(一)
2.子書中以佛為師(一)
3.漢法本內傳(一)
4.後漢郊祀志(一)
5.吳主孫權論佛化三宗(一)
6.宋文集朝宰敘佛教(一)
7.元魏孝明述佛先後(一)
8.元魏書釋老志(二)
9.高齊書述佛志(二)
10.遂古篇(江淹)(三)
11.歸心篇(顏之推)(三)
12.七錄序(阮孝緒)(三)
13.捨事李老道法詔(梁武帝)(四)
14.廢李老道法詔(齊文宣帝)(四)
15.通極論(彥琮)(四)
其中,梁武帝於〈捨事李老道法詔〉中謂:「願使未來世中童男出家,廣弘經教,化度含識,同共成佛。寧在正法中長淪惡道,不樂依老子教暫得生天。」這是梁武帝以國主身分宣示佛教為正法,因此,不但自己「舍事道法,皈依佛教」,並勸公卿百官「宜反偽就真,捨邪入正」。
二、辯惑篇:集錄辨佛道優劣真偽及歷代排佛廢寺,沙汰僧尼等文章。
1.辯道論(曹植)(五)
2.聖賢同軌老聃非大賢論(孫盛)(五)
3.老子疑問反訊(孫盛)(五)
4.均聖論(沈約)(五)
5.列代王臣滯惑解(六-七)
6.擊像焚經坑僧詔(魏太武帝)(八)
7.大集道俗廢立二教議(周武帝)(八)
8.二教論(道安)(八)
9.笑道論(甄鸞)(九)
10.周祖廢二教立通道觀詔(周帝宇文邕)(一○)
11.周祖平齊召僧敘廢立抗拒事(惠遠)(一○)
12.周祖巡鄴請開佛法事(道林)(一○)
13.周祖天元立對衛元嵩上事(王明廣)(一○)
14.唐上廢省佛僧表(傅奕)(一一)
15.唐廢佛省僧箴(法琳)(一一)
16.唐破邪論(法琳)(一一)
17.決對傅弈廢佛法僧事(明(上既+下木))(一二)
18.辯正論十喻九箴篇(法琳)(一三)
19.內德論(李師政)(一四)
(1)《辯道論》:曹植作,批難神仙說的詐妄。
(2)《二教論》:北周道安撰,全篇採問答形式論述儒佛二教的要旨,並比較其優劣。後周天和五年(569),甄鸞奉進《笑道論》三卷,評論佛、道二教,群臣論之,以為傷損道教,而武帝亦崇信道教,對此大為不悅,即於殿庭焚毀;道安慨然上本書以論究儒、釋、道之優劣真偽,群臣莫敢非議,佛道二教之爭於是為之中止五年。
(3)《笑道論》:北周甄鸞撰,三卷,共三十六條。各條皆引道書而論述其說淺薄,不足採信。
以上二書都是以強烈的論點,極力論難道教的低劣,是當時有關佛道優劣論爭的重要論著。
(4)《均聖論》:南齊沈約撰,是與道士陶弘景論爭之作。說明佛教五戒中特別重視不殺生戒。周公與孔子說仁義,佛教則說示不殺生的慈悲,因此,佛教的慈悲與周孔的教化是不相矛盾的,也就是所謂「內聖、外聖,義均理一」。
三、佛德篇:集錄稱頌佛菩薩之盛德、現之祥瑞的讚、銘、頌、詔,及發願文、懺悔文、舍利感應記、表等。
1.佛釋迦文菩薩等像讚(支道林)(一五)
2.佛影銘(慧遠)(一五)
3.佛法銘讚(謝靈運)(一五)
4.佛記序(沈約)(一五)
5.佛像瑞集(道宣)(一五)
6.出育王舍利詔(梁武帝)(一五)
7.菩提樹頌(蕭綱)(一五)
8.梁唱導文(蕭綱)(一五)
9.歸佛發願誓文(王僧孺)(一五)
10.謝述佛法事書啟(梁簡文帝)(一六)
11.寺剎像等銘(沈約等)(一六)
12.隋國立舍利塔詔(隋高祖)(一七)
13.舍利感應記(王邵)(一七)
14.慶舍利感應表(一七)
四、法義篇:集錄晉代至唐代年間,論述佛教善惡因果、神不滅、因緣、二諦、法身等義理的論、書,及諸皇帝、太子的講疏、教序等。
1.釋疑論(戴安)(一八)
2.與遠法師書(戴安)(一八)
3.難釋疑論(道祖)(一八)
4.重與遠法師書(戴安)(一八)
5.報應問(何承天)(一八)
6.辯宗論(謝靈運)(一八)
7.述佛法諸深義(姚興)(一八)
8.析疑論(慧淨)(一八)
9.內典序(沈約)(一九)
10.齊皇太子解講疏(沈約)(一九)
11.齊竟陵王發講疏(沈約)(一九)
12.齊竟陵王解講疏(沈約)(一九)
13.與荊州隱士劉書(竟陵王)(一九)
14.請梁祖講金字波若啟(梁皇子綱)(一九)
15.述御講波若序(陸雲)(一九)
16.敘御講波若義(蕭子顯)(一九)
17.謝御講波若竟啟(梁皇太子)(一九)
18.上大法頌(梁皇太子)(二○)
19.上太子玄圃講頌(晉安王綱)(二○)
20.涅槃經疏序(梁武帝)(二○)
21.法寶聯璧序(湘東王繹)(二○)
22.成實論疏序(梁皇太子綱)(二○)
23.內典碑銘集林序(梁元帝)(二○)
24.禪林妙記集序(玄則)(二○)
25.法苑珠林序(李儼)(二○)
26.梁昭明太子答雲法師請講書三首(二一)
27.昭明謝敕水犀如意啟(二一)
28.昭明太子解二諦義章(二一)
29.南(水+閒)寺釋慧超論諮二諦義(二一)
30.晉安王綱諮二諦義旨(二一)
31.招提寺釋慧琰諮二諦義(二一)
32.栖玄寺釋曇宗諮二諦義(二一)
33.中郎王規諮二諦義旨(二一)
34.靈根寺釋僧遷諮二諦義(二一)
35.羅平侯蕭正立諮二諦義旨(二一)
36.衡山侯蕭恭諮二諦義旨(二一)
37.中興寺釋僧懷諮二諦義(二一)
38.始興王第四男蕭映諮二諦義旨(二一)
39.吳平王世子蕭勵諮二諦義旨(二一)
40.宋熙寺釋慧令諮二諦義(二一)
41.始興王第五男蕭曄諮二諦義旨(二一)
42.興皇寺釋法宣諮二諦義(二一)
43.程鄉侯蕭祇諮二諦義旨(二一)
44.光宅寺釋法雲諮二諦義(二一)
45.靈根寺釋慧令諮二諦義(二一)
46.湘宮寺釋慧興諮二諦義(二一)
47.莊嚴寺釋僧旻諮二諦義(二一)
48.宣武寺釋法寵諮二諦義(二一)
49.建業寺釋僧愍諮二諦義(二一)
50.光宅寺釋敬脫諮二諦義(二一)
51.昭明太子解法身義(二一)
52.招提寺釋慧琰諮法身義(二一)
53.光宅寺釋法雲諮法身義(二一)
54.莊嚴寺釋僧旻諮法身義(二一)
55.宣武寺釋法寵諮法身義(二一)
56.靈根寺釋慧令諮法身義(二一)
57.靈味寺釋靜安諮法身義(二一)
58.謝敕遣主書看講啟(梁昭明太子)(二一)
59.謝敕問解講啟(二一)
60.謝敕賚制旨大涅槃經講疏啟(二一)
61.謝敕賚制旨大集經講疏啟(二一)
62.晉安王與廣信侯書述聽講事(二一)
63.晉安王與廣信侯書重述內教(二一)
64.廣信侯蕭映答王心要(二一)
65.眾生佛不相異義(沈約)(二二)
66.六道相續作佛義(沈約)(二二)
67.因緣義(沈約)(二二)
68.形神義(沈約)(二二)
69.神不滅義(沈約)(二二)
70.難范縝神滅義(沈約)(二二)
71.因緣無性論(真觀)(二二)
72.性法自然論(朱世卿)(二二)
73.北齊三部一切經願文(魏收)(二二)
74.周經藏願文(王褎)(二二)
75.寶臺經藏願文(隋煬帝)(二二)
76.三藏聖教序(唐太宗)(二二)
77.述三藏聖教序(皇太子治)(二二)
78.述注般若經序(褚亮)(二二)
79.金剛般若經集註序(李儼)(二二)
(1)《釋疑論》:東晉戴逵撰。藉安處子與玄明先生的問答,論述積善受福、積惡受禍的說法僅是聖人勸勉世人行善的權宜而已,實則人的禍福早經命定,無法改變。
(2)《難釋疑論》:東晉周道祖撰。道祖因戴逵作《釋疑論》,懷疑佛教因果報應說,因此撰本論批判其謬,闡示因果報應不爽。
(3)《辯宗論》:劉宋謝靈運撰。論述究極之理,及體得此理的方法,並集錄與法勗、僧維、慧驎、法綱、慧琳、王弘等論難內答。
五、僧行篇:輯錄褒崇僧人德行的誄文、行狀、書,以及南北朝、唐初沙汰僧眾之詔、表等。
諸僧誄行狀(二三)
1.支曇諦(丘道護)(二三)
2.竺羅什(僧肇)(二三)
3.釋法綱(慧琳)(二三)
4.竺道生(慧琳)(二三)
5.釋曇隆(謝靈運)(二三)
6.釋慧遠(謝靈運)(二三)
7.釋玄敬(張暢)(二三)
8.釋玄運(慧林)(二三)
9.釋智稱(二三)
10.釋玄景(虞羲)(二三)
11.釋淨秀(沈約)(二三)
12.沙汰僧徒詔(宋武帝)(二四)
13.褒揚僧德詔(元魏孝文帝)(二四)
14.述僧中食論(沈約)(二四)
15.述僧設會論(沈約)(二四)
16.議沙汰僧詔(北齊文宣帝)(二四)
17.弔道澄法師亡書(梁簡文帝)(二四)
18.與東陽盛法師書(王筠)(二四)
19.與汝南周顒書(智林)(二四)
20.與舉法師書(劉孝標)(二四)
21.與皎法師書(王曼穎)(二四)
22.弔震法師亡書(劉之遴)(二四)
23.與震兄李敬朏書(劉之遴)(二四)
24.弔僧正京法師亡書(劉之遴)(二四)
25.東陽金華山栖志(劉孝標)(二四)
26.與徐僕射述役僧書(真觀)(二四)
27.山深法師罷道書(徐陵)(二四)
28.諫周祖沙汰僧表(曇積)(二四)
29.戴逵貽書仙城命禪師(二四)
30.幽林沙門惠命詶書北齊戴先生(二四)
31.弔延法師亡書(薛道衡)(二四)
32.福田論(彥琮)(二五)
33.問出家損益詔(唐高祖)(二五)
34.出沙汰佛道詔(唐高祖)(二五)
35.令道士在僧前詔(唐太宗)(二五)
36.議沙門敬三大詔(唐高宗)(二五)
六、慈濟篇:集錄止殺、斷酒肉的論文、書、詔等,闡明萬物莫不重形愛命,好生惡死,而佛陀的教法以止殺為先,由此一道,取濟群有,所以,慈為佛心,慈為佛室,慈為覺本。(卷二六)
1.究竟慈悲論(沈約)(二六)
2.與何胤書論止殺(周顒)(二六)
3.斷殺絕宗廟犧牲詔(梁武帝)(二六)
4.誡殺家訓(顏之推)(二六)
5.斷酒肉文(梁武帝)(二六)
〈斷酒肉文〉:南朝梁武帝撰。漢代以降,僧徒得食三淨肉,且未絕對禁殺。武帝以為帝王有弘揚佛法的責任,於是依十善戒、《大般涅槃經‧四相品》等經文而作此文,謂食肉者將斷大悲種,呼籲僧尼禁斷酒肉,並批判當時僧眾的行狀,列舉不如外道及在家眾者,各有九項。
七、戒功篇:集錄有關戒德諸書或答文及淨行法門等。
1.晉沙門釋慧遠與劉遺民書(二七)
2.梁元帝與蕭諮議等書(二七)
3.梁簡文與湘東王書(二七)
4.陳律師曇瑗與朝士書(二七)
5.陳沙門釋慧津與瑗律師書(二七)
6.隋煬帝與智者顗禪師書(二七)
7.隋煬帝受菩薩大戒文(二七)
8.隋智者大師與煬帝書(二七)
9.唐終南山釋氏統略齊文宣淨行法門(二七)
《唐終南山釋氏統略齊文宣淨行法門》:《淨住子淨行法門》是南齊竟陵文宣王蕭子良撰,內容敘述佛道修行的要旨。然此書早已散佚,今僅存有唐代道宣律師抄略編集而成之《統略淨住子淨行法門》。「淨住子淨行法門」,據〈統略淨住子淨行法門序〉解釋,「言淨住者,即布薩之翻名。所謂淨身口意,如戒而住,故曰淨住也。子者,紹繼為義,以三歸七眾制御情塵,善根增長,紹續佛種,故曰淨住子也。言淨行法門者,以諸業淨,所以化行於世,了諸法門。」《統略淨住子淨行法門》計分皇覺辨德門、開物歸信門、滌除三業門、修理六根門、生老病死門、剋責身心門、檢覆三業門、訶詰四大門、出家順善門、在家從惡門、沈冥地獄門、出家懷道門、在家懷善門、三界內苦門、出三界外樂門、斷絕疑惑門、十種慚愧門、極大慚愧門、善友勸獎門、戒法攝生門、自慶畢故止新門、大忍惡對門、緣境無礙門、一志努力門、禮舍利寶塔門、敬重正法門,奉養僧田門、勸請增進門、隨喜萬善門、迴向佛道門與發願莊嚴門等三十一條,且於各條之後,揭示王融所作的頌。書中引用《六師結誓經》、《自愛經》、《法句經》、《胞胎經》、《涅槃經》、《出家功德經》、《智度論》等諸經論,內容著重於懺悔,對於後世懺法的成立,具有相當的影響及意義。
八、啟福篇:集錄供養三寶、千僧會、行道度僧、立塔造寺、設無遮會、捨身、施鐘等興福的書、願文、疏、銘、詔等。
1.北代南晉前秦前燕南燕後秦諸帝與太山朗法師書(二八)
2.與林法師書(王洽)(二八)
3.南齊皇太子禮佛願疏(沈約)(二八)
4.捨身願疏(沈約)(二八)
5.南齊南郡王捨身疏(沈約)(二八)
6.千僧會願文(沈約)(二八)
7.四月八日度人出家願文(梁簡文)(二八)
8.八關齋制序(梁簡文)(二八)
9.為人造寺疏(梁簡文)(二八)
10.謝敕賚袈裟啟(梁簡文)(二八)
11.為諸寺作檀越願疏(梁簡文)(二八)
12.設無礙福會教(蕭綸)(二八)
13.答湘東王書(梁簡文)(二八)
14.與琰法師書(梁簡文)(二八)
15.與劉智藏書(梁元帝)(二八)
16.與約法師書(沈約)(二八)
17.與印闍梨書(劉之遴)(二八)
18.與雲僧正書(王筠)(二八)
19.與長沙王別書(王筠)(二八)
20.答雲法師書(劉孝綽)(二八)
21.北齊遼陽山寺願文(盧思道)(二八)
22.北齊武成帝以三臺為寺詔(魏收)(二八)
23.周明帝立陟屺陟岵二寺詔(二八)
24.隋高祖為太祖造寺碑詔(李德林)(二八)
25.隋高祖於相州戰場立寺詔(二八)
26.隋煬帝行道度人天下敕(二八)
27.唐太宗於行陣所立七寺詔(二八)
28.唐太宗為戰亡人設齋行道詔(二八)
29.唐太宗度僧於天下詔(二八)
30.唐太宗斷賣佛像敕(二八)
31.與暹律師等書(褚亮)(二八)
32.唐太宗造興聖寺詔(二八)
33.唐太宗為穆后追福手疏(二八)
34.周武帝二教鍾銘(二八)
35.唐太宗大興善寺鍾銘(二八)
36.唐東宮皇太子西明寺鍾銘(二八)
九、悔罪篇:集錄懺悔文等。
1.謝勅為建涅槃懺啟(梁簡文)(二八)
2.六根懺文(梁簡文)(二八)
3.悔高慢文(梁簡文)(二八)
4.懺悔文(沈約)(二八)
5.陳群臣請隋武帝懺文(江總)(二八)
6.梁陳皇帝依經悔過文(二八)
十、統歸篇:集錄魏晉南北朝及隋唐歷代帝王、沙門、處士的詩、詞、歌、賦及檄魔文等。
1.梁高祖淨業賦(二九)
2.梁高祖孝思賦(二九)
3.梁宣帝遊七山寺賦(二九)
4.梁王錫宿山寺賦(二九)
5.魏高允鹿苑賦(二九)
6.魏李顒大乘賦(二九)
7.梁仙城釋慧命詳玄賦(二九)
8.梁蕭子雲玄圃苑講賦(二九)
9.夢賦(真觀)(二九)
10.梁江淹傷弱子賦(二九)
11.無為論(二九)
12.伐魔詔并書檄文(懿法師)(二九)
13.奏平心露布(二九)
14.晉沙門支道林讚佛詩(三○)
15.晉沙門支遁詠懷大德禪思山居詩(三○)
16.晉沙門釋慧遠念佛三昧詩序(三○)
17.晉王齊之念佛三昧詩(三○)
18.齊王元長法樂歌詞(三○)
19.梁武帝述三教詩(三○)
20.梁昭明開善寺法會詩(三○)
21.梁簡文望同泰寺浮圖詩(三○)
22.梁簡文詠五陰識支(三○)
23.梁劉孝綽百論捨罪福詩(三○)
24.梁簡文蒙華林園戒詩(三○)
25.梁簡文預懺直疏詩(三○)
26.梁昭明講訖賦三十韻詩(三○)
27.梁簡文出興業寺講詩(三○)
28.梁元帝和五明集詩(三○)
29.梁昭明鍾山解講諸人和詩(三○)
30.梁皇太子八關齋夜述四城門詩(三○)
31.梁簡文遊光宅寺詩(三○)
32.梁簡文被幽述志詩(三○)
33.宋謝靈運臨終詩(三○)
34.梁沈隱侯臨終遺上表(三○)
35.陳沙門釋智愷臨終詩(三○)
36.陳尚書令江總遊攝山寺詩(三○)
37.陳江令遊虎窟山寺詩(三○)
38.北齊盧思道從駕大慈照寺詩(三○)
39.周沙門釋亡名五苦詩(三○)
40.陳姚察遊明慶寺悵然懷古(三○)
41.陳張君祖雜詩(三○)
42.隋煬帝遊方山靈巖寺詩(三○)
43.隋煬帝昇樓望春燈詩(三○)
44.隋著作王冑述淨名詩(三○)
45.隋薛道衡入鳳林寺詩(三○)
46.唐文帝遊并州大興國寺詩(三○)
47.唐常州宣法師詠高僧(三○)
48.唐宣法師遊東山尋殊曇二法師(三○)
49.今上遊京師大慈恩寺詩(三○)
本書的特色與價值:
一、是集護教史料的大成者。
二、古來易於散軼的孤文片記,由於本書的集錄,而得傳於後世,成為極珍貴的歷史資料。
三、是研究佛教史的重要文獻,也是道教史的貴重資料。
四、道宣律師將《弘明集》分為七篇,分別附於與本書相關的各篇前,便於研究比照。
本書今收錄於《高麗藏》第三十三冊、《磧砂藏》第三十一冊、《龍藏》第一一三冊、《卍正藏》第五十三冊、《大正藏》第五十二冊。
...................................................................................
一、試述本書的重要性。
二、列舉歷代帝王護教的事例。
三、梁武帝的〈斷酒肉文〉對佛教有何影響?
...................................................................................
如需引用文章,請註明出處。 本網站由 佛光山資訊中心 協助製作Copyright © 著作權 佛光山 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