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ddhism Series 3 - The Buddha 《佛教叢書3-佛陀》
Compassion Resolved Blame (Compassion) 慈心解怨(慈悲)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慈心解怨(慈悲)佛陀平日即苦口婆心的教示弟子們,彼此應該互相尊重,互相包容,和合無諍的在道業上精進。不過,僧團裏人多,難免還是會有意見相左的時候。
有一天,兩個比丘因故發生爭執,繼而惡口相罵,經過眾人勸解無效,於是不得不報告佛陀。
佛陀看看面紅耳赤的二個當事人,再環顧弟子們,說了這樣一個故事:
從前,有一個夜叉鬼,長得既黑又小,非常醜陋。有一天,夜叉鬼來到忉利天,逕自坐上忉利天主釋提桓因的寶座。
當時,忉利天的天人看見夜叉鬼如此大膽的行為,都非常生氣,紛紛指著夜叉鬼怒罵不休。而受到呵責的夜叉鬼的相貌卻漸漸變得美好,身體也一寸一寸的增高。天人看到夜叉鬼如此的轉變,更加憤怒,然而夜叉鬼卻益加的相貌堂堂,魁梧高大。
這時,天人們都束手無策,只好相率前往拜見釋提桓因,稟明上情,釋提桓因聽後,心想:「這夜叉鬼一定是神妙的鬼。」
於是,釋提桓因來到夜叉鬼的面前,恭敬合掌,三次自稱名字,說:「仁者!我是釋提桓因,是忉利天的天主。」
由於釋提桓因的恭敬謙卑,使得夜叉鬼我慢心生,於是身體逐漸回復過去的矮小醜陋,最後終於消失不見了。
釋提桓因即登上寶座,告訴所有的天人:「從今以後,切莫心生瞋怒,如果有人惡意相向,更要謹慎應對,切莫怒上加怒。如果有人侵犯你,切莫以侵犯來報復。對於侵犯你的人,必須以慈心相待。我們應該時常親近無有瞋怒、殘害的人,因為他就是賢聖。凡是憤怒的人,都是被瞋恚的高心所障蔽。當你生起瞋怒的時候,若能稍加控制情緒,就好像馬轡能控制惡馬,這就稱為善法。」
佛陀說到這裏,看看比丘們,語重心長的說:「釋提桓因居於天王的高位,享受超凡的欲樂,尚且能夠控制瞋怒,又常讚歎不瞋怒,何況你們是學道的出家人,也應該讚嘆不瞋怒。比丘們!你們應該如此學習呀!」
以瞋止瞋,如同揚湯止沸,火上加油,是無法止息的,惟有以慈悲的水,才能澆滅瞋恚的怒火。
如需引用文章,請註明出處。 本網站由 佛光山資訊中心 協助製作Copyright © 著作權 佛光山 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