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ddhism Series 6 - Schools 《佛教叢書6-宗派》
Huayan School - Introduction 華嚴宗 前言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華嚴宗 前 言華嚴宗,又稱賢首宗、法界宗、圓明具德宗。為中國十三宗之一,日本八宗之一。本宗依《大方廣佛華嚴經》立法界緣起、事事無礙的妙旨,以隋代杜順和尚(西元五五七-六四○年,即法順)為初祖。本宗依《華嚴經》立名,故稱華嚴宗。
「認識《華嚴經》,方知己是佛法富貴人」。在浩瀚的經典之中,《華嚴經》被稱為經中之王,佛陀在七個地方,有九次的聚會,才把《華嚴經》講完。據說佛陀宣講《華嚴》時,沒有人能夠了解其中的奧義,後來這部經傳說被藏在龍宮裏,擱置了六百年之後,才被龍樹菩薩發現。龍樹菩薩以他的聰明把下卷背誦下來,但是前面的上卷、中卷還沒有看到,為龍宮的人所發現,被趕出了龍宮,他出了龍宮之後,就把記憶所及寫下來,此即龍宮傳來的《華嚴經》。
在中國有三種梵文譯本的《華嚴經》。東晉時代的佛陀跋陀羅三藏,他翻譯的《華嚴經》有六十卷,名為《大方廣佛華嚴經》,簡稱做《六十華嚴》或晉譯本。唐朝的實叉難陀三藏,翻譯的《華嚴經》有八十卷,名稱也叫《大方廣佛華嚴經》,簡稱為《八十華嚴》或唐譯本。唐朝的般若三藏翻譯了《華嚴經》的〈入法界品〉,有四十卷,稱為《四十華嚴》。不論是《六十華嚴》、《八十華嚴》,內容都是《華嚴經》,義理都差不多,而《四十華嚴》是《華嚴經》中最重要的一品──〈入法界品〉的單行譯本。前面說《華嚴經》是龍樹菩薩從龍宮取出來的,那麼,龍宮究竟在那裏呢?
有人說:龍宮是在海龍王所居住的大海裏面,這種說法有待商榷。船隻航行的地方叫大海,吾人所居住的世間,也如同大海一樣,我們稱之為茫茫人海。其實波濤洶湧的海龍宮,就是人君所住的王宮,而龍王,即印度民族中被稱為龍種的那伽族的國王。古來世間上的珍寶,總是為國王所擁有。根據歷代的研究,《華嚴經》被收藏在龍種族的王宮裏,六百年之後,才被龍樹菩薩所發現,將其經文背誦下來,而傳播於世間。
在佛教各種經典中,有的講真空,如般若中觀;有的說妙有,如唯識法相;有的提倡頓悟,如禪門南宗;有的主張漸修,如禪門北漸。不論空有也好,頓漸也好,華嚴把這些思想統攝,而建立了諸教圓融的一乘圓教。別教一乘的華嚴世界,就是「華藏世界」,也就是萬有諸法由佛心所顯現的一真法界──性起法門。此一真法界,是真、妄泯滅,生、佛不分的真理世界,超越了一切的對待,本體即現象,現象即本體,是個絕對平等的世界。如果我們能夠認識一真法界,則能擴大生命的領域,證悟到生命的永恆不滅。人類最恐懼的是死亡,最害怕的是貧賤,如果我們能契入一真法界,則能脫離貧賤、富貴、有無、生死、多少、高低等一切對待世界的束縛,而達到心靈上的絕對自由。以下四點簡略說明華藏世界的特徵:
一、重重無盡的世界:華藏世界是「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的世界,在這世界中,有無量微塵數的三千大千世界,其中每一世界又是「一塵一法界,一界百千如」。無限的光明,無限的諸佛,所謂「光中無限寶,寶中無限佛」之意。
二、事理圓融的世界:事和理可以圓融無礙,雖有種種事相上的差別,但宇宙生命的本體,相互之間是沒有障礙的。從「事法界」說,宇宙萬物,各種現象千差萬別,各不相同;從「理法界」說,萬物真如本體只有一個,也可以說,全宇宙唯有一心而已;從「理事無礙法界」說,現象與本體是一體不二,所謂無二亦無三就是此意;若從「事事無礙法界」說,萬物具備體與用,雖各自緣起,守其自性,但彼此之間,有從多緣相助成一緣者,有從一緣又遍助多緣者,故其利用互為交涉,事事無礙,重重無盡,所以又稱為「無盡法界」。
三、性空平等的世界:在華藏世界裡,大的未必是大,小的未必是小;清淨未必是清淨,污濁未必是污濁;有的未必是真有,無的未必是真無。這就是性空平等的世界。在這個世界裡,光光相攝,事事無礙。如果能認識這個圓融世界,雖然是一粒微塵,也可以徹見三千大千世界;雖然是一個微生物,也可以看出一切法界眾生。
四、自他兼濟的世界:在華藏世界裡,一切的發心,一切的成就,都是無量、無邊、無盡的。例如華嚴三聖之一的普賢菩薩,立下十大願行,其中「供養」項下的法供養,包含有:
1.如說修行供養。
2.利益眾生供養。
3.攝受眾生供養。
4.代眾生苦供養。
5.勤修善根供養。
6.不捨菩薩業供養。
7.不離菩提心供養。
如此供養,兼具了廣大、深遠的特性,能夠了知「全方位緣起」的世間,直接與「性起」法界相接應,是真供養者也。
總括而言,華嚴宗的心要,就是將甚深廣大的佛法,落實於現實的人間。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已經召開了六次的年會,星雲於每一年的主題演說,都以華嚴精神作為講題的內涵。六年來,五個講題依序是:
一、歡喜與融和。
二、同體與共生。
三、尊重與包容。
四、平等與和平。
五、圓滿與自在。
其中第三、四年講題相同,所以要強調「尊重與包容」,就是希望人類眾生不分彼此,能夠落實於尊重,而展現生機;能夠慈悲包容,而涵攝十方;能夠敬業樂群,而廣利一切眾生。
希望佛光會、佛光人,乃至一切眾生,能夠在華嚴法味中,體證微妙、清淨、圓滿的自性,證入佛陀海印三昧中所映現的一真法界!
如需引用文章,請註明出處。 本網站由 佛光山資訊中心 協助製作Copyright © 著作權 佛光山 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