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ddhism Series 6 - Schools 《佛教叢書6-宗派》
Abhidharma School - Introduction 俱舍宗 前 言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俱舍宗 前 言佛陀涅槃後的教團,一直維持良好的傳統,和平無諍。但是在一百二十年之後,整個社會背景已經變易,而教團本身並未調整契合時代的制度,因此有跋耆比丘「十事非法」(南傳)和「大天五事」(北傳)的諍論產生,於是形成「上座部」及「大眾部」的根本分裂。此後四、五百年間,自此二部更生出支派,展轉流出十八部,本末合稱二十部。
由上座部分裂出來的「說一切有部」,以迦多衍尼子為祖師,著有《發智論》二十卷。其後為了介紹有部派內以及其他學派的諸學說,深入淺出地說明有部正統派的立場,於是由有部諸論師共同編纂而成《大毘婆沙論》二百卷,以詮釋《發智論》,為有部教義的集大成。
《婆沙》編纂後,雖陸續產生了許多釋疏,但能大成有部教義,且流傳至今,為人鑽研不絕的,應屬於世親著作的《阿毘達磨俱舍論》。世親根據《大毘婆沙論》作六百偈頌而成《俱舍論頌》,其後又作本頌註釋八千頌,此即《阿毘達磨俱舍論》。
《俱舍論》傳入於中國,首先在梁陳時代由真諦三藏翻譯成二十卷,並造疏弘布流傳,當時學者頗多,可惜此疏早已失傳。到了唐朝永徽年中,玄奘大師於慈恩寺重譯成三十卷,稱為《新俱舍》。派下門人神泰、普光、法寶等,各作疏註釋,成立「俱舍宗」。唐以後,《俱舍》各論隨著法相宗傳到日本,雖未單獨成立宗派,卻受到相當的重視。此外,在西藏也曾受到普遍的弘揚。唯今此宗已淹滅不傳。
如需引用文章,請註明出處。 本網站由 佛光山資訊中心 協助製作Copyright © 著作權 佛光山 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