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ddhism Series 7 - Organization and Ceremonies 《佛教叢書7-儀制》
10. Buddhist Education and Entertainment - 4. Flowers and Tea 拾、佛教育樂篇 四、花和茶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拾、佛教育樂篇 四、花和茶諸佛菩薩之間相互問候,多以花來表達,《大般若經》中,十方諸佛派遣菩薩到娑婆世界向釋尊問訊,都是手持金色蓮花供養佛陀。
《華手經》中,十方諸佛以蓮花授與該國土菩薩,作為供養釋迦牟尼佛之用,花供養的意義深遠。
法藏比丘發四十八願,諸天讚歎,雨眾妙華,以散其上,花是讚美的表徵。
花不但是供養之具,花也是諸佛國土不可或缺的莊嚴具,如《無量壽經》卷上載,極樂國土以天優缽羅華、缽曇摩華、拘物頭華、分陀利華莊嚴。
花是大自然中最美的生命,花是生活中最好的莊嚴,花也是一個人生的寫照。花與佛教有很深的因緣,在佛經中,有許多與花有關的典故和用語,例如:拈花微笑、天女散花、一花一世界、一花開五葉、花開見佛、花果自成、花開蓮現、九品蓮花等等,甚至大乘佛教中一部極為重要的經典《妙法蓮華經》,也以蓮花來象徵佛法是無上甚深微妙的真理,表示佛法像蓮花一樣清淨、善美!
此外,茶與佛教的淵源也是極為深厚,在禪宗要典《景德傳燈錄》中提到飲茶之處便有近百處之多,尤其在禪門裡有專門司掌茶役的「茶頭」,乃至堂頭和尚請眾用茶時,為通告僧眾,必須張貼「茶湯榜」、擊「茶鼓」等禮節。茶湯之禮乃叢林重要行事,有「普茶」、「特為茶」等。有名的「趙州茶」更說明茶道中蘊涵禪機無限。
(一)種花
自古以來,寺院一直是社會大眾遠離塵囂煩擾的最佳休閒去處。寺院之所以引人入勝,在於寺院的環境寧靜優雅,花木扶疏,不但殿宇輝煌,朱簷碧瓦,更有蒼翠蓊鬱的花木相輝映,令人賞心悅目,心曠神怡,因此叢林中特設有園頭,專門負責種花蒔草,一者美化環境,供養大眾,再者種花也是一種修行。
花如人生,人生如花,易凋易謝,最能表現人生無常的百態。花是美的象徵,生活在緊張忙碌的今日社會,種花正可以賞心悅目,調劑身心。
(二)供花
花,在佛門中,若獻於佛、菩薩前,稱為「獻花」;將花散佈則稱為「散華」。
花的供養為佛門儀式之一。供花是將鮮花用器皿供養於佛前。佛教以花供養佛菩薩,有四點意義:
1.表示對佛陀的尊敬。
2.表示對佛陀的奉獻。
3.表示對佛陀的感恩。
4.表示學習佛陀的教化,以佛為師。
經典中羅列供華的種種功德果報,如《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云:「若有眾生,奉施香華,得十種功德:一者、處世如花;二者、身無臭穢;三者、福香戒香;四者、隨所生處,鼻根不壞;五者、超勝世間,為眾歸仰;六者、身常香潔;七者、愛樂正法,受持讀誦;八者、具大福報;九者、命終生天;十者、速證涅槃。是名奉施香花得十種功德。」
(三)插花
佛教由印度傳入中國,帶來以鮮花供佛的觀念和儀式,後來漸漸衍生出中國的插花藝術。所以中國花藝和佛教的供花,也有著很深的淵源。
插花有各種流派,如日本的池坊流、小原流、草月流、日新流,古松流……等,中國插花則有六大器型花和禪花以及西洋花等。
中國的插花,一向不重在奇,而重樸素淡雅,尤其花本來就生長在天地間,俯拾即是花材。一盆花,只要枝枝葉葉一陪襯,就能把意境烘托出來,所以我覺得中國的插花應該走自己的道路,能夠讓花表現出生命、意境、真理,這就是中國流,就是佛光流。
佛教講眾生得度有六個方法,稱為「六度」。從一朵花中,其實也可以看出花具有六度的精神:
1.布施:花開展現美麗的姿容,令人一見心生愉悅,帶給人歡喜,因此它有布施的精神。
2.持戒:花總在一定的時節、範圍綻放,不像葛藤會攀附在其他的植物上,它不侵犯別人,所以具有持戒的精神。
3.忍辱:花開須經種子深埋土裡一段時日的蘊育,其間必須忍受黑暗、潮濕、寂寞,而後抽芽。甚至開花後,還要耐得住風霜雨雪,乃至蜂蝶採蜜時的傷害,所以具有忍辱的精神。
4.精進:一朵花,不管花期長短、久暫,總是努力散佈花的芬芳美味,展現它最美的一面。即使謝了,仍舊化作春泥更護花,甚至留下種子,為繼起的生命而生生不息,所以具有精進的精神。
5.禪定:花靜靜的開放,表現出寧靜、祥和、安忍的氣質,這就是禪定的境界。
6.般若:花有各種顏色、大小、香味,千變萬化,奇妙不已。花的世界就像人的世界,蘊含無限的智慧,值得探討。
因此,我覺得一個人若能懂得欣賞花的美,必能昇華精神生活。甚至我覺得修行也不一定是誦經、拜佛,才是修行;能夠從賞花、看花中獲得啟示,這也是一種修行。甚至有許多的祖師大德在觀看花開花謝的變化無常中,明心見性。
花在佛法中,也有其意境,如:百花啣鳥、夢幻空華、空花水月、南泉的庭前花等,佛教把花的精神更為提昇了。
(四)茶道
早在四千多年前,嚐百草的神農氏就發現了苦茶這種植物,但先是以茶為藥,後來才作為清熱解毒的飲料。三國時,華佗在《食論》中已提到「苦茶久食益意思」。三國兩晉時,不但民間已有飲茶習慣,並逐漸傳入宮廷。宮廷以茶待客,始自吳末帝孫皓。至唐,飲茶的風氣更盛,這是由於僧人坐禪,以此醒神而驅睡意,此後轉相仿效,遂成風俗,並影響到京師和全國各地,道俗皆飲。
《唐書》上說,唐時有位陸羽,嗜茶如命,他用了畢生精力專心致志地探索茶的源本、植製、採造方法、工具,成為世界上第一個茶葉科學家。並寫了一部研究茶的專書《茶經》,分為三卷,集中了我國人民長期經營茶樹的實踐經驗,內容豐富,見解精到,光是烹茶用的器具,就記載有二十四種。
所以「茶旗經雨展,石帶雲尖」是有其淵源歷史的。
中國人注重飲茶,重視品茗的藝術,客至必以茶示敬。而此飲茶的茶藝,於唐代由日本僧人傳入日本,日本人將飲茶之道加上人生哲理,以茶的安和特性,配合供茶禮儀、藝術欣賞,成為茶道。八二八年,朝鮮從中國引入茶籽種,種植中國茶樹,從此有了韓國茶。一六五七年,法國醫生著文,把中國茶葉叫「神草」,說可以和聖酒仙藥相媲美。一六八四年,印尼從我國輸入茶籽,開始種茶。十九世紀,錫蘭、印度、越南和俄國,也輸入茶籽種植。現在錫蘭和印度的紅茶,舉世聞名。本世紀,馬來西亞、緬甸試種茶樹也很成功。一九八○年,韓國佛光月刊大宇法師撰文推荐佛光山的「佛光茶」,十多年來,東禪樓的佛光茶,不但為萬千信徒稱道,甚至現在佛光茶的茶藝泡法都已傳到美國、英國、法國、澳洲去了。
茶有消除疲勞,提神醒腦的功能,自古禪者不但將飲茶視為修行之需,更以此傳達禪機妙用,如過去有一位趙州禪師,你去參訪他,他一見到你,就叫你「吃茶去」,「洗碗去」,或者是「掃地去」。比方你問:「禪師!如何是道?」他說:「你去吃茶。」吃茶就是道。你問如何開悟,他也叫你「吃茶去」。什麼是道?什麼是悟?一律「吃茶去」,意思是說要你不要離開生活,在生活裏悟道。人離開了生活,那裏有道?那裏有禪?他用吃茶表示:生活裏有禪,平常心裏就有道,在穿衣吃飯的平常生活裏才好修行。
在我們忙碌的生活中,若能有片刻心無閒事,坐擁書城,手中又有一杯好茶的話,那真是「浮生樂事此為最,品茶論典滿室香」。
如需引用文章,請註明出處。 本網站由 佛光山資訊中心 協助製作Copyright © 著作權 佛光山 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