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ddhism Series 7 - Organization and Ceremonies 《佛教叢書7-儀制》
11. Buddhism Terminology 1 拾壹、佛門用語篇 ~之一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拾壹、佛門用語篇 ~之一大凡學習各種語言、知識、學術、技術等不同領域的學問,都有他專有的名詞或術語。宗教也不例外,尤其是佛教,經典浩瀚,佛學名相繁瑣,佛門用語特殊,使得許多有心涉獵佛教的人士視入佛門為畏途,即使是一般信徒,也多不知其義,因而阻礙佛教的發展。為了讓有心親炙佛法者易於紮穩基礎,建立信心,因此,本篇特別將佛門一般用語列出,並略做介紹。
.大磬
以銅鑄造的缽盂形法物,置於佛桌右側,法會、課誦時,由維那以棓(木製之棒)擊鳴,以引導一切唱誦的起落、快慢、轉合。
.木魚
誦經時敲打的法器之一。古稱魚鼓、魚板。為魚形木製的法器,中鑿空洞,扣之作聲。佛教既是講慈悲的,為什麼用木頭做成魚形,在誦經時敲打呢?原因是一切魚類,牠的眼睛都是終日睜著不閉,所以出家人取此義以示精進,不敢稍有懈怠而已。
.引磬
俗稱小手磬。作碗狀,底部中央貫以紐,附木柄,以小鐵枹擊之。於誦經禮佛起止時皆鳴之。
.鐺子
法器之一。以銅片製成,狀如圓盤,四邊鑿有小孔,繫於銅製圓形架上,下按木柄,以小槌擊之。執鐺子時,名「照面鐺子」。
.鉿子
鉿子,名「平胸鉿子」,敲時左手托下鉿,右手提上鉿往下敲,必須音聲響亮;不敲時,兩鉿相合,雙手捧持,用二指與中指夾心,皆平胸次。
.鐃鈸
寺院法會時所用法器之一。鐃與鈸原為二種不同的樂器,後來混而並稱為鐃鈸,而流傳至今。
鐃,古來即廣用於佛門中,有金鐃、銅鐃之別。銅鐃,類似銅鈸,惟形狀較小,由二個鈸構成,音亦清澄,故俗稱為鐃。
鈸,又稱銅鈸、銅盤,由響銅製成,呈圓盤形,中央部份隆起一圓,此圓的中心穿有小孔,並以紐帶穿之,使用時,依節拍相擊鳴奏。
.鈴
誦經時使用的法器之一。用青銅、紫銅等材質所製。鈴有驚覺、歡喜、說法三義。鳴鈴以供養諸佛,稱為振鈴。
.鼓
敲打樂器之一。有各種形狀及大小,為寺院中常用的法器。其種類有:羯鼓、魚鼓、雲鼓、搖鼓、金鼓、石鼓、懸鼓等。依其用途可分為:齋鼓(食時所用)、浴鼓(浴時所用),及誦經、梵唄等所用的鼓。
一般寺院中,常見於大殿前的左右兩方建鐘鼓樓,分別安置鐘鼓,稱為「左鐘右鼓」。寺院每於晨昏擊鐘敲鼓,以警行者當勤精進,慎勿放逸,稱為「晨鐘暮鼓」。
.鐘
寺院為報時、集眾所敲打的法器。依其用途分為梵鐘與喚鐘兩種。
1.梵鐘:又稱大鐘、撞鐘、洪鐘、鯨鐘等。懸掛於鐘樓上,用於召集大眾,或做朝夕報時之用。
2.喚鐘:又稱半鐘、小鐘。吊於佛堂內的一隅。其用途在於通告法會等行事的開始,故亦稱行事鐘。
.香板
用於維繫佛教僧團中的規矩和秩序的木板,形如寶劍。依使用目的之不同,而有諸多名稱:用以警策用功辦道者,稱為「警策香板」;用以懲誡違規者,稱為「清規香板」;用以警醒坐禪昏沈者,稱為「巡香香板」;於禪七中使用者,稱為「監香香板」。一般由方丈、首座、西堂、後堂、堂主、維那、糾察等職事所持用。
.梆
禪林用來通知大眾入浴、齋食等的鳴器。又作飯梆、木魚、魚鼓、魚板、魚梆、鳴魚。在古代禪林中,常掛於浴室,供作鳴擊,以通知大眾入浴。現今一般寺院常懸掛於齋堂外,用來通知大眾用齋。
.蒲團
以蒲草編織而成的圓形墊子,供人坐禪及跪拜,免得地上的灰塵弄髒了衣服。
在中國各地,因為氣候、地理、產物的不同,所以有好多的地方只有蒲團的名稱,而並不都是用蒲做起來的。例如:有的是用布做成蒲團的形式,更有的只用板做成長的小矮凳;蒲團的形式雖沒有了,但仍習慣沿用著蒲團的名稱。
.如意
在佛教中,法師於說法及法會時,所持的法物。此物原為印度古時的爪杖,梵語為阿那律,是由骨、角、竹、木等所製,柄長三尺,形狀如雲,或如手形,乃搔背止癢所用,以其能補手不能到之處,而搔抓如意,故稱如意,又稱癢和子。在我國及日本,又成為一般的持物,表示吉祥之意。
.念珠
又稱佛珠、誦珠、數珠、咒珠。即以線貫串一定數目的珠粒,於稱名念佛或持咒時用以記數的隨身法具。
佛教經典中有關念珠的起源,是以《木槵子經》中,佛陀對波流離王的開示為通說。《木槵子經》:「佛告王言:『若欲滅煩惱障、報障者,當貫木槵子一百八以常自隨,若行若坐若臥,恒當至心,無分散意,稱佛陀、達摩、僧伽名,乃過一木槵子。如是漸次度木槵子,若十若二十、若百若千,乃至百千萬。若能滿二十萬遍,身心不亂,無諸諂曲者,捨命得生第三焰天,衣食自然,常安樂行。若復能滿一百萬遍者,當得斷除百八結業,始名背生死流,趣向泥洹,永斷煩惱根,獲無上果。』」
念珠的顆數,諸經所載不一,較常見的用法有一百零八顆、五十四、四十二、二十一、十四顆等。念珠的材料則有菩提子、水晶、香木、瑪瑙、琥珀、金、銀、真珠等。
.拂塵
又稱拂子、麈尾。乃將獸毛、麻等紮成一束,再加一長柄,用以拂除蚊蟲,稱為拂子。
戒律中允許比丘執持拂塵,以拂除蚊蟲的侵擾,然禁止使用如「白拂」等,以較為華美貴重之物所成的拂子。
經典中屢有菩薩或長者手執白拂的記載,如佛陀上忉利天為母說法歸來時,梵天嘗執白拂,侍佛之右。
禪宗則以拂子作為莊嚴具,住持或代理者手執拂子上堂為大眾說法,即所謂「秉拂」,因此,拂塵是說法的表徵。
.香爐
又稱火爐、薰爐。乃焚香之爐,與花瓶、燭臺一齊供養於佛前,三者合稱三具足。上香時,插香於此爐中,乃人心與佛心交流的橋樑。
香爐材料種類很多,有金、銀、銅、金銅、白銅、赤銅、青銅等金屬製品的不同,及陶製、琉璃、象牙、紫檀製品的分別。
.手爐
有把手的香爐,稱為柄香爐、手爐、提爐。其柄長七寸,乃至一尺許,形狀有多種,古式的形狀尾端作獅子形,有鑄製、鍛製或青銅鍍金、真製等類。
.淨瓶
貯水的器具,供飲用或灑淨之用。
.楊柳枝
楊枝,又作齒木。是取楊柳等之小枝,將樹枝頭咬成細條,用以刷牙刮舌。《南海寄歸內法傳》卷一載:「每日旦朝,須嚼齒木,揩齒刮舌,務令如法。盥洗清淨,方行敬禮。……其齒木者,梵云憚哆家瑟詑。憚哆,譯之為齒;家瑟詑即是其木。……齒木,名作楊枝。」
印度、西域諸國請人時,先贈齒木及香水等,祝其人健康,以表懇請之意,故請佛菩薩也用楊枝淨水,稱為請觀音法或楊枝淨水法。皈依典禮時,以楊柳枝沾淨水灑淨,表淨身之意;或於法會前,以楊柳枝沾淨水遍灑法會壇場,表潔淨壇場。
.海青
本屬於寬袍大袖的唐裝,身腰、下擺、袖口都很寬闊,穿著自在,為我國佛門僧俗二眾禮佛時所穿的衣服。吳中方言稱衣之廣袖者為海青,唐朝李白的詩云「翩翩舞廣袖,似鳥海東來」,也就是讚美的歌詞。
海青又稱「大袍」,古代叢林將禮佛的衣服稱為海青,乃取意於:「海」,因海洋浩瀚深廣,能容萬物,自在無礙;「青」,因其色澤青出於藍,意在鼓勵策進修道者,不同凡俗,代代更勝。
現今的海青顏色有二:一為黑色,乃一般佛弟子禮佛時所穿;一為黃色,是一寺之方丈或法會中的主法者所穿,一般大眾不得穿著。
.縵衣
又稱作縵條衣、縵條、禮懺衣。用兩幅布縫製而成,為受持五戒、菩薩戒的在家信眾所穿著。
.袈裟
又作袈裟野、迦羅沙曳、迦沙、加沙。意譯為壞色、不正色、赤色、染色等。為佛教僧眾所穿著的法衣,以其色不正,故有此名。
其製作方法是先把布截成小片,而後縫綴,像一塊塊的田,故又名福田衣、割截衣,也稱作慈悲服、無上衣、離塵服、解脫服等。依佛本制,袈裟包括:安陀會(五條衣)、鬱多羅僧(七條衣)、僧伽梨(九條大衣)三種,具有三種功用:*1杜防法衣他用;*2使僧尼捨離對衣服的貪欲;*3避免他人盜取。
袈裟乃聖賢的標幟,自古為佛教教團所尊重。穿著袈裟的利益有十:一者、菩提上首;二者、處眾人天;三者、父母返拜;四者、龍子捨身;五者、龍披免難;六者、國王敬信;七者、眾生禮拜;八者、羅剎恭敬;九者、天龍護佑;十者、得成佛道。
.長衫
長衫又稱長褂,為僧眾的常服。仿唐裝而於斜部加以割截、縫綴,以表徵福田、百納之意。一般黑色長衫與黑色海青的最大差別在於袖口,海青的袖口寬大,如海鳥的翅膀,不分出家與在家,於禮佛時皆可穿著;長衫的袖口如一般的窄袖,只有出家僧眾可穿。
.穩帶
縫於長衫及海青右脅下的帶子,長約一尺,其作用在於提醒行者走路要從容、穩健,不可搖擺身體,乃至大步奔跑,而使脅下的帶子左右晃動,因此穩帶有訓練行儀的功用。
.缽
出家人所用的食器。圓形、稍扁、底平、口略小,其材料、顏色、大小均有定制,為如法的食器,應受人天供養所用的食器,又為應腹分量而食的食器,故又譯作應量器。有三事相應:色相應--要灰黑色,令不起愛染心;體相應--體質粗,使人不起貪欲;量相應--應量而食,含有少欲知足之意。
.具
比丘六物之一。音譯尼師壇。意譯為敷具、舖具、坐臥具、坐衣、襯臥衣、隨坐衣,即坐臥時敷於地上或臥具上的長方形布。這是為了防禦地上植物、蟲類,以保護身體及避免三衣、寢具受汙損而作,因此具有護身、護衣、護眾人床席臥具的作用。今為拜佛或禮拜師長時所用。
.錫杖
為僧侶所持的用具,比丘十八物之一。又作聲杖,智杖,德杖。錫杖是由錫、木柄、錞三部分組成。杖頭附有大環,亦懸數個小環,搖動時,則發出「錫錫」之聲,故錫杖又稱「有聲杖」,為比丘行於道路時,應當攜帶的用具,用於驅趕毒蛇、害蟲等;或於乞食時,振動錫杖,使人聞聲而知。後世則為法器之一。
.羅漢鞋
僧眾所穿的鞋子,以麻、草、布、化學皮等編結或縫綴而成,鞋面除腳尖部份之外,餘皆縫綴為若干方孔,顏色有黑、灰、黃、褐等色。也有鞋面全部無孔,只在前端縫一硬樑,與一般的便鞋相似。若鞋面有六孔,則象徵六度,表修道人應勤修六度波羅蜜,亦象徵看破世間一切無常的事物。
.七眾弟子
教團中出家與在家的七眾弟子: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式叉摩那、優婆塞、優婆夷。
.上座
指法臘高而具德望的僧尼。又稱長老、首座。
.大士
菩薩的美稱。如:觀音大士、傅大士等。
.大德
敬稱詞。在印度,是對佛菩薩或高僧的敬稱。於諸部律中,凡指比丘眾,稱「大德僧」。
在我國隋唐時代,凡從事譯經事業者,特稱大德。此外,統領僧尼的僧官,也稱大德。
近代以來,「大德」一詞已廣泛的被使用,凡是有德有行的人,不論出家、在家,都以「大德」尊稱之;或是不限於具足德行與否,也稱之為大德。因此「大德」一詞成為佛教界一般性的禮稱。
.三師七證
三師與七證師的並稱。指僧尼受具足戒時,戒場必須具足的戒師人數。又稱十師、十僧。
三師是:
1.得戒和尚:指正授戒律的和尚。乃比丘得戒的根本及其歸投處,故必至誠三請之。凡擔任戒和尚者,其戒臘須在十年以上,並嚴守戒法,具足智慧,堪能教授弟子。
2.羯摩和尚:即讀羯磨文的阿闍梨,主持白四羯磨授戒儀式。羯磨師為諸比丘受戒的正緣,若無羯磨師秉承聖法,則法界善法無從生起。擔任此職者,其戒臘須在五年以上。
3.教授和尚:即教授威儀作法,為眾人引導開解者。其戒臘亦須在五年以上。
七證師則是證明受戒的蒞會比丘。凡此十師均須於受戒前恭請之。
.方丈
寺院的住持,掌管寺院一切大小事務,監督大眾,並為大眾說法的主僧。古時,印度的僧房多以一丈四方之室為制,故稱方丈室。後來轉指住持的居室,今為禪林住持或對師父的尊稱。俗稱「方丈」或「方丈和尚」。
.引禮
於法會或戒會時,引導大眾如法進行一切行儀禮節,使不違犯者。
.比丘
出家受具足戒的男子。僧團五眾之一、七眾之一。據《大智度論》卷三載,比丘的語義有五種,即:*1乞士(行乞食,以清淨自活者);*2破煩惱;*3出家人;*4淨持戒;*5怖魔。其中,破惡(破煩惱)、怖魔、乞士,稱為比丘三義。
.比丘尼
出家受具足戒的女子。僧團五眾之一、七眾之一。
比丘尼除六情之飢,斷貪染欲,以善法薰修,所以稱為除女、薰女。
.功德主
指施主。即供養佛、法、僧三寶的施主、檀越。在佛門中,布施淨財者為功德主,發心作務或熱心接引他人入佛門,使佛教蓬勃發展者,亦可稱為功德主。例如符合左列條件者,佛光山功德主會得依法聘其為功德主:
1.護持本山各種弘法利生事業捐獻淨資者。
2.熱心參與本山活動,多年不退轉者。
3.發心服務多年,道心堅固者。
4.一師一道,勸募功德者。
5.貢獻智慧有具體成效者。
6.協助度眾皈依為數眾多者。
7.參與講學多年且有正見者。
8.文字著作宣揚佛法有貢獻者。
.行堂
佛教叢林中,每日用齋時,為大眾添飯菜、茶水者,稱為行堂。
.老參
長期於禪林中參禪辦道者,或長期從事參禪修業者。又稱為舊參、久參。
.佛
全稱佛陀,是梵語的音譯。意譯乃覺悟真理者。也就是具足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如實知見一切法的性相,成就等正覺的大聖者。為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
.沙彌
沙彌,乃止惡行慈,覓求圓寂的意思。為五眾之一、七眾之一。在佛教僧團中,已受十戒,未受具足戒的出家男子稱之。《摩訶僧祇律》卷二十九,以年齡區別沙彌為三種:
1.驅烏沙彌:年齡在七歲至十三歲之間,已具有驅走曬穀場上烏鳥的能力。
2.應法沙彌:年齡在十四歲至十九歲之間,出家得度,依一定的儀式受持十戒。
3.名字沙彌:年齡已超過二十歲,然尚未受具足戒,仍為沙彌者。
以上三者合稱三沙彌。
.沙彌尼
初出家受持十戒而未受具足戒的女子,以其勤於策勵成為比丘尼,故譯稱勤策女。為五眾之一、七眾之一。
.沙門
意譯淨志、勤息,為出家者的總稱,通內、外二道。亦即剃除鬚髮,止息諸惡,善調身心,勤行諸善,期以行趣涅槃的出家修道者。
.住持
原為久住護持佛法的意思,後指掌管一寺的主僧。我國初時並未有住持之名,直至唐代百丈懷海始設住持之制,嚴傳師法,奉其師為住持,尊稱長老,後亦稱方丈。
.阿彌陀佛
乃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因為此佛壽命無量、光明無量,故稱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成道的本緣,據《無量壽經》載,過去久遠劫世自在王佛住世時,有一國王發無上道心,捨王位出家,名為法藏比丘,於世自在王佛處修行,熟知諸佛淨土的莊嚴,歷經五劫的思慮而發四十八大願。此後,不斷積聚功德,而於今十劫之前,願行圓滿,成阿彌陀佛,在離此十萬億佛土的西方,報得極樂淨土。迄今仍在彼土說法,能接引念佛人往生淨土,故又稱接引佛。
佛門中常見人彼此招呼,互道「阿彌陀佛」,即是說早、好的意思;或向人表示關懷、歉意亦可說「阿彌陀佛」。
.阿羅漢
為聲聞四果之一、如來十號之一。略稱羅漢。意譯應、應供、應真、殺賊、不生、無學、真人。乃斷盡三界見、思之惑,證得盡智,而堪受世間大供養的聖人。此果位通於大、小二乘,然一般都作狹義的解釋,專指小乘佛教中所得的最高果位;廣義而言,則泛指大、小乘佛教中的最高果位。
.阿修羅
印度最古諸神之一,屬於戰鬥的鬼神類,經常被視為惡神,而且常與帝釋天爭鬥不休。
阿修羅為六道之一、八部眾之一、十界之一。多由瞋、慢、疑等三因而受生,以其果報殊勝,鄰次於諸天,卻不同於諸天,故稱阿修羅,意即非天。
阿修羅的形像有多種,如九頭千眼、口中出火、九百九十手、六足身形,為須彌山的四倍。又阿修羅的男眾很醜,女眾卻很美麗。此外,阿修羅喜瞋,所以我們常稱瞋心大的人為阿修羅。
.金剛
經論中常以金剛比喻武器及寶石。以金剛比喻武器,乃因其堅固、銳利,能摧毀一切,且非萬物所能破壞;以金剛比喻寶石,乃取其最勝之義。
.侍者
僧職名稱之一,指隨侍師父、長老之側,聽從其令,予以服侍者。
在叢林職位中,侍者通常由利根的沙彌或下臘的比丘任之。其與長老(或師父,或住持)的關係最為密切,除處理雜事外,朝夕既聽其教誨,復觀長老道德於前後,故特受長老重視,常被視為衣缽或法席的傳承者。
.典座
叢林中負責大眾齋粥的職稱。典座職掌大眾的齋粥,一切供養務須淨潔,物料調配適當,節用愛惜。
.糾察
於寺院中,負責維持秩序,使一切行儀如法者。
.法名
為皈依佛教者所特取的名字。又作法號、法諱、戒名。如僧侶在剃度儀式舉行後,由師父另取的名字;又如在家信眾於皈依、受戒或葬儀時,師父即授給法名。
.香燈
在寺廟中職司佛殿的焚香、燃燈等工作者,稱為香燈。
.祖師
指開創一宗一派者(開祖),或傳承其教法者(列祖)。
開祖有宗祖、派祖之別。例如一般尊稱菩提達摩為禪宗的宗祖,臨濟義玄、洞山良价則分別為臨濟宗、曹洞宗之派祖。
.書記
一般又稱外史、外記,負責掌管文書、書寫寺院來往信件及法會中祈禱之詞語等。住持專柄大法,對文字之事較無暇親自處理,因此設立書記一職,以掌管寺院的書疏。
如需引用文章,請註明出處。 本網站由 佛光山資訊中心 協助製作Copyright © 著作權 佛光山 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