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ddhism Series 7 - Organization and Ceremonies 《佛教叢書7-儀制》
11. Buddhism Terminology 2 拾壹、佛門用語篇 ~之二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拾壹、佛門用語篇 ~之二.國師
我國歷代帝王對學德兼備,可為一國師表的高僧所加的封號。含有一國民眾之師、帝王之師等意,如南陽慧忠國師、清涼澄觀國師、無業大達國師、玉琳國師等。
.淨人
在寺院中,未行剃染而服種種淨業作務者。
.陪堂
1.禪院中,陪伴客僧在僧堂的外堂受食,稱為陪堂。
2.律制儀軌中,頭單戒師為開堂,二單為陪堂。陪堂的職責為協助開堂訓導眾戒子受戒的儀規。
.善知識
正直而有德行,能教導正道的人。《華嚴經‧入法界品》記述善財童子於求道過程中,共參訪五十三位善知識,即上至佛、菩薩,下至人、天,不論以何種姿態出現,凡能引導眾生捨惡修善,入於佛道者,可稱為善知識。
善知識就像慈母,能生出佛種。
善知識就像慈父,能給予我們廣大利益。
善知識就像乳母,能守護你,不讓你做壞事。
善知識就像教師,能顯示菩薩所學。
善知識就像善導,能指示你走向波羅蜜道。
善知識就像良醫,能醫治你煩惱諸病。
善知識就像雪山,能增長你一切智樂。
善知識就像勇將,能幫助你去除一切怖畏。
善知識就像船師,能指引你駛入智慧海洋。
善知識是佛法大器,像江河能吞納眾流。
善知識是功德處所,像大海能出生眾寶。
善知識是淨菩提心,像猛火能煉真金。
善知識是能生世法,像須彌山出於大海。
善知識是不染世法,像蓮花出污泥而不染。
善知識能不受諸惡,像大海不為污染所污。
善知識能照明法界,像日光遍照四天下。
善知識能長菩薩身,像父母養育兒女。
.開士
即菩薩。以菩薩明解一切真理,能開導眾生悟入佛的知見,故有此尊稱。《釋氏要覽》云:「經中多呼菩薩為開士,前秦苻堅賜沙門有德解者,號開士。」可知開士也是高僧的尊號。
.開山
本指開山建寺而言,因古代寺院多建於山谷幽靜處,故稱開山。
寺院第一代住持亦以開山尊稱之。此外,宗派的創始者也稱為開山。
.開堂
指新任命的住持入院時,開法堂宣說大法,這是寺院的重要行事。
「開堂和尚」的略稱,為我國傳戒法會中重要職事之一,有關戒子的受戒儀規、生活禮儀規矩等,都是由開堂和尚教導。
.當家
為都監、監院、監寺的俗稱。須負責應對官吏、參辭謝賀、吉凶慶弔、探訪施主、借貸往還、籌計一寺歲用、備辦米麥醬醋等,乃至營辦年節各大齋會等事務。
.新戒
指新近受戒的僧眾。又如參加在家戒會,初受五戒、菩薩戒的戒子,亦稱新戒。
.僧伽
略稱為僧,意譯為和、眾,乃和合的意思,故又稱為和合眾、和合僧、海眾。又華梵並舉,合稱為「僧侶」,為三寶之一。即指信受如來教法,奉行其道,而入聖得果者。或指信受佛法,修行佛道的團體。
.維那
又作都維那。在古代叢林,維那是寺院中的綱領職事,掌理眾僧的進退威儀,非但要佛門的規矩熟,而且要喉嚨好,資格老,正如戲台上掛頭牌的角色,一切的節目都要靠他安排。今日寺院的維那,則僅於舉行法會、課誦時,擔任眾僧的先導,掌理舉唱、回向等。
.學僧
又稱學問僧,其義有二:*1指研究佛教的僧侶;*2指有學問的僧侶。
.學人
泛稱學習佛法者。禪林中則指修禪者。又稱學道人。一般學佛者自稱學人,乃自謙尚須學習的意思。
.檀那
意譯布施,即給與、施捨的意思。中國、日本又將檀那、檀越引申為施主之稱,即施與僧眾衣食,或出資舉行法會等的信眾。
.優婆塞
意譯近事、近事男、信士、信男、清信士。即在家親近奉事三寶、受持五戒的男居士。為在家二眾之一,與優婆夷同是在家的信仰佛法者。
.優婆夷
意譯清信女、近事女、信女。即親近三寶,受持三皈五戒,施行善法的女眾。為在家二眾之一。
.長者
為家主、居士之意。一般則通稱富豪或年高德劭者為長者。
.檀講師
凡皈依三寶,信仰人間佛教,具有弘法能力、正知正見的佛光會員,經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考核通過者,禮聘為檀講師。每年可經總(協)會安排到各地機關團體講演,但不得主持宗教法會儀禮。
.三藏
指經藏、律藏、論藏,佛教聖典的三種分類。
1.經藏:音譯修多羅藏,意譯契經藏。佛陀所說的經典,上契諸佛之理,下契眾生之機。有關佛陀教說的要義,皆屬於經部類。
2.律藏:音譯毘尼藏,意譯調伏藏。佛陀所制定的律儀,能制眾生之惡,調伏眾生的心性。有關佛陀所制定教團的生活規則,皆屬於律部類。
3.論藏:音譯阿毘達磨藏,意譯作對法藏。對佛典經義加以論議,化精簡為詳明,以決擇諸法性相。後人以殊勝的智慧,再加以組織化、體系化的論議解釋。
.大雄寶殿
指寺院中供奉佛陀的正殿,或稱大殿。「大雄」,意思是偉大的英雄。是佛陀的德號之一。因為佛陀具有大智力,能降伏魔障,故稱大雄。殿內供奉釋迦牟尼佛為主,也有供奉三寶佛者,即外加藥師佛、阿彌陀佛;或以象徵解行並重的大迦葉、阿難尊者侍立在佛陀左右;或供奉華嚴三聖--毗盧遮那佛、文殊菩薩、普賢菩薩等。
.上堂
指上法堂說法。古時長老住持可隨時上堂,後來則有定期及臨時上堂之別。
.上供
指以鮮花、水果等各種物品供養諸佛、菩薩或諸祖師,表達虔誠禮敬之意。
.山門
1.寺院正面的樓門。這是因為過去的寺院多居山林,故名「山門」。一般有三個門,象徵三解脫門,所以又稱「三門」。今之寺院或僅有一門,也可稱之為三門。
2.寺院的一般稱呼。因為以前寺院多築於山林之間,故以山門為寺院的別名。
.尸羅
含有行為、習慣、性格、道德、虔敬等諸義。是六波羅蜜中的「戒行」,乃佛陀所制定,令佛弟子受持,作為防過止惡之用。
除此之外,另有修習、正順、三昧、清涼、安眠、得定、增上等義。
.六齋日
又稱作六齋。指每個月的初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二十三日、二十九日、三十日。僧眾每月於此六日集會一處,布薩說戒,在家二眾乃於此六日受持一日一夜八關齋戒。
.公案
本義為官府中判決是非的案例。禪宗將歷代高僧的言行記錄下來,作為坐禪者的指示,久而久之也成為一種思考的對象,或修行坐禪者的座右銘。
此種言行錄一如政府的正式布告,尊嚴不可侵犯,又可啟發思想,供人研究,並且作為後代依憑的法式,故稱公案。此一風氣倡始於唐代,至宋代大為興盛。
公案有五種重要的涵義:*1作悟禪的工具;*2作考驗的方法;*3作權威的法範;*4作印證的符信;*5作究竟的指點。
.文疏
寺院舉行法會時,將信眾於此法會所作的功德,書寫於紅紙或黃紙上,用以向諸佛菩薩表白者,稱為文疏。一般都由主法或維那宣讀。
.牌位
書寫姓名以便祭祀的長方形木牌。
.止靜
使大眾由動中歸於寂靜的意思。
.開大靜
寺院本為寂靜的僧團,晚上開大靜鐘板響後,大眾睡眠,一切活動停止,寺院更加寂靜,故稱開大靜。
.打齋
於寺院舉行法會時,信徒出資齋請與會大眾,廣結眾緣,稱為打齋。
.打七
「打」,舉行的意思。打七,指於七日中剋期求證的修行。
若於七日中專修念佛法門者,稱為打佛七,略稱佛七;專修禪宗法門者,稱為打禪七,略稱禪七。此外,亦有專念觀世音聖號的觀音七。
.打板
又作打版。叢林中,於齋食、開浴、普請、上堂等集會時,敲擊木板,發出聲響,以告示眾人,稱為打板。
.正法、像法、末法
佛陀入滅後,依其教法之發展狀況,可分為正法、像法、末法三個時期。
正法:如來滅後,教法住世,依教法修行,即能證果,稱為正法。
像法:雖有教法與修行者,多不能證果。
末法:正法滅絕之意,指佛法衰頹的時代。即佛陀滅度後,教法垂世,人雖有秉教,而不能修行證果,稱為末法。末法之世即稱為末世。
.加持
加被任持。
.功德
意指功能福德。也就是行善所獲得的果報。《大乘義章》卷九:「言功德,功謂功能,善有資潤福利之功,故名為功;此功是其善行家德,名為功德。」
.合掌
合掌,又作合十,意指合十法界於一心。是印度自古所行的禮法,即合併兩掌,集中心思而表達恭敬的意思。
.因果
因果,指原因與結果,亦即因果律,是佛教教義體系中,用來說明世界一切關係的基本理論。一切諸法的形成,互為因果,因為能生,果為所生。我們身、口、意種種行為的造作,若是善業,就成為善因,可得到善的果報;若是惡業,就會成為惡因,得到惡的果報,此名因果報應。
.因緣
因,指引生結果的直接原因。緣,指由外來相助的間接原因。如一朵盛開的花,其種子就是「因」,使種子發芽、成長到開花所不可或缺的水分、陽光、土壤等,就是「緣」。
.安座
即安置佛像。
.行腳
又作遊方、游方、遊行。謂僧侶無一定的居所,或為尋訪名師,或為自我修持,或為教化他人而廣遊四方。遊方之僧,即稱為行腳僧,與禪宗參禪學道的雲水同義。
.托缽
又作持缽、捧缽、乞食。即持缽遊行街市,以化緣乞食。這是印度僧人為資養色身所作的行儀。
在禪林中,亦稱托缽為「羅齋」。又粥飯之時,擎缽而赴僧堂,亦稱托缽。
.回向
以自己所修的善根功德回向饒益眾生,並使自己趨入菩提涅槃。
.有情
舊譯為眾生,即生存者之意。指人類、諸天、餓鬼、畜生、阿修羅等有情識的生物。其他如草木金石、山河大地等,則稱無情。
.佛性
又作如來性、覺性。指成佛的可能性、因性、種子,為如來藏的異名。據《北本涅槃經》卷七載,一切眾生悉有佛性,然凡夫因煩惱覆蓋而無法彰顯;若能斷盡煩惱,即可證悟成佛。
.戒臘
夏臘。指僧侶受具足戒以後的年數。
.告假
請假。佛弟子於外出前,至佛殿禮佛三拜,向佛菩薩告白,意謂自己將要外出。如子女出門敬告父母,即是告假的意思。反之,則稱為銷假。
.伽藍
伽藍,是梵語僧伽藍摩、僧伽藍的略稱。又稱僧園、僧院。原指僧眾所居住的園林,然一般用以稱僧侶所居住的寺院、堂舍。一所伽藍須具備七種建築物,如佛殿、法堂、禪堂、庫房、山門、西淨(廁所)、浴室等七堂,故又稱七堂伽藍。
.延壽堂
即如意寮。叢林中,病僧用來養病、休養的地方。因為含有祈求延長色身壽命而延續法身慧命的意思,所以稱為延壽堂。又稱為「省行堂」,取其「省察行苦,以興悲智」之意。
.巡寮
到寺院中的各單位去巡視,稱為巡寮。巡寮也有巡山的意思,這是為認識環境、人事等。過去叢林巡寮,相當於拜訪各寺眾,讓大眾知道寺中住有此人。巡寮有二:公眾巡寮,即各單位的巡示告眾;私人巡寮,即新戒比丘、比丘尼,至其師父及諸長老處銷假、頂禮。
在古代叢林,巡寮是指住持巡視山內諸寮,以諮問老病,點檢寮房的缺乏等。其緣起是:佛陀在世時嘗以五事而五日一次巡視僧房:*1恐怕弟子著於有為事;*2恐怕弟子著於俗論;*3恐怕弟子著於睡眠;*4為探問病僧;*5令年少比丘見到佛陀的威儀庠序,心生歡喜。
.供養
又作供施、供給、打供。意指供食物、衣服等予佛法僧三寶、師長、父母、亡者等。
.招提
寺院的別稱。源於北魏太武帝於始光元年(四二四)造立伽藍,稱為招提,世人遂以招提為寺院的別稱。
招提原為梵語音譯之略,意譯為四方、四方僧、四方僧房。為四方來集的各方眾僧均可止宿的客舍。
.受戒
指通過一定的儀式,領受佛陀所制定的戒法。也就是遵守教團規定的行為。
.常住
指寺院。《行事鈔》隨戒釋篇云:「眾僧舍宇、什物、樹木、田園、僕畜、米麥等物,但得受用,不通分賣,為常住也。」《釋氏要覽》云:「即今十方住持寺院是也。」今佛弟子於寺院受戒,則可稱該寺院為受戒者的「受戒常住」或「戒常住」。
.威儀
威嚴的態度。謂起居動作皆有威德有儀則。即習稱之行、住、坐、臥四威儀。
一個修道者的風姿,在舉止言談中皆可表露無遺,走路時,要如風一樣迅速無聲,不彎曲,直走;坐下來時,要如鐘一樣平穩、莊嚴;站立的時候,要如松樹般筆直;睡覺時,睡姿要以吉祥式的右脅而臥,像把弓。
.法堂
七堂伽藍之一,乃禪林演布大法的地方。位於佛殿的後方,方丈的前方。相當於講堂,而「講」通於「講教」,在禪宗,為別於他宗,且示其教外別傳的宗旨,所以特稱為法堂。
.法語
佛陀的教說。後世禪家則專指諸祖的教示與禪師開示的機語為法語。
.法會
佛教的儀式之一。為供佛施僧及講說佛法等所舉行的集會,又稱法事、佛事、法要。
法會的儀式每每依其性質而有不同,一般的進行方式:莊嚴道場,於佛前獻上香、花、燈、燭、四果等,並行表白、願文、諷誦經贊等。
.盂蘭盆會
盂蘭盆會是漢語系佛教教區據《盂蘭盆經》,於每年農曆七月十五日舉行超度歷代考妣宗親的佛教儀式。
據《盂蘭盆經》載:佛弟子目連以天眼通見其母投生餓鬼道,皮骨相連,日夜受苦,於是以缽盛飯往餉其母,然其母以惡業受報之故,飯食皆變為火炎。目連為拯救其脫離此苦,於是向佛陀請示解救的方法。佛陀乃指示目連於七月十五日眾僧夏安居結束日,以百味飲食置於盆中,供養三寶,仗此功德,得使七世父母脫離餓鬼之苦,生人天中,享受福樂。後世遂於七月十五日舉行盂蘭盆法會,齋僧供佛,沿習成例。
.食存五觀
在佛門中,學道者吃飯時,要觀想:
1.計功多少,量彼來處:面對供養,要算算自己做了多少功德,並思量粒米維艱,來處不易。
2.忖己德行,全缺應供:藉著受食來反省自己,想想自己的德行受得起如此供養嗎?
3.防心離過,貪等為宗:謹防心念,遠離過失,對所受的食物,美味的不起貪念,中味的不起痴心,下等的不起瞋心。
4.正事良藥,為療形枯:將所受的食物,當作療養身心饑渴的良藥。
5.為成道業,故受此食:要藉假修真,不食容易饑餓,體衰多病,難成道業;但是如果貪多,也容易產生各種疾病。所以必須飲食適量才能資身修道。
吃一頓飯要把它與佛法結合在一起,能如此,即使硬如鋼鐵的食物也能消化;反之,就是滴水也難以消化。因此,佛門中過堂有一語:「五觀若明金易化,三心未了水難消。」
.施食
將飲食布施給他人的意思。施食有許多功德,如《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載,奉施飲食得十種功德:*1得命;*2得色;*3得力;*4得安穩無礙辯;*5得無所畏;*6無諸懈怠,為眾敬仰;*7眾人愛樂;*8具大福報;*9命終生天;*10速證涅槃。此外,以餓鬼為對象的施食儀式,稱為施餓鬼、施食會。
.祈願
又作祈禱。仰求佛菩薩的冥助,以祈得消災增福的意思。
.苦行
1.指印度諸外道為求生天而修各種苦行,諸如絕食、身體倒懸、冬臥寒冰等。佛陀時代,在印度就有許多外道因希冀生天,而行諸種種苦行。佛陀在出家後也曾修行苦行六年,日食一麻一麥,終於覺悟苦行並非究竟之道,不能解脫,因此放棄苦行,最後得到解脫,證悟出修行的方式,應過著一種不苦不樂的中道生活。
2.佛教的修持生活,如典座、行堂、香燈、飯頭、菜頭……。此中任何一種行單,都可以激勵我們。
.持午
即過午不食。
.客堂
寺院中接待客人地方。
.剃度
即歸依佛門,落髮出家。
.娑婆世界
「娑婆」,梵語音譯。意譯「堪忍」。為釋迦牟尼佛教化的世界。此界眾生安於十惡,堪於忍受諸苦惱而不肯出離,為三惡五趣雜會之所。
如需引用文章,請註明出處。 本網站由 佛光山資訊中心 協助製作Copyright © 著作權 佛光山 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