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ddhism Series 8 - Use of the Teachings 《佛教叢書8-教用》
Buddhism and Politics 佛教與政治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佛教與政治政治是管理眾人的事,人本來就是政治動物,關懷社會則不能不關心政治,中國歷代國師也是由國家敕封,佛陀在世時,也常和國王大臣說法,更何況政治力量可以保護佛教的發展。
而「佛教」教義的實踐,能夠通行於世界各個國家、區域,具有時代的適應性,更具有傳統文化的持續性。佛教不僅對於政治有精闢的主張,尤其能輔助政治的不足,防範犯罪於未然,鼓舞人心向上、向善,具有積極性、平等性、包容性、互攝性、圓融性的特質。從歷史上的記錄來看,佛教對於歷朝政體有著不容磨滅的建設成果。政治與宗教的相成性,如同人身五官四肢的互用,實不必強調其分離與獨立。我們要堅持的原則是要保有「問政不干治」的態度。
◆佛教與政治的關係
歷朝以來僧團的出家人和政治的君王常有密切的合作往來,其中或有輔弼朝政被尊為國師者,或有轉而出仕朝廷貴為宰相者,而對於國家政治有影響的出家人更是不計其數。
日本的聖德太子訂定十七條憲法,明文規定日本世世代代為篤信三寶的佛教國家,日本至今佛教依然如此興盛,聖德太子的貢獻不可謂不深遠。在泰國國王要即位之前,必須接受短期的出家生活訓練,等到出家人的威儀具足了,佛教的慈悲精神具備了,才能掌理政治,如此佛教影響政治,政治影響佛教,使泰國成為東南亞的佛教國家。
印度有一位阿育王,本來凶惡暴虐,後來皈依佛教之後,成為仁慈愛民的君王。他覺悟到一個道理,以武力來統治國家,只能服人之口,唯有以佛法真理來度化世間,才能服人之心。因此,在他治理國政期間,每五年要派一批大臣到全國各地去考察佛法傳播的情況,並且在街衢要道設立許多的石柱,上面篆刻佛教的經文,他認為佛法愈弘揚,國家就愈興盛。從以上的史例,可以看出佛教和政治有密不可分的關係,而佛教在興國安邦上,一直扮演重要的角色。
佛教與政治的關係如此密切,彼此之間有何異同、主從的妙趣?我舉出十二點,作為比較說明。
1.政治是管理眾人,維護社會的團體。
佛教是教化眾生,淨化社會的力量。
2.政治希望人人能夠安和樂利的生活。
佛教要求人人能夠慈悲喜捨的做人。
3.政治是怒目金剛,要人人守法。
佛教是菩薩低眉,要人人自律。
4.政治是護法降魔,保衛國家。
佛教是護生救苦,擁護國家。
5.政治重視才幹機變,以力服人。
佛教重視戒律因果,以德服人。
6.政治是權法,因時、因地、因人而制宜。
佛教是實法,因教、因法、因理而肯定。
7.政治是曲線的,曲而求遠,人人平等。
佛教是直線的,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8.政治重視實效通行,即日成辦。
佛教重視遠益利濟,普度未來。
9.政治的大同世界,是理想目標。
佛教的淨土極樂,是如願往生。
10.政治以財力、軍力治理國家。
佛教以德力、法力輔助國家。
11.政治從外做起,要求人民修身守法。
佛教從內做起,要求人民修心守道。
12.政治要求人人奉行四維八德,以家齊國治。
佛教要求人人實踐五戒六度,以自度度人。
◆佛教的政治理想
《般泥洹經》云:「天下多道,此中王法最大,佛道皆當為至上道。」佛陀對國家政治有透徹的了解,同時更明白指出,唯有依循佛陀的正法,政治才能達到理想的境地。換句話說,一個理想的政府,必須在國家、法律的秩序上,加上宗教、道德的規範,才能發揮仁王政治的理想。
1.仁王護國的政治
佛陀曾制定僧團規約、在家戒法,讓佛教徒來共同遵行,這就是佛陀留給人間以「不侵犯」做為彼此生活自由的依據。僧團中,一切事務必須經由僧眾會議決定辦理,不許一人或少數人獨斷專行。對於會議的程序、會議的日期、施行後的檢討,以及個人行為的自我檢討等等,均有詳細的規定。英國政治名著《印度的遺產》一書中提到:「我們今天國會制度的基階,竟可從兩千多年前印度佛教徒的會議中見到,真是令人驚奇不已。」所以說,「現代民主國家的會議制度,便是從佛教的思想中繼承來的」。
佛陀的政治理想和宗教理想,是彼此圓融互利的,遠在兩千五百多年前,早已實踐現代人所謂的「民主政治」,例如佛陀對跋耆國所昭示健全國家的條件,一共有七項:
*1數相集會,講議正事。
*2君臣和順,上下相敬。
*3奉法曉忌,不違禮度。
*4孝事父母,順敬師長。
*5恭於宗廟,致敬鬼神。
*6閨門真正,言不及邪。
*7宗事沙門,敬持戒者。
佛陀綜觀當時社會的狀況,認為一國的興衰與君主的道德有著密切的關係:「君主賢能德政,則國運必昌,人民幸福;君主失德,則國運必墮,人民痛苦。」因此,佛陀為帝王訂下十條應守的德目:
*1清廉寬容。
*2能接受群臣的諫言。
*3好施,與人民共甘苦。
*4租稅必依法徵收。
*5潔淨閨門,保護妻子。
*6慎酒,不荒亂身心。
*7勤勉,不嬉笑戲樂,謹持威嚴。
*8審判必依法律,無私曲於其間。
*9與群臣和睦,不與彼等競爭。
*10注意健康,保其氣力。
如果今日的國家領袖們都能遵照這十條德目,奉行不逾,相信「協和萬邦」的理想指日可待。
2.民主道德的政治
佛教追求的是身心的解脫自由,每一個人都能脫離一切的束縛,做自己的主人,因此集權專制的政治是佛教所呵斥的,佛教認為民主憲政國家的實現,道德掛帥政治的完成,才是國家政治的最終目的。
佛陀認為一個國家不可擴張武力去侵略他國,但是為了維護本國人民自由、平等、快樂、幸福,必要的施政是可行的。佛陀心目中的理想政治是轉輪聖王的仁王之治。所謂轉輪聖王的政治,就是一種自由民主的政治,根據《長阿含經》中的《轉輪聖王修行經》的記載,輪王的政治是不以刀杖,以法教令的,也就是行五戒十善的德化政治。這種政治的內涵到底是怎麼樣的情形呢?有一次輪王的太子問道:「父王!輪王的政法如何?應該怎樣去推行呢?」輪王回答說:「應當依於法來立法,恭敬尊重觀察於法,以法為首,守護正法,以法來教誡宮廷中的人,如王子、大臣、群僚、百官,以法愛護人民百姓,乃至禽獸等。」
輪王又說:「身為國王應該禮賢下士,尤其對於有道高僧,應多親近請教,因為他們知道什麼是善什麼是惡,什麼是犯什麼不犯,又何者可親何者不可親,何者可行何者不可行,施行什麼法可使人民生活安和樂利等道理。」
輪王治世尤其重視慈善,對於孤苦老者應救濟安頓,對貧困者應給予幫助,公益事業方面,如開掘義井、河邊設福德船,免費供給行人飲用或過渡。
佛教所說的這種政治道德,因為是以法治化,所以沒有怨敵,布施持戒,汎愛人物,善攝眷屬,人民殷盛,富樂豐實,聚落村邑,雞犬相聞,舉國人民更相敬愛,種種眾伎,共相娛樂,呈現一個太平盛世的氣象。
3.祥和互敬的社會
目前我們所處的社會環境,謀殺、搶劫、強姦、詐欺、吸毒等等,各種亂象充塞其間。這些犯罪的行為,擾亂國家的治安,導致社會紊亂。佛教認為社會大眾應該培養隨喜讚歎,包容異己的氣度,從平等法性之中體認諸法千差萬別的實相,彼此互尊互重,互不侵犯,去除同歸於盡,排斥他人的心理,共同創造祥和開明的社會。
◆佛教對政治的貢獻
政治因時因勢變化不定,本身欠缺恆久理想的持續性。佛教本身則具有教化的功能,並且對社會病態有正面的影響力,這份影響的力量能帶給社會國家一股無形的內在穩定力量。
廬山慧遠大師說:「佛道濟俗,亦為要務。何則?百家之鄉,十人持五戒,則十人淳謹;千室之邑,百人修十善,則百人和睦;傳此風教,以周寰區,編戶一千,則仁人百萬。夫能修一善,則去一惡;一惡既去,則息一刑;一刑息則萬刑息於國,此所謂坐致太平者是也。」如果社會大眾人人能夠受持佛教的五戒,那麼我們的國家必定是一個淳樸謙讓、重德祥和的淨土。梁啟超說:「佛教之因果,使上智下愚皆不能不信也。」人人如果能樹立正確的因果觀念,我們的社會就不再是爾虞我詐、巧取豪奪的社會。人人如果能懷抱佛教的慈悲精神,這個社會就能減少暴戾殺伐之氣,安和樂利。如果人人都能有佛教「諸法無我」的體認,這個社會將是個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大同世界。佛教對國家政治的貢獻是什麼?
1.輔助政治的不足
政治,若不建立在道德上,不以全民的意願作為施政的目標,則政治容易流於權術的運作,從政者更容易受權欲所支配,導致互相鬥爭,爭權奪利。社會若不借助佛教因果的力量來安定人心,和平恐怕難以實現。因為法律政治只能防止惡行,對於造惡的根本,卻沒有釜底抽薪的好辦法。再說法律的制裁,是強制性的,很難使人心悅誠服,這只是一種消極的治標辦法。佛教的慈悲無遠弗屆,能夠將蠻橫未開的邊疆,教化成開明有禮的中土;佛教的忍辱無堅不摧,能夠將世代的仇釁消弭於無形;佛教的感恩無願不遂,能夠填補慾望的溝壑;佛教的智慧無事不成,能夠感化頑強為馴良。所以,有時政治力量達不到的地方,佛教可以彌補不足,發揮它的功效。
2.超越政治的狹隘
政治本身為因應人事的變化,思想難免受限於「權」的制衡,而導致狹隘的自我主義。佛陀以眾生為前提,所以一切思想、方法,都從「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的實踐中產生。以下列舉兩點佛陀的思想加以說明:
*1緣起法:宇宙萬物皆由眾緣和合而成。所謂「緣聚則生,緣散則滅」。推其原理,國家與社會就是由種種因緣關係所組成,由國民共同的力量所建立。明白此理,則愛國的力量自然產生,因為國家社會是由「每一個自己」的需要而構成的,是與個人息息相關,同體共生,故凡所事事,必然以國家社會的利益為前提。如果國家喪失了主權,則全體人民的福利也就無以寄託了。
*2慈悲性:佛法中所謂「慈悲為本,方便為門」,就是要人人以慈悲心為出發點,做服務利益大眾的事業。因此,歷代以來佛教對於國家政治的貢獻,不勝枚舉,例如:幫助國家生產、開發交通、保護生態、利濟行旅、文化建設、安住軍民、興辦教育、醫療救濟、財務運轉、科技文學、攘敵安邦等。佛教這種為全人類謀求幸福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超越了一般政治的理念,真正能跨越人與人、種族與種族、國家與國家的藩籬而達到世界和平。
3.僧侶參政的貢獻
今人對於僧眾關懷政治,抱持不正確的觀念,甚或批評為「政治和尚」,這些都是偏頗之見。古今中外歷代君王敦請僧侶共商國事者,後人譽之為賢王;眾多高僧受到帝王的敬重,尊為國師,為國家的仁政貢獻智慧。從中國以至世界各佛教國家,乃至從古至今,並無僧侶篡位為王者,足可證明佛教行者多能以貫徹自身角色為榮,與世俗以權力為出發點的立場大異其趣。
歷代對國家政治深具影響的僧眾非常多,譬如:西域高僧佛圖澄,度化殘暴殺人的石虎、石勒,解救無數生靈。二石尊佛圖澄為師,時常請教社稷大事。佛圖澄的弟子道安大師,曾勸諫苻堅休戰。唐朝玄奘大師,在主持譯經大業的同時,還要隨駕太宗左右接受諮詢國事。玄奘大師圓寂的時候,唐高宗罷朝三日,悲慟地對大臣們說:「朕失去了一件國寶!」玄奘大師受到朝野仰崇之深可見一斑。唐朝玄琬法師受朝廷禮請為太子太傅,以行慈、減殺、順氣、奉齋四事教導東宮太子未來掌政愛民之方。
隋文帝曾經讚歎靈藏律師說:「朕是世俗凡人的天子,律師你是求道學法者的天子;律師你能以佛法度人為善,而朕只能以法令禁人為惡。」皇帝是政治上的國王,影響於一時;出家人是真理上的法王,影響於萬世。
從以上例子可知,佛教僧侶輔助政治,建立安和樂利的社會,功不可沒。
佛教與政治有如唇齒相依,關係密切。佛教徒對於政治的參與應該採取什麼態度呢?太虛大師主張「問政不干治」的看法,可以說最為客觀中肯,最具智慧見解。大師認為佛教徒應該積極去關心國家大事,而不熱衷追求實際的權力運作。晉道安大師曾說:「不依國主則法事難立。」佛教和政治都是眾人的事,彼此息息相關,脫離不了關係,證諸歷史,佛教愈弘揚的時代,國運就愈昌隆;反之,國家富強,政治清明,佛教才能興盛。從佛門早晚課誦的內容,可以看出佛教對國家前途的關心,如每月初一十五必誦的寶鼎讚:「端為世界祈和平,地久天長。」早課經文:「國基鞏固,治道遐昌。」長蘆禪師的「國界安寧兵革銷,風調雨順民安樂」,都是佛弟子對國勢興榮綿長的虔誠祝禱。日本的臨濟宗祖師榮西禪師留學大唐,回國之後,曾撰著《興禪護國論》三卷,主張建設三禪院以護衛國家,利益眾生。歷代的高僧大德雖然不像帝王將相直接掌政,但是愛護國家的心和一般人是相同的。出家人雖然出家了,但是並不意味出國,並沒有遠離自己的國家邦梓,愛國不分你我自他、方內方外,為政不必高官厚祿、權力在握,愛國沒有錯誤,沒有國家民族觀念才是罪過。國家需要廣大的佛教徒投入行列,以佛教的高超教理來淨化人心,改善風氣,為社會提供心理建設、精神武裝,給予社會大眾苦難時的安慰,失望時的鼓勵。
如需引用文章,請註明出處。 本網站由 佛光山資訊中心 協助製作Copyright © 著作權 佛光山 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