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ddhism Series 8 - Use of the Teachings 《佛教叢書8-教用》
Buddhism and Meetings 佛教與會議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佛教與會議民主政治是今日世界的共同潮流,其基本原則在於糾合群力,集思廣益,交換意見,截長補短,異中求同,融個體於群體,匯合為一共同的意見,以達到共同的目的,這也就是集體創作。因為個人的知識、能力有限,遇到重要的問題,光憑個人的知識與能力去苦思冥索,未必能得到妥善如法的解決。所以無論是政府機關、民間團體,乃至個人家庭,莫不重視會議,足見會議對人類的重要性。
國父在《民權初步》中,對會議的定義為:「凡研究事理而為之解決,一人謂之獨思,二人謂之對話,三人以上而循有一定之規則者,則謂之會議。」簡單的說,會議就是三個人以上,循一定的規則,研究事理,做有效的溝通,達成協議,解決問題,以收集思廣義,群策群力之效。
這些條理、程序、制度的會議方式,早在佛陀時代就已經實行了。在僧伽中的一切事務,必須由僧眾會議決定辦理,不許一人或少數人獨斷獨行;關於會議的程序、會議的日期、工作的檢討、個人行為的自我批判等等,均有詳細的規定。因此,佛教僧伽會議就是今日民主會議之祖。
◆佛陀制定的會議法
在佛陀時代,僧團便經常舉行會議,《中阿含經》記載,佛陀認為一個國家政治結構的建立原則,首要條件是「數相集會,講議正事」,可以見得,佛陀相當重視會議制度。
佛陀時代的會議形式有布薩、羯磨、滅諍、說法等四類,約略介紹如下:
1.布薩:僧團每半個月召集會議,舉行布薩儀式,請精熟律法的比丘說戒,以反省過去半月內的行為是否合乎戒法,若有犯戒者,則於大眾之前懺悔,依法處分,使比丘均能住於淨戒中,長養善法,增長功德。
凡是在一定區域內居住的僧眾,都有義務參加布薩會議,若因病或其他重要事故不能出席會議,必須事先委託同住的比丘向大眾表示,自己對布薩大會所舉行的一切僧事決議,無條件贊同。比丘在這半個月裡若有違法的行為,於大眾面前告白懺悔後,僧團中不得再私下議論是非。
布薩會議猶如現今學校裡的週會,藉著反省、檢討,解決問題,表揚功過。
2.羯磨:使生善滅惡的作法,行於授戒、說戒、懺悔、結界及各種僧事的處理。佛教僧團透過羯磨法,發揮了高度的民主精神,它以大眾的意見和力量,圓滿解決僧團裡的各種事情,成就大眾過六和敬的生活。佛教的羯磨法與現代的會議法相仿,分為三類:
*1.單白羯磨,意思是「唱言」,這是對於不必徵求同意的事,向大眾宣告常行、慣行、應行的事,唱說一遍即
成。此法有如現代會議中的例行工作報告。
*2.白二羯磨,這是宣告一遍,再說一遍,徵求大家的同意。如同一般會議,凡是提案皆須交由大會討論、接
納,才能生效。
*3.白四羯磨,這是作一遍宣告後,再作三讀,每讀一遍,即作一次徵求同意,若一白三羯磨後,大眾默然,便
表示無異議,而宣佈羯磨如法,一致通過議案。
比之現代議會程序,佛教會議法的精神顯得更為莊重、神聖。現代會議中的提案,通常只要過半數投贊成票,即算通過。很少有要求一致通過的。但是在羯磨法中,通常要求一致贊同通過,僧團中若有人執持歧見,便是羯磨不成;不過,羯磨法中有滅諍羯磨,是以投票方式取多數表決的。
3.滅諍:為了解決僧團中的爭議事件,佛陀在戒律中制定七滅諍法,以公正、平和的原則,處理大小諍事。
*1.現前毘尼:使起諍的雙方對決於現前,或於現前引證三藏的教法或戒律的制條而決議之。
*2.憶念毘尼:對平生為善,以善知識為友者,於諍議罪過之有無時,質其記憶之有無,若無記憶則免之。
*3.不癡毘尼:犯戒者若精神異常,待其治癒,羯磨而令悔其罪。
*4.自言毘尼:比丘犯罪時,令其自白,始治其罪。
*5.覓罪相毘尼:若犯戒者不吐實,陳述矛盾時,則舉示其罪狀,判其終生不得度人或受人依止等。
*6.多人覓罪相毘尼:遇到互相爭議而不易裁決的情況時,敦請有德之僧,依多數而決議是非。
*7.如草覆地毘尼:鬥訟者互悟其過,如草伏地,共同至心發露,道歉懺悔。
此七種滅諍法,不但保障個人的權益,且情、理、法兼顧,同時也使僧團得到清淨與和樂。佛陀制定戒律,依法攝僧,同時把執行教團制度的權力交由大眾,亦即所謂「僧事僧決」,充份流露出民主、法治的精神。
4.說法:佛陀成道後,弘法利生四十九年,說法無數。從佛經的記載中,我們可以知道佛教的傳播非常注重集體創作,佛陀集眾說法時,有時會以反問弟子的方式,為聽眾曉以大義;也常有當機眾勇於發問,為大眾請法;也有聞法者現身說法,提供見解看法;因此,佛教的說法會場儼如學術研討會,透過問答的方式,獲得智慧。如《六度集經》,佛陀以主席的身分,解說弟子們的困惑,而敘說過去世行菩薩道的事蹟,說明現世的人事因緣;《雜阿含經》記錄佛陀往來各地,解答教內教外的各種問題;《金剛經》須菩提善問「空」;《法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無盡意菩薩與觀音菩薩的悲智雙運,為後世留下言教與身教;《地藏菩薩本願經》摩耶夫人問業緣,堅牢地神願護法,虛空藏菩薩請開示;《維摩詰經》維摩詰居士與文殊師利菩薩論法;《圓覺經》十二位菩薩宣說各種修行法門;《楞嚴經》以阿難尊者為當機眾,佛陀說示心法的要旨;《心經》則是佛陀為舍利弗說色空不二之理。凡此皆說明佛陀善於觀機逗教,引領與會大眾熱烈討論法義,令聽聞者或立時證悟,或信受奉行,甚或發願生生世世護持法典經教。
此外,佛經本身就是非常完整的會議記錄,一般可三分為「序分」、「正宗分」、「流通分」。序分有所謂的「六成就」,即具備六個條件:如是(信成就)、我聞(聞成就)、一時(時成就)、佛(主成就)、在某處(處成就)、與眾若干人俱(眾成就)。此種形式與現代會議記錄的結構如出一轍,不禁令人讚嘆佛弟子的理性、智慧。
◆佛教的會議制度
佛陀入滅後,僧團遵循佛陀所制定的會議法,配合時代演進的需求,漸漸發展出許多不同類別的會議。僧團不僅對內召開會議,達成共識,甚或與信眾一同集會,舉行四眾弟子皆得參與的會議。
1.結集:佛陀入滅後,佛弟子為了讓正法久住,先後多次結集佛陀的教法。第一次結集,是佛陀涅槃的那一年,大迦葉召集諸僧,在摩竭陀國王舍城外七葉窟,由阿難誦經、優婆離誦律,大眾共同審核,判定所誦出的經律是否如法。由此可見,即使佛陀不再住世,佛教的會議仍然是以採取大眾的意見為原則而進行。
佛陀入滅一百年之後,耶舍長老召集七百位德學兼優的比丘,在毘舍離城的寺院中,對於佛教戒律上的許多有爭議的論點,進行了一次評定,這是第二次的結集。佛陀涅槃後二百餘年,在印度阿育王的大力支持下,以國師目犍連子帝須長老為首,有一千位比丘在華氏城,會誦了三藏的教義,這是第三次的結集。佛涅槃四百年後,以世友菩薩為首的有五百比丘,在大月氏國,大家共同造論,解釋經律論,這是第四次結集。
經過四次的經典結集會議,佛教的經典得以完整有系統的流傳下來,裨益後世。
2.傳戒:指傳授戒律予出家僧尼或在家居士的儀式(會議),包括比丘(尼)具足戒、沙彌(尼)十戒、在家五戒、菩薩戒等等。受戒者必須盡形壽受持戒法,尤其受持出家具足戒者,更是以戒牒作為出家身分證明的依據,因此傳戒必須嚴謹慎重。
授戒程序為講戒、演禮、請戒、懺摩、正授。正授由羯磨和尚開導受持戒法的意義,並行三番羯磨,一一問以「盡形壽能持否」,受戒者答「依教奉行」,始為證盟受戒。出家戒法分為三壇傳授,初壇授沙彌十戒,二壇授比丘具足戒,三壇授出家菩薩戒。其中,二壇正授需要十師和尚(三師七證)列席,首先由得戒和尚依律命羯磨師作單白羯磨,後差教授師說衣缽名相,並以遮難次第詢問於受戒者,以決定是否允許加入僧團,復於正式授戒時據此一一重問,再由得戒和尚說明受戒體法,依白四羯磨方式授具足戒。
由傳戒的程序中可以知道,佛教對於重大決議的審慎態度。
3.辯經:真理愈辯愈明,佛教徒遠自印度時代就常以辯論的形式,檢視自己對真理認知的思想架構是否完整、徹底,於辯論會時提出論題,接受他人的質詢、駁斥。各宗各派或為彰顯己宗,或接受外道公開挑戰書,明訂日期,大舉旗幟,舉行辯經大會,吸引教內教外各階層人士列席旁觀,有的甚至由帝王出面主持,如戒日王在曲女城為玄奘大師舉行的無遮辯論法會,聲勢宏大。
從佛陀度化拜火教三迦葉開始,以因明論說方式演說真理,令論敗者皈依信仰,漸漸形成約定俗成的度化模式。印度部派佛教時期,辯經廣為盛行,多有造論問世者,產生許多精闢的論著與博通經教的論師,如二世紀脅尊者度化外道馬鳴,不僅提昇當時佛教的地位,也為佛教羅致一位多才多藝的菩薩比丘。由於辯經的結果,往往攸關宗門聲譽,僧團中常常舉行辯經會議,以增進對教義的正確認知與思維能力。西藏佛教傳承此一模式的精髓,將「辯經」納入僧伽教育的必修課程中,至今辯經會議的舉行,依然相當吸引人。
4.譯經:佛教傳來東方諸國,逐漸譯成各國語言。我國古代的譯經,大多由朝廷設置譯經院,延請譯經三藏法師及眾多輔助者共同舉行譯經會議。後來乃有專為譯經所設的種種官制。據《佛祖統紀》卷四十三載,譯場所置的譯官有譯主、證文、書字梵學僧、筆受、綴文、潤文、證義、參譯、刊定九職。
通常在翻譯的過程中,會遇到一些問題,如文法相異、重複語、夾註語、修飾語的增刪等,都需要與會者互相討論,達成共識,方能順利進行翻譯工作。譯經會議的舉行,充分發揮佛教各盡職能,集體創作的精神。
◆現代佛教會議
民主時代的今日社會,事事講求公開、公正、公平,佛教上承佛陀尊重民意的理念,配合趨勢潮流而舉辦各種現代會議,依循民主法治的會議程序,集合教界人士共同研討佛教法義或佈教方針。
近代,佛教已經舉辦的會議有:人間佛教學術會議、中華國際佛學會議、經藏學術研討會、佛教醫事人員聯合會議、佛教音樂座談會、宗教人士聯誼座談會、佛學與科學研討會、國際敦煌學學術研討會、佛教環保座談會、信徒代表大會、世界佛教僧伽會、世界佛教徒友誼會、佛教文學國際會議、國際佛教學術會議、世界佛教青年學術會議、世界顯密佛學會議、國際禪學會議、寺廟管理人座談會、電腦大藏經計畫會議、佛光山佛教學術會議、國際佛光會會員代表大會、世界佛教傑出婦女會議、國際佛教青年會議、佛光學學術會議等等。
今後,佛教還將繼續舉辦:國際佛教兒童會議、國際佛教金剛會議、國際佛教比丘尼會議、國際佛教大專青年會議、國際佛教青少年會議、國際佛教作家會議、國際佛教藝術家會議、國際佛教領導人會議、國際佛教義工會議、國際佛教檀講師會議、國際佛教社會福利會議等等。希望透過各種會議的舉行,讓來自全球各個國家地區的代表,經過不斷的交流研討,通過會議而建立共識。這些會議不分種族,以尊重包容為主,藉由宗教信仰的因緣凝聚民族與民族間的感情,不僅能讓信徒信仰的層次得以全面提昇,對佛教弘法歷史更具有重大意義,一方面提昇國際形像,發揮世界性影響力,另一方面則為我國民間團體開拓國際空間。
有品質的會議,不僅是建立在人人都懂得會議法的基礎上,更重要的是端賴大家抱著一顆開放、尊重、包容的心來開會,才能共同圓滿一場會議。佛光山向來注重民主,在會議中,大家盡忠職守,坦述己見,甚至也有言辭相向,針鋒相對的情形發生,但大家秉持「少數服從多數,多數尊重少數」的態度,以及深厚的宗教涵養,一經決議,即攜手同心,合力完成會議討論的提案,這完全是民主的風度表現。
未來佛教的發展,要隨著世界的脈動,努力將佛法大眾化、通俗化、文藝化,讓人們在生活中都擁有佛法。此外,還要團結各個不同的佛教宗派,讓大家在共同的信仰上,對佛法的真理達成共識。如果大家都能抱持寬大、平等的心態,按照議事程序,開放交流,廣泛討論,許多看來棘手的問題,勢必得以圓融解決,許多創見也得以開發。
如需引用文章,請註明出處。 本網站由 佛光山資訊中心 協助製作Copyright © 著作權 佛光山 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