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ddhism Series 10 - Humanistic Buddhism 《佛教叢書10-人間佛教》
The View of Humanistic Buddhism Towards Some Problems - 2 A Buddhist View of Morality (Speech in Taipei at Zhongshan Hall) 人間佛教對一些問題的看法 第二篇 佛教的道德觀(講於臺北中山堂)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人間佛教對一些問題的看法 第二篇 佛教的道德觀(講於臺北中山堂)一個人偉不偉大,不在於錢財的多少,主要在於人格和道德的有無。古代的紂王、幽王、夏桀等等,雖貴為一國之王,如果今天拿他們來與您相比,說您像紂王、幽王一樣,您一定很不高興。在商周時代,有伯夷、叔齊餓死在首陽山,假如今天拿他們來與您相比,說您像伯夷、叔齊一樣,您一定非常歡喜。這主要原因,就是因為紂王和幽王沒有人格和道德。沒有人格道德,雖貴為人君,誰也不喜歡與他相比;伯夷、叔齊雖是一個餓夫,但他有人格和道德,拿他與您比,您就會非常高興。
壹、究竟不究竟的一般道德
道德有究竟道德,不究竟道德,有真的道德,也有假的道德。以下以四個問題分別說明之。
一、偽裝的道德
說起道德,它和學問知識不一樣。學問能力,四兩就是四兩,半斤就是半斤,道德是可偽裝的。四兩的道德可裝成半斤道德。有一些大奸巨惡的人,裝成偽善的面孔,行假仁假義,那是偽裝的道德。記得年輕的時候,我頸上這串念珠不是掛在頸上,是拿在手上念佛的。有一次搭火車,忽然來了一個人,朝我身邊一坐,匆匆忙忙從我手上搶過念珠說:「借我用一用。」說後便開始眼觀鼻,鼻觀心的唸唸有詞,隨後有幾個警察跟著而來,朝他看看,其中一個警察說:「不會是他吧?他是念佛的人。」等警察走過之後,他就把念珠還我,一句話不說就走了,我才知道他原來是個小偷,警察追他時,他就趕快拿住念珠,矇騙了警察。所以,偽裝的道德可以騙人。這世間上不是很多人偽裝著道德在騙人嗎?
二、對待的道德
中國的道德,都是在上位的人要求在下位的人的道德。就以一般所謂君臣的關係來說,君待臣以禮,臣待君以忠,假如君待臣無義,沒有人怪君,臣待君不忠,是大逆不道。父子之間,父待子以慈,子待父以孝,假如父待子不慈,例如那些賣女為娼的父母,少有人怪罪;而子待父不孝,這就要受人責備。夫妻間的關係,丈夫待妻子以愛,妻子待丈夫以貞節,假如丈夫不善待妻子,例如在我們社會裏,虐待妻子的例子很多,三妻四妾重婚的也很多,社會認為這些都很平常;妻子待丈夫沒有貞節,就是罪大惡極。在主僕之間,主待僕應好好用他,僕人對主人要講忠義。假如主人對僕傭不好好用他,沒有人會怪罪,僕人若對主人不義,這社會就會怪他。所以中國社會的道德,是上對下的道德,這是不公平的。《大智度論》說:「世間如車輪,時變如轉輪,人亦如車輪,或上而或下。」所以對待的道德,是不尊重人格,不以現代人權至上作為原則,因此是不究竟的道德。
三、不淨的道德
社會上還有一種不淨的道德,像現在有所謂試管嬰兒,要生小孩,先在試管裏受胎成孕。這樣的嬰兒,難道將來對他的父母究竟是誰,不會懷疑嗎?這是破壞人倫道德的完整,所以說他是不淨的道德。
有一種人讚美弱小,說:「那個人很好,你罵他,他不還口;你打他,他也不還手,他心甘情願被人欺侮。」您認為這就是道德嗎?
如咒咀富有,就說:「哼!他什麼東西,這麼有錢,我就是看不起他。」他以為別人有錢,就該咒咀,這樣有道德嗎?
又如歌頌貧窮,摒棄歡樂,甚至呵斥正當的家庭倫理和感情,還有的放棄人間的責任,不發心服務社會大眾,以自我個人逃避眾生為清高,這樣就是有道德嗎?
本來應該吃的東西不吃,應當穿的衣服不穿,故意吃得很壞,穿得很破爛,難道一定要表示貧窮、下賤、可憐,才是道德嗎?
這以上一切,仔細想想,似乎是道德,其實並不合乎真正道德的標準,這就是不淨的道德。
四、問號的道德
在我們人間,有很多大好大壞的問號道德,比方我們為了人類的幸福,用很多動物來試驗,讓他們傷生害命,我們求得將來健康長壽,這算做道德呢?還是非道德呢?還有,蟑螂要消滅,老鼠要打死,在人類本位來講是不錯的,但是在整個生命來講,一定要把他們消滅,讓我們生存,這不就是問號的道德嗎?
另外,還有一些人,為了逃避責任,感情的糾紛,金錢的負債,他自殺了,他以為一死可以了之,這自殺算是道德嗎?你說自殺不道德,還有許多聖賢殺身成仁,捨生取義,為國家,為人類的利益而自我犧牲,你說這不算偉大的道德嗎?
如果把一個人害死,是很不道德,法官判人死罪,這究竟合乎道德不合乎道德?法官判處罪犯死刑,他也很痛苦難過,他為了社會、秩序、道德,逼得要這樣作。雖判決死刑殺人,你說這不道德嗎?
甚至現在有人提倡安樂死,在人病重的時候,與其讓他痛苦的活著,不如幫忙他打一針,來結束生命。這安樂死,站在不忍其痛苦,希望解除其痛苦,你說這是不道德嗎?
兩國交戰,一旦戰爭就要殺人,佛教是不殺生的,殺敵是犯戒的,戰爭殺敵,合乎道德嗎?如果用瞋恨心去殺人,這是不道德的;如果用慈悲心去殺人救人,這是大乘菩薩的道德。像醫生,為了醫學實驗,解剖人體,有時候把這人器官移植到他人身體,像這樣基於慈悲,是合乎道德呢?還是不道德呢?
現代文明的國家,凡是重婚都被認為不道德的,但天主教有一位主教在非洲傳教時,娶了八百多位妻子,因為當地法律,女人必須結婚方得出境,這位慈悲的老主教,為了想把當地如奴隸般的婦女,帶到他處過幸福美滿的日子,不得不今日跟這個女人結婚,明日又跟那個女人結婚,以婚姻關係的名義把人帶走,使他們脫離苦境,這是道德呢?還是不道德呢?日本佛教真言宗的親鸞上人,他是一位出家人,娶了三百多位妻子,親鸞上人不是一位好色之徒,他是可憐那些階層的女人,為了提高他們的地位,這是道德呢?還是不道德呢?平常的盜亦有道,甚至郭槐埋兒,還有那大義滅親,這是道德呢?還是不道德呢?所以道德不道德的標準,是從你的心裏出發點開始,於人有益的是道德,於人無益有害的是不道德。問號的道德,可以說是大好大壞的道德。
這也就是說,出發點是慈悲的,便是究竟的道德,相反地,出發點不是基於慈悲的,雖是好事,仍然算是不究竟的道德。道德的標準要完全從內心出發點而決定是道德和不是道德。
貳、世出世間的佛教道德
佛教有世間和出世間兩種道德,佛教道德有共世間道德,有不共世間的道德。
一、眷屬之間的人倫道德
道德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問題,人與人之間最親的就是自己的親屬,所以談到眷屬和諧互敬之道,首先要從親子關係的道德說起。子女對父母的行為,怎樣才合乎道德的標準呢?父母對待子女的態度,怎樣才合乎道德標準呢?今列舉出佛經的記載說明之:
(一)子女對父母的五種道德
1.維護家業:不肖的子孫,容易把祖傳產業,一夜之間傾家蕩產;維護祖傳的產業是應有的道德。
2.祭祀祖先:子女對父母祖先要有祭祀,要有溯宗思源的觀念。
3.光宗耀祖:所行所為要能光宗耀祖。
4.傳宗接代:作子女的要能為父母傳祖接代。
5.四事奉養:對年老父母,不管在任何情況下,要無任何條件決定奉養,供養飲食、衣服、用物、湯藥。
(二)父母對子女的五種道德
1.養育成長:對子女要有養育成長的責任。
2.教導學業:要使子女接受最完善的教育。
3.完成婚姻:給予美滿婚姻。
4.導歸善路:引導子女走上正路。
5.傳承家業:要有美好的家聲傳統,讓子女來傳承。
(三)丈夫對妻子的四種道德
1.潔身自愛:丈夫不可藉交際應酬而在外面尋花問柳,而應潔身自愛。
2.委治家權:要把管理家庭的主權交給太太。
3.衣具莊嚴:做丈夫的應給妻子穿著美好的衣服,過安樂的生活。
4.敬愛有禮:太太不是下女,更不是奴隸,應如自己一體的尊重,要以禮相待。
(四)妻子對丈夫的四種道德
1.侍奉丈夫:妻子要以恭敬、微笑、親切、誠意侍奉丈夫。有的太太怪先生在外有外遇。因何有外遇,可否想到什麼原因?先生辛苦從外面回來,太太就擺起冷冰冰的面孔,又不弄好吃的東西給先生吃,嘴巴又不停的嘀咕:「你沒有用啦!」「又不會賺錢!」「你看人家的丈夫,那麼會賺錢,生活如何如何好!」妻子這樣對待丈夫,先生回到家裏,好像進入地獄一樣,如果這時有另外一個女人見了他就親切微笑,溫柔體貼,英雄難過美人關,我想你的先生不規矩,有外遇不能全怪他的錯,太太要負一半責任。
2.做事有序:把家裏整理清潔,讓丈夫回家好比進入觀光飯店一樣,當然他就想回家。
3.守護家財:好好掌理財產,不要貪圖便宜的東西,放高利貸、標會,吃虧上當都是由貪念生起的緣故。錢財如何處理,應經常與丈夫研討。
4.嚴守貞節:做妻子的,從結了婚那一刻開始,就要有一個認定,世間所有的男人都沒有自己的丈夫好。
除了父子之間的道德、夫妻之間的道德,經典裏還說到主從之間的道德。
(五)主人對僕從的五種道德
1.隨力作業:既是僕從,一定有他有限的能力,對僕從不可超過他能力以外的要求,依他的能力,給予作務。
2.給予衣食:僕從為主人工作,主人為僕從解決他的生活所需,尤其衣食問題,不可令他匱乏。
3.病給醫藥:除了衣食之外,醫藥保健也非常重要,雖是僕從,生命和健康對任何人都同樣重要。
4.慰勞獎勵:不要只是注重僕從的物質生活,他們也需要精神的生活,尤其各種的慰勞,各種的獎勵,要讓他們稱心如意的工作。
5.休閒活動:不可對僕從要求過度的工作,他們的休閒生活,康樂活動,也要負責為其解決。
(六)僕從對主人的五種道德
1.早晨先起:知道主人的生活習慣,在主人早晨還未起床之前,應該先起身灑掃,整潔內外。
2.晚上後眠:晚上,僕從應該主人睡後才眠,關鎖門窗,照顧火燭。
3.勤勞作事:僕從對工作要有勤勞作務的態度,要有責任感,要把工作看成是自己應盡的義務。
4.稱揚主人:僕從不可在背後批評議論主人,應該稱揚主人種種功德。
5.忠於職守:僕從要得到主人的欣賞,莫如忠心耿耿了。自古以來,忠義是吾人傳統的美德。
在佛法裏,和我國儒家一樣,非常重視人倫道德,尤其眷屬之間的和諧相處,人際之間的互相尊敬,在以人為本的佛教裏,是非常重要的。
二、知足感恩的經濟道德
說到每個人的家庭經濟,有的富有,有的貧窮。富有的家庭,生活不一定幸福;貧窮的家庭,反而生活和諧快樂。在這個世間上,有的人能共富貴,不能共貧窮;有的人能共貧窮,不能共富貴。其實,不管貧富,在經濟生活上能有感恩的美德,就是促進美滿幸福的生活。所以一個美滿的家庭,不是建立在物質上的富有,因為精神上的道德,是一切快樂的泉源。
所謂感恩的經濟生活,是每個人對生活上的一粥一飯,要有當思來處不易的感恩。一條絲,一塊布都不是簡單的事。今天的社會,知足感恩的心情,很少人培養,所以我們的經濟就算如何豐富成長,許多人仍然不能感受到幸福,就是這個原因。
佛教對現世安樂的法門提出四點意見:
1.方便具足:方便即是智慧,比方謝東閔先生,提倡把家庭的客廳變成工廠,提倡家庭副業,所謂窮則變,變則通。求財的方法很多,只要是善法,是利益眾生的,甚至如《阿含經》說:「種田行商賈,牧牛羊興息,邸舍以求利,造屋舍床臥。」這六種資生事業,都可以合理合法的賺取應得的利益。不過,如果用其他不正當的方法,如淫業、殺業、酤酒、卜卦、算命、大稱小斗等的方法取得金錢,那就不應該了。
2.守護具足:若要經濟生活合理,要以道德做為基礎,正當的言行和事業,才能守護自己的財富,勤勞和守法,才是生財之道的泉源。
3.善友具足:如果沒有善友來往,結交一些吃喝玩樂的朋友,也容易散失財富,佛法說散失財富的原因有六種:酗酒、賭博、放蕩、非時行、伎樂、惡友,所謂善友具足--友直、友諒、友多聞,現世安樂的財富,自然安全。
4.正命具足:正命是要有正當職業,正當的經濟生活,是量入為出,合法合理。
生活上的富有,不完全以金錢作為標準,主要的是要能知足感恩。諺云:「知足之人,雖臥地上亦為天堂;不知足之人,雖在天堂亦為地獄。」多少人家財萬貫,但仍然感到不足;多少人家無隔宿之糧,但仍然不改其樂。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弘一大師認為鹹菜有鹹菜的味道,大迦葉在塚間修行,顏回居住在陋巷,他們所以不以為苦,主要是因為有知足的修養。有了知足,進一步對社會要有感恩的心。我們要想到我們穿衣,是因為有工人為我們織布;我們吃飯,是因為有農人為我們種田;沒有演藝人員,我們每天就沒有電視可看;沒有公共汽車司機,我們每天出門就沒有車子可乘。我們所以能夠生存於人間,主要的原因,就是由於仰賴社會大眾給予我們的需要;沒有社會大眾,我們就無法生活。所以,我們要把經濟道德建立在知足感恩的上面。
三、誠實無欺的社會道德
佛教講到社會道德,也就是社會大眾人際間的關係,主要的是要能做到誠實無欺,人與人之間如何溝通,佛法提出四攝法的法門,這四攝法就是布施、愛語、利行、同事。
1.布施:布施是發財的方法,布施不限金錢布施,還有勞力、歡喜、智慧等布施。唯有懂得布施的人,才是富有的人。不管用語言、力量、精神、物質來布施,主要的是布施結緣,是人際間最好的善意表現。
2.愛語:愛語是世間上最美好的聲音,每一個人都喜歡別人的讚美,別人的愛護,但不幸的是人世間常發生吵架和誤會,乃是不懂愛語所致,若能善用愛護人的話,不但與人結緣,還會增進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3.利行:俗語說:給人方便,就是給自己方便;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有時候說一句話幫助別人,別人也會幫助你。
4.同事:你要有隨緣隨眾的性格,如果對方是軍人,那你就應該講軍人的話,對方是教育工作者,就講教育方面的話,對商人講商人的話,對青年講青年的話,如能這樣,人際之間便容易相契。慈愛的母親,餵自己的小孩,本來是要把放置湯匙內的食物餵至小孩的口中,不由得自己的嘴巴也跟著張開來,這是由內心的慈悲,引發出來同事的現象。多站在別人立場設想,如果是好事好話,就說你如何如何,假如是要講訓誡的話,就說我們以後如何如何。
社會道德,主要就是把人際間關係處理好,說到人際的關係是非常複雜的,現在約略舉出下列數點說明:
1.親友的關係:人間有親屬的關係,親屬固然彼此增加了許多互助,但人間越親暱的關係,製造的是非煩惱越多。最好父母、子女、兄弟、姊妹、親戚、朋友之間,要以道相交,以捨往還,不可只有金錢的往來。親友的關係應該做到「互相安慰鼓勵,嘉勉惜福守財,幫助人格尊榮,彼此隱惡揚善,督促前往善道」。
2.君臣的關係:長官和部下,領袖和幹部,要彼此互信,彼此相依。做部下的人,要有「良禽擇木而棲,忠臣擇主而事」的智慧和情操;天上的鳳凰,一飛沖天,如果沒有梧桐樹,牠是不會停下來棲息的;忠心耿耿的大臣,若不遇明君,連官都不要做。若是做領袖的人,要能知人善用,量才運用。所謂「世有伯樂,而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當然,人人不會全是千里馬,但我們應該知人識人,這是一個領導者所必須具備的條件。
3.信仰的關係:人不能沒有信仰,有了信仰,就會有人神的關係,師徒的關係,道友的關係。做一個佛教的信徒,護持佛法是最重要的責任,因此,第一、護人更要護法,第二、護神更要護佛,第三、護師更要護眾,第四、護寺更要護教,第五、護老更要護幼,第六,護富更要護道。
4.職業的關係:立身社會,做人處世,不能沒有生活,既然要謀求生活,就要和各種職業建立關係。受教育的時候要和老師來往,要衣食的時候,要和農工來往。不管什麼職業上的來往,誠實無欺是最重要的道德。
除了這些以外,還有師生關係、鄉黨關係、同學關係等等,任何社會人際關係的道德,一定要奉行五戒中的不妄語戒,才能誠實無欺,今日社會,一再叫著「狼來了!狼來了!」的情況,是騙不了多次的。
所以我們對社會的關係,親友則守望相助,尊重推崇;夫妻之間彼此潔身自愛而敬愛有禮;主對僕慰勞獎勵,僕對主忠於職守,主要有培養僕人獨立經營,自己獨當一面之善心,僕有盡力發揚主人事業之忠心。如此,才能造成一個誠實無欺的社會道德風氣。
四、自由民主的政治道德
現在是自由民主的時代,我們關心的是民主政治,而不是說要反對黨,自由民主是有它的道德的。有許多候選人,為了爭取民眾信任,不惜宰雞宣誓,一隻活生生的雞就在千萬人的面前斷頭落地,這合乎道德嗎?有的還到城隍廟發誓:「如果讓我當選,我就要如何如何,如果不這樣,就讓我全家死。」像這樣的咒語,如果全家人都死了,你活著還有價值嗎?一個人的人格是否高超,道德是否令人敬重,是要靠平時的養成,一旦當選了,才真正叫做眾望所歸,否則事到臨頭,才做出不仁道,斬雞頭的舉動,縱然能博取眾人的信賴,也是不道德的。
我聽說一些不正派的立法委員,有買票一張三百元,這種做法是錯誤的。既然有心為民謀福利,為民服務,如能發自內心真誠的宏願,你流露出來的言語舉止,必然是最感動人的,也是會最受支持的,即所謂的誠於中而形於外。最後不論是當選或落選,都是很光榮的。如果是以金錢來換取票源,就表示他的初發心是不正確的,是不道德的,因為他不惜一切的投下大筆金錢,不是為求得一個名位,就必然會設法撈回他的本錢。大約是二十年前,一個人用十萬塊錢買我的票,我都沒有要。另有一次,一位候選人要競選議員,希望我在信徒面前講話,我說:「我沒有辦法替您講話。」他不管,當我向大眾講話時,他就站在旁邊,意思是非講不可,雖然他也把祖廟借我辦幼稚園,但我仍然面對信徒大眾說:「這位是林某某,要出來競選議員,拜託各位千萬不要投他的票!」我認為民主政治必須要用理智去選擇。
佛教的傳說,如果悉達多太子當初不出家修道而接掌王位,便是一位英明仁慈的轉輪聖王。所謂轉輪聖王的政治,就是一種自由民主的政治,根據《長阿含經‧轉輪聖王修行經》的記載,轉輪聖王的政治是不以刀杖,以法教令的,也就是行五戒十善的德化政治。這種政治的內涵到底是怎麼樣的情形呢?有一次,輪王的太子問道:「父王!輪王的正法如何?應該怎樣去推行呢?」輪王回答說:「應當依法來立法,恭敬尊重觀察於法,以法為首,守護正法,以法來教誡宮庭中的人,如王子、大臣、群僚、百官,以法愛護人民百姓,乃至禽獸等。」
輪王又說:「身為國王應該禮賢下士,尤其對於有道高僧,應多親近請教,因為他們知道什麼是善,什麼是惡;什麼是犯,什麼不犯;又何者可親,何者不可親;何者可行,何者不可行;施行什麼法可使人民生活安和樂利等道理。」
輪王治世尤其重視慈善,對於孤苦老者應救濟安頓,對貧困者應給予幫助,公益事業方面,如開掘義井、河邊設福德船,免費供給行人飲用或過渡。
佛教所說的這種政治道德,因為是以法治化,所以沒有怨敵。布施持戒,汎愛人物,善攝眷屬,人民殷盛,富樂豐實,聚落村邑,雞犬相聞,舉國人民更相敬愛,種種眾伎,共相娛樂,呈現一個太平盛世的氣象。
佛教對於政治的態度,就如太虛大師所說:「問政而不干治。」因此佛教對於自由民主的政治道德也有它的理想,例如佛陀在《長阿含經》的〈遊行經〉裡,曾經就以談論政治的理想,很善巧的化解了一場侵略戰爭。其談論的從政七事是:民主集會、和合團結、維護傳統、尊敬元老、教育普及、重視宗教、從事生產等。事實上,古代印度的政治是很注重民主自由的,凡是國家大事,都是撞鐘擊鼓集合大眾共商國事。國王也很尊重大臣百官的意見,這從經典記載轉輪聖王的十德可以看出來,輪王十德是:1.寬大清廉。2.接受民意。3.與民同樂。4.依法徵稅。5.威嚴適度。6.不貪聚歛。7.禁歌歇舞。8.公而忘私。9.和悅臣民。10.珍攝健康等。
以上是佛教的政治道德,下文則是歸敬三寶的宗教道德:
五、歸敬三寶的宗教道德
常看到一些人,在這個廟求得不靈,就到別的廟,或者信了這個教,又改信了那個教,像這樣是沒有宗教道德的。為了自己幸福而殺生拜拜,這也不合乎宗教道德,有病求神明給我健康,沒有錢了求神明給我發財,讓神明這樣忙,這也是不合乎宗教道德。作事情能不能合乎道德,能作不能作,自行決定就好,偏偏要在神明面前占卜問卦,一旦出了問題,便說這是神教我做的,把責任推給神明。
對於信仰的對象,為什麼會有朝秦暮楚的做法,或對它種種的要求,除了是欠缺宗教道德觀念,也是認識上的錯誤。佛陀對於宗教信仰曾經有很開明的指示,他說:不要因為大家這麼說就信仰,必須要經過自己理智的抉擇,才信仰它。這樣的信仰才不會後悔。
佛教的三皈五戒才是合乎宗教道德的信仰,皈依教主佛陀,皈依佛法真理,皈依僧寶法師,這種三皈依的真正意義,除了確定我們是一位真正的佛教徒,不再改變信仰之外,最主要的是要奉行佛法。皈依三寶的人,雖然不一定要吃素,但是他必須遵守佛陀開示我們做人的五條基本道德:1.不隨便殺害生命。2.未經許可,不得擅自取用別人的財物。3.不得破壞別人家庭的幸福生活,以及別人的貞節情操。4.不得說謊詐騙及譭謗別人的名譽與信用。5.不得吸食任何會妨害身體健康及迷失理智的飲料或藥物等。
佛陀制定的這五條戒法,是社會上的基本道德,如果人人都能奉行,那麼任何人在任何時刻都不怕生命會受到殺害,財物會被偷竊,夫妻情感會被搶奪,名譽信用會被傷害,身體智慧會受到損傷,這是形成安和樂利社會的基本條件。從這裡證明三皈五戒是合乎宗教道德的,他不是信仰了佛陀,就一直要求佛陀,祈禱佛陀能給予什麼,而是一心一意的奉行佛陀的教誡,從而獲得了身心的健康與家庭的幸福。
雖然對信仰的對象不作要求,但對於自己未來的種種增上,如財富的增加,身體的健康,眷屬的和諧,壽命的延長等,是有所要求的,而這種要求也是應從對自己的行為做起的。未來的幸福,包括到來生,未來及來生要比現在種種豐富美好,就必須要能再出生為人或上升天上。佛陀對於出生做人或上升天上,也開示了三個法門,即布施、持戒與禪定,稱之為人天三福行。
從布施與持戒(五戒)來說,都是克制自己,利益別人,犧牲自己,福利人群的做法,與一般向神明要求的信仰一比較,更說明了皈依三寶才是真正的宗教道德。布施、持戒可以出生為人,若想升天則必須兼修禪定。而這裡所說的持戒,除了五戒之外,在心意上要求自己不貪欲,不瞋怒,不愚痴邪見;在言語上要求自己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等。
宗教的信仰,什麼是迷信?什麼才是正信?就以上所述皈依三寶,奉行五戒十善的說明,應該可以得到一個合理的判斷,信仰的目的是奉行教義,克制自己來昇華人格的;發財富貴是從布施奉獻做起的,而不是凡事求神問卦或殺生拜拜可得的,所以,能夠皈依三寶,奉行五戒十善,不再改變這一信仰,這就合乎宗教的道德。
六、大乘行願的菩薩道德(佛化的不共道德)
世間的一般善行,總比世間惡行來得好,而佛教所講的道德,又超過世間的一般善行,那就是大乘行願的菩薩道德,這是不共世間的最高德行。佛教所講的慈悲是要無緣大慈,同體大悲。這是學佛的最高行門,沒有具備慈悲心,修行任何法門,都不能與菩提心相應的。我們對人行慈悲,都要講我對你有沒有緣,我高興不高興,或者想到你將來要如何回報我,但佛教菩薩的道德不講這個,不管有沒有緣,不管你是否會回報我,都願意行慈悲。我們現在行慈悲,看你可憐就救濟你,幫助你,是站在能救濟、能幫忙,而你是被救濟者被幫忙者,這就是不平等。佛教的慈悲是你的苦就是我的苦,你我是沒有差別的。我並沒有優越感,這種慈悲和愛、博愛就不同。
大乘行願的菩薩道德,是要行忍辱的。你傷害我、打擊我,沒有關係,我忍耐起來,這雖然也稱為忍耐,但總是做得很勉強,而且碰上因緣,可能還會想辦法報復,這是一般人的忍耐。菩薩的忍耐還有一種尊敬對方的忍耐,菩薩忍耐不僅在臉上、口上,甚至在心上,根本是不需要忍耐,而是自然就如此,是不用力量的忍耐,因為它能深觀緣起性空之理,任何順逆之境,都是無自性的,從忍耐事相的當體,就能得到解脫,成就了最高忍辱波羅密的修行。平常人的忍耐是忍耐昨天、今天,到現在實在不能忍耐了;我忍耐一次、二次,現在實在不能忍耐了,這就是一般凡夫的忍耐,而菩薩忍耐是要經歷三大阿僧祇劫的時間才能圓滿忍耐的功德,可以說是永遠的忍耐。
我在高雄開創佛光山,不久山下就有叫佛光飲食店的小商店開張了。有人對我說:「師父!為什麼我們佛光山這個名,他們也拿去當招牌使用?應該阻止,不允許他用。」我就說:「沒有關係,諸佛菩薩連身體、骨髓都要布施,何況佛光山這個名,又不是我們的專用品,他喜歡就讓他去用好了。」不久,佛光新村出來了,佛光砂石場、佛光旅行社、佛光大旅社也紛紛出來了,我還是說不要緊,發菩薩心要能為眾生擔當,人家用了這個名字,我都不能擔當嗎?這十年來不管有多少「佛光」砂石場、旅行社,我都不辯白。
菩薩的忍耐,是要有高的智慧,大的力量,才能做到難忍能忍,難行能行,所以佛陀曾讚歎忍辱的功德是布施持戒所不能及,能忍辱是有力的大人。
中國道家的無為是小乘境界,以了脫生死的自利為重,是不究竟的菩薩境界。甚至整個佛教界為社會所提出的服務,利濟眾生的事業,我都嫌之冷淡,這雖然不是不道德,總是不完善、不究竟,所以站在大乘菩薩道德上,我覺得尚有缺陷。
修學菩薩道德先要有道德意志,所謂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在意志上建立社會道德意志。發恆常心,行菩薩道,運三輪體空相應的般若空性慧,行無緣大慈悲心,堅固永不退轉的願力,然後再建立道德勇氣。
1.道德勇氣:所謂道德勇氣,是有所為,有所不為。大乘菩薩的道德勇氣,是可敬佩的,是可讚歎的,因為菩薩觀眾生迷著種種欲樂,沈淪於生死苦海中,而引生無量慈悲,發起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菩提心,進而廣求無量善巧的空性方便慧,勇往向前,不斷的去做利益社會人群的事業。空性慧是理智的、方便的;慈悲心是情感的、仁慈的;菩提心是意志的、勇敢的,是與儒家的智仁勇三達德相似的,以人天乘而勇敢的行五戒十善業,是與儒家相同的,而依人乘而直入佛道的大乘菩薩,他的行願是究竟無上的志願--菩提心,是最偉大的道德勇氣。
2.道德責任:有了道德的勇氣,然後要有道德的責任,道德不是逃避的,是要負責任的。皈依三寶要發誓,這是對信仰負責任,機關主管或上至總統就職時宣誓,就是對自己的職務負責任。
從菩薩修學佛道的過程中,當他們發了願心以後,除非眾生度盡,否則他絕不輕易放下眾生的生死不管,而自求解脫的。地藏菩薩的願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不空,誓不成佛。」臺北汐止的慈航菩薩說:「只要一人未度,切莫自己逃了。」都是對自己的言行道德負責的明證。阿彌陀佛所發的四十八願,每一願無非都是為自己的道德志願負責,例如第十八願: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阿彌陀佛每發一願,最後必附帶一句:「若不爾者,不取正覺。」這種便是道德責任的話。菩薩的道德責任,是值得那些「斬雞頭、發惡咒、錢買票」的人所反省與學習的。
3.道德榮譽:一言既出,駟馬難追,對自己說的話,除了是對自己要有責任感之外,對大眾更要有榮譽感,古代不知有多少先聖先賢,為了忠孝節義,堅守節操而萬古流芳,因為這就是道德榮譽的作用。
菩薩的道德榮譽,為自己來說,常常生起慚愧心,所謂恥有所不知,恥有所不淨,恥有所不能。總是覺得能力有所欠缺,度化眾生無法用盡全力,如果願力無法達成,是一件不名譽的事,所以更加勇猛精進,勤求無量方便法門。猶如各種競技,球類比賽,如果輸了,總覺得不光榮,沒有面子,因此更加勤奮磨練。
聖賢是不會自己來欣賞他身上散發出來的光圈的,菩薩的道德榮譽,到了最後是以無我而度眾,以無相而布施,如《金剛經》所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菩薩度化眾生的目標,是所有一切眾生之類,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以世俗來說,就是不矜己功,以佛教來說,就是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菩薩的道德榮譽,是達到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的平等境界。
4.道德價值:「偉大」,是多少辛苦,多少努力換來的讚美詞句,世間往往有「好人難做,善事難為」的現象,所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但是我們必須站穩腳根,堅定信念,正義必然勝過邪惡,黑暗一過,光明必定到來。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是道德價值的定律,有這樣一首極為通俗的詩:
善似青松惡似花,看看眼前不如它,
有朝一日遭霜打,只見青松不見花。
唯有善的道德,才能像永遠不枯萎的青松,所以有朝一日遭霜打,只見青松不見花。我們必須肯定道德價值的見地,為了自己,進步再進步;為了真理,奉獻再奉獻;為了世間,服務再服務。道德是善的,不道德是惡的;善的畢竟是芬芳的,惡的終歸是臭穢的,這是道德的價值論,是千古不變的定律。
如需引用文章,請註明出處。 本網站由 佛光山資訊中心 協助製作Copyright © 著作權 佛光山 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