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e Hundred Lessons on Monastery Language and Affairs 6: Propagation of Buddhism 《僧事百講6-佛教推展》
Lecture 1: The Initial Transmission of Buddhism 第一講‧佛教初傳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第一講‧佛教初傳佛教最初的傳播,都是以和平的方式與當地文化融和,讓當地文化容易接受。佛教從初傳然後向外拓展,從印度傳到中國,於是有了印度佛教和中國佛教的融會關係,以及佛教初傳中國的種種事蹟。
佛教傳入中國的時間,歷來有各種不同的說法。然而大致可推斷,隨著漢朝與西域交通的開拓發展,佛教已逐漸由中亞、西域一帶進入中國。
佛教在中國經過兩千餘年的發展,由於歷代祖師的播種耕耘,在家弟子熱心護法,再加上教義的融通性與哲理性,使得佛教與中華文化相互融攝,形成中國化的佛教。在這個講次中,說明佛教初傳入中國時與當地文化融攝的過程。
問(1):佛教發源於印度,從阿育王時代向全世界傳播出去,當時的傳播有哪些方向、路線呢?
答:佛教最初的傳播,都是以和平的方式與當地文化融和,讓當地文化容易接受,而基督教的傳播,就比較辛苦。基督教傳來中國,教會的教士,所受到的災難、抗拒是很多的。
佛教的傳播需要時間,也不只限於中國,如釋迦牟尼佛在印度南方成道,也要等到兩年之後,才把佛教傳到北方,後來在五印度慢慢將佛教普傳開來。一百年後,佛教經由佛弟子及印度佛教的護法者如阿育王、迦膩色迦王等大力宣傳,普遍流傳全印度,向南到斯里蘭卡,那是佛教最早向外傳播所及的地方;向北經過伊朗(安息)、阿富汗(大夏)、迦濕彌羅(克什米爾)等中亞諸國,一直到希臘這一條路線都有佛教的足跡。
佛教從初傳然後向外拓展,從印度傳到中國,於是有了印度佛教和中國佛教的融會關係,以及佛教初傳中國的種種事蹟。
問(2):佛教從印度傳到中國,究竟是哪一年的事?
答:佛教從哪一年傳到中國來,在歷史上很難考據。不過應該在秦始皇,即印度阿育王時代,就不斷有佛教的人士將佛教慢慢帶到中國。
根據歷史上記載:漢明帝在一天夜晚,夢見一位身長六丈,相貌莊嚴美好,全身金光燦爛的金人,在金鸞殿的上空飛翔。夢醒之後問他的大臣們,他所夢的是什麼神?大臣說:「大概是西方有大聖人也。」漢明帝又問:「對天下有什麼影響嗎?」大臣說:「此時沒有,一千年後他的教說會廣被到這裡。」這一位大聖人就是釋迦牟尼佛,於是明帝便派使者蔡愔、秦景等人西行到印度求佛法,迎請回迦葉摩騰、竺法蘭兩位印度高僧到中國弘揚佛法,於是有了佛教正式的初傳。
問(3):前面提到漢明帝「夜夢金人」,這個「金人」所指為何?
答:金人只是一個象徵的說法。因為在當時,中國人還不認識佛陀,漢明帝所見的那位身黃金色、放光的人,指的就是釋迦牟尼佛。
問(4):與漢明帝同一時期,信仰佛教最虔誠的是哪一位帝王?
答:佛教最初傳入中國,也引進了印度、西域沿途的文化,如我們現在食用的胡椒、胡蘿蔔、胡桃、胡瓜等蔬果,舉凡稱為「胡」的東西,是當時由胡人帶進來的,所以今天我們吃到這些食物,都要感謝這些佛教的傳播者,他們真是費盡一番辛苦。
佛教傳到中國之後,漢明帝下令全國在城內、城外各建幾座寺廟供人出家為僧尼,使佛法僧三寶具備。與漢明帝同父異母的弟弟楚王英信仰佛教很虔誠,當時就領導他左右的政治人物在各個地方奉佛,甚至聚眾舉行法會、禮拜。楚王英這樣的舉動,就如漢明帝崇奉佛教一般,自然引起舉國上下的效法隨從,佛法因此得到宣揚。
問(5):佛教最初傳入中國,大多廣泛流傳於哪些階層?
答:最初在政治上還沒有正式接納佛教時,只是透過民間的商人傳入,由中國到印度行走絲路的商旅,來帶動佛教的發展。
漢明帝迎請高僧來中國弘法、建寺造塔,佛教逐漸在中土流傳開來。後來楚王英也信仰佛教,由於他們接受佛教,士大夫、學者、官僚也開始皈依佛教、信奉佛教,因此佛教得以在中國迅速發展,也很快的與中國文化相互融和。
中國文化自春秋戰國以來,諸子百家所談論的問題,偏重「理」而沒有涉及於「人」,唯有佛教傳到中國,談到人有業報、有因果;人有生老病死,所以要求解脫,要求得自在的人生,要求得心裡的安住。佛教對人民來說,無異是苦難的希望、人生的救星,所以佛教和中國的人文思想很容易一拍即合,原因在此。
問(6):現在佛教的道場稱為「寺」,聽說「寺」與佛教初傳有些關係,它的起源為何?
答:佛教的寺院,最早在印度名為「精舍」,如祇園精舍、竹林精舍、靈鷲山精舍,或稱「講堂」,鹿母講堂、竹林講堂。
東漢明帝時,迦葉摩騰、竺法蘭自印度到中國,政府以國家的賓館「鴻臚寺」來接待他們。「鴻臚」,本來是掌管諸侯和國外前來朝覲者住的賓館,「寺」,是古代官方接待四方賓客的官署,因此最初還不是佛教的專用名稱。迦葉摩騰、竺法蘭住下來之後,由於他們不像國家的使節、大臣,事情辦完就離開,他們到中國的目的,是來弘法利生,所以明帝再建一個專供外來僧人居住的地方,名為「白馬寺」。自此以後,出家僧尼住的地方統稱為「寺」,白馬寺因而成為中國的第一座佛寺。
問(7):佛教初傳時,從西域、印度來了很多出家人,能否為我們舉出幾位重要的人物?
答:佛教的弘傳,不僅從印度、西域到中國,也有中國到西域,彼此相互往來的例子。此中如迦葉摩騰、竺法蘭即為佛教東傳以來,最初到中國的第一批出家人。
繼迦葉摩騰、竺法蘭之後,來華的西域僧人有安息國(古波斯,今伊朗)的安世高,月氏國的支婁迦讖、支謙,康居國的康僧會,印度的曇柯迦羅等人,佛法經過他們的弘揚,中國人開始接受佛教的思想與信仰。
支謙是最早將佛教傳到南方的人,在他之後,促使佛教在江南一帶紮根的是康僧會。他到中國時,正值東吳孫權掌政,起初孫權不信佛教,聽說有人在民間傳播佛教,於是請人去瞭解,並召見康僧會,問道:「拜佛有何靈驗?」康僧會回答:「自如來滅後至今已將近千年,他的遺骨舍利依然靈驗無比。過去阿育王造八萬四千塔供養佛舍利,使佛法廣布天下,這些寺塔正代表佛陀的遺風教化。」孫權聽了,說:「能感得佛舍利,自當建塔供養,如有虛偽,當處以國刑。」於是康僧會虔心禮拜,祈求舍利示現。他和孫權約定七天為期,七天到了,並沒有舍利,於是他又向王請求延長幾天。結果到了第三個禮拜的最後一天,桌上的瓶子裡發出「隆、隆、隆、隆」的響聲,一顆顆舍利赫然在目。如此的靈異讓孫權大為信服,於是發心建塔,供養舍利,很歡喜的護持佛教的發展。
江東、江南一帶的佛法,自孫權大帝後便慢慢順利傳播。北方由於印度商旅透過絲路,從西域進來中國,北方佛教也隨之發展,信奉佛教的風氣很盛。而第一位到中國翻譯戒律經典並創立傳戒制度的印度僧人曇柯迦羅,更是促成中國開始有正式出家僧侶的一大功臣。
佛法的弘揚,除了從西域到中國,由中國西行求法的僧人如漢代嚴佛調,他到安士高的門下共同翻譯經典;以及三國時代朱士行依曇柯迦羅受戒,為中國第一位正式受戒的出家人,他們和西域都有一些往來。
問(8):佛教初傳時,除了迦葉摩騰、竺法蘭等西域僧人,他們將佛法帶到中國,還有哪些階層的人也將佛教傳入中國?
答:佛教最初多靠往來西域、中國之間的商旅來傳播。過去經商的人沒有社會地位,都是一些販夫走卒,他們有時帶來一些小佛像或殘缺的經文、幾句法語,無形中便將佛教帶入中國。
後來迦葉摩騰、竺法蘭來到中國,開始翻譯經典,但也不是很完整的佛經,因此《四十二章經》雖然是中國最早翻譯的佛教經典,卻不是全卷。所謂「四十二章」,是摘錄佛經要義所成的四十二個章節。「四十二章經」是最初傳入中國的淺顯的經典,也讓佛法開始在中國有了萌芽的生機。
問(9):《四十二章經》是彙編而成的一部經典,它有哪些內容呢?
答:《四十二章經》的內容是各自獨立、簡短扼要,並沒有連貫。早期編譯者的用意,是要讓人生起信心,重點在闡述出家人的證果、善惡諸業,要知足,不要多欲;要遠離情愛,因為愛是苦海;還有守持口業、要有因果觀念,以及人命無常等教義,說明了出家學道的要點。
經中舉了一些譬喻,例如對人不好,就如送禮物給他人,對方不接受,不是要自己收回來嗎?又如人「仰天而唾,唾不至天,反墮己面」,「逆風揚塵」,塵不會飛到他的身上,還會吹回自己身上。
因此經文裡有因果報應、知足常樂、能忍自安等道理,對於一個人的修身養性是很重要的。
問(10):當年佛經從印度傳來中國,有所謂的「白馬馱經」,為了紀念這個事蹟,就建了一座白馬寺。事隔幾千年了,這座白馬寺,現今還存在嗎?
答:我近年來曾數度朝禮白馬寺,在白馬寺見到迦葉摩騰、竺法蘭大師的塔墓,感覺到自己何其有幸,事隔兩千年了,還有機會接觸到這許多的聖賢。
白馬寺位於現今的河南洛陽,是過去東漢光武帝定都的地方。由於漢光武帝是繼西漢而另立東漢,將西都長安遷都到東邊的洛陽,所以稱「東都」,白馬寺到現在還是香火鼎盛。
問(11):中國第一位正式的出家人是誰?他有什麼偉大事蹟?
答:中國第一位正式的出家人是朱士行,他為了讓佛法流通而立志到西域求法。由於當時的出家人還沒有統一的姓氏、法名,所以現在我們還是沿用俗家的名字來稱呼他。當時出家人的穿著,大概也是以漢人穿著的服裝為主。
朱士行對佛教最大的貢獻,就是求得《大品般若經》梵本共九十章,六十萬言,由他的弟子弗如檀送回洛陽,又經無羅叉、竺叔蘭等人合譯為漢本,開啟中國義學的先河,同時將西域的佛教傳入中國,促進東西政治、文化交流。這樣的熱忱,足以和後來的法顯、玄奘媲美,而後世的佛教學者如湯用彤、呂澂等人,都對朱士行西行求法的壯舉給予極高的評價。
問(12):佛教初傳到中國,除了將佛法傳入以外,與中國文化有什麼交流、貢獻嗎?
答:佛教傳到中國,對中國文化有很大的影響。諸如寺廟建築、佛經、佛像、藝術、梵唄、音樂、語言、思想、文句等等,大幅度充實了中華固有的文化。
以思想來說,佛教傳入時,正值中國諸子百家盛行的時期,然而這些諸子百家後來都慢慢不流行了,只有佛教的因果報應、三世因果、為善最樂、輪迴等道理深入人心,佛教的文化取代了其他的中國文化。
問(13):佛教初傳時,有安世高、支婁迦讖等高僧,他們的貢獻和事蹟為何?
答:安世高等人,除了本身傳教弘法,也鼓勵帝王信仰佛教。支謙等人,他們是從西土、印度來到中國,在中國當然引起大眾的注意。
佛教初傳時,中國的出家人前仆後繼到印度求法,那種「為佛法也,何惜生命」的犧牲、奉獻精神是很了不起的。如曇無竭大師是幽州人,當時集合了同道二十六個人到印度求法,經過蔥嶺、大雪山一帶,當初交通困難,行走不便。比方從這座山要到對面,中間隔了一條大江,沒有橋梁要如何才能過去?雖然也有繩索通到對岸,要過去,就必須抓住另外一條繩索,再慢慢移動,聽說要兩三天的時間才能到達,從此岸到了彼岸以後,要放火燃燒為訊號,一次只有五個人,到了對岸就是五個人到了。然後第二批再過去,如果不能到,表示被風吹到水裡,做了枉死鬼。
除了過河的辛苦以外,翻越大雪山,中間還有崇山峻嶺,如何能過得去?當時登山的技術、配備不像現代那麼便利,就用一根根的小木樁,稱「杙」,把石頭敲開,然後將這個木樁函進去、踏住它,往上爬了之後,再將它拿下來,繼續往上慢慢鑿洞,再移到上面去,如此攀爬,也要好幾天才能登到山上。一不小心,一陣大風或者一失足,跌下來就粉身碎骨了。
想到過去的高僧,西行到印度求法取經,都是冒著生命的危險。如果我們現在誦念佛經時,不能生起一種殷重希有、難遭難遇的恭敬心,就愧對這些古德們的一番苦心了。
問(14):早期的出家人並沒有特別的姓氏、法名,到了後來,中國的出家人才冠以「釋」姓,其由來為何?
答:東晉時代,有一位名士習鑿齒,博學廣聞,辯才名滿天下,他聽說道安大師是一位有學問的高僧,於是特地前去拜訪。他一進門,就遇到這位道安大師。
道安大師雖然天資聰穎卻醜僧俊道,形貌矮黑。在他十二歲剛出家時,因為外貌不起眼,因此沒有受到師父的重視,而道安大師也無怨無尤,精進作務之外,勤於背誦、研習經典不懈怠。後來師父發覺他對佛法的用功,開始對他另眼相看。
道安大師後來成了高僧,外貌還是不改。習鑿齒看見他,心想:「怎麼這麼一個難看的和尚?」於是傲慢地說:「喂,你們寺廟裡面的大和尚呢?」
道安大師一看到對方那麼趾高氣揚的樣子,問道:「請問尊姓大名?」
習鑿齒說:「四海習鑿齒。」意思是:四海之內、全中國,哪一個人不知道我就是習鑿齒?他說完這句話,再反問:「和尚你叫什麼名字啊?」道安大師隨口回了他一句:「彌天釋道安。」意思是:你是「四海習鑿齒」,那我就是普天之下的「彌天釋道安」。
由於「彌天釋道安,四海習鑿齒」這一個典故,道安大師主張佛教出家的弟子應捨棄個人的俗姓,依釋迦牟尼佛的「釋」為姓,自此沿用至今。
問(15):過去有一位西域高僧佛圖澄,到中國北方弘傳佛法,他在一個少數民族統治的地方,政權暴虐,如何應用佛法去化解弘法的困難呢?
答:在高僧傳裡,將歷來的出家人歸為好幾種類別,有譯經、議論、修禪、講史、持戒律、神通,乃至擁有各種技能、專業的出家人,如佛圖澄即歸屬於「神僧類」。所謂的神僧,就是有神通的出家人。
何以知道他有神通呢?南北朝時,社會混亂,尤其是各個國家打起仗來爭逞用計,濫殺無辜。當時五胡十六國裡,有一位後趙王石勒和他的侄子石虎,凶暴殘虐,殺人如麻,佛圖澄不忍心眾生受苦,於是前去度化他們。
有一次,石勒問他:「佛法有什麼靈驗?」佛圖澄就拿了一盆水,在旁邊燒香禱告、念念有詞,不一會兒,就長了一朵青蓮花。石勒、石虎看了深為信服,於是拜佛圖澄為老師。佛圖澄以神通感化石勒、石虎叔侄,教他們不要隨便殺人,使無數百姓免去了不少的兵燹之難。
佛圖澄以神通感化暴君,讓百姓免於刀兵劫難。石勒、石虎也教他的兒子都來跟隨佛圖澄學佛法,慢慢學習做人的道德、慈悲等等,佛陀禁止弟子顯現神通,是為了怕後人只求神通不求自我覺悟。但佛圖澄顯現神通是源於慈悲濟世,神通也可以是亂世裡的救星。
問(16):佛教傳到中國,從義理、教理上,乃至於出家人的習慣上,與中國的文化習俗之間,有哪些相牴觸或弘傳上的困難嗎?
答:佛教傳入中國,雖然經過了南北朝時代的各派爭鳴,隋唐的百花齊放,佛教與中國文化逐漸相互融和,然而傳統的儒、道思想早已深入民間,難免遭到有心人士對佛教的壓抑、扭曲;或有君王專制,當權者的政策壓迫,使得佛教備受摧殘。因此佛教在中國的弘傳,最大的困難,是宗教之間的排斥,如道教,儒家反倒是好一些,再者就是政治的迫害。
以政治迫害來說,如果帝王擁護佛教、信仰佛教,國家會興建大寺院、護持佛教的發展;如果帝王不信任佛教,就會轉而破壞佛教,強迫出家人還俗,撤除寺廟道場、不准供奉佛像,中國歷史上最明顯的例子即「三武一宗」法難。
其實,佛教在中國的災難豈止是「三武一宗」?其他如太平天國之亂、文化大革命,還有很多的附佛外道、邪教如白蓮教、五斗米教等,它們藉助佛教的名義為非作歹,因此稱「邪教」仍不足以表述,只能說它們是邪魔外道,為佛教帶來很大的傷害。
問(17):佛教初傳以後,很多西域的高僧到中國傳播佛法,他們是如何讓佛法落實在中國?
答:佛教初傳時,這些出家的僧侶們非常辛苦。首先,他們必須將佛教的經義、經論研究得通達、透徹,才可以教化他人;其二,要能通達中國的語言。尤其中國幅員廣大,各地都有各地的方言,必須克服語言上的問題,如安世高,據說他懂得三十六種語言,相當不容易。
現在的佛教要在世界各地發展,最大的欠缺,就是我們的語言人才不夠。語言通了,意思才能傳達,佛法才能弘揚。如果佛教在各地發展,都能瞭解當地的語言,一定能更深入民間,為人們提供更多的提供。傳教的語言通達無礙,佛教就很容易融入當地社會,落實於民眾的生活中。
如需引用文章,請註明出處。 本網站由 佛光山資訊中心 協助製作Copyright © 著作權 佛光山 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