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manistic Buddhism Selected Letters 《人間佛教書信選》
Buddha's Light Newsletter - The Bosom of Buddha's Light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Members 佛光世紀 佛光會員的胸懷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佛光世紀 佛光會員的胸懷孔子云︰「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聖賢有聖賢的胸懷,凡愚有凡愚的胸懷。胸懷有多大,就能成就多少事業。一個人如果胸懷一家,就能做一家之主;胸懷一里,就能作一里之長;胸懷一國,就能作一國之君;胸懷法界,就能自在放曠,作法界之王。那麼,佛光會員應該具有什麼樣的胸懷呢?下面我以六點來說明我對諸位的期望︰
(一)人在山林,心懷社會︰許多人一旦學佛,便急著離開塵世,幽居山林。其實我們不一定要在有形有相的山林裡居住才算出世學佛,所謂「安禪不必須山水,滅卻心頭火自涼」,我們將自己安住在無我無相的山林之中,對感情不執不捨,對欲望不貪不拒,對世間不厭不求,對生死不怕不離,從而出離五欲六塵,超越人我對待,才是所謂的出世修行。
學佛者不但必須擁有出世的思想,更應該具備社會的性格。《六祖壇經》云︰「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求菩提,猶如覓兔角。」又說︰「佛法在眾生中求。」釋迦牟尼佛成道以後,為走入社會,接近大眾,清晨托缽乞化,餘時往來於皇宮平民之間,將菩提種子散播人間,以清淨法喜利樂有情,及至八十高齡,仍不憚辛勞,四處奔波弘法,這就是兼具出世思想與社會性格的最佳表現。希望佛光會員皆能以佛為師,具備人在山林,心懷社會的胸襟。
(二)立足本土,放眼世界︰佛陀說法,雖然以現在此世的人生為主,但一講到時間,總是涵括過、現、未三世;一講到空間,就是三千大千世界;一講到眾生,也是十方無邊眾生。而佛教經典中,觀世音菩薩「遊諸國土,度脫眾生」,極樂聖眾「常以清旦,各以衣祴,盛眾妙華,供養他方十萬億佛。」凡此無不說明佛教是一個極具世界宏觀的宗教。翻開中外教史,攝摩騰、竺法蘭為譯經弘法,遠從印度來到中國;日本最澄、韓國義湘為學習大乘佛法,跋山涉水來到中原;美國奧葛特上校為復興錫蘭佛教,千里迢迢遠赴斯土;英國阿諾德教授為重建佛教聖地─菩提迦耶,四處奔走申訴;拉脫維亞的旦尼生主教為弘揚佛法,深入冰天雪地的北極圈;俄國的徹爾巴斯基博士為研習法義,數度前往印度、蒙古等地參學。由於古聖先賢具有開闊的心胸,不囿於陝隘的地域觀念,來往國際之間弘揚教義,互相學習,彼此觀摩,合作無間,不但使佛教聖諦因此傳播世界各地,十方眾生也得以均霑法益。我們佛光會員也應深思效法,立足本土,放眼世界。
(三)身居道場,普利大眾︰到寺院道場禮佛聽經固然很好,但法會、講座只是我們的源頭活水,最重要的是,如果能將法喜禪悅帶給家庭成員,將圓融義理運用在辦公室,將學佛利益告訴親朋好友,將佛教真諦傳遞給有緣之人,那麼家庭、教室、農村、商店、工地、軍營,乃至十字街頭、蓬舍陋巷也都可以成為我們的道場。《法華經》云︰「所在國土,若有讀誦、解說、書寫、如說修行,若經卷所在之處,若於園中,若於林中,若於樹下,若於僧坊,若白衣舍,若在殿堂,若山谷曠野,是中皆應起塔供養,何以故?當知是處即是道場。」《維摩詰經》也說︰「直心說是道場,深心是道場,菩提心是道場,布施是道場,三明是道場,於一念間知一切法是道場。」佛光會員若能胸懷普利大眾的悲願,懂得觀機逗教的方便,則無論身在何方,都能以法水淨化人心,不管位在何處,都是我們的菩提道場。
(四)天堂雖好,人間為要︰天人的思衣得衣,思食得食,壽命長久,輕安自在一向為人們所欽羨,但很多人不知道天堂雖好,也有不及人間之處,例如︰人類能勇猛,勇猛能使我們精進修行,趨向佛道;人類能憶念,憶念能使我們記取痛苦的教訓,珍惜甘甜之不易;人類能梵行,梵行能使我們知道返觀自照,淨化三業。而天人卻因耽於逸樂,慧性常昏,不樂進修,所以福報享盡,身壞命終的時候,往往墮入惡道。人間雖有憂悲痛苦,但這些磨難挫折卻是成就甘露妙果的逆增上緣,因此佛陀以「盲龜浮木」來形容人身之可貴。有兩首偈語說得好︰「人身難得今己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飢來吃飯睡來眠,只此修行玄更玄;說與世人渾不信,卻從身外覓神仙。」但願佛光會員們都能珍惜難得的人身,在日常生活中修行辦道,化人間為天堂,轉穢土為淨域。
(五)法界無邊,家庭第一︰世間上小至一微塵,大至整個宇宙,都是我們的法界。面對無量無邊法界,十方一切眾生,我們應該從那裡著手實踐佛道呢?所謂「登高必自卑,行遠必自邇」,學佛應先從家庭和樂做起,因為家庭不但是蘊育生命的地方,也是社會的基本單位;不但是滋養色身的安樂窩,也是撫慰心靈的避風港。俗謂︰「金角落,銀角落,不及家裡的窮角落。」社會的許多亂相都是源於破碎的家庭背景或不當的家庭教育,家庭的重要性可見一斑。因此佛光會員在家庭裡應做到以慈悲覆護家人,以智慧處理是非,以恭敬接待親眷,以道德攝受大眾,讓我們的佛化家庭在國家社會發揮淨化的力量,讓我們的菩提眷屬為後世子孫留下最佳的榜樣。
(六)今日一會,無限永恆︰一粒小小的種子播種下去,假以時日,就能長成高大的樹木,更何況大家參加佛光會,以會會友,共結善緣;廣學多聞,增加見識;參加活動,淨化身心;福慧雙修,提升人格;佛化傳承,全家受益,其果報必然無量無邊,無有窮盡。諸位有此殊勝因緣,可說「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所以應該珍惜這相聚的時刻,為弘法利生,共趣菩提而攜手邁進。
為了求名、求利,為了想上升天堂,甚至為了自身的健康福祉而行善結緣,均屬有相布施,其功德自有限量,佛光會員們若能有「不問別人能為我做些什麼,而問自己能為別人做些什麼」的精神,從建立美滿家庭、注重人間修行做起,繼而心懷社會,放眼世界,普利大眾,那麼今日的一會,將帶來不可限量的功德,今日的一會,也將留下永恆不朽的歷史。
(一九九三年十月)
如需引用文章,請註明出處。 本網站由 佛光山資訊中心 協助製作Copyright © 著作權 佛光山 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