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manistic Buddhism Series 1 - Fo Guang and the Buddhist Community 《人間佛教系列1-佛光與教團》
How to be a Buddha's Light Member - Lecture 13 怎樣做個佛光人 佛光人第十三講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怎樣做個佛光人 佛光人第十三講人非生而知之,乃學而知之。在學習的過程中,有的人以古今聖賢為效法的典範,有的人以一句話作為自我勵志的格言。在佛教經典中,有許多至理名言,如《華嚴經》的「不忘初心」、《維摩經》的「不請之友」、《八大人覺經》的「不念舊惡」、《大乘起信論》的「不變隨緣」,都值得佛光人奉為座右銘。所以這一講的「怎樣做個佛光人」,就以這四句話作為佛光人自我健全之道。
一、佛光人要能不忘初心
世事無常,但我們的真心不變。眼看今日社會,許多人昨日信誓旦旦,今日完全忘懷;今日誓願發奮圖強,明日依舊懈怠,完全忘記自己所立的志向,失去自己最初的發心。如此之人,世間事情也必定難有所成,何況是三大阿僧祇劫的佛道修行呢?
《華嚴經》的「不忘初心」,是菩薩學道最須具備的精神,有的人雖然也想立志與聖賢看齊,但一遇到困難就會畏縮,改變信念。就如世間人,今年做工賺錢太少,明年改為經商;現在經濟蕭條,收入有限,明日改為教書;教書清苦,又再改換從政。一直換跑道,一直從頭再來,消磨歲月,浪費時光,到最後一無所成。
有人發願,不達目的死不休;有人誓言,學不成功誓不回。人生只要把路走下去,再遠的路總會走到目的地。古今歷史上,多少的大德們往西天求法,寧可捐軀不回,也不會退心失念。很多的大德,為了護持寺院道場,遇到盜賊兵難,寧可與道場共存亡,也不退心他去。
古人既已發心,今忝為佛光人,縱遇挫折委屈,那也只是一時的,應該提起正念,想想我當初是何等發心,何等志向,何等歡喜的來山皈依、披剃,如此一想,初心當能提起,不致失落。
二、佛光人要做不請之友
一般人,都是需要別人請託才肯幫忙;受人請託,給予助緣,這很正常。但是佛光人,參與佛光山的萬千事務,結交百千萬數的道友,那能凡事都要常住交待、都要常住邀請?我們應該自我發心,做個《維摩經》中所說的「不請之友」,這才名為菩薩發心。
世間上,大部分的眾生都是各有緣份得度,但也有的眾生是由菩薩發心前往度化。當初一千二百五十名的弟子入道,並非人人自向佛陀求法,而是佛陀願做「不請之友」,為萬千眾生做得度因緣;觀音菩薩救苦救難,有時也是隨緣赴感。
平常社會上,多少人的自我推薦,甚至歷史上的「毛遂自薦」、「主動請纓」、「聞雞起舞」、「共赴國難」,都是不請之友。我們在常住發心,從事的雖是文教事業,但是慈悲善事,也可以助一臂之力;雖然所做的是總務、會計,但信徒的婚喪喜慶,也可給予隨緣祝禱。「人人做知客,人人都四十八單樣樣全來」,這是最好的風範;「拔一毛而利天下,吾不為也」,這是焦芽敗種。所謂「助人者,人恆助之;敬人者,人恆敬之」,你若不做「不請之友」,等到你需要人家幫助,何來因緣? 童子軍「日行一善,見義勇為」;我們效法菩薩發心,所謂「佛教興亡,人人有責」,怎能不把大眾事務列為僧信要職,怎能不人人都做「不請之友」呢?
三、佛光人要肯不念舊惡
經云:比丘無隔宿之仇恨。此即「不念舊惡」之謂也。 人都有一種劣根性,別人待我種種的好處,很快遺忘;別人有一事對我不好,就耿耿於懷,難以釋懷。好比向別人借錢,往往很快就忘記了;別人跟自己借貸,卻一直追討索還,不會忘記。佛光人與世間所不同者,就是心胸寬大,不念舊惡,如〈唐雎說信陵君〉文中所說:「人之有德於我,不可忘;我之有德於人,不可不忘也。」
所謂:人之恩怨,恩不能忘,怨不能不忘。總想到人生何處不相逢,相逢都在他日有緣中。假如結了怨仇又不忘舊惡,這樣的人生想要結交患難之友,是很困難的。
朋友不是,我是;朋友不對,我對;朋友不善,我善;朋友不義,我義,則庶幾無愧立足於天地之間。假如所有人等,學問道德都超越於我,人格情義也都超越於我,則我生存於人間,又有何體面?我們的親戚故舊,甚至師朋好友,都不是聖賢,都有不周之處,我們應該寬厚原諒,因為自己也會有得罪於人的地方;如果每見他人之過,即念念難忘,則心底何能清淨?所以,人際相處,縱然舊惡如糞土污泥,只要我是一朵淨蓮,則世俗污染又何足懼。
四、佛光人要懂不變隨緣
佛光人在僧團裡,生活中一樣要吃飯、一樣要睡眠、一樣要工作;即使一般信徒在社會上,一樣要做人、要處事、要經營。我們不能離開社會,不能離開群眾,所以「不變隨緣」是我們的修行,也是良好的應世之道。 世間無常變化,人情冷暖,世態炎涼,但我們要有不變的真心,不變的原則;世間有新的發展,新的人事變遷,只要是好人好事,我們也應該隨緣隨喜。
不管世間有多少是非傳言,聲色貨利,佛光人要把持自己修道的原則,擇善固執,保持不變的立場。但對於慈善、有益社會大眾福祉的事情,我們也要隨緣喜捨,隨緣幫助,不要失去隨緣的美德。 所謂「菩薩」,能在佛國淨土「補處」,但也可以倒駕慈航在娑婆世界應化,甚至於地獄度生。「心淨國土淨」,好與不好,在於自己的修為。不是淨土,我們可以轉娑婆為淨土;不是善人,我們可以轉惡人為善人。至少我們自己心中是佛國,是善人。凡事不一定要求他人,重要的是自我要求。
所以我們佛光人必須能做到以下四點:
第一、如《華嚴經》說:對自己要能不忘初心。
第二、如《維摩經》說:對國家要做不請之友。
第三、如《八大人覺經》說:對朋友要肯不念舊惡。
第四、如《大乘起信論》說:對社會要懂不變隨緣。
如需引用文章,請註明出處。 本網站由 佛光山資訊中心 協助製作Copyright © 著作權 佛光山 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