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manistic Buddhism Series 2 - Life and Society 《人間佛教系列2-人生與社會》
A Buddhist View of Loyalty 佛教的忠孝觀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佛教的忠孝觀每一個人都希望聽到別人讚美他是忠臣、孝子,甚至是忠孝雙全、舉世景仰的人物。中國數千年來的歷史文化,無非是教導人們如何盡忠盡孝,倘若家中出現一位忠臣或孝子,全鄉里的人都會感覺到無比的光彩。但是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社會價值取向的更易,古代的忠孝觀念,是否應該一成不變的保持下去?什麼是忠、孝的真正意義?在現今這個變化莫測的時代,對於忠孝的觀念,應該有什麼嶄新的詮釋與發揚?以下從佛教的觀點重新對忠孝做一番省察。
一、世間忠孝的意義
在過去的時代,要做一位忠臣很困難,因為忠臣對君王要絕對的服從盡忠,毫無條件的奉獻犧牲,所謂「君要臣亡,臣不亡不忠;父要子死,子不死不孝」。甚至陷君親於不義不仁的愚忠愚孝,都不能違抗。
國父孫中山先生在民族主義中提到,這個時代並不需要我們盡忠於君主,但是要盡忠於國家,盡忠於民族,盡全力去維護國家的利益所在和全民的幸福所繫,而不是對於特定個人的盡忠。
那麼,我們應該向什麼對象竭盡我們的忠誠呢?我們要忠於國家,所謂「覆巢之下無完卵」,國家滅亡了,個人也就岌岌可危;我們要忠於領袖,領袖是領導我們全民完成理想目標的能者。甚至要忠於愛情,忠於夫妻之間生命相託,至死不渝的感情;忠於朋友之間誠信不欺,肝膽相照的道義;忠於責任,忠於自己對社會、對家庭、對工作、對承諾、對自己的責任;忠於良心、忠於人格。良心人格是對於道德價值不妥協的一份護愛;忠於信仰,信仰是對於真理信念不轉移的一種追求。我們須要盡忠的對象實在太多了。
「忠」的含意是什麼?以下分為幾點說明:
1.專注的意思:譬如忠於國家、忠於感情、忠於朋友、忠於信仰,是表示把精神和心意專注於此,完完全全的投入關懷,甚至獻出整個生命。
2.不二的意思:譬如忠於夫妻感情,是表示珍惜這份憂戚與共的情誼,不再見異思遷,做第二人想。良禽擇木而棲,忠臣擇君而仕,忠於領袖,既已認定一位賢明的領導者,就不再貪戀榮華,背棄他去。
3.完成的意思:為了忠於國家、忠於朋友,乃至忠於信仰,必須去完成彼此之間的關係,盡到應有的責任,平時固然要喜樂同享,憂戚與共,臨到最後抉擇關頭,更要死生不渝,絕不背信,如「疾風知勁草,板蕩識忠貞」一樣。
4.圓滿的意思:既然能夠專注不二,不計成敗地去竭盡自己的忠誠,完成自己的責任,當下即已圓滿忠貞之行,實踐的本身即是成就。
由此可以了解忠的含意,不僅是狹義地盡忠某一個人,或對某種特定對象的恭敬崇拜,更是廣義地對大眾的服務奉獻。在家庭裡,要忠於妻子兒女,忠於為人夫,或者為人婦的一份職責。在社會上,要忠於團體,忠於公司,忠於主管上司,克盡為人部僚的一份責任;與人相處,要忠於道義良心;追求理想,要忠於自己的原則立場。生活裡,忠的美德和我們的關係非常密切,忠的懿行對我們人格成長的影響至深且鉅。內心忠誠的人,往往是世路的明燈,光照八方。
在「青年守則」中,開頭第一條標示:「忠勇為愛國之本」,第二條揭櫫:「孝順為齊家之本」。忠誠對我們固然重要,孝順也不容忽視。孝順是中國的傳統美德,不過,一般人以為只要對自己的父母克盡奉養,就是孝順。事實上,烏鳥禽畜尚知反哺,奉養父母只是孝順最基本的一環。除了對父母盡孝,更要擴而充之,對宗族盡孝,功成名就,才能光宗耀祖,門庭增輝,使祖先不致蒙羞,甚至進一步擴大孝道的範圍,對整個民族盡孝,對一切眾生盡孝。
曾子說過:「如果沒有特殊緣故,隨意殺害一隻螞蟻昆蟲,就是不孝;沒有特殊緣故,隨意摘取一花一草,就是不孝。」曾子將孝道的層次提昇到動物、植物,乃至對一切眾生的愛心,這種無私廣被的慈悲仁愛,就是孝順。曾子能將孝順詮釋得如此圓融,無怪乎日後能成為孔子門中弘揚孝經的傳人。
「孝」的意義是什麼?所謂「孝」,是曾子所說愛心的表現,是對國家、親人一種至真感情的流露,是人我之間應有的一份責任,是人倫之際的一種密切關係。在千百年流離顛沛、迷惘失措的時空裡,孝維持了長幼有序,父母、子女世代相承的美德;孝是對生命的摯誠感謝,更是無悔無怨的回饋報恩。如果說忠是與國、與民、與己的關係,那麼孝就是與親、與人、與生的關係。
中國文化主張三綱五常,而人生的重心主要在孝道的闡明,以孝順為中心,擴而充之,對國家的孝順就是忠,對兄弟的孝順就是悌,對朋友的孝順就是義,乃至對眾生的孝順就是仁,如同一雨霖潤百卉,在柳樹就生煙,在桂樹就開香花,在荷塘就成水苗,在芝草就成新芽,在不同的草木花枝上成就不同的胚苗苞蕾。
孝道的思想,幾千年來深深影響著中國社會,從歷代典籍掌故的記載,可以明瞭中國對孝道的重視。過去為了表揚孝行,有所謂二十四孝的典範,動物裡的「羔羊跪乳」、「烏鴉反哺」,也時常被取用為教育教材。
「羔羊跪乳」在提醒現代人返本知源,一來不要忘記父母從前哺育褓抱的恩澤,今日一切成就,皆由從前哺育而來,涓滴之恩,當思湧泉以報;二來喚醒現代人愛親尊親的良知,不要因今日的騰達顯赫,博學尊貴,就將父母看成卑賤無知的人。子女愛親,當如羔羊跪乳,有極謙恭和睦的心態,在父母面前,子女要極低極低,低到塵埃地面,讓父母順心適意,彌補他們為養育子女而犧牲奉獻的生命時光,撫慰他們為子女承受的辛勞傷痛。
孝親之道,除了盡本分如羔羊跪乳之外,更應該積極學習「烏鳥反哺」,常懷親恩,亟思還報,才不失為人子之道。所以提倡孝道,應積極孝養父母,解決老年的孤苦,甚至解決所有老人的問題,這才是真正的大孝。
過去五代同堂的社會,老人是寶貴的智慧財產,隨著時代的易革,家庭結構的改變,同堂的古風逐漸消失,父母子女之間形成了代溝,甚至悖逆不孝,不知孝敬父母。佛教有一首詩,道盡了天下父母的慈心,這首詩說:
「記得當初我養兒,我兒今又養孫兒;
我兒餓我由他餓,莫教孫兒餓我兒。」
這首詩明白易解,意思是說當初我茹苦含辛將兒女撫養長大,曾幾何時,我的兒女今日也成為別人的父母,同樣在撫兒育女了。我的兒女不肖不知奉養我,讓我忍飢挨餓,我都能甘之如飴;但是千萬別讓我的孫兒也忤逆父母,讓我的兒女遭受飢餓,那將會多麼令我傷心呀。真是天下父母心!為人子女者不可不深思切記。
另外,孟子提到世俗稱為不孝的事共有五種:
1.荒怠遊戲,不知勤奮上進,奉養父母,使父母衣食匱乏,是第一不孝。
2.嗜好賭博,貪愛杯中之物,只圖自己逸樂,置父母溫飽於不顧,是第二不孝。
3.只知護愛妻子兒女,積聚自己的財富,卻把父母冷落一旁,無關懷請安之情,不能克盡孝道,是第三不孝。
4.放縱耳目聲色的娛樂,沈溺欲望,讓父母懸念操心,是第四不孝。
5.好勇鬥狠,愛惹事生非,讓父母擔憂驚怕,使家門不幸,是第五不孝。
羔羊尚能跪乳,烏鴉更知報恩,人若不知孝順父母,進而孝順國家乃至一切眾生,就失去為人的尊貴了。
二、佛教忠孝觀的理論根據
有人認為佛教出家遁世,逃避世間,對於忠孝之道無法克盡本份。其實佛教和儒家一樣,非常重視人倫關係、道德綱常,尤其注重忠孝的實踐。在許多經典中,皆有佛陀針對忠孝問題,諄諄告誡弟子如何奉行的記載。譬如在《雜寶藏經》中,佛陀提出十種譬喻,來說明人民應該如何盡忠仁王國君,並且進一步告訴執政的人主,應該如何愛護他的子民。佛陀認為理想的忠孝之道,應該是君仁臣敬,彼此互愛的融和關係,而不是上暴下懼、交互爭利的各懷鬼胎。
我們為什麼效忠國王呢?以下列出十種譬喻,可以了解有德的仁王對人民的重要性:
1.國王如橋:仁王好比一座橋樑,為萬民所乘渡,將百姓由貧窮渡至富貴,從困苦渡至快樂,從落伍渡至進步,從煩惱的此岸渡至解脫的彼岸,從憂患的今日渡至美好的明天。
2.國王如秤:國王好比秤錘一樣,無私地稱出東西的斤兩重量,明智的君主親疏平等,知人善任,依臣民的才能,給予平等的表現機會,不分階級差別,給予充分的發揮因緣。
3.國王如日:太陽普照大地,給萬物無限的生機;英明的國王也如同太陽,將慈愛的光輝照耀世間,百姓能夠蒙受照拂,安居樂業。
4.國王如月:國王施行仁政,如同月亮一樣,能夠施給眾生清涼,安然自在,適得其所。
5.國王如天:天覆蓋一切,給萬物以庇蔭;國王如天,能作萬民的依怙。
6.國王如地:大地載運萬物,成長萬物;國王如同大地,能夠化育眾生,養成百姓。
7.國王如父:國王如同父親,能夠護衛百姓免於危難;仁君如同父親,能夠教化百姓臻於至善。
8.國王如母:母有悲德,憐愛子女;王有慈恩,普濟臣民,自然使百姓衣食無缺,生活和樂。
9.國王如火:火具有袪寒成熟的功能,能將敗壞邪惡燒燬,並成熟食物;國王如熊熊烈火,勵行法令,去除國中惡賊,使眾生智慧成熟。
10.國王如水:國王如甘露法水,能夠滋潤群黎百姓,紓解他們的熱惱飢渴,為民間遍灑清涼風習。
一國之君既具備如此的仁德懿行,為人臣民自然會竭誠盡忠;同理,君王、官員對於黎民百姓也應該盡忠,為對方謀幸福。提到盡忠的軌則,一般人總面露難色,因為盡忠是要為對方乃至國家,作個人的犧牲奉獻,很難竭誠去實踐。其實盡忠非常的平等,是人我之間彼此互敬的關係。國君、官員應該如何對他們的部下僚屬盡忠呢?《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上提出了八點:
1.視民眾如親人:對待一切百姓,要把他們看成是自己的手足至親,人我一如,不起分別,憂戚與共,生死相關。
2.視惡人如病子:對待愚頑惡劣的眾生,要把他們當作生了重病的孩子,不嫌棄而包容他,不厭惡而悲愍他,導其向善,重獲新生。
3.對貧苦起慈心:對貧病孤苦的眾生,要生起人溺己溺、人飢己飢的慈悲心,幫助他、濟度他,以財施助他離困苦,以法施度他登樂城。
4.對富樂生歡喜:對於富有發財的人要生隨喜之心,不嫉妒、不障礙。一般人的毛病,總是見不得別人得意成功,看到他人飛黃騰達,不但心生妒忌,並且極盡破壞譭謗之能事。一個君王官員不應計較人民有錢,民富才能國強,老百姓愈有錢,表示國力愈雄厚。
5.遇政敵常相和:在政治上與我不同立場、不同見解的政敵,儘管常常與我較量爭執,但是更要有容納異己存在的雅量,包容對方,彼此和睦相處。
6.遇朋友不相棄:功成名就,聲聞顯赫,對於昔日故交舊友,尤其是窮苦患難朋友,絕不輕言背棄,要珍惜彼此情誼。
7.對五欲不貪著:對於財色名食睡等五欲,不起貪愛之心,須能淡泊明志,超然物外。
8.對自身無我想:古人說為人君主者,應以老百姓的幸福為首要,國家社稷次之,君王的享樂更為次要。為官者要培養無我的觀念,只求百姓能安居樂業,不求自己的舒適安逸。岳武穆曾說過:「一個國家如果文官貪財,武將怕死,事事為自己利益計較,離滅亡就不遠了。反之,如果文官不愛財,武將不畏死,則無敵不摧,無往不利。」
在上位者如果具備以上八個條件,就是個愛民敬民,對老百姓盡忠盡孝的好君王。
經典中有關忠貞之道的記載繁多,至於孝親之行的纂述更是不勝枚舉。如有名的《地藏經》、《盂蘭盆經》、《父母恩重難報經》等,就是闡揚孝道的經典,其他三藏十二部之中,也經常可看到佛教的孝親思想。譬如《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報恩品》說:
「慈父悲母長養恩,一切男女皆安樂;
慈父恩高如山王,慈母恩深如大海;
若我住世於一劫,說悲母恩不能盡。
世間大地稱為重,悲母恩重過於彼;
世間須彌稱為高,悲母恩高過於彼。」
天下至高莫過於須彌山,天下至深莫過於四大海,父母養育之恩昊天罔極,世間難比,為人子女累劫累世甘旨奉養,曲意承歡,乃至割肉刺血,肝腦塗地,也難以報答哺乳鞠養之恩。因此經上又說:
「若有男子及女人,為報母恩行孝養,
割肉刺血常供給,如是數盈於一劫,
種種勤修於孝道,猶未能報暫時恩。」
由經文的記載,可以明白父母慈恩的偉大深遠,子女的區區寸草孝行,怎麼報答得了父母的春暉之愛。
從佛陀的教誨中,不難看出佛教對於孝道的重視,佛陀不僅教育弟子們要孝順當世父母,更要孝順七世父母,乃至一切眾生父母,佛陀本身多生多世更是孝道的實踐者。《涅槃經》說釋迦牟尼佛之所以能夠修得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的金剛之身,是因為他於無量阿僧祇劫之中,恭敬三寶,孝養父母,今世才能感得如此殊勝的果報。《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報恩品》說:
「若有男女依母教,承順顏色不相違,
一切災難盡消除,諸天擁護常安樂。」
孝順父母,不僅今世可以免除災難,為天人所護念愛敬,更可為來生種下圓滿佛道的因緣,怎麼能不欣喜去力行實踐呢?更何況孝親敬親,本來就是基本的人倫之道,人道若有虧損,妄想佛道有成,這是痴人說夢,愚昧顛倒!
三、怎樣盡忠盡孝
了解忠孝的重要性,更要實際去履踐完成忠孝之行。談到盡忠,並非要我們捐棄生命,作無謂的犧牲,只要每個人站在個人的崗位,將份內的工作做好,盡到本份應盡的責任,即是盡忠。譬如家庭主婦把家裡整理得窗明几淨,有條不紊,如樂園淨土般,就是對家庭盡忠;社會的每一份子努力工作,不偷懶,不取巧,就是對社會國家盡忠;身為佛教徒、出家人,也應對國家社會盡忠盡孝。
佛弟子怎麼對國家社會盡忠盡孝呢?佛弟子以佛法來淨化人心,改善社會風氣,使民風敦厚,就是對國家民族盡忠。佛教寺院的設立,使每一個民眾在心靈上點燃一盞明亮的燈火,祛除黑暗的愚痴無明,重現智慧光明,給予心理建設,給予精神武裝,這就是佛教對社會大眾盡忠。佛弟子實踐佛陀的教示,以慈悲來化導邊遠,以忍辱來消除怨敵,以智慧來教育頑強,回心向道,這就是佛教對一切眾生的盡忠。
佛教徒雖然參政不干治,不直接參與政治的活動,但是佛教徒對國家民族的擁戴忠誠是真摯可鑒的,每個月的初一、十五朔望之日,佛弟子們在早晚課誦的儀式裡,都會唱誦「寶鼎讚」,為國家的千秋萬世、人民的幸福平安虔誠祝禱。
佛教長久以來對於國家公益事業,總是默默而熱心地護持支援,但是佛教卻從未接受過政府實質上的補助。自古以來,佛教如何對國家社會盡忠,要而言之,可歸納成下列十點:
第一、幫助生產。
第二、開發交通。
第三、保護生態。
第四、利濟行旅。
第五、文化建設。
第六、安住軍民。
第七、興辦教育。
第八、醫療救濟。
第九、財務運轉。
第十、科技文學。
此外,在文學方面,舉凡小說、戲劇、音樂、國音字母等,都受到佛教巨大的影響,譬如西遊記、紅樓夢、老殘遊記等,這些不朽的古典名作,都充滿濃厚的佛教思想,甚至現在的拳術、劍術、花道、茶道,也都寓含佛教的精神。佛法豐富了文學的生命內容,也提昇了文化生活的層次。
佛教從以上十方面來對國家社會盡忠,那麼佛教又如何對父母眾生盡孝呢?佛教認為孝可分為三種層次:一般的甘旨奉養父母,使父母免於飢寒,只是小孝;功成名就光宗耀祖,使父母光彩愉悅,是為中孝;引導父母趨向正信,遠離煩惱惡道,了生脫死,使宗親得度,永斷三途輾轉之苦,才是上上大孝。
佛教認為克盡孝道,應該注意下面三點:
(一)孝必須是長期的,而不是一時的
孝順父母應該長期不斷、源源不絕的奉養無缺,而非憑一時情緒的喜惡,偶而給予飲食供養。父母以畢生歲月為我們獻出一切,我們也應該同等付出回報,縱使不能終身膝下承歡,也應該長期侍奉湯藥。
(二)孝必須有實質的,而不是表面的
孝順父母要實際上解決父母的需要,衣食住行無所匱乏,生老病痛有所倚靠,百年喪葬無有後慮。給予父母心理上的慰藉,精神上的和樂,而不是沽名釣譽,表面功夫,做給世人觀看的樣版故事。
(三)孝順必須能全面的,而不是局部的
孝順應該從自己的親人做起,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漸而擴充至社會大眾,乃至一切無量無盡的眾生。不僅要孝順自己的父母,更要澤被廣大的眾生父母,全心全力解決一切有情的煩惱,才是佛教理想中的至孝。
《佛說末羅王經》云:「或從地積珍寶,上至二十八天,悉以施人,不如供養父母。」以充滿天地,乃至二十八天,那麼眾多的珍寶奇玩來施捨他人,其中的功德都不如供養父母簞瓢之食的功德來得大,供養父母功德之殊勝,由此可以明瞭。從佛經上對孝道的讚歌、強調,可以確定佛教對孝道思想的重視。只是佛教的孝順觀有別於儒家,注重在家的、世間的孝行完成,佛教主張孝道更應該是出家的、出世的孝心普遍。
《梵網經》云:「孝名為戒,亦名制止。」孝順生身父母固然是孝,持戒不犯他人,以法制止身心行為,更是對有情眾生的孝順。因此孝的意義,並不限於對今生今世父母的孝思。當然愛由親始,對於父母的孝順是人子最基本的倫常綱紀。
《大集經》云:「世若無佛,善事父母,即是事佛。」生逢諸佛涅槃的末法時代,要將父母當作佛陀一般來侍奉尊重,因為父母的生養,我們才能保有人身,才能去追求佛陀所誨諭的慧命,而人身具足,慧命成就,也才能圓滿菩提,證得佛道。
四、佛教對忠孝的貢獻
佛教對於忠孝有什麼貢獻?佛弟子對盡忠盡孝的倫常有什麼具體的成就?抗戰期間,太虛大師為了疏通滇緬鐵路,使抗戰的資源能夠藉由這條鐵路源源而來,他不懼危險,領導佛教訪問團到緬甸、泰國等國家訪問,贏得國際友邦的支援,解除了困局,這就是對國家盡忠。樂觀老法師在抗戰期間曾號召出家人,組成僧侶救護隊,出入槍林彈雨之中,為受傷的軍民療傷服務,這也是出家人為國盡忠的表現。
不只近代的佛弟子為了救護國家奮不顧身,古代的沙門釋子為了國家的安危也不落人後。宋朝遭遇靖康之難,徽、欽二帝被擄,康王在江南即位,禮聘法道禪師參與軍機大事,籌募軍糧,對於日後南宋江山的保安穩定,有舉足輕重的貢獻。唐代安祿山之亂,經濟凋弊,幸賴出家人販賣度牒來資助軍需,才得以平定叛軍,這是佛教在災難亂世對國家的效忠事蹟。
佛光山大智殿設有「宗仰上人紀念堂」,是為了紀念棲霞法脈的一代高僧宗仰上人。宗仰上人曾經加入國父孫中山先生所領導的同盟會,捐助很多的資金,幫助國父完成革命,當初他與孫中山先生往來的書信,都被妥善的保存至今。
除了歷代高僧大德對國家竭盡忠誠,已經成就佛道的釋迦牟尼佛,憂國憂民的悲懷更甚於一般人。佛世時,琉璃王舉兵侵略佛陀的祖國迦毘羅衛國,佛陀的堂兄弟摩訶男,為了拯救無辜的百姓,請求敵軍將自己沉入海中,等到自己再度浮出水面的這段短暫時間,讓迦毘羅衛國的百姓逃命,琉璃王答應了他。但是摩訶男潛進水中,久久都不見浮出水面,琉璃王趕快派人潛入水中查看,原來摩訶男將自己的頭髮綁在海裡的大石上,永遠不再浮上來了。摩訶男為了國家民族壯烈地犧牲自己,拯救了許多釋迦族人的性命。
琉璃王為了報復與釋迦族的宿仇,幾度出兵攻打迦毘羅衛國,佛陀為了保衛祖國,烈日之下,坐在大軍經過的大道上,擋住琉璃王軍隊的過路。按照印度當時的規矩,軍隊遇到出家人是不可昂然經過,甚至挑釁打仗,何況坐在那兒的是世上至尊的佛陀。琉璃王不得已,只好帶領軍隊繞道而行,但是無論走到哪一條路,都碰到佛陀端坐在路中央。琉璃王無奈,只好上前向佛陀問訊說:
「佛陀,太陽這麼熾烈,您不要坐在路中間受煎烤,路旁有樹,您可以坐在那兒享受清涼呀!」
佛陀悲愍無限地說:
「親族之蔭,勝於餘蔭。國家親族好比我的樹蔭,現在我的國家正遭受戰爭侵略,我的族人面臨滅絕的危機,沒有了國家親族,我坐在樹下享受那短暫虛幻的蔭涼,又如何能止息我內心斷失骨肉手足的哀痛呢?」
琉璃王三次進兵,三次都被佛陀的慈悲所阻擋,可知佛陀和一般人一樣的愛國。因此,出家人雖然出家,卻沒有出國。不論是在家,或者出家的佛弟子,國家是保護者,是根本,皮之不存,毛將何以附焉?沒有了國家的庇蔭,我們將依賴什麼生存?因此護國護民,是我們緇素大眾每一個人不可逃避的責任。
佛陀不但盡忠,也非常重視孝道。佛陀的父親淨飯王出殯時,佛陀也參加諸位王子抬棺的行列,親自為父王抬扶棺木。佛陀為了報答母后摩耶夫人的生育之恩,特地以神通到忉利天宮為母親說法三個月。佛陀為了感激姨母大愛道夫人的撫養恩惠,廣開方便慈悲法門,允許她及五百位釋迦種族的女眾出家,因此,佛教才有了比丘尼的教團。佛陀為了成就目犍連尊者救母於倒懸的孝心,宣說《盂蘭盆經》,為後世弟子闢出一條孝親的法門捷徑。
中國歷代高僧也有不少感人的孝親事蹟:隋朝的敬脫法師一頭擔荷母親,一頭挑負經典,雲遊四海,隨緣度眾。南朝齊道紀法師一面躬親侍奉母親衣著飲食、大小便利,一面樂說佛法不倦,有人要代為照顧他的母親,道紀法師卻婉拒說:「生養我的母親,應該由我親自來孝順,怎麼好麻煩他人代勞呢?」他的孝行因此感化不少的道俗信眾。唐朝的子鄰法師由於母親不信三寶,死墮惡道,子鄰法師於是悲泣禮拜阿育王塔,終於使母親得生忉利天宮。唐睦州陳尊宿在黃檗禪師那兒開悟,後來住在開元寺,自己織作蒲鞋,賣給過路行人,以所得薄財奉養年老的母親,因此被稱為陳蒲鞋。
出家人雖然割愛辭親,但是出家人對於賜予人身的父母,更能感念他們的恩德,所以,出家人的孝親反而超越一般的世人。「永懷親恩,今生有緣今生度;本無罪性,此心能造此心消」,是佛門對於出家弟子的警策誨訓。
《雜寶藏經》說:「如果你希望梵天、帝釋、諸佛菩薩常住家中庇佑你,只要孝順敬養父母,諸佛聖賢就會常在左右。」過去有一個不孝的屠夫,對於老母親動輒喝斥詈罵,使母親終日以淚洗面。有一天,不孝屠兒聽說南海普陀山的觀世音菩薩很靈感,特地搭船過海去朝拜,但是走遍了前山後山,就是見不到活觀音。正在失望的時候,遇到一位老和尚,說明原委,老和尚指點他說:
「活觀音此刻已經到你家去了。」
「有這回事嗎?那活觀音長得什麼樣子?我如何知道他就是活觀音呢?」屠夫半信半疑地問道。
「你只要看到反穿衣、倒踏鞋的人,那就是活觀音。你趕快回去吧!」
屠夫聽了,趕忙披星戴月,水路兼程,連夜趕回家去朝拜活觀音。到了家門,已是三更半夜,大地闇寂,他為了急著見到觀世音菩薩,急促地大力敲著門扉,並且大聲吼叫:
「開門哪!開門哪!」
熟睡中的老母親被兒子的吼叫聲驚醒了過來,心想不能怠慢,開慢了,說不定要挨上不孝逆子的一頓毒打。黑暗中,忙亂地抓起衣服隨意就披上,下得床來,匆匆忙忙穿上鞋子趕來開門。門扉「呀」地應聲而開,在朦朧的星光下,兒子抬頭一看,一位反穿衣、倒踏鞋的婦人正站立在眼前,這不是活觀音顯現嗎?這個屠夫趕快倒頭就拜:
「真的是活觀音!菩薩,請您慈悲開示弟子。」
「你在胡說些什麼,我那裡是什麼活觀音?」母親被兒子拜得莫名其妙。
「沒有錯,老和尚指示我,你就那位反穿衣、倒踏鞋的活菩薩降世呀。」
母親聽了,恍然大悟,心想:原來是觀世音菩薩顯聖,慈悲感化我這不孝的兒子,於是福至心靈地教訓跪在塵埃中磕頭如搗蒜的兒子:
「你這個不孝子,平常不知道好好孝順父母,要到普陀山見活菩薩,那裡有這麼容易的事?堂前雙親你不孝,遠廟拜佛有何功?」
「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所謂忠孝,都是由我們的內心所激發出來的一種感情、良知,一種愛心和美德,是維繫人類關係的倫理綱常。把忠孝的精神發揚起來,我們的社會將會更有秩序,我們的家庭將會更為美滿;我們的國家是個人人忠貞的國家,我們的社會是個人人孝悌的社會。
西元一九八四年七月九日講於北港
如需引用文章,請註明出處。 本網站由 佛光山資訊中心 協助製作Copyright © 著作權 佛光山 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