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manistic Buddhism Series 2 - Life and Society 《人間佛教系列2-人生與社會》
From the Human Realm to Buddhahood 從人道到佛道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從人道到佛道佛教將所有一切眾生歸納為十個層次,人屬於中間的層次,最高層次的是佛。最低層次是地獄,比地獄好一點的是餓鬼,再來就是畜生、阿修羅、人、天、聲聞、緣覺、菩薩、佛,這就是所謂的十法界。
高的四個層次稱為四聖,低的六個層次稱為六凡。四聖是指佛、菩薩、聲聞、緣覺;而六凡又分為三善道與三惡道。三善道是指天、人、阿修羅,三惡道是指地獄、餓鬼、畜生。一個人,一天裡,起心動念中,游離於天堂地獄,不知來回多少次;一念善心起即在天堂;一念惡心起即在地獄。
我們要如何讓自己的習氣不斷昇華,從人到天,菩薩到佛道。以下舉出五個條件,若具備了,那麼今後人天福報也就具全了:
一、發心
《勸發菩提心文》說:「入道要門,發心為首;修行急務,立願居先。」參禪學道,應該以發心立願為下手的工夫。在世間上,讀書求學,做人處事,也都要立定自己的志願、目標,如果人人肯發心為人,就能為世間點亮明燈,增加熱力。發心就是開發心裡的天地,開發心裡的財富、能源。我的心有多大其成就就有多大,所以發心是個不可思議的力量。
所以我們要發心忍耐,不計較芝麻綠豆的小事;我們要發心尊重待人;發心用和睦與親朋好友相處;發心將家庭左右的環境打掃整潔;發心不說惡言;發心不動惡念;發心念佛、拜佛;發心見到人,先給人一個笑容;發心見到人,先跟人講話;發心見到人,先和人打招呼;我發心勤勞;發心不怕吃苦;我發心守信用,不虛偽;發心正正當當多賺一點財富,以利益社會大眾;發心吃飯,不管菜好不好,只要發心吃飯,都會吃得很歡喜、很滿足;發心睡覺,不管床舖好不好,都會感覺睡得很甜蜜,很舒服;發心打掃、洗刷,只要發心打掃,不管環境多髒亂,都能清理得洗然莊嚴,最後必能為自己掃出一片明心見性的天地;發心走路,就不怕路遠;發心爬山,就不怕山高;發心助人,就不怕辛苦,其心裡的財富、力量,則會不斷的開發來幫助別人;發心做人,就會將人做好;發心升天,就絕對會升天;發心讀書,就會將書唸好。
求佛法,要真正的發心。學佛就是學習本自具足的佛性,信佛也可以說就是相信自己,自己的如來種性無缺無餘。只要發心正,立願廣,所求的佛法自然能圓滿成就。
二、正確的信仰
正信是什麼?知道一切事情皆有因果,相信因果就是正信,相信一切世間因緣都是緣起的,這就是正信。《法句經》云:「應時得友樂,適時滿足樂,命終善業樂,正信成就樂。」有信仰就有力量,有信仰就會有寶藏,有信仰就會有目標。
以下略舉四點說明正信的重要:
1.正信如琴瑟妙音。有了正信以後,每天聽到的都是好的話、好的音聲,那些邪魔外道就不會來擾亂。
2.正信如明鏡照人。已有了正信,就好像一個光明的鏡子,可以將自己本來面目看得清清楚楚,在正信裡面,面對因果、得失等都不會怨天尤人。
3.正信如大地安穩。正信就好像大地,讓人面對困境如履平地,能安穩地走過。
4.正信如日月星光。有正信的人如日光朗朗的照耀,如月光的清涼感受;日月星光可指引我們方向、將黑夜綴得更美。
我們應將正信的教育向下紮根,使人們從小就有根深蒂固的善惡因果觀念,長大後,就知道要惜福結緣、勤奮工作,而不會為非作歹、強取豪奪。從根本上下手,不但使佛教流傳深廣,更能根除時弊,創造一個富而好禮的社會。
三、守法
依佛法而言,守法就是守持戒律。一般人聽到戒律都會很害怕,以為受了佛教的戒律,就會處處受限,甚至覺得出家人才要受持戒律。其實,守戒並不是在家人或出家人的問題,只要是人都須要守法,不信佛教也要守法,難道不懂法律就能不守法嗎?或是不受戒就可以不持戒律嗎?其實守法才有保障,才有自由。
佛教的五戒,是做人的基本條件,假如我們到監獄做調查,會發現那些失去自由的人,都是犯了五戒!五戒的內容是指不殺、不盜、不邪淫、不妄、不酒。
殺人、傷害、毀容或者是毀屍滅跡,這一類的就是犯了「殺戒」;貪污、侵占、綁票就是犯了「盜戒」;妨害風化、妨害家庭、重婚、強姦、逼良為娼,這些都是犯了「邪淫戒」;造謠、挑撥離間、毀譽、仿商標、仿產品,這些都是犯了「妄語戒」。有人說,那喝酒應該不算犯罪吧!
佛教的戒律分為性戒與遮戒二種,性戒是其本身就是罪行,係社會普遍承認之罪惡,並有法規制止之,即使不制定法規,犯了未來必定受報,如殺、盜、淫、妄。遮戒則是為防止犯罪而設,如酒戒即是。有個例子可說明喝酒種下犯戒的因:有個人想喝酒而沒有下酒菜,隔壁有隻老母雞跑來,他便將牠捉來殺了下酒吃,這就犯了偷盜戒及殺戒,此時隔壁的女主人回來了,問他:「你有看到我的雞嗎?」他說,「沒有看到。」這就是犯了妄語戒,又因為他喝了酒失去理性,見鄰居女主人很漂亮,則對她不禮貌,而犯了淫戒。這就因喝酒,殺、盜、淫、妄都一起犯了。
佛教所指的酒,不一定是專指喝酒,所謂刺激品,使我們迷醉、迷失本性的,像迷幻藥、強力膠、嗎啡、安非他命、鴉片,凡是能令人們失去理智的東西,都是屬於犯了此條戒。
這個社會之所以讓我們不能安心自在,是因為大家沒有持五戒,才使得居息不安寧、不自由。五戒中殺生就是侵犯我們的身體及生命;偷盜就侵犯了我的財富;邪淫就是侵犯了我的名節及身體;妄語就是侵犯我的名譽及信用,飲酒財是糊里糊塗的跟別人無理亂來。所以,戒如闇遇明,貧人得寶,如果人人能守戒,家庭就有規範,社會也有法制。以下略舉幾點說明戒的重要:
1.戒如良師,指引我們的人生方向。
2.戒如軌道,規範我們的身心行止。
3.戒如城牆,幫助我們抵禦五欲六塵盜賊的侵襲。
4.戒如水囊,滌去我們的塵垢熱惱。
5.戒如明燈,照亮我們的前途光明。
6.戒如寶劍,斷除我們的貪心慾念。
7.戒如瓔珞,莊嚴我們的道德人格。
8.戒如船筏,度脫我們到達涅槃的彼岸。
所以,佛陀在《遺教經》中明示:大眾應當尊重波羅提木叉(戒)為師。
守戒可以得長壽、財富、家庭和諧、健康、聰明、智慧、名譽及信用:假若您不殺生而放生,就會得到長壽;您不偷盜而布施,就可以得富貴;您若不邪淫而尊重大眾,那麼就可獲得家庭和諧;您若要求名譽及信用,就要不說謊而說好話;您若要有智慧,就不可以吃刺激的東西,也不可以喝酒,身體健康,智慧就會很清明。
四、喜捨
捨是布施,「捨」即是「得」,布施,表面上看似給人,實際上獲益的卻是自己,如播種,不在田裡撒下種子,怎麼會有收穫?《大寶積經》云:「乞者不逆,廣結善緣」當別人對我們有所要求時,不要輕易拒絕,要具有喜捨心給予協助,且不求回報。布施時,要帶著感恩的心,感謝對方接受我們的布施。
過去的布施,是我布施給您,您就要感謝我;就要幫我立個名字;要幫我刻個牌匾;要在眾中表揚我。這不叫捨,而是「貪」。正確的布施應以智慧判斷其有無價值、是否需要,而不是一味沽名釣譽、期求回報。沒有佛法的布施,不能稱為捨,有希望的回報是「貧窮」;佛法的布施稱「喜捨」,發自內心歡喜的布施,能長養慈悲,有了慈悲心就能設身處地為對方著想,如此就能激發幫助人、包容人的熱心與胸懷,故喜捨是布施歡喜,給人一點喜捨布施,自己也可以得到無限法喜。
人的貪取心如果能減少一分,喜捨心便會增長一分,如果能有「擁有的時候有喜捨的個性,喜捨的時候有擁有的感受。」則福報就會不求自生。
喜捨就像太陽的光明照耀著人,它是不要求回報的,喜捨不一定要有錢,給人歡喜,到處與人結緣,這就是一種喜捨;我有嘴巴可以講好話,好話不怕多,喜捨好的語言,這是讚美的布施,世間上最美又是最容易做到的布施就是愛語;我有眼睛,見到人就可以行注目禮,以慈悲的眼神看對方;我有手,可以幫您做事;我有腳,可以幫您跑跑腿;我也可以給您一個笑容;至少我有一顆心,可以時常關心您、關照您、尊崇您。所以,喜捨隨時隨地、隨處隨人都可應用得上。
有句台灣話叫做「相撲雞」,意思就是說,每一次開口就要與人吵架,與人鬥,假如您遇上了這類的人,最好的方法就是平靜面對,不起煩惱,不與人鬥爭,是處事最好的妙方。例如:
他如果說:「你莫名其妙。」
你就回答:「是啊!我非常的莫名其妙。」
而他又說:「你豈有此理。」
你則回答:「是啊!我是豈有此理。」
他又講:「啊!你不知道就不要囉嗦了。」
那你可以回答:「好的,那我不囉嗦了!」
像這種情形,他想跟你吵,也就吵不起來了。
另一句台灣話叫「烏鴉嘴」,意思是不給人歡喜的語言。現在好多人說話都不給人歡喜,說出來的話會令人難過,就如同烏鴉叫出來的聲音會使人不歡喜。比方說,過去有個人蓋新房子,招喚親朋好友來睹新居。大家都帶著禮物去慶賀,主人也展示各個房間給大家參觀。友人們讚歎著:「好啊!漂亮啊!」唯有一個人,一來就講:「不對啊!你把木柴放在火爐旁邊是很危險的!因為生火煮東西,爆出來的火星跳到木柴上,很危險的。」「唉喲!你的煙囪蓋得不夠高,要是冒出來的煙中帶有火花,噴出來的火星掉在屋頂的茅草上會著火的……。」這就是烏鴉嘴,不經意的一句輕浮話,有時會自毀前程;輕率的做事態度,有時會自取滅亡。故要管理好自己的身、口、意,以免破壞一些好因好緣。人與人相處,口邊多善言,可以廣結很多善緣。
所以講話不要做「烏鴉嘴」,要做「喜鵲報喜」;待人不要做「相撲雞」,要做「鳳凰來儀」;處世不要做「木頭人」,要做「微笑彌勒」。
五、禪定
禪,是一門生命之學;禪修,則是一項生命科學的實驗。修行要與清淨心、恭敬心、謙卑心、無為法、本性、空性相應才能得禪定。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時時刻刻自我反省、檢討,改進自己的習氣,要有信心、耐心,更要發長遠心、不退轉,才能成就。
沒有禪修經驗的人,以為要參禪入定只能到寺院或禪堂才能坐。其實不盡然,在家中的地板上、床上、沙發上就可以參禪了。
雖然禪定最主要的目的是明心見性,但在初步的學習中,由禪定可獲得健康、自在、身心之昇華廣大,至少禪定是有此功效的。
參禪入定不要將它想得很困難,準備一個小枕頭,將它放於地板上,用個墊布將它墊高一點,然後將腿盤起來。一腿在上,一腿在下,這就叫做單盤。將兩腿一起盤到上面,這個叫做雙盤。
身體上的端正會影響心裡的統一,其背部不可以靠在椅背上及牆壁上,不要穿西裝或牛仔褲,或者是會讓你感到束縛的衣服都不要穿。兩肩放平、放鬆,收下巴,牙齒緊閉,舌頭頂到上顎,眼睛垂下,不要看外面,要看自己的心,讓自己的呼吸慢慢的均勻。
接下來就是調心,讓我們的心不要亂動、亂跑、亂打妄想,要讓心安住下來。因為煩惱、浮動、不安定,與我們的氣是有關連的。如跑步時,氣就會很喘,所以我們應該將氣緩緩地吸到丹田,再慢慢的呼出去;越慢越好,到了最後,似乎有,又似乎無,悠悠揚揚,人的身心隨著氣廣大開來,而能昇華,似乎要浮起來一樣。
如果心不能靜下來,要如何改善意念紛飛的壞習慣?
1.數息:就是一呼一吸時依出息、入息而數;當出息時,把注意力集中在數出息的數目字上,每呼出一口氣,數一個數目字,數到第十,再回頭從第一數起,如是周而復始,或是吸氣時觀察念數,方法與數出息同,若能數到心無雜念,而達到不必刻意用心,即能自然念數之時,身心便會有異常愉悅的感受產生。
2.觀想:觀光明時,就把心安住在光明上,觀佛像時,就將心安住於佛像上。
3.參話頭:則將心安住於話頭上,參:「念佛的是誰?」
不會參禪、觀照的話,只要求將腿盤起來,即使是打瞌睡,睡了五分鐘,那都會比睡上一、二個小時,還容易恢復疲勞。
以下略舉禪修的七點利益:
1.消除生活壓力:生活壓力的產生來自心的散亂,及對生活現象的錯誤認識,當透過坐禪訓練,讓心靜下來時,「覺性」會幫助我們辨別邪正、釐清錯誤,所謂的壓力也就自然消除。
2.增進身體健康:現代的醫學科技告訴我們,人類百分之七十的身體病痛是來自心內焦急、貪婪、瞋恚的情緒,佛法亦說:「心生則種種法生。」由此可之,若想增加身的健康,從心的修養做起,必能得事半功倍之效。
3.提昇內在涵養:人心不古,道德沒落,乃起因於人們聽不到,或沒有時間聽自己內心「寧靜」的聲音,所以終日活在追逐名利、權勢、地位當中,時刻為愛恨情仇、憂悲離苦的惡友所擾害。倘能與「坐禪」為友,則可逐漸遠離名利、權勢、地位,愛恨情仇、憂悲離苦的惡友,進而昇華內在涵養。
4.享有禪悅之樂:佛陀說:坐禪能得「現法樂住」,所謂現法樂即是禪定之樂,是一種從絕對寂靜心中,所產生的美妙快樂,非世間五欲之樂可比。勤於坐禪修持者,能體驗到這種禪悅之樂。
5.不為煩惱所縛:佛陀還說:坐禪能得「漏永盡」,這漏永盡的「漏」字就是煩惱的別名,坐禪能使煩惱永遠止息,獲得究竟解脫,故言漏永盡。
6.開發本具智慧:楞嚴經云:「攝心為戒,依戒生定,依定發慧。」這裡所講的智慧是「般若」的意思。般若是梵文譯音,翻成中國話叫智慧,是一種能體悟宇宙人生真相的智慧,非一般世智辯聰。由於「般若智」是一切有情眾生本具的,只要假以時日的坐禪修練,就能顯發出來,故言開發。
7.明見清淨本性:「何期自性本自清淨」,這句法語是六祖惠能大師開悟時說的,若語譯成白話,即是「沒有想到人們的靈性本來就是清淨無染的」。坐禪能幫助我們得到這種體證,找回我們的本來面目。
有人問:「天堂和地獄是什麼樣子的呢?」其實,地獄與人間是一樣的,也是需要穿衣、吃飯。地獄唯一不同的是吃飯,在吃飯時需要三尺長的筷子,地獄的人夾了一塊菜,由於是三尺長的筷子,所以永遠是送不到口裡的,當它轉向左邊,左邊的人就搶著吃,當它轉向右邊,右邊的人就搶著吃。因此,他就會罵人,為何吃了他的菜,所以地獄的人是天天吵架的。
天堂的人也是需要穿衣、吃飯,而且吃飯的筷子,也一樣是三尺長。不過地獄的人吃飯與天堂的人吃飯卻不一樣,天堂的人夾了菜不是給自己吃的,而是給對方吃,彼此夾菜給對方吃,雙方總是不停地稱道「謝謝」,整個天堂都是「謝謝」的聲音。
所以,助人、感謝別人即是天堂,而自私、執著即是地獄。我們要讓自己趣向佛道,要發揚自己的慈悲心,不要有仇恨心,要有為人的心,要有不計較的心,要有至誠的心,還要「慈悲喜捨遍法界,惜福結緣利人天,禪淨戒行平等忍,慚愧感恩大願心。」
1.慈悲喜捨遍法界︰佛教教義中無論是自利、還是利他,百千法門之中,以發心法門為最重要。談到發心,有四無量心,也就是要發慈無量心、悲無量心、喜無量心和捨無量心,「慈悲喜捨」是︰不僅拔除他人的痛苦,並不求報答的給予無限歡喜、快樂。
觀世音菩薩之所以給人尊重、給人稱念、讓人膜拜,就是因為觀世音菩薩有大慈大悲。喜捨,更說明了我們做一個佛教徒要把歡喜施捨予人,絕對的為人救濟苦難,絕對的給人歡喜,絕對的給人奉獻,能有如此發心,做人處事必定圓滿成功。
2.惜福結緣利人天︰在世間上,我們每一個人的日用享受都有一定的數量,好比我們在銀行存款,每個人或多或少都不一樣,這就是所謂的福報。一個人揮霍無度,好比銀行存款一直在減少;積功累德,銀行存款也就日漸增多。修橋鋪路、救人苦難都是積福的方法。古人一直勸導世人不要積財給子孫,只要積福,子孫就能享用不盡,可見福報就是自己的財富,要珍惜福報才會更有福報。
說到結緣,更是重要,世界上任何一個人都不能單獨存在,必須仰賴相互的法緣關係才能生存。有的人並不是聰明靈巧但很有人緣;有的人伶牙俐齒反而讓人討厭。有的人富貴,沒有人緣;有的人貧窮,反而很得人緣,這都看他平常是否與人結緣。
在佛經裡,記載著這麼一個故事︰阿難與目犍連同時出外托缽,結果目犍連空而返,阿難卻受到豐厚的供養。佛陀因此道出了以下的因緣︰有一群螞蟻被洪水所困,當時阿難以樹枝搭救它們,這麼一個方便結緣,普利了無數眾生。因此,結緣使我們人緣更廣,結緣讓我們獲得更多方便。
3.禪淨戒行平等忍︰現代人的修行,不是參禪就是念佛,當然也有不少是禪淨雙修;因為禪有生活禪,行住坐臥中也可以念佛。但無論是參禪或是念佛,我們都要以戒律來作為參禪念佛的準則。
今天的社會,我們常常會發現男女不平等、貧富不平等、智愚不平等、老少不平等、種族不平等、權勢不平等……。佛陀曾經說︰「大地眾生皆有佛性。」所以,世界人類要能獲得真正的福祉,唯有平等才能達到目標。忍,不單是指忍耐,忍也是一種智慧。例如生忍是對生存條件的認識,法忍是對宇宙間諸法的了解,無生法忍是要我們對世間能有不生不滅、不增不減、永恆圓滿的世間觀。
4.慚愧感恩大願心︰人間最好的美德就是慚愧、感恩、願力。說到慚愧,慚者慚己,愧者愧他。慚者常覺學問不夠、發心不夠、慈悲不夠;愧者,常懷對不起人之心,對不起父母、對不起朋友、對不起社會、對不起國家。所以,愧就是修行。儒家的四維八德也就是要大家不忘羞恥之心,人有慚愧,才懂得奮發圖強;人有慚愧,才肯力爭上游,因此,慚愧羞恥是我們的美德。
感恩,才能擁有富有的人生觀,因為一個人沒有感恩之心,只懂得貪圖別人利益,是貧窮的弱者。菩薩發心時時度化眾生,一念發心度生就是感謝國家恩、感謝父母恩、感謝朋友恩。哪一個眾生對我沒有恩惠?沒有農夫,我哪有飯吃?沒有工人,我哪有衣穿?沒有新聞記者,哪有報紙可看?士農工商、男男女女,哪一個人不在助長我們的生存?如此大恩大德,我們應該如何圖報?滴水之恩,必定湧泉以報,烏鴉尚知反哺,羔羊也懂跪乳,如我佛子,焉能不知感恩?
以上說人天道總共有五個,第一個是發心,要常常問自己是否已經發心了?第二個是要有信仰,我真的信仰了嗎?我是否已有了正信?我是否有持戒及守法?我是否有喜捨而布施呢?我是否有禪定的功夫呢?假若,這五個你都具備了,那表示你已經有了人天的福報,人道也就具全了。接下來,就是要從人道至佛道。
有人會說:「成佛,不敢想。」因為佛對他而言是太高、太遠了,其實,那是失去了自我的尊嚴,因為人人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你何不直下承擔呢?只要具足發心、信心、守戒、喜捨、禪定等人天道的條件,就能進入佛道。什麼是佛道?
無你無我無對待生死的超越觀是佛道,
看一切眾生如親人般的慈悲觀是佛道,
世界與我都息息相關的緣起觀是佛道,
無私無欲無求無彼此的平等觀是佛道,
自覺覺人是佛道,
自利利人是佛道,
奉獻他人是佛道,
尊重別人是佛道,
融和大眾是佛道,
慈悲喜捨是佛道…
在佛道裡沒有你、我的差別對待,所以是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假若你能建立起平等觀,那你就有佛道了。
沒有生死,就是佛道;沒有欲染,就是佛道;沒有對待,就是佛道。我們安住於佛道的身心中,不是要離開人間,佛是在人間當中,不是在人間之外的。假如你將一切眾生都看成是我的親人,把一切毫無相關的,都將他看成與我息息相關的。甚至於,你將它當成是你身上的一個爛瘡,雖然它是不好的,但是,如果你好好的照顧它、愛護它,那它就不會再長出來了。假若你將所有人都看成是我的兄弟姊妹、我的家人、我的鄰居、我的同事、我的同胞、我的同鄉,同是眾生,只要你跟他一同,那你就會發慈悲心來包容他。你有了慈悲觀,每個人都會變得很可愛的。
假如您覺悟到有緣起的觀念,所有一切眾生皆與我們有關係,大家都能和平相處。假如我無私、無欲、無求,我非常的安心自在,能安住於身心中,而有了無住觀,也就天下太平了,人人趣向佛道了。
西元一九九一年三月講於岡山中山堂
如需引用文章,請註明出處。 本網站由 佛光山資訊中心 協助製作Copyright © 著作權 佛光山 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