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manistic Buddhism Series 4 - Buddhism and Youth 《人間佛教系列4-佛教與青年》
The Significance of Participating in Buddhist Studies Summer Camp 參加佛學夏令營的意義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參加佛學夏令營的意義為什麼要參加佛學夏令營?在炎熱的天氣裡,捨棄家裡的冷氣、電視、電冰箱等享受,不辭辛苦的來參加佛學夏令營,究意有什麼意義?當然,首先要有「為法而來,非為床座而來」的認識。以下列舉幾點來說明參加佛學夏令營的意義。
一、開拓智慧的領域
佛學還未東傳中國之前,中國讀書人的思想,總是侷限在自我的天地裡,經過佛法的薰陶後,在時間上明白了三世的生命過程,在空間上接受了無限的虛空觀念,其他又如業力的潤生、因果的事實、涅槃的境界、出世的思想,無一不開拓了我們思想的領域。
禪宗參一句話頭,可以參究終生,淨土宗的一句佛號,包含了宇宙間的奧義,佛經的翻譯豐富了我國的文學創作,佛學的樹立為中華文化藝術增添了豐富的內容,自古聰明敏捷的中華民族,再加上佛教無始無終的思想影響,更如三春花開,五色繽紛,枝枝葉葉繁衍無盡了。
一般的知識,只看到人類本身,而佛學可以看到一切眾生;一般的知識,只看到現在,而佛學可以看到未來;一般的知識,只看到這個世間,而佛學可以看到十方世界。因此,唯有佛學才是開拓智慧領域的不二法門。
二、尋求心靈的主人
在無窮無盡的時空中,我們輪迴生死,無有脫期。對於自己心中的主人,常常認識不清,所謂懷珠作丐,有寶反窮,使得每一階段的生命,都是心外求法,為物所牽,為物所囚。佛學是一部萬能寶典,它比一般學術更能在人生問題上給予完整且周延的解釋與指導。對於人生,其他學術僅從枝末上探究,而佛學則從根本上去闡明。佛學給我們的啟示是:我們的眼睛不要光看別人,要先看清自己。
尚未找到心靈主人的人,就會善惡不分、是非不明。世間用金錢收買我們,我們的生命就操控在金錢手裡;世間用愛情誘惑我們,我們的生命就操控在愛情手裡;世間用威權壓迫我們,我們的生命就操控在威權手裡。一個心靈有主的人,決不會被金錢買動、被愛情誘惑、被威權壓迫。如何才能找到心靈的主人呢?唯有研究佛學,佛學是開啟心靈之門的一把鑰匙。
三、安頓生命的世界
時代的動亂,生命的無依,哪一個人不感到苦悶?哪一個人不感到徬徨?科學不能安頓我們的生命,哲學也不能解決人生的問題,政治、經濟及軍事,雖然能為世間解決局部的問題,但也為人生帶來更大的紛擾。生命應該寄託在一個什麼樣的安全世界,可以說已是全人類一致的要求。
安頓生命的世界,並非是其他宗教所指的天堂,甚至也不光指佛教裡的極樂世界,因為安頓我們的生命,不是指生養死葬,也不是指未來的歸宿。如果我們的生命找到安頓,不管生也好,死也好,東也好,西也好,有形的色身雖然像波浪一般洶湧澎湃,但就像水一樣,是不會失去它寂靜的自性。
有一個真實的世界,可作為生命的安頓,這裡面只有平等而沒有差別,只有寂靜而沒有動亂,只有幸福而沒有苦惱,只有永恆而沒有短暫,這個世界就是覺者佛陀的世界。佛學,是生命之學。研究佛學,不是為了標新立異,也不是為了技能及溫飽,而是為了莊嚴自己,超脫自己,為自己的生命找尋一個得以安頓的世界。
四、昇華我們的人格
人之所以稱為萬物之靈,在於人有尊嚴,這個尊嚴就是「人格」。人格,不是父母師長所能給予,也不是黃金美鈔所能購買,人格是由遵循道德中而培養,由契合真理中而昇華。有的人流芳百世,有的人遺臭萬年,其中的分別就在於有沒有人格。
商朝的伯夷與叔齊,恥食周粟,餓死在首陽山,而今日以伯夷、叔齊比人,人人皆喜;夏桀與商紂,都是一國之主,稱為人王,而今日以夏桀、商紂比人,人人皆怒。這是為什麼?就是人格的分野。契嵩禪師曾慨歎說:「尊莫尊乎道,美莫美乎德。道德之所存,雖匹夫非窮也;道德之所不存,雖王天下非通也。」
在人格的範圍內,不以成敗論英雄。秦檜殺死岳飛,表面看來,秦檜勝利,岳飛失敗,但惡名千古的是秦檜,萬世崇敬的是岳飛。吳三桂引清兵入關,希圖榮華富貴;史可法損其所有,在揚州抵抗清兵,最後捨身成仁。岳飛、史可法,為中華民族留下千秋浩氣,萬古英靈,而秦檜、吳三桂則落得遺臭萬年的下場,他們分別在歷史上留下了不同的人格表徵。
人生在世,有其當為,也有其不當為。當為者,雖是赴湯蹈火,殺身喪命,也在所不辭;不當為者,雖高官厚祿,黃金美鈔,也應該拒絕,這種情操,要在青年時期中培養。在浩瀚無邊的佛法中,在莊嚴寧靜的道場裡,可以長養青年的信心,及昇華青年的人格情操。
佛陀由於悲憫當時社會階級的種種不平等,眾生間的弱肉強食,毅然拋開王子的榮華,去尋找失去的人格尊嚴,歷經六年的參訪學道及六年的修習苦行,終於使佛陀的人格昇華,使他成為不滅的真理、人間的慧光。青年們要昇華自己的人格,就要依循著佛陀的足跡邁進。
五、淨化我們的煩惱
我們生活於五濁惡世,為六塵境界所圍繞,不是貪欲作祟,就是瞋恚鼓興,愚痴邪見,顛倒是非。煩惱,像杻械枷鎖一樣,緊緊的繫縛了人生。青年人由於思想未臻成熟,事業經濟未有基礎,就業的問題,愛情與婚姻的問題,家庭的問題等等,所面臨的這些現實生活問題,使青年們常常被煩惱所苦。有的為了孝順尊長,放棄自己的理想,成了傳統下的犧牲品;有的迎合時代潮流,背棄家庭倫理,作了道德的叛徒。
家裡有錢,但金錢不能驅逐煩惱;父母有勢,勢力也不能化解煩惱。八萬四千煩惱,都是障道的勁敵。佛鑑禪師說:「好嗜欲則貪愛之心生,好利養則奔競之念起,好順從則阿諛小人合,好勝負則人我之山高,好聚歛則嗟怨之聲作。」有的青年因煩惱而自暴自棄,有的青年給煩惱擊垮了自己,所以,淨化煩惱,是青年急迫的問題。
佛法昭示我們,幸福大門時時為我們敞開,只要摒棄私我,淡泊欲念,建設服務的人生觀,以出世的思想,作入世的事業,就可以從少欲知足中,領悟淨化煩惱的法門,從佛法中,體悟使煩惱淨化之道。
六、莊嚴我們的世界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每一個人都有每一個人的世界。法藏比丘發四十八大願莊嚴他的世界,終成為極樂淨土;佛陀的弟子富樓那到蠻荒輸盧那國去布教,便是希望把該國莊嚴成善良的社會。我們為什麼要入學讀書?為的是擴大我們知識的世界;我們為什麼要精勤工作?為的是建設我們事業的世界;我們為什麼要服務人群,為的是美化我們道德的世界;我們為什麼要研習佛學?為的是莊嚴我們大我的世界。
莊嚴我們人格的世界,不是憑著幻想,也不是仗著空談,主要是實踐自己的慈心悲願,不論是外境的金池寶地、亭台樓閣,或是內心的清淨光明、無分別智,都應該努力去莊嚴。經典告訴我們:修橋建寺、布施救貧,是莊嚴外境的世界;尊敬別人、奉行威儀,是莊嚴自身的世界;惡念不生、正念清淨,是莊嚴心靈的世界。梁朝傅大士云:「莊嚴絕能所,無我亦無人,斷常俱不染,穎脫出囂塵。」《維摩經》云:「欲淨其土,先淨其心,隨其心淨,即佛土淨。」只要奉行佛教清淨法,身心世界自會莊嚴。
七、探索生命的能源
由於能源缺乏,許多的科學家及工程師,有的飛往太空,希望在太空發掘能源;有的潛入海裡,希望從海底取得能源,然而,更需要探索的是我們內心的能源!我們人人都有一個生命,但是生命的來源究竟是什麼?所謂「生從何來?死往何去?」我們卻一無所知。佛教教主釋迦牟尼佛,是一位真正的能源專家,他對於生命能源的探索,已做了最佳的示範。
過去的高僧大德努力的拜佛、念佛,事實上,佛,無須我們來拜,更無須我們來念,只不過是藉著拜佛與念佛來探索我們生命的本源。
父母生下我們,使我們有假體、假相,父母又為我們取了假名,成長後歷經生老病死的過程,可是卻不知道還有個不生不死真正屬於我們自己的生命本源。所以禪宗祖師的參話頭,參「念佛是誰?」、參「什麼是祖師西來大意?」、參「父母未生前的本來面目?」為的就是尋找生命的本源,尋找自家的面目。
有位禪師走到佛殿裡,對著佛像吐了一口痰,旁邊的同參責備他:
「什麼地方不好吐痰,偏偏要往佛身上吐?」
禪師說:「請告訴我哪裡沒有佛?我還要再吐痰!」
佛性遍滿虛空、充滿法界,一個經過了探索而達到目的的人,對自己的本來面目,就能有新的認識。
丹霞禪師也曾將佛殿裡的木雕佛像,取來燒火,糾察師罵他何以如此大不敬,禪師說他是為了要燒舍利,糾察師說:
「你這人也太痴,這是木刻的佛像,怎能燒出舍利來呢?」
丹霞禪師便說:「既然燒不出舍利,那有何用?再多拿幾個來燒吧!」
真正認識佛的人,才是真正探索到自己聖賢的本源和境界之人。
佛教把向外追求的人稱為「外道」,而佛教本身乃是向內探索的宗教,所以又稱為「內學」。外道所追求的是心外之道、心外之法,這都只是一些枝末。以分別心追求而得的一般知識,在你知、我知的感受上,在在皆因人而異,而佛學是根本之學,能一通而百通,一了而百了。佛學並非以分別意識追求即能得解,還須經由內心的體證,才能真正的徹悟。覆蓋在心中大圓鏡智上的塵垢,經由佛法的拂拭後,就能顯現光明,如實的映照出一切實相。
八、探索內心的寶藏
太陽的能源有限,海底的寶藏也有限,唯有內心的寶藏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所謂「河沙妙德,總在心源」,我們是為了探求自己聖賢的本源而來,也是為了探索自己的佛性寶藏而來。世間人營求忙碌,總是希求榮華富貴,其實世間財寶,虛而不實,「富貴如同三更夢,榮華好比九月霜」,人為財死,比比皆是。如果我們能把追求世間財富的精神,用來開採內心的寶藏,所得到的才是真正的財富。青年要找到自己內心的寶藏,首須認識自我的真如本性。
九、追尋宇宙的真理
參加佛學夏令營,不是為了虛榮,以為來山學道,就不同凡響,也不是為了享樂,以為山中清風明月,自有快慰的感受。參加佛學夏令營,乃是為了追尋宇宙的真理而來。以前有一則廣告標語是「我找到了!」這是一句令人深思的話,希望來參加佛學夏令營的青年,每個人回去後都能很肯定的說:「我找到了!」究竟找到了什麼呢?即找到宇宙人生的真理。什麼是宇宙人生的真理?
在佛教中,凡被稱為真理,必須具備四種條件:普遍如是、本來如是、必然如是、永恆如是。舉例來說:我會死,你也會死,人人都會死,古今中外的人,有生必定會死,所以生死無常符合普遍如是、本來如是、必然如是、永恆如是的條件,因生死無常就是世間的真理。
以佛教的「因果論」來說,什麼因就招感什麼果,也是同樣的道理。因果遍於一切事理,因果便是真理。如為什麼要吃飯?因為肚子餓,這是「因」;為什麼要睡覺?因為疲倦,這也是「因」。吃飯的結果如何?當然飽了,這就是「果」;睡覺的結果,是恢復精神,這便是「果」。所以,連最平常的吃飯、睡覺都在因果中,由此可見因果的普遍性、本來性、必然性、永恆性。
如果問基督教徒:「人是哪兒來的?」他會說:「人是上帝造的。」再追問:「上帝是哪裡來的?」他會回答:「上帝是本來有的!」但為什麼上帝就獨獨不需製造而能「本來就有」呢?這就不合乎真理的條件了!
佛教的真理是什麼?即業感、因緣、空性。下面分別說明:
1.業感:人之所以生生不息,輪迴不休,乃是由於起惑、造業、受報的結果。而人之所以有榮華富貴與貧賤困頓之差,也都是由於受到自業牽制的結果,並非什麼神明所能賜與,更非上帝所能主宰;真正能掌握、主宰命運的,完全是我們自己。業的價值,便是自己的行為決定一切。業的意義,是非常自由平等的,一切都是自作自受,誰也改變不了。
2.因緣:佛陀悟道,悟了什麼道呢?即覺悟宇宙人生的一切,都在因緣、緣起法則當中。宇宙中的一切萬法,也都仗緣而生起;一切法不能獨自存在,一切法有其一定相互存在的關係。
我們生存在這個世間,每一天的生活,都要感謝因緣。譬如:每餐所吃的飯,來自於商人販賣的米,而商人販賣的米,又來自於農夫的耕種,而農夫所播下的禾苗種子,則須依賴陽光、空氣、雨水、肥料……等等因緣的集合,才能成長。一粒小小的米中,就包含了許多人的血汗辛勞及多種的因緣條件,可知來處不易,因此我們應該感謝因緣。
我們要搭車,須有司機駕駛;要看書,須有作者寫作,出版社出版。在這宇宙之間,事事物物皆是由因緣才能相互依存。所以,任何事物,幾乎都值得我們相互感謝,再三感恩。但是「因緣觀」不屬於知識論辯的範圍,因緣必須從修證中,才能真正體驗,才能真正了悟。
3.空性:一提到「空」,有人就會想到「四大皆空」,然而四大皆空還不是真正的空,仍然還是「有」,為什麼?因為還有「空」的觀念,必須連「空」的觀念都沒有才可以。一般人對這樣的空總是恐怖難信,好像什麼都空了,什麼也就沒有了,其實空無的世界最富有,就像虛空一樣,因為其空闊浩瀚,才能擁有山河大地,行星萬象。
十、追尋大我的人生
世界上,無論男女老少、貧富貴賤,其生命的本體都是平等、永恆、無差別的,明白這層道理,就能體會菩薩何以能行無緣大慈及同體大悲的精神。如果我們能把自私小我的藩籬拆除,則男女老少都無所差別,你我他與所有的人都一樣,生命的本體都是一而不二,就算死亡來臨,也只死了肉體,死不了永恆的真我。
衣服破了,可換套新的衣服;身體壞了,也同樣可換個新的色身。道理雖然相同,不過,當這個「我」搬家時,由於業力的不同,會有住體面的「高樓大廈」或微賤的「茅舍矮屋」之差別,但生命的價值是不二不異的。
明白了以上的道理之後,就能對人生的前途感到無限的光明,就會對未來的生命生起無窮的希望,這便是學佛帶給我們的真正益處。如果能進一步追尋佛法的真理,則更能感受到青青翠竹、鬱鬱黃花,無非如來法身;潺潺流水,鳥啼鶯叫,皆是如來說法,此即所謂「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所以過去的禪師們,有的聞打鐵聲而開悟,有的見花落花開而見道,這也是十分自然的事了。
十一、擴大無限的心胸
雖然人類的色身很渺小,但是心胸、眼界,卻能無限量的擴大。擴大,是做人處事很重要的原則。以學習來說,最初在家裡向父母學習,然後到學校向老師學習,如今更進一步來佛學夏令營學習,這便是學習領域的擴大。唯有將心胸作無限的擴大,將眼界作無邊的伸展,才容易達到人與人之間,人與事之間,或人與物之間的溝通及交流。
一個人心胸的寬窄,決定其一生事業的成敗;放不下他人、排擠、嫉妒的人,只有孤立自己。原諒你的仇敵,佛說「冤親平等」,這是多麼偉大的心胸!叛逆者提婆達多三番兩次的設計謀害佛陀,而佛陀始終認為這是逆增上緣,把他看成善知識。沒有黑暗,哪有光明?沒有罪惡,哪有善美?被人包容只是顯示自己的渺小,能包容別人才是偉大的人物。能包容別人並不傻,因為心量有多大,未來的成功就有多大。
一般人的心胸,多半太過狹小:少年時愛父母,結婚後愛伴侶,而後愛兒女……為什麼愛得那麼少呢?俗云:「宰相肚裡能撐船」,可見得能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宰相,其度量也要比普通人大得多。但是學佛者,則要能更進一步的容天、容地、容一切眾生,乃至擴大到能夠「心包太虛、量周沙界」。
十二、擴大無邊的眼界
一般人的眼光都很短視,尤其是現代的青年們,不但患近視眼的很多,更嚴重的是患了心眼的近視者更多。常常是看見了自己,就不能看見別人;看見了前面,就不能看見後面;看見了現在,就不能看見未來。
那麼,如何擴大我們的心胸,放寬我們的眼界呢?在此舉幾個例子作為參考:
釋迦牟尼佛曾至忉利天為母親摩耶夫人說法,回到僧團時,弟子們爭先恐後的去迎接,其中有一位神通第一的蓮華色比丘尼,第一個到達佛陀面前,恭敬的說:
「佛陀,弟子蓮華色第一個來迎接您了!」
佛陀卻說:「正在打坐思惟空性的須菩提,才是第一個來迎接我的人。」
佛陀接著又說:「能見到真理的人,才是真正的見到佛陀。妳只是見到佛陀的色身,而須菩提此刻見到的是佛陀的法身;見到法身,就如同見到佛,所以須菩提是第一個迎接我的人。」
我也常告訴佛光山的弟子,能認識我星雲並沒有什麼了不起,最重要的是,能真正體會我創建佛光山的風格、宗旨、目標,那才是真正的認識我。
佛陀的十大弟子中,有位神通第一的目犍連尊者,有一次聽聞佛陀說法,說到「如來說法,出廣長舌相,遍滿三千大千世界」時,心中有所疑問,於是以神通力,飛行至東方世自在王如來的佛國,想試試是否可以聽到佛陀說法的音聲。那時,世自在王如來正在說法,目犍連剛走進去,就被一位弟子伸手將他拈了起來,說:「哪來這麼一條黑頭蟲?」世自在王如來趕緊喝止了那位弟子,說:「那是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的大弟子目犍連,為了想證實如來說法的音聲是否遍滿大千世界而來的。」接著便訓斥目犍連:「目犍連,你只是個小乘人,怎能以你的心力來測知諸佛如來廣大的境界呢?」其實,就以我們所知的電台廣播,其音波就能到處宣流,更何況是如來說法呢?
有位讀台大歷史系的學生,他非常愛好爬山,他說:「每次登上高山,在那巍巍的高山頂上,放眼一看,海闊天空,頓時就會感到自己的渺小,因而也就學得更加謙虛,更加放寬自己的心量。可是一下山,回到家裡,即刻就感到苦惱。我的父母親都是台大的教授,卻常和鄰居吵架,吵的也只不過是:『你家的樹葉怎麼落在我家的院子裡?你家的髒水怎麼流經我們的水溝?』……」
像這樣,當了教授,應該是很有學問、涵養,但有時候,世俗的分別知識,反而為我們帶來更自私、更狹隘的人生,使得我們越來越會計較,也越來越鑽向牛角尖裡去了。唯有佛法,能使人生的境界擴大。佛法如大海,佛法如高山,所以無論是上了佛法的高山,或是下了佛法的深海,都能拓寬我們的眼界、擴大我們的胸襟。孔老夫子曾說:「登泰山而小天下。」登上了佛法的高山,就會發覺,世間事有何值得費心斤斤計較的呢?
十三、信仰三寶的崇高
國父說:「信仰就是力量。」所以人生必定要有信仰。有了信仰,就等於在坎坷的人生旅程中,有了枴杖,可幫助我們跋涉崇山峻嶺;信仰又好像是生命的慈航,可幫助我們由淒苦的此岸,航向安樂的彼岸。
在信仰中,邪信是最不好的,等於以一盲引眾盲,不但無法到達目的地,還會因而迷失方向。不信比邪信好,迷信比不信好,正信比迷信好。有些老公公、老婆婆,手裡拿了一炷香,朝神像前一跪,嘴裡就是喃喃不停,雖然有人說他們迷信,但是他們的精神卻因此而有了依止處,而對生命展現出希望。當然,最好的還是正信。
如何擁有正信?即我們要信仰三寶的崇高及信仰自我的價值。我們常慨嘆佛世距今已遠,所謂「去聖時遙」,但是別忘了還有三寶的力量,時時在加被我們。三寶是佛、法、僧:
佛,如光。光有溫暖、照耀、庇護的作用。佛也和光一樣,佛陀的慈悲之光,溫暖我們;佛陀的智慧之光,照耀我們;佛陀的福德之光,庇護我們。
法,如水。水有灌溉、洗滌、成長的作用。法也和水一樣,法水能灌溉潤澤禾苗;法水能洗滌袪除一切污穢;法水能成長滋潤花木萬物。
僧,如風。風有吹拂、流通、清涼的作用。僧也和風一樣,僧寶的德風,可以吹拂眾生;僧寶的德風,可以流通社會,僧寶的德風,可以清涼眾生。
佛、法、僧,三寶的重要,好比陽光、雨水、空氣(風),看來都很平常,實則缺一不可。「日光空氣水,人生三件寶」;「佛法僧三者,出世之三寶」,無此則精神慧命難以成長,無此則心靈世界無以昇華。
十四、信仰自我的價值
信仰偉大崇高的三寶雖然重要,但還不及信仰自己重要。如果問:「佛是誰?」「三寶是誰?」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是佛,都是三寶。此即「自性三寶」。釋迦牟尼佛成道時曾說:「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所指的也就是自性三寶。
希望青年學子能從佛學夏令營中,開拓自己的智慧領域,尋求自己心靈的主人,尋找安頓生命的世界,昇華自己的人格,淨化自己的煩惱,莊嚴自己的世界,並從中探索生命的能源,探索內心的寶藏,追尋宇宙的真理,追尋大我的人生,擴大無限的心胸,擴大無邊的眼界,信仰三寶的崇高,信仰自我的價值。
西元一九六九年七月講於佛光山大專佛學夏令營
如需引用文章,請註明出處。 本網站由 佛光山資訊中心 協助製作Copyright © 著作權 佛光山 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