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lected Humanistic Buddhism Prefaces 《人間佛教序文選》
“Fo Guang Shan 20th Anniversary Special Edition” Preface: Fo Guang Shan's Character 《佛光山開山廿週年紀念特刊》序 : 佛光山的性格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自序 《佛光山開山廿週年紀念特刊》序 : 佛光山的性格人有人的性格,物有物的性格,天地日月有天地日月的性格,樹木花草有樹木花草的性格,甚至每一機構團體,都有每一機構團體的性格。
人和物性格如此,佛光山是一座現代化的佛教道場,所以佛光山亦有佛光山的性格,由此作為佛光山的道風,今將佛光山的性格略述如下:
第一. 佛光山有人間的性格
我們的教主佛陀,出生在人間、成道在人間,度化眾生也以人間本懷為重,如果離開人間,則佛道不易成就。六祖大師云:「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求菩提,猶如覓兔角。」佛教,是人本的宗教,而非神權的宗教。佛陀應化人間,為一大事因緣,此一因緣即開示人間大眾,悟入佛的知見。佛陀在人間成道,主要也是給人間示教利喜。因此,人間佛教的性格是重視生活的,重視人生的,尤其在生活上注重「平常心是道」的體驗。
太虛大師說:「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為真現實。」佛法若離棄世間,脫離現實,則佛法要來何用?
佛光山開山創建以來,一直為人間佛教的落實而發心、獻勞、盡力。佛光山道風亦著重在:「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以建立淨土為目的。
在人間淨土中,人與人之間,沒有怨恨,沒有嫉妒,沒有鬥爭,沒有詐偽;人與人的相處,彼此和睦,彼此尊重,彼此幫助,彼此讚美。所以能夠奉行人間佛法,以佛法指導生活,則生活必定美滿。四念住可以安頓身心,四威儀可以軌範行為,五戒是健全人道之本,六度是普利人我之行,八正道是修行之路,十大願是成佛之基,因為人間有佛法,人間才能和平安樂。
佛光山創建的目標,固然要行者了生脫死,但更重要的是要先福利有情;固然要學子宣揚出世精神,但更重要的是入世服務。因為今日人間的社會越進步,大眾越需要佛法;科技越昌明,社會也越需要佛法。
二十年來,佛光山一直在提倡佛化家庭。在家庭中,夫妻是道侶,不是冤家;兒女是佛種,不是討債鬼。在家庭中,越親越好,越愛越好,因為親和愛不但不是罪惡,而是人間最完美的特性。
我們更提倡佛化事業。在事業上,我們不認為黃金是毒蛇,金錢越多越好,事業越大越好,因為一切淨財,都是佛法和事業的原動力。
由於我們提倡人間佛教,以美好淨化家庭,以道德莊嚴人生,以富有建設事業,以和諧溝通彼此。二十年來,皈依和信徒會入會的會員,就有百萬以上,大家熱烈接受佛光山,這和佛光山入世的人間特性,有很深重的因緣。所以為適應眾生根機,推動人間佛教,佛光山的第特色就是擁有人間的性格。
第二. 佛光山有大眾的性格
佛光山是一個僧團,僧,即眾義,我們不是孤獨的存在,我們擁有大眾的性格。佛陀曾說:「我是眾中的一個。」又說:「佛法要向大眾中求。」因此,離開大眾即無佛法可言,佛光山不是一個封閉的道場,佛光山的一切所有都呈現在大眾眼前。大眾成就了佛光山,佛光山的一切回饋給大眾,星雲一向提倡「以眾為我」、「所有光榮歸於佛,所有成就歸於大眾。」我們所做的弘法事業,最重視的就是普遍化和大眾化。
佛法的真理──因緣,乃眾緣和合義,眾緣和合則成,眾緣離散則滅,唯有重視因緣,才能助成;唯有重視大眾,才有佛法。歷代以來叢林寺院選任住持,並不一定均選擇才能幹練之士,每以其「有無供養大眾的發心」為準繩,蓋因有供養大眾服務大眾的發心,才不自私,才能成為眾望所歸的領導者。
一個道場,一個師父,必須具有度眾、教眾、養眾與利眾的能力和美德,才算合乎佛法,佛光山一向強調是八宗兼弘的道場,是七眾共修的叢林。
在佛光山上,我們重視大眾的方法,是先建立制度,然後用各種會議協調解決問題。如「宗務委員會會議」、「住持會議」、「職事會議」、「員工會議」、「文教會議」,還有各種董事會、信徒會,均已向政府做合法之登記,如「佛光山文教基金會董事會」、「普門中學董事會」、「大慈育幼院董事會」、「佛光山慈悲基金會董事會」等,佛光山是由大眾合力領導的道場。
佛光山的組織,除以眾為主之外,其他一切文化、教育、慈濟、朝山,無一不是以大眾所好為好,以大眾所喜為喜。這也就是說明佛光山擁有大眾的性格。
第三. 佛光山有文化的性格
佛教能流傳千古,是藉著文字般若的推廣、宣揚。文化是真理的表層,佛法是真理的慧命。佛陀在經典中強調四句偈的功德,勝於三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功德,這就是說明財施功德有限,法施功德無窮。
文化的傳播,藉著經典佛書的印行,由此地可以傳到他方,由今日可以傳到未來,由斯人可以傳到他手。文化的傳播,不因人事時空而有所減少。經云:「諸供養中,法供養第一。」可見佛教強調文字般若的重要。佛陀一再說明:「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即為有佛,若尊重弟子。」
佛教修行法門雖多,但以十法行最為重要。十法行包括了書寫、供養、施他、諦聽、披讀、受持、開演、諷誦、思惟、修習,都說明了文化亦為佛法修行的功德。
佛光山這些年來,除從事於佛教各種叢書的出版以外,尚辦有普門月刊、覺世旬刊、佛光學報,近期還要在洛杉磯出刊「國際佛教」雜誌,我們不辭千辛萬苦,只希望得「佛法遍傳三千界內,真理普揚萬憶國中」。
我們一向深信:佛法不是少數人獨有的,佛法是全世界全人類所共有的。
除此以外,佛光山更成立「佛光山大藏經編修委員會」,重新編修《大藏經》,出版《佛教史年表》,印行《佛光大辭典》等。佛光山的文化性格,提倡普遍而不庸俗,融和現代而不泥古。例如《佛光大藏經》的編修,就全部重新分段、標點、考訂、注釋,我們不因文化工作的艱辛,而降低弘法的熱忱,我們不因文化傳播的不易,而減慢精進的腳步,我們的發心奉獻,真正表現出佛光山有文化的性格。
第四. 佛光山有教育的性格
佛陀是宗教家,更是教育家。佛教教育的特色,非但契理,而且更要契機。佛陀開導眾生的種種法門,不是一般教條式的,而是因病予藥,觀機逗教。佛光山本著佛陀的教育特色,一切教育非為自己,而是為一切世間。講經說法是講給人聽,不是講給自我陶醉;出版雜誌刊物是給人看,不是編印給自己欣賞。
佛光山從一九六七年開山以來,經常舉辦有教育性的佛學講座,從台北中山堂到國父紀念館,從基隆文化中心到台東文化中心,從各大學到各工廠,歷年所舉辦的佛學講座,幾近千場,所有接受佛法教育的聽眾,高逾百萬!教育,是導迷向正,讓眾生自教育中得到佛法,獲得指南,以便人格昇華,生活過得更美好。
佛光山二十年以來,為了續佛慧命,造就住持佛教人才,單是教育就辦有中國佛教研究院、東方佛教學院、臺北女子佛學院、福山佛學院、都市佛學院,以及國際佛學院的英文佛學班。歷年畢業的弘法人才,幾近千人。甚至從托兒所、幼稚園、初級中學、高級中學、研究所,到各種講習會、各類夏令營,無所不賅。除僧伽教育外,尚有信徒教育、兒童教育、大專青年教育,甚至適應各種行業,各種年齡、性別的講座,我們主要的願望是讓現代僧伽、信徒、兒童、青年,乃至一般社會大眾,都能接受佛陀慈悲的庇蔭、智慧的灌頂、佛道的影響、道德的薰陶,並以此健全自己,完成自己。
因此,佛光山在教育事業中,不斷邁進,不斷耕耘,皆因佛光山有教育的性格。
第五.佛光山有國際的性格
我們的教主佛陀,就具有國際的性格。每逢說法,非以一地、一國為對象,說到地方就是三千大千世界,談到聽眾就是十方一切眾生。我們認為天下本是一家,所有眾生本應就是連鎖的一體。現今科技發達,衛星、電話、傳真、飛機的運用,更將十方世界發展成真正的「天涯若比鄰」的景象,整個世界已形成一個「地球村」,經典中敘述諸大菩薩,經常周遊於虛空和法界之中,彌陀經裡的淨土大眾,每日清晨,各以衣●(衣+戒)盛眾妙華供養十方佛國,周遊之速,參訪之勤,豈是今日蝸居一隅的人所能比擬。在佛典中所提到的每位菩薩都是佛教的推動者,都是從事於國際佛教的參訪者。
當初,中國叢林寺院即具有國際的性格。每一間叢林寺院,都接納四方學者,供其修學。我們也嚮慕古德高風,希望本諸佛陀的本懷以及昔日叢林的統,學習觀世音菩薩遊於三千世界的悲願,追隨聖僧法顯、玄奘二大師,能把佛法國際化,佛光山目前已在洛城建立西來寺,在香港設立佛香精舍,在舊金山有三寶寺,在聖地牙哥有西方寺,在夏威夷、關島都有佛教會的成立。這些道場的建設,主要的願望就是讓佛教徒們到處都有「佛教之家」,到處都有法身慧命依住的道場。為了推動國際佛教的弘傳,我們即將在鍚蘭國立大學設立大乘佛學講座,以及委託和鼓勵國際佛教學者研究、撰寫論文。
除此之外,我們又不惜一切舉辦各種國際性的佛教會議。已經舉辦過的有世界佛教青年學術會議,世界顯蜜佛學會議,世界佛教徒友誼會第十六屆大會、美國宗教比較研究會議等,也即將陸續在佛光山西來寺召開。一九八九年元月,佛光山和美國哈佛大學、加州柏萊大學、夏威夷大學、日本駒澤大學、韓國東國大學等聯含在佛光山舉辦世界佛教禪學會議。這一切,都是肇因於佛光山擁有國際的性格。
第六.佛光山有慈濟的性格
佛教以慈悲為本,方便為門。沒有慈悲,一切皆非佛法,故經云:「大悲為上首。」觀世音菩薩被家家戶戶信仰崇拜,皆因其有大慈大悲也,佛教所提倡的福田思想,敬田是對三寶的功德,悲田就是救濟一切苦難眾生的功德。佛光山幾十年來,集合所有信徒的力量,從事對社會貧苦大眾的冬令救濟、施棺施茶、施醫施藥,不但是對他人的救急救難,也是對自我慈悲心的培養。
佛法裡經常提到智慧,就喻如月之光明;提到慈悲,就喻如月之庇蔭。智慧如父,管教子女;慈悲似母,愛護子女。所以佛光山的性格,除嚴肅的文化和教育的性格外,對推動慈濟、愛護人間,多年來用慈悲呵護大眾,未嘗稍懈!如為失怙的幼兒辦有「大慈育幼院」,為無依的老人辦有「仁愛之家」,每年遍及各地的冬令濟貧,每天分區舉行的巡迴義診;尤其雲水醫院,把醫療送到偏遠地方,甚至更遠到國外異域,在泰北難民營中,不光是施診施藥,甚至設立診所,建設佛堂,還為他們成立「泰北難民建設功德會」,為他們解決長期就業的機會。佛光山每年花費在慈濟功德事業上,何止千百萬元!這一切都肇因於佛光山有慈濟的性格。
第七.佛光山有菩薩的性格
一般人以為菩薩是泥塑木雕,僅供膜拜的,其實菩薩是活生生為眾生服務的覺有情。想學佛,先須具備菩薩的性格,所謂要學佛道,先結人緣。肯發心結人緣的人,就有資格稱為菩薩。我們不要以為菩薩難做,其實出家學佛很難,在家學菩薩容易。太虛大師有言:「比丘不是佛未成,但願稱我為菩薩。」意謂:比丘不易做得像,成佛亦未能談得到,唯願世間稱他為菩薩。
菩薩者,即發心利益社會大眾。經云:「欲為諸佛龍象,先做眾生馬牛。」這就是菩薩的慈心悲願,也就是菩薩的精神。
中國素稱為大乘佛教的國家,但實質上缺乏大乘菩薩道的行者。隱遁的、山林的、自了的人太多了。由於佛教僧伽教育未能普及,未能提高,菩薩發心固然不夠,事業能力又未具備,故只有尋求安閒自了。美其名曰修行,實則做菩薩道中的逃兵。
佛光山在各大都市設立別分院,目的為推行菩薩道,自覺覺人,自度度人,正如慈航法師所說:「若有一人未度,絕不自己逃了。」這是佛光山菩薩性格的出發點。
我們在美國建的西來寺,前殿特別建立了一座殿,即以四大名山的意義為主。普陀山的大悲觀世音菩薩,五台山的大智文殊菩薩,九華山的大願地藏王菩薩,峨嵋山的大行普賢菩薩,和當來下生的大慈彌勒菩薩結合在一起,成為大慈、大悲、大智、大願、大行的五聖寶殿。我們以此五大菩薩的精神作為榜樣,推行我們菩薩的事業,佛光山的大眾要不客氣的直下承擔,因為佛光山有菩薩的性格。
第八.佛光山有融和的性格
中國自明清以降,一直到民初,佛教衰微的原因很多,但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由於宗派的對立。人我的立場各異,使教團中散漫而不團結,分歧而不統一。我們不禁要大聲呼籲今日全世界的佛教徒們,要能彼此團結,彼此合作,先要養成包容的雅量,互相融和的性格。
佛光山自開創以來,就一直努力於佛教的融和。我們希望:傳統的要能與現代的融和,南傳的要能與北傳的融和,在家教團要能與出家僧團融和,顯教要能與密教融和,禪宗要能與淨土融和。融和需要互相尊重,彼此容納。融和不是你大我小,你多我少,更不是你有我無,你好我壞。建立融和的認識,先要明白八萬四千法門,每一法門皆是入佛之道,不可以說:你的究竟,我的不究竟。
佛教要談復興,只有佛光山擁有此一性格,仍嫌不足,希望全世界佛教徒精誠團結,互相尊重,互相融和,才是佛教未來復興的希望。佛光山確實努力朝融和的方向努力。
所以,佛光山八宗兼弘,四眾同學,新舊交流,老少互尊,甚至佛光山的開放,連異教徒到佛光山都供給他們活動,因為佛光山具有融和的性格。
第九.佛光山有喜樂的性格
星雲個人推動佛法,建立佛光山,從事弘揚佛法的種種辛苦、願望,無非是盼望將歡樂能佈滿人間。一般佛寺山門中,供奉有笑口常開的彌勒菩薩,就是在提醒我們隨時隨地給大眾歡喜。
我們所倡導的喜樂,不是世間欲樂,而是以法為樂,以空為樂,法喜、空樂,才是真正的喜樂。世間一切,我們不一定要占有,享用的快樂更甚於占有。比方說,世界上的道路雖不是我們的,但可由我們行走;公園不是我們的,但可供給我們散步;山海,任憑我們觀看;日月,悉由我們欣賞。其實,只要懂得佛法,一切法界,一切大自然,都是我們的。我們心中能涵容多少,我們就擁有多少。
我們心包太虛,心有大千,我們心中涵容了那麼多,豈能不喜樂呢?
世間芸芸眾生,只要相互協助,相互友愛,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所有人類,不分種族,不分國家,不計宗教,不論男女,都是有緣人,相敬相親,又何必曾相識?所謂「敬人者人恆敬之,愛人者人恆愛之。」人性中最可貴的一點,就在於每個人肯把歡喜給予別人。
佛教中,三皈五戒的「五戒」是:第一不殺生,就是不侵犯別人的生命,給人家具有生存的歡喜;第二不偷盜,就是不侵犯別人的財富,給人家具有財富的歡喜;第三不邪淫,就是不侵犯別人的身體和眷屬,給人家具有保存名節、保護眷屬的歡喜;第四不妄語,就是不欺騙、不說謊、不挑撥、不毀謗、不兩舌,給人家具有信譽名聲的歡喜;第五不飲酒,就是不侵犯自他的智慧與身體,給自他具有理智與健康的歡喜。
除五戒外,大家若能皈依三寶,信仰中自有歡喜;大家若能奉行道德,守法中自有歡喜;大家若能奉行布施,慈悲中自有歡喜。世間上最寶貴的就是歡喜,就算富有天下,若不歡喜,則人生有何價值?有歡喜給人為有德,不將歡喜給人為缺德。讚美會給人歡喜,笑容會給人歡喜,四無量心會給人歡喜,四弘誓願會給人歡喜,四悉檀會給人歡喜,佛光山除辦各種佛化事業外,建朝山會館,建服務中心等等,主要的都是為給人歡喜,因為佛光山有給人喜樂的性格。
第十.佛光山有包容的性格
語云:「大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泰山不辭細壤,故能成其高。」在佛法裡也說:「虛空能包容萬有,所以虛空能成其廣、成其大。」
有人問:「佛光山在佛教裡屬何宗?何派?」
我們都回答:「佛光山屬釋迦宗,釋迦派。」
因為佛光山是一個所有宗派兼容的道場。在佛光山,民間抬了神像到大雄寶殿拜佛,我們會安排神像的位置;天主教的大主教參加佛光山上的會議,我們會安排給予禮遇;南傳佛教的比丘,我們待如上賓;西藏喇嘛,我們尊為上師。顯密佛教,可在一起開會,基督教徒可以在佛學院教書。俗云:「宰相肚裡能撐船」,我們雖不敢自許大肚大量,但我們確實能容許異己者存在,甚至對異己者尊之重之,總望要做一個有包容性的佛陀弟子。
眼看今日的社會,甚至宗教界,思想不同,互相不容;修持互異,彼此詬病;由於國家不一、地域不同,互相排斥,互相批評,實所辜負佛陀本懷所倡導的法界一切眾生,皆是平等的宣言。
我們佛教界現在最需要的性格,不但是包容,更需要讚美,「要得佛法興,除非僧讚僧。」這須從互相包容中,才能建立這種共識的性格。佛光山今後當儘量學習泰山、學習虛空,因為我們要擁有包容的性格。
我現在所提出的佛光山的性格,是希望佛光人有一個自我勉勵的回顧,至於從回顧中前瞻未來,就有待大家體會和努力了。
我願在此重覆一遍佛光山的性格:第一、佛光山有人間的性格,第二、佛光山有大眾的性格,第三、佛光山有文化的性格,第四、佛光山有教育的性格,第五、佛光山有國際的性格,第六、佛光山有慈濟的性格,第七、佛光山有的菩薩的性格,第八、佛光山有融和的性格,第九、佛光山有喜樂的性格,第十、佛光山有包容的性格。希望佛光人要本著佛光山的性格,去努力工作,去發心奉獻。也希望各位信徒和世界所有佛教徒們,共同大發慈心悲願,讓我們擁有這些性格,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如需引用文章,請註明出處。 本網站由 佛光山資訊中心 協助製作Copyright © 著作權 佛光山 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