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manistic Buddhism Quotations 《人間佛教語錄》
Writings on the Chan School and Pure Land - The Purpose of Studying Chan 禪門淨土篇 學禪的目的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禪門淨土篇 學禪的目的禪,是要我們不住生死,亦不住涅槃。說到不住生死,是要我們以般若的智慧來超越輪迴生死;所謂不住涅槃,是叫我們以慈悲心來服務人間,用人間佛教救度眾生。
──《佛光教科書.實用佛教.佛教的參禪須知》
人間需要「禪」,時代需要「禪」,要想求得生命昇華的人,更需要「禪」。只有「禪」,才能醫治功利、物質主義的時代病;只有「禪」,才能根除相對、二元世界觀的謬見;只有「禪」,才能幫助人類尋得失落的自我,找回失去已久的精神家園。
──《佛光教科書.佛教的真理.禪學》
禪,就是要你直下承擔。直下承擔「我是佛」,承認自己有佛心,就不會跟人計較、嫉妒,許多惡習就能消除,就能重新改造自己。
──《佛光教科書.實用佛教.佛教徒的生涯規劃》
人際之間所以會有紛爭,就是因為「你」、「我」的關係不協調。如果將人與人互換立場,彼此將心比心,甚至把「你」和「我」看成是一體,「你」、「我」的關係是榮辱與共、休戚相關,是同甘共苦、不分彼此的,即所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如此就不會有人我的糾紛與不滿了。所以,「你我一體」的心,叫做禪心,「你我相融」的心,叫做禪心。
──《星雲法語.何謂禪心》
有嫌棄渺小,所以虛空很大。俗語說:「氣度蓋人,方能容人;氣度蓋世,方能容世;氣度蓋天地,方能容天地。」我們能夠包容異己的言論、包容不同的國家、包容不同種族的人,才能擴大自己的心胸。一個人有開闊的人生觀,必能開展涵容天地的成就,所以「包容一致」的心叫做禪心。
──《星雲法語.何謂禪心》
我們對父母孝順,這是天經地義的孝心,對兒女的關心,也是理所當然的慈心。但是,我們要更擴大對一切有情的愛,能以孝順父母、慈愛兒女的心,來關心天下的一切眾生,如此對眾生的付出自然毫無慳吝,毫無計較。以眾生之樂為樂,以眾生之苦為苦,如此不但長養心量,更擴大慈悲心。所以,「普利一切」的心叫做禪心。
──《星雲法語.何謂禪心》
在一起一拜之間,昇華自性,擴大生命。藉由關閉諸根之妄動,攝持心念於專一,方能體會無量無邊禪的世界,展現「自我是佛」的昇華。
──《星雲法語.找到自己》
禪能夠讓我們從煩惱裡解脫,從生死裡超越。所謂「世事紛紛如閃電,悲歡離合多勞慮」(1),人活在滾滾紅塵裡,難免要面對種種人事、身心上的紛擾折磨。一個參禪者,為了勘破無明、成就道業,必須經得起煩惱的烈火焚燒與人事的千錘百鍊,才能在思想上、觀念上大死一番,這就是人間行者了。
──《星雲法語.禪的修行》
禪是一種「捨」,捨掉自己的分別執著,捨掉自己的貪愛束縛。捨是將歡喜給人,將希望給人,甚至自己最喜歡的東西,都能捨得給人。金碧峰禪師捨去對玉缽的貪愛,而免遭無常鬼(2)的追捕。所以,能捨的人,才能獲得自在解脫。
──《星雲法語.四心妙用》
淡泊可以使人寧靜,寧靜也可以使人淡泊。當我們懂得淡泊的生活,那才真正擁有了人生;當一個人能夠享受寧靜的時刻,才能知道生活的情趣。我們如果淡泊生活,則沒有人嫉妒;能寧靜過日子,則沒有人討厭。所以淡泊寧靜,才能通達人生的意義,才能有秩序、有條理地安住身心。所謂「大海之水,只取一瓢飲」(3),儘管五光十色的世間,有著五欲六塵的誘惑,都能自覺心安,有此涵養,不就是最美的人生禪境嗎?
──《星雲法語.涵養之道》
每個人在世間生活,無不希望現在與未來都能無憂無怖。不管是像「熱,到熱的地方去;冷,到冷的地方去」(4)的快活烈漢,或者像「山高水長,柳綠花紅;日照則溫,風吹則涼」的溫厚仁者,能獲得禪心,世間的生活,才能真正到達至真、至善、至美的境界。
──《星雲法語.世間生活》
一個人有禪定的修養、禪定的功夫,他的心很寧靜,不會因為別人的一句話、一件事而起伏、動亂,不會輕易受到影響。所以,靜心的人,恩也好、怨也好、善也好、惡也好,都不能亂其神,不為外境左右,這就是靜心的功夫。
──《星雲法語.德者的心志》
《禪林寶訓》有一句話:「姁之嫗之,春夏所以生育也;霜之雪之,秋冬所以成熟也。」生活上的一些不如意,其實都是成熟我們的身心。南泉普願禪師曾經以採樵為業,隱峰禪師也曾以推車度眾,他們開悟成熟後,都成為一代法將。因此,只要能經過春風夏雨,也能經過秋霜冬雪,如此,必能做蒼松翠柏,與萬年時空爭個長短。
──《星雲法語.生命的助力》
籃球拍得愈用力,跳得愈高;風雨愈大,激起的浪花也愈高。人要接受逆境,把它當作人生的考試卷。不怕逆境,不怕試題,就能愈挫愈勇,因為我們心中早有準備,這就是人間佛教禪心的大用。
──《星雲法語.生命的助力》
禪宗講究「明心見性」,更有「此心不明,如喪考妣」的省思,所以多數參禪的人,都在心地上耕耘,務期找到自己的本來面目。無根禪師出生入死,進火盆、入水裡、鑽泥土,就是要找個「我」,我們有幾個人想要明白自己呢?常常怨怪別人不了解我,可是自己又何嘗了解自己呢?所以說,人生最大的悲哀是無知;此心不明,真是可惜。
──《星雲法語.人生四惜》
在禪的生活裡,不會天天希望別人給你快樂,也不要希望從物質感官裡滿足快樂的享受,因為這都是短暫的。禪,能開發自己內心的本源,才會享有真正的快樂。看得開,凡事往好處想;我不貪欲,我能享有世界,不就能自得其樂了嗎?
──《星雲法語.樂之源》
諸佛菩薩不需要我們的恭敬禮拜,而是藉由禮拜,讓我們認識自己的永恆生命。在一起一拜之間,昇華自性,擴大生命。藉由關閉諸根之妄動,攝持心念於專一,方能體會無量無邊禪的世界,展現「自我是佛」的昇華。
──《星雲法語.找到自己》
無論城鄉或地方,要有發展,才有繁榮的未來;不管企業或組織,也要開展,才有進步的空間。禪門修道,無不追求心地明朗,頓開疑惑。一般人的生活,除了吃飯、睡覺、工作、休閒,內心也要開展,如此,人間的生活,才能更有內容、更有品味、更有希望。
──《星雲法語.生活的開展》
所謂「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5)。我們本具的真如佛性,長期以來因為受到五欲六塵、聲色犬馬的染污而迷失。所以,修行的人為了找到真心,有的人花數十年時間,在佛經裡探討;有的人窮一生歲月,在佛號裡尋找。有的用禮拜,希望能認識自己的本來面目;有的從禪坐中反觀自性,希望有一天能得到一點消息。不管運用任何方法,唯有找到內心的自性佛,才能認識自己。
──《星雲法語.找回自心》
園丁認知時令冷暖,才有花紅柳綠;哲人認知時序起落,才明陰晴圓缺;為政者要認知民心,才能獲得肯定;參禪者要認知自心,才能悟道明白。
──《星雲法語.認知世間》
修學「心的管理」這門學科,不能完全依靠別人,必得依靠自己。把自己的真心、慧心、慈心、信心、定心、忠心等提升起來,然後由這許多的善心、好心,來管理自己、管理環境、管理事物、管理團體。平日我們參禪念佛、早晚反省、喜捨行善、克己利他,都是為了把心管好,不如此,又如何能修滿「心的管理」這門學科的學分呢?
──《迷悟之間.心的管理》
禪門不在於教人參禪成佛,而是要人參禪開悟;不要求證得果位,而是要解脫自在。
──《迷悟之間.開悟》
經云「心如冤家身受苦」,經典裡把念頭當作盜賊、惡馬、惡象等,必須調伏。因此,有的人到深山裡苦修,有的人在關房裡苦學,各種的修行法門,無非都是為了對治心中之一念也。
──《迷悟之間.念力增上》
趙州八十猶行腳,是為了尋找美的境界、美的道理;達摩面壁九年,也是為了找尋心內之美。有的禪師悟道了,有鳥雀獻果、獅虎朝拜,都是因為獲得生活之美,故而萬物皆來相聚共享。
──《迷悟之間.生活的美學》
自制,就是自我克制,因為自己的本性中,多少的衝動無明;自己的心性裡,多少的貪瞋癡,所以要自制。有了自制力,才能降伏其心;有了自制力,才能回歸本性。自制是要求自己性格上的節制,自制不是要求別人如何改變。禪門裡的「照顧自己」、「照顧腳下」、「觀照自心」、「看清念頭」,都是自制。
──《迷悟之間.自制的力量》
國家有國家的工程,大眾有大眾的工程,我們每個人的身體就是一個工程。每日三餐注意營養、分量,要把身體的健康工程維護好;每天運動、甩手、走路、呼吸,也是為了維護好身體各部分的工程。甚至早晚的反省、平時的修身、禪堂裡的打坐、佛殿裡的禮拜,都是希望吾人身心的工程能夠健康。
──《迷悟之間.希望工程》
參禪有什麼用?禪就是開悟,只要一開悟,生死的邊緣沒有生死,寒暑的時候沒有冷熱,榮辱的當頭感覺平常,生活中處處都有禪悅法喜,這就是禪者的自在解脫。
──《人間萬事.禪心》
禪,啟發了凡人的內在,觀人、觀事、觀物、觀境、觀理、觀心都要自在。所謂觀自在菩薩,能「觀自在」,就能度一切苦厄。
──〈對禪堂禪學僧開示〉
有人問:「如何才能見到本來面目?」這個問題應該問自己,不要問別人;別人擁有的是別人的,自己的本來面目要自己去尋找。
──〈對禪堂禪學僧開示〉
我們每一個人,都有真心本性。所謂真心本性這個「性」,通俗的說,就是一種「能」。有道的人,性能很好,能忙能閒、能有能無、能進能退、能大能小、能早能晚、能前能後、能飽能餓、能冷能熱、能動能靜、能榮能辱,這就是萬能。我們若能把自己的本性體悟出來,即可說是無所不能了。
──〈對禪堂禪學僧開示〉
有了禪心,就能隨遇而安。有也好、無也好、多也好、少也好、大也好、小也好。有了禪心,就不會斤斤計較世間上的五欲塵勞、人我權位。因此,習禪的人要把「禪性」提煉出來,才能在人間悠遊自在!
──〈對禪堂禪學僧開示〉
吾人由於智慧不足,觀察力不夠,對萬花筒裡的人生,常常看得意亂情迷,隨波逐流,看不到一個真實的面目,所以佛陀叫我們要看「心」,不必隨著萬花筒眼花撩亂,應隨著真心自性,活出一個真實的人生來,此即所謂「返璞歸真」,才能找到自己真實的人生。
──《迷悟之間.萬花筒》
心,是宇宙;心,是虛空。世間上,任何東西都包含在虛空裡,虛空沒有嫌棄渺小,所以虛空很大。俗語說:「氣度蓋人,方能容人;氣度蓋世,方能容世;氣度蓋天地,方能容天地。」我們能夠包容異己的言論、包容不同的國家、包容不同種族的人,才能擴大自己的心胸。一個人有開闊的人生觀,必能開展涵容天地的成就,所以「包容一致」的心叫做禪心。
──〈對禪堂禪學僧開示〉
有道是:金角落、銀角落,不及自家的窮角落。不識本心,學法無益;不識真性,與道日遠。學禪,是要大家自我肯定,肯定自心本無一物,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灑脫淡泊,自在無礙,把自己的生命走出一片坦蕩晴空。
──《人間佛教系列.禪學與淨土.從教學守道談禪宗的特色》
禪運用到生活上,不但可以提高生活的藝術,擴展胸襟,充實生命,並且可以使人格升華,道德完成,到達「於生死岸頭得大自在」的境界。
──《人間佛教系列.禪學與淨土.談禪》
我們的心好比工廠,能夠製造各種東西,有清淨的,也有污濁的。求道就是要把這顆原來具有真如佛性的心,掃除表面的塵垢,恢復「一點通」的「靈犀」,還給它光明的本來面目。好比撥去浮雲的明月,重現靈明。當我們的心清淨無染時,就能夠像月亮一樣,如實的觀照事物的實相,這就是惠能大師所說的:「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能生萬法」的真心佛性。
──《人間佛教系列.學佛與求法.我們求法應有的認識》
禪,不是供我們談論研究的;禪,是改善我們生活的。有了禪,就能過著「富有大千」的生活。
──《人間佛教系列.禪學與淨土.談禪》
悟,透過禪定可以體驗;悟,是參禪入定的真正目的。因為悟,可以領略到時間的永恆,可以體會出空間的無邊。悟,在人我裡完全生佛平等,在時空裡完全法界一如。
──《人間佛教系列.禪學與淨土.禪與現代人的生活》
什麼是「本分事」?是明心見性的事,是了脫生死的事,是回到本家的事。本分事,是認清本性、安住身心、慈悲忍耐、發心作務的禪風。我們能將做人的本分做好,將事做好,是自己的,不去推辭,不是自己的,不去妄求,那就是本分事,也就是禪心了。
──《星雲禪話.不愧為侍者》
只有禪,才能「轉」生活的痛苦為快樂,「化」憂鬱為喜悅;只有禪,才能「轉」生命的煩惱為菩提,「化」生死為涅槃。
──《星雲禪話》
心是生死的根本,心也是成佛作祖的力量。心,人人本具,個個不無,隨我們五趣流轉、六道輪迴(6)、天上人間到處來去,上天堂也是這顆心,下地獄也是這顆心。所以,參禪修道,主要就是把我們惡心換成善心,把壞心換成好心,把假心換成真心,把非心換成是心,把染心換成淨心,把小心換成大心,把恨心換成愛心,把愚癡心換成智慧心。
──《六祖壇經講話.坐禪品》
學佛法要真正的為佛法而來,為悟道而來,為遠離煩惱而來,為了生脫死而來,只要發心正,立願廣,所求的佛法自然能圓滿成就。
──《六祖壇經講話.行由品》
學佛修行,千般辛苦,萬般艱難,希望的是什麼?就是認識自己,就是證悟自己的自性。能夠認識自己的實性,也就能認識自己的本來面目。
──《六祖壇經講話.護法品》
禪要「不分別」,但「不分別」並不是要我們完全沒有是非好壞的觀念,而是要我們用無分別心,用平等的觀念來看待世間的差別對待。
──《六祖壇經講話.坐禪品》
修行不是逃避世間,而是在世間的五欲(7)六塵(8)裡,能不畏懼,不被五欲六塵左右,因為在生死塵勞裡,才有真如涅槃可證。
──《六祖壇經講話.坐禪品》
參禪,主要的要把禪活用起來。在我們的生活裡,如果能把禪活用,那就是我們的靈巧,我們的智慧。
──《六祖壇經講話.坐禪品》
只要我們識自本心,不再妄求佛祖賜給我們消災免難,那麼就能夠自我醒覺、自我歸依,從凡夫貪、瞋、癡、慢、疑之性,逐漸地開發菩薩慈、悲、喜、捨的無量方便。
──《六祖壇經講話.前言》
今日的社會人心,充斥著不少病態,如:緊張、功利、自私、狹窄、執著、暴力等,急需禪者安詳、放下、大公、寬廣、空無、慈悲的良方來對治。有了禪,生活就能自然、灑脫、自在,就不會緊張、執著、自私、煩惱。所以有人說:「若將禪心過生活,何愁煩惱不能了?」
──《六祖壇經講話.般若品》
自家寶藏,即是佛性,大家要尋找的,只是看清這個事實而已。一旦親自「看見」,再也沒有疑惑了,那就是「佛性」,並不是另外有一個叫做「佛性」的東西可以找來填充自己。
──《佛教叢書.宗派.禪宗》
參禪學佛是斷煩惱,了生死,離苦得樂。如果能明心見性,則煩惱不斷而自斷,生死不了而自了,眾苦不滅而自滅,諸樂不求而自得。
──《佛教叢書.教理.真實的自我》
你不往心覓,向外攀緣,只是徒增分別妄想、起惑造業,終究與「道」漸行漸遠,無有歸期。唯有明心見性,才能使我們在滔滔紅塵中,找回本來清淨的面目,不再流浪生死。
──《佛教叢書.教理.明心見性》
只要我們能開啟佛性,自能處苦不以為苦,處樂不以為樂,難行能行,難忍能忍,即使劫火來臨,也不能動搖我們的悲心願力。
──《佛教叢書.教理.真實的自我》
現代人常說「尋根」,要認祖歸宗,要劃清籍貫。其實真正的「根」,是我們內在本具的佛心佛性。
──《佛教叢書.教理.明心見性》
世間有形的東西,我們都帶不走,只有無形的「業」帶得走。所以,做人不要太愚癡,不要貪圖一時的房屋、財產、衣飾,這都是倏忽消失的因緣,很快就屬於別人了。我們要尋求真實不變的因緣,不要被虛假的世相迷惑,找到自己清明自在的本性最要緊。
──《星雲說偈》
現代人常說要「返鄉探親」。其實,我們離開自性的「家鄉」太久了,再怎麼努力記憶,也記不清了。一日不知自家面目,一日不能解脫生死,所以我們要趕快找到自己的根源,找到自己的故鄉,一旦無常到來,才有個千秋萬世的歸宿。
──《星雲說偈》
禪門有兩句話:「未曾悟道如喪考妣,已經悟道如喪考妣」,大事未明,還未開悟時,渾沌迷茫過日子,好像死了父母一樣;已經悟道後,四大皆空,人生不沾不滯,也宛如死了父母一樣。這是慨嘆自己多生多劫在五趣六道流浪,沉淪生死,至今才認識自己,自然感觸良深。學禪者如果不參透生命的本源,不思見死亡的真相,那真是一聲號角一聲悲。
──《星雲說偈》
世間上,多少麻煩,多少是非,都是由於不認識自己而起。「自古上賢猶不識,造次凡流豈可明」,古來那些成聖成賢的人,都還不能認識自己,何況是我們這些芸芸眾生的凡夫,那裡會明白呢?我們對佛道若不去研習、自修,真理就永難明白,不明理不精進,就不會修行,不修行當然就更不會明白自己了。
──《星雲說偈》
許多人內心蘊藏著無限寶藏,卻不知道精進、奮發、向上,不向內心探索開採,只在心外求法,期望別人幫助開示。自家兩畝田不耕耘,卻去替別人一畝田幫佣,點滴工資,那有自家收穫多?真是白費工夫。心外無法,真正認識自己的佛心法海才是最重要的。
──《星雲說偈》
參禪學道、修心,是我們第一要緊事,紅塵得失、人事是非,只不過是人生舞台上旋起旋滅的角色而已。所謂人生如戲,任舞台上如何富貴顯赫,如何出將入相,一旦「頃刻一聲鑼鼓歇」,還有什麼是非、恩怨?一場悲歡交纏戲碼轉眼成空時,自己又在那裡呢?所以,人最要緊的是認識自己無始劫以來的真面目。
──《星雲說偈》
只要有禪,就沒有悲苦,就沒有怨恨,禪是幸福安樂的根本。
──〈開示〉
真正的禪,是一種奉獻,是一種喜捨,是擴大自己,悲憫眾生。我們的社會如果有禪,不但可以改善我們的生活品質,昇華我們的人格,而且可以提高國家的道德水準。
──《星雲大師講演集.從衣食住行談禪宗的生活》
戒不可不持,戒不持則人天路絕;
行不可不修,行不修則功德不圓;
經不可不讀,經不讀則理路不明;
禪不可不參,禪不參則心地不透;
道不可不悟,道不悟則觸目成滯。
──《佛光菜根譚》
【注釋】
(1)世事紛紛如閃電,悲歡離合多勞慮:「世事紛紛如閃電」出自明代羅狀元(名洪先,出家後法號念庵)的〈醒世詩〉。「悲歡離合多勞慮」出自順治皇帝〈讚僧詩〉。
(2)無常鬼:指死亡的來到。
(3)大海之水,只取一瓢飲:《紅樓夢》第九十一回:「任憑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飲。」
(4)熱,到熱的地方去;冷,到冷的地方去:《瑞州洞山良价禪師語錄》:「僧問:寒暑到來,如何回避?師云:何不向無寒暑處去。云:如何是無寒暑處?師云:寒時寒殺闍黎,熱時熱殺闍黎。」
(5)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銷釋金剛經科儀會要註解》卷二。
(6)五趣流轉、六道輪迴:人的生命,如果不脫離輪迴,只有在五趣六道裡流轉。所謂「五趣」,就是天、人、地獄、餓鬼、畜生,外加一個「阿修羅」,就是「六道」。
(7)五欲:五欲,指財、色、名、食、睡等五種欲望。
(8)六塵:六塵,指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法塵等六
如需引用文章,請註明出處。 本網站由 佛光山資訊中心 協助製作Copyright © 著作權 佛光山 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