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manistic Buddhism Quotations 《人間佛教語錄》
Writings on the Chan School and Pure Land - How to Practice Chan Meditation? 禪門淨土篇 如何參禪?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禪門淨土篇 如何參禪?印光大師自稱「常慚愧僧」,禪門的修行者,自稱「苦惱僧」;能知慚愧,能知苦惱,禪就慢慢生起了。「慚愧」、「苦惱」,是人間佛教高潔的禪心。
──〈對禪堂禪學僧開示〉
很多人希望禮請大和尚、大禪師來指導。即使來了,禪心還是他的,不是你的!所謂「解鈴還須繫鈴人」(1)如何將自己的禪心發掘出來,才是重要。
──〈對禪堂禪學僧開示〉
在禪堂裡打坐,就是觀照自己,照顧腳下。眼睛閉起來,不看人,只管看心。
──〈對禪堂禪學僧開示〉
我們帶著什麼東西到禪堂?倘若帶著妄想、煩惱、雜亂、不清淨的念頭進入禪堂,是無法體會「禪」的,所謂「淨念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淨」(2)唯有以清淨心,才能在禪堂參出一個究竟來。
──〈對禪堂禪學僧開示〉
我們在佛門裡很安心,為什麼?本分。該吃飯的時候吃飯,該隨眾的時候隨眾,該念佛的時候就念佛,該參禪的時候就參禪,該為人服務的時候,就為人服務;能在人間「隨喜隨分」,這麼做就好了。
──〈對禪堂禪學僧開示〉
禪堂,等於另外一個世界,不能把人我是非、名利雜染的心帶進來。禪者不能好名、好利、好攀緣、好虛榮。把名利丟開,只講道、只講禪,才能體會到人間的禪味。
──〈對禪堂禪學僧開示〉
禪修,要耐煩。不要做半調子,不要做假禪師。道德可以裝假,說話可以裝假,唯有禪,是假不來的。
──〈對禪堂禪學僧開示〉
禪,非妄想,是一種用心探究的工夫,重在精神的統一,意志的集中,非呆坐、非空坐,是要用心用力,精進不已。
──〈對禪堂禪學僧開示〉
一塘池水,平靜無波,池底的東西就能看清;一顆禪心,湛然不動,宇宙萬有就會現前。不動、寂靜,是進入禪門的捷徑。
──〈對禪堂禪學僧開示〉
慈悲心、柔軟心都是禪心。要坐禪,就要自我觀照,明心見性。有明理嗎?能觀照嗎?有禪心,不管走到那裡,都是你的禪堂。
──〈對禪堂禪學僧開示〉
初參的人應該知道什麼?我怎樣把腿子盤好,我如何安住在禪堂,我如何感到心裡輕安愉快,我如何隨緣和大眾作息,我如何提起正念,我如何發心,我如何找尋自己,我如何安頓自己,這才是本分事。
──〈對禪堂禪學僧開示〉
會觀照的人,能夠探測因緣的關係;會觀照的人,能夠深入了解事相的內容。觀世音菩薩正因為「照見五蘊皆空」,所以能「度一切苦厄」。
──〈對禪堂禪學僧開示〉
參禪參得不能和眾、不能與人水乳交融地相處,是不行的。禪師,要有獨立的禪風,但是,也要順應一切的人情世故。
──〈對禪堂禪學僧開示〉
參得禪心,無論走路、吃飯、做事都有禪的味道。語言有禪語,生活有禪味,做什麼事都有禪道。
──〈對禪堂禪學僧開示〉
修行,最怕「躐等」,躐等就是超過。你上樓梯,一階一階,是有等級的。腳踏實地,本本分分,把腿子坐好,行為慈悲了,心地柔軟了,人身輕安了,參出所謂禪悅,感覺到禪堂裡的歡喜,那才是自己的功夫。
──〈對禪堂禪學僧開示〉
參禪,要不斷調整,不斷改變,就好像夏天的蟬,要脫殼,要蛻變,才能再生。一定要在禪堂裡大死一番、死裡逃生,才能活過來。唯有經得起千生萬死,才是一個禪者。
──〈對禪堂禪學僧開示〉
坐禪,坐出煩惱來、坐出計較來、坐出人我是非來,身雖不動,心卻是翻江倒海,千軍擁沓,那坐禪又有什麼用呢?
──〈對禪堂禪學僧開示〉
佛在心中,道在當下;禪在定中,慈在智內。學佛的人沒有菩提心、大願力,做的善事都是世俗之事。沒有菩提心,修行都是不夠力的,念念要為佛教、念念要為眾生、念念要廣結善緣、念念要與人為善,不這樣,怎能走進禪的門徑?怎麼安住呢?
──〈對禪堂禪學僧開示〉
在禪堂裡,不是訓練別人,是訓練我們自己能逆來順受。面臨風雨,我心寧靜;面臨動亂,我心安然,我心就是道場,我心就是佛國。道場、佛國,自有自在安詳。
──〈對禪堂禪學僧開示〉
人,往往只看到別人,看不到自己;看到表面,看不到內心。由於自他的「觀照」不夠,無法明白真相,因此煩惱叢生。假如我們懂得「觀照」自己,常常自我反省,明白我與社會人間的關係,才能自我健全。
──〈對禪堂禪學僧開示〉
忙,像銳利無比的慧劍,斬斷妄想葛藤;忙,像點石成金的手指,化腐朽為神奇。修道者,要用忙來開啟本具的潛能,用忙來發掘本有的寶藏。不是忙人我,忙煩惱,忙名利,忙逃避。
──〈對禪堂禪學僧開示〉
禪者要有獨立的精神,不要別人恭維幾句就歡喜,譏評幾句就煩惱,這樣的生活,好像給別人操縱在手中。別人要你歡喜,說你幾句好話你就歡喜,別人要你煩惱,說你幾句壞話你就煩惱,這豈不是把你變成掌中玩具。
──〈對禪堂禪學僧開示〉
在禪堂裡沒有閒話,你東家人把西家事漏泄,搬弄是非,自己不照顧自己人,反而引出是非紛爭,落得別人笑話!參禪學道的人,要緊的是把自家的事管好,要自尊、自重的把佛性照顧好。
──《星雲說偈》
「坐破蒲團不用功,何時及第悟心空」,一個人光在形式上修行,做足表面功夫,是沒有用的。「坐破蒲團不用功」,就是把蒲團坐破了,不用心地去修持,也不能得道。
──《星雲說偈》
所謂「不破參,不閉關」,沒有消泯煩惱無明,內心不寧靜的人,不可以閉關;「不開悟,不住山」,沒有究竟開悟的人,也不能到山裡獨住。一般初學道者,不要馬上逃避人間現實,嚮往住在深山裡,要知道「閒到心閒始是閒」,一定要做到心閒無罣礙,才是真閒。否則不好好做事,一心以為住山就是修行,其實是懶惰心作祟。
──《星雲說偈》
修道,直心是道場,心不可曲,不可諂媚,要直下承擔,凡事不妄言,要還人一個真實。
──《星雲說偈》
「學貧貧後道方親」,真正的學道人,先學貧窮,金錢少,掛礙就少;金錢多,掛礙必多。一個人如果能安貧樂道,才懂得在貧窮裡不屈不辱。你有道,眼睛閉起來,世界便在心中,心裡的法界,心裡的寶藏,心裡的安樂,心裡的愉快,千金難買。所以,學道的人不要怕窮,只求有道。
──《星雲說偈》
參禪學道要守本分,不要妄求。所謂「鶴背傾危龍背滑」,不自量力的人,就算騎在白鶴背上飛天,也是很危險;乘龍飛天,一滑也成千古恨。所以人貴自知,不要妄求。
──《星雲說偈》
要成為一個真正禪者,必須要耐煩、耐苦,念念安住,要有「任它鐵杵成針石上磨」,我自決心作妙高峰頂第一人的氣魄與承擔!
──《星雲說偈》
煩惱未除,在關房中容易盲修瞎練而走火入魔。所以奉勸一般初參學者,不要心心念念想到深山裡遁隱,不要著急,先打好修行的基礎,打好佛法知識的根基,等到開悟了以後再住山,破參了以後再閉關,那個時候不管閉關或住山,都更上一層樓,能真正進入佛法的三昧真諦了。
──《星雲說偈》
年輕學道者,最大的通病是沒有恆心、毅力,不耐煩,學道經不起考驗。道,在平常心裡面,在日用生活中成就,不必刻意強調,也不求速成,只要有恆心,多多慈悲感恩地參禪學道,一片豁然悟境就在面前。
──《星雲說偈》
學道參禪,不要把個人瑣碎事掛在心頭,但對普度眾生的事則要積極、要護持。活在世間上,懶惰懈怠也是幾十年,自私自利也是幾十年,何不積極為國家社會多做點事,為社會的安和樂利多多造福呢?
──《星雲說偈》
在煩惱海中,修道者要像甘露法水,為眾生、萬物作雨露,不要怕煩惱,不要怕是非,只要真心不滅,任何地方都可以成就佛道,如同釋迦牟尼佛在五濁惡世中成佛一樣。
──《星雲說偈》
參禪不要沉酣於甜蜜的過去,要泯除狹隘的地域觀念,擴大生命領域。從有限的時空中,去創造無限的時空;以有限的生命,去擴充無限的生命;將短暫的生命,投注於永恆的時空之中,不能像井底之蛙一般,畫地自限,侷促一隅。
──《人間佛教系列.禪學與淨土.禪師與禪詩》
要入禪門,必須先提起疑情,然後用心去參。疑情不破,要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毫釐失念,一切結果就不是那麼一回事。故先提起疑情,再破疑情,就能徹悟禪的真諦了。
──《人間佛教系列.禪學與淨土.談禪》
禪不是離開生活,不是閉關到深山裡自我了斷,而是在語默動靜中修道,在生活上自然表現出平常心。不起分別妄想,衣食住行裡面就有禪。
──《人間佛教系列.禪學與淨土.從衣食住行談禪宗的生活》
參禪訪道,把握住機鋒的相對很重要,好比照相要調好焦距,穿針要對準針孔,參禪不對機或失去先機,就不能開悟。
──《人間佛教系列.禪學與淨土.生命昇華的世界》
禪注重自身的實地參究,禪要提起疑情,好比撞鐘,用力越大,回聲越響。當我們對生命本質的疑問越深時,所得到的答案將越真實。
──《人間佛教系列.禪學與淨土.生命昇華的世界》
禪,是不能向外尋求的,「本無形跡可尋求,雲樹蒼蒼煙霞深」,要找也找不到。三界唯心,萬法唯識,我們自己的生命真諦,要在自己的方寸之間尋求。
──《人間佛教系列.禪學與淨土.從衣食住行談禪宗的生活》
禪,是傳佛心印。禪師用「定」與「文字」,來開啟我們的智慧,只要深入,化解文字的艱深,以其為標月指,就可以通古達今,得到自我安頓的功夫。
──《星雲日記》
「禪」是要用心去體會,語言文字不易闡述;「悟」是非思、非想、非言、非語,不必解釋的當然道理。「禪悟」是一體兩面,很多人關心「禪」,忽略「悟」,所以都不是真正懂得「禪」。禪,只是心,只是悟,只是朗朗乾坤,一朝風月。
──《星雲日記》
禪門有謂:「制心一處,無事不辦」,心念不動,自然乾坤朗朗。我們的念頭有如一潭湖水,水波不生,自能映物;念頭一動,波濤洶湧,自然無法照見自己的本來面目。所以,我們要時時把持正念、維護正念,要讓「未生善令生起,已生善令增長;未生惡令不生,已生惡令斷除。」
──《迷悟之間.照顧念頭》
一位禪師,看到同參要外出參學,也想一起去,便要求:「帶我去吧!」同參說:「你要去,可以!但有幾件事,我不能幫你的忙。」「那些事情?」「吃飯的時候,不能代你吃飯;走路的時候,不能代你走路;睡覺的時候,不能代你睡覺;大小便的時候,不能代你去大小便。」意思就是說,所有的事都要自己來,想靠別人解決,是不可能的。學禪,就是要自己解決自己的問題,老師可以給我們一點意見、一點因緣,但真正能解決問題的,還是要靠我們自己。
──《迷悟之間.從自我出發》
禪門所謂「參」,就是逆向思考;不但是逆向思考,而且是全面的思考。逆向思考就是事理圓融,逆向思考就是把正面、負面調和起來,理事無礙。
──《迷悟之間.逆向思考》
參禪無非要見性,但我們常常見到自己凡夫的本性,貢高我慢,百般思量,費心地比較計較,就像烏雲遮日,怎麼能見性出頭呢?
──《六祖壇經講話.前言》
見性不難
生活清貧知足,即見聲聞淡泊之性;
明了緣起法則,即見緣覺寧靜之性;
度眾不煩不惱,即見菩薩大悲之性;
無住無相無念,即見如來不動之性。
──《六祖壇經講話.前言》
「見性成佛」,這是每個人的自家事,靠別人幫忙是不可能得道的,唯有自己負責,自我努力,才是最好的保證。
──《六祖壇經講話.懺悔品》
「參禪何須山水地,滅卻心頭火亦涼。」(3)參禪並非一定要找山明水秀的地方,只要把心裡的妄想、無明、煩惱熄滅,即使在大火裡,也可以轉法輪,也會感到身心清涼。所以,奉行人間佛教的人,何處沒有禪呢?
──《六祖壇經講話.般若品》
「迷時師度,悟時自度」所謂師度,只是找到一份因緣。在佛教裡講「三分師徒,七分道友」,就算遇到良師,如果自己不努力,不用功,也是空遇名師。如何是自度?自度,就是我們要培福、要結緣、要用心、要修慧。所謂「要學佛道,先結人緣」。廣結人緣,就是培植無量福德的修行。不肯為人服務,所謂「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這是慳吝、是自私、是懶惰。
──《六祖壇經講話.行由品》
參禪,心要改。如果貪欲心不能改成喜捨心,瞋恨心不能改成慈悲心,愚癡心不能改成智慧心,懶惰心不能改成精進心,即使聽聞再多的佛法,終究沒有用。
──《六祖壇經講話.行由品》
我們信佛、拜佛,其實我們自性本來就是佛,佛性人人本具。因此禪宗主張,不要再到心外求佛,佛在心內。也不要想到心外有淨土,淨土就在心中。
──《六祖壇經講話.決疑品》
參禪不能廓然大悟,即使坐破蒲團,依然迷而又迷。所以,要知道在那裡成佛?心一轉即是。
──《六祖壇經講話.坐禪品》
參禪打坐,如同人在山中,山在眼中,此中有分別,但是又無分別。參禪又如人在山頂,山在腳下,是我登山,是山登我?此中有高低,又無高低。
──《六祖壇經講話.坐禪品》
禪,是不能從坐臥之相去計較的。但是對初學者而言,坐禪仍是參禪的重要入門。如何坐禪?
1.要獨坐靜室; 2.要盤腿結印;
3.要寬衣鬆帶; 4.要搖身搓手;
5.要裹膝周全; 6.要平胸直脊;
7.要出氣和順; 8.要看心不分。
──《六祖壇經講話.坐禪品》
參禪修行,有了煩惱、妄想固然不好,如果一心執著於求證真如涅槃,這也是一種病態。要緊的是了知諸法平等,自然能證悟到清淨平等的安樂。
──《六祖壇經講話.坐禪品》
修道行禪,如何才能不見別人的是非、善惡、過患呢?最重要的是將自己的心淨化為:平等心、慈悲心、廣大心、空無心、般若心、感恩心、助道心、惜福心。
──《六祖壇經講話.坐禪品》
參禪打坐還未進入「定」境的時候,不妨輔以「五停心觀」來治心:用不淨觀對治貪欲、用慈悲觀對治瞋恨、用因緣觀對治愚癡、用數息觀對治散亂、用念佛觀對治業障。
──《六祖壇經講話.坐禪品》
臨濟禪師的「四料簡」指出參禪打坐有四個程序,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奪心不奪境:忘記自己,但沒有忘記外境。奪境不奪人:泯滅外境,但沒有忘失自我。人境兩俱奪:人與境皆忘。人境俱不奪:人境俱不泯,道不離世間。
──《六祖壇經講話.坐禪品》
有的人參禪是修身不修心,他端身正坐,威儀莊嚴,但是心裡面的貪瞋癡煩惱、人我,一點都沒有去除,實在空負大好時光。因此,參禪要緊的是,要能內外一如,表裡一致。
──《六祖壇經講話.坐禪品》
《寶王三昧論》十不要求,也可以幫助我們參禪修道:
1.無病固然很好,有病也不必害怕,有病反而更能激發精進向道的心,所以「念身不求無病」。
2.做人處事,不要害怕困難挫折,有時太容易、太順遂,容易驕傲、自大,甚至引人嫉妒。從艱難困苦裡完成目標,反而不會遭致嫉妒、障礙,所以「處世不求無難」。
3.發心學道,不求沒有障礙。沒有一點障礙、干擾、困難,容易輕忽所學,做人就會躐等、僭越。所以,世事越是艱難,越懂得謹慎從事,所以「究心不求無障」。
4.無論做什麼事情,不要怕魔難,所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魔難有時候也是我們的逆增上緣,所以「立行不求無魔」。
5.無論是讀書、創業,或是從事任何工作,不要急於成就,太容易成就,則志願不堅,很容易遭致失敗,所以「謀事不求易成」。
6.與朋友交往,要想我怎樣給人快樂、給人歡喜、給人利益。如果一味要求朋友有利於自己,就會虧損道義,所以「交情不求益我」。
7.與人相處,不求別人凡事聽命於我、順從我、服從我,事情太過順心如意,則容易剛愎自用,所以「於人不求順適」。
8.幫助別人,不要企望人家報答我。望人報答,那不是布施,是貪欲。既然布施,就要無所求,無所求的無相布施,才是真布施,所以「施德不求望報」。
9.見到人家有了好處、利益,不要想分一杯,也不要生起嫉妒心。要以隨喜心為人家歡喜、祝福,這樣就不會癡心妄動,所以「見利不求霑分」。
10.受到人家的冤枉、委曲、壓抑,不要急於辯白、申訴,否則容易滋生怨恨。反之,能夠吃得虧、看得破、放得下,有時反能增加自己的道德、福報,所以「被抑不求申明」。
──《六祖壇經講話.懺悔品》
「毗盧七支坐法」(4)是坐禪調身的最佳姿勢,有:
1.端坐盤腿,跏趺而坐; 2.背脊豎直,不可靠壁;
3.安手結印,置於膝上; 4.頭面要正,頸靠衣領;
5.雙肩應平,輕鬆自然; 6.斂目平視,觀照自心;
7.嘴唇抿合,舌抵上顎。
──《六祖壇經講話.頓漸品》
要深信因果、要嚴持戒律、要堅固信心、要決定行門,這四點,在參禪用功辦道之前,一定要把它熟練,少一分都不夠。這都是一種心理建設的功夫;心裡有了建設,才有力量,才能承擔大法。
──《六祖壇經講話.咐囑品》
參禪不能變成枯木禪,枯木要讓它能遇到春風,能生發,也就是不要讓禪停滯。
──《六祖壇經講話.坐禪品》
參禪的利益固然很多,但是有的人參禪打坐不得要領,有時候容易「走火入魔」。走火入魔的原因有:貪圖神通、自我閉塞、邪知邪見、妄動散亂。
──《六祖壇經講話.坐禪品》
禪要自然,早也如此,晚也如此,內也如此,外也如此,任何時候都是本來面目。
──《六祖壇經講話.坐禪品》
參禪修道的人,永遠活在當下,所謂「逢山開路,遇水搭橋」,事情過去了,心裡面也不必再留有痕跡。
──《六祖壇經講話.坐禪品》
就算我們每一個人都是聾子、瞎子、啞巴,只要有心就好,因為禪在心裡,禪不是用眼、口、耳來學的。
──《六祖壇經講話.坐禪品》
參禪學道的人應該知道,自性「五分法身香」(5)不從外得,要從自己的自性上去證悟,因為解脫不在他人身上求,自己能悟道,當下就能獲得解脫。
──《六祖壇經講話.懺悔品》
坐禪習定的人,須知有十種修行的法門:坐處明淨、看守諸根、曉了於相、令心自調、制伏懈怠、心無穢著、心定常捨、近學定人、樂中安定。
──《六祖壇經講話.護法品》
唐朝大梅法常禪師以荷葉為衣,松花為食,自得其樂。近代弘一大師歸投佛教,一生以弘揚律宗為業,一條毛巾使用十多年,破爛不堪,仍然愛惜有加,不以為苦。古德先聖之所以有這種淡泊清高、陶然自得的胸襟,最主要是,他們能把握住無限的禪心寶藏,並且充分地用自己的身心實踐出來。
──《星雲法語.樂之源》
禪的修行不是「枯木倚寒巖,三冬無暖氣」(6),也不在「眼觀鼻、鼻觀心」而已。有了禪,就不會斤斤計較於五欲塵勞;有了禪,生活就可以充滿生命力。真正的人間禪者,就是要有肯定自我、坐斷乾坤、大死一番、權巧方便的氣魄與修行。
──《星雲法語.禪的修行》
禪的修行就是要把山河大地、乾坤宇宙都坐斷,把自己融到無限的時空裡去,把遷流動盪的身心與虛妄不實的外境,全都銷溶。所謂「乾坤容我靜,名利任人忙」(7),把無礙的本心跨越到無盡的虛空中,不再為世間名利、人我所束縛。
──《星雲法語.禪的修行》
參問有如叩鐘,大叩大鳴,小叩小鳴,不叩不鳴。須菩提尊者發問,留下令人千古傳誦的《金剛經》;禪宗祖師啟問「什麼是本來面目」、「何謂祖師西來意」、「念佛是誰」,讓學僧向內心自問自參。因此,參學必須向人謙虛請益叩問,才能獲得長輩大德的教授。機緣成熟,就能豁然意解,妙得於心。
──《星雲法語.學問之道》
歷來的祖師大德,如普願禪師在南泉山挑水煮飯三十年,慧忠國師在黨子谷掃地四十年。他們尚且需要如此培植福德因緣,養深積厚,才能成就道業,一般人如何能不自我充實呢?
──《星雲法語.厚實之道》
禪不是只在蒲團上打坐,不是所謂的「老僧入定」才叫做參禪。生活作務中,舉凡搬柴運水、勞動服務,當下就是禪。能夠從勞動服務裡,把工作的巧妙做出來,把工作的意義體會出來,把工作的歡喜展現出來,這就是禪。
──《星雲法語.何謂禪》
「是非朝朝有,不聽自然無。」干擾我們生活的就是得失是非,它讓我們在眾說紛紜中,輪迴流轉,擾攘終日,不得安寧,怎麼能快樂得起來?只有學習禪者的精神:「不說是非、不聽是非、不理是非、不傳是非、不怕是非,明白是非。」那麼是與非,何足畏哉?
──《星雲法語.快樂的生活》
參禪者要不斷的更新,不斷的淨化,不斷的昇華,才能一天一天接近「悟」的境界。所謂「流水不腐,戶樞不蠹」(8),在人間佛教的生活裡,我們怎能不走上自我身心的「更新之道」呢?
──《星雲法語.更新之道》
現代人普遍患有浮躁不安的通病,終日恓恓惶惶,不知生活的目的為何,如果能每天有一點寧靜的時間,透過禪坐思惟觀照,必能滌清塵慮,引發智慧,明白人生的去向。
──《星雲法語.治心之道》
參禪的人要有方便、要有善巧。所謂法無定法,能隨機應變才是大用。一休和尚的「做女婿」(9),權巧挽救一條自殺的生命;仙崖禪師大喊「快來看,殺人了」(10),巧妙化解一場激烈的爭吵。懂得禪的方便權巧,懂得禪的運用高妙,自然能泯滅一切塵埃,流露無限慈悲,無限禪機。
──《星雲法語.禪的修行》
禪宗既然認為搬柴運水、揚眉瞬目都是禪,為什麼念佛就不是禪呢?禪門說參禪時講究心要定於一境,而淨土宗如《阿彌陀經》說,念佛要一心不亂,這不就是禪的定境嗎?心定於阿彌陀佛,以此為所緣境,有何不可?為何要批評呢?所以禪淨應該互相包容,彼此融攝,這才合乎佛法的精神。
──《普門學報.中國佛教階段性的發展芻議》
所謂參禪,就是一個「悟」字。迷即眾生,一悟即佛,所以歷代的禪師都要吾人覺悟,並不一定要你成佛。然而一旦覺悟了,還愁不能成佛嗎?
──《普門學報.中國佛教階段性的發展芻議》
參禪修行一段時日後,可以用「九住心」來勘驗自己修行的進度:
1.內住:參禪打坐時,最初繫心一境,使心住於內,不外散亂。
2.續住:最初所繫縛的心,其性粗動,不能使它等住遍住,所以當心念對外在的對象起作用時,即於所緣的境界,以相續方便、澄淨方便,令心遍住微細。
3.安住:心雖然攝持令內住、續住,但是仍然還會有失念、散亂的時候,所以當心一外散,立即察覺,攝心還住於所緣中。
4.近住:此時心已能做到不起妄念,心念不向外散失。因為妄念將起,就能預先覺知,先將它制伏,不令此心遠住於外,稱為近住。
5.調順:深知禪定的功德殊勝,了知色、聲、香、味、觸及貪、瞋、癡、男、女等十相是使心散亂的過患,因此,能將心調伏,不使流散。
6.寂靜:以內心的安定功德,止息能令心擾動的惡尋思及隨煩惱,使心調伏,不再流散。
7.最極寂靜:由於失念的緣故,前面所說的各種不正尋思及隨煩惱暫現行時,隨所生起,能不忍受,立即除遣斷滅。
8.專注一趣:有加行,有功用,無缺無間,而定力得以相續。
9.等持:就是平等持心,由於數數修習的因緣,功夫純熟,不由加行,不由功用,心能安住,任運相續,無散亂轉。修定至此,是即將入定的階段了。
──《普門學報.人間佛教的戒定慧(中)》
何謂禪的修行?
面對苦惱時,不要傷心流淚,要以悲憤為力量;
面對委屈時,不要嘆息失望,要以忍耐為擔當;
面對誘惑時,不要虛榮迷茫,要以禪定為舟航;
面對榮耀時,不要患得患失,要以克制為良方。
──《佛光菜根譚》
修行的秘訣是平常用心,持戒的秘訣是真實不虛,
禪坐的秘訣是忘失時空,念佛的秘訣是心口皆佛,
精進的秘訣是為己而作,法喜的秘訣是放下自在。
──《佛光菜根譚》
修行,只有靠自己去修、去參。參禪,最忌模仿,所謂依樣畫葫蘆,只是像鸚鵡學語而不知實義,終究不像原樣。禪者要能「上無片瓦蓋頭,下無寸土立足」(11),一切都要自家重新來過。
──《星雲禪話.被人借去了》
用疑心參禪,用體會參禪,用問道參禪,終不及用平常心參禪。我們在世間生活,大多在顛倒矛盾妄想之中,所謂隨生死之流而不息也,如能明白洞水逆流,即是平常心顯現,千疑萬問,終不及一顆平常心。
──《星雲禪話.嫌什麼》
世間事,不是一味執著就能進步的,讀死書而不活用,不能獲益。留一點空間,給自己轉身;餘一些時間,給自己思考,不急不緩,不緊不鬆,那就是參禪入道之門了。
──《星雲禪話.不留平常心》
有些禪者,以為奇奇怪怪的狀況就是悟道。「呵佛罵祖」,這是不能隨便的。反常,要有反常的實力;矛盾,要有矛盾的統一。鐵鍊可以鎖人,金鍊同樣可以鎖人。把佛經當作廢紙,是要通達三藏,徹悟宇宙真理以後才可以說,否則,白紙要愛惜,廢紙也要愛惜。還沒有登彼岸以前,接引的船隻對我們還是很重要的。
──《星雲禪話.廢紙一堆》
參禪修道,為人處世,應先認識自己,忠於自己,忠於工作崗位,切莫因為未受重用而東奔西跑,如此,終究一事無成。
──《星雲禪話.你無佛性》
參禪求道,不可存僥倖的心理,亦不可求速成,雖說禪師一語能使學人開悟,但學人若無窮年累月的積聚功行,莫說禪師一語不能給你開悟,就是千言萬語,甚至棒喝亦無功也。
──《星雲禪話.棒與喝》
偉大人物,不是坐在高位上給人崇拜的,尤其禪者,是要從卑賤作務、苦役勞動中身體力行,磨礪意志,才能成為佛門龍象。
──《星雲禪話.炷香增福》
參禪,假如一直懷著成見、自滿、傲慢,就算天降甘露,也無法流入心中。好比器皿要裝入真理的法水,一要空而無物,二要清潔無染,否則也無法受用。
──《星雲禪話.成見不空》
參禪,如果對過去所知所學不能捨去,怎能入禪?如茶杯,已留有其他汁液,如今再裝茶水,總會變味。
──《星雲禪話.因緣所成》
打坐是用來通達禪道的方法,但不是目的,牛車不進,打牛即行,不關車事;參禪悟道,用心即是,不關身相。心為萬事之王,任何修行,重在明心見性。
──《星雲禪話.打車?打牛?》
磨磚既不能成鏡,枯坐也不能悟道。參禪求道,主要在覺悟真心本性,把握這一點,才能進入禪的世界。
──《星雲禪話.打坐非禪》
學禪,若是全依賴師長,將會失去自己;若是全靠自己,沒有指引,何能因指見月?所以要師資相助。
──《星雲禪話.半肯半不肯》
禪,有時說盡了千經萬論,禪的邊還沒有摸到;有時只輕描淡寫的一句話,一個動作,卻徹骨徹髓的認識自家本來面目。
──《星雲禪話.途中珍重》
束縛與解脫,空與有,前與後,這些相對法,與禪是不相應的。禪,離四句,絕百非(12),無論什麼,甚至都不許有此一概念的,學者若能空諸所有,不悟而何?
──《星雲禪話.誰是後人》
人間禪者只要當下安心,就擁有大千世界的一切。儒家主張凡事反求諸己,人間禪者要求「隨其心淨則佛土淨」(13),故人人應隨地除去自己心上的妄想執著,否則一個 黑漆皮燈籠(14),怎麼能是人間佛教的禪者呢?
──《星雲禪話》
有人以為參禪,不但要摒絕塵緣,甚至工作也不必去做,認為只要打坐就可以了。其實不工作,離開生活,那裡還有禪呢?不管念佛也好,參禪也好,修行不是懶惰的藉口。
──《星雲禪話.千古楷模》
說起修行,要多少時間才能完成佛道?說遠,須三大阿僧祇劫;說近,當下即是。吾人心外求法,忘失自己,才勞動諸佛祖師,千說萬說,才知回頭。
──《星雲禪話.佛堂無佛》
悟,雖只一刻,但要能歷經長期的修持。修道者要能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凡事耐煩,這才是參禪學者應修的第一課。
──《星雲禪話.第一課》
參禪要參得自我肯定,人若能肯定自己,就不會被五欲六塵的境界牽著鼻子走,心能安住,則天崩地裂又奈我何!
──《星雲禪話》
參禪學道並不一定要貧窮才是有道心,若是心裡的貪欲不除,外表裝出苦行的樣子,也不足取法。
──《佛光教科書.實用佛教.佛教對經濟的看法》
習禪切莫忽視持清淨戒,修慈悲心。能持淨戒,身心清淨,習定則容易成就;具慈悲心,常懷悲憫,就不墮枯木禪境。
──《佛光教科書.實用佛教.佛教的參禪須知》
修行乃各人吃飯各人飽,各人生死各人了。老是拿著一把尺去丈量別人,要求別人要懺悔業障,要持守淨戒,要發心度眾,要護持道場,自己卻不知慚愧,不肯發心,不知改過,不明事理。那只是徒費時日,多管閒事。
──《佛光教科書.佛教問題探討.修行》
人間佛教的行者,參禪修道也不離「四攝法」度眾:
布施,令眾生身心無憂;愛語,令眾生發大信心;
同事,令眾生信受法義;利行,令眾生入佛之智。
──《佛光教科書.佛教問題探討.生活》
定課坐禪時,須以當下的身心作為禪觀對象,體察無常、無我,一旦開發出般若智慧,則業種乾枯,業障自亡。
──《佛光教科書.實用佛教.佛教的參禪須知》
習禪過程中,若遇業障現前,須從行為上懺悔,以及行善法功德,培養善種做起,更重要的是,思想上要多聞熏習無常與緣起性空的法義。
──《佛光教科書.實用佛教.佛教的參禪須知》
「心靜」,觀萬物莫不自得;「心動」,則事相差別現前。因此,要達到「動靜一如」的界,關鍵就在我們內心,是否已去除差別妄想?
──《佛教叢書.宗派.禪宗》
禪的修持,偏於「悲」者,濫用慈悲,反成障道因緣;偏於「智」者,沉空滯寂,陷入冷酷無情。故須「悲智雙運」,才是合乎「中道」的修持。
──《佛教叢書.宗派.禪宗》
參禪,不可拖泥帶水。所謂「日有升沉,月有圓缺」,能從生滅中會意,安住那不生不滅的真心,也就天下太平了。
──〈開示〉
禪門的疑問,是心智的開花;老師的答案,是神秘的果實。神祕,就是不說破。不說破才是禪者用力之處。所以,有時候不回答,就是最好的回答。
──〈開示〉
參禪悟道是實實在在的,一點虛妄都不可,在沒有經過實際的體悟心證,就學起鸚鵡說話,只不過是拾人牙慧。賣弄玄虛,遲早會露出馬腳,被人識破的。
──《星雲大師講演集.生命昇華的世界》
【注釋】
(1)解鈴還須繫鈴人:《指月錄》卷二十三:「金陵清涼泰欽法燈禪師,在眾日,性豪逸,不事事,眾易之,法眼獨契重。眼日一問眾:『虎項金鈴,是誰解得?』眾無對。師適至,眼舉前語問。師曰:『繫者解得。』眼曰:『汝輩輕渠不得。』」
(2)淨念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淨:《五燈會元》卷十七〈黃龍悟新禪師〉:「上堂:清珠下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念佛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佛既不亂,濁水自清;濁水既清,功歸何所?」
(3)參禪何須山水地,滅卻心頭火亦涼:《全唐詩》卷六九三杜荀鶴〈夏日題悟空上人院〉:「三伏閉門披一衲,兼無松竹蔭房廊。安禪未必須山水,滅卻心頭火自涼。」
(4)毗盧七支坐法:指從盤腿、直脊、結印、平胸、收顎、抵齶及斂目,總共七個動作,叫做「毗盧遮那佛七支坐法」,簡稱七支坐,是一般初學禪坐時,調身方面七種最主要的學習項目。
(5)五分法身香:《佛光大辭典》一○六七頁中「五分香」:「以香比喻五分法身。無學聖者於自身成就之五種功德法,稱為五分法身。即:戒身、定身、慧身、解脫身、解脫知見身,以香喻之,則稱為戒香、定香、慧香、解脫香、解脫知見香。」
(6)枯木倚寒巖,三冬無暖氣:《五燈會元》卷六〈亡名道婆〉:「昔有婆子,供養一庵主,經二十年,常令一二八女子送飯給侍。一日,令女子抱定,曰:『正恁麼時如何?』主曰:『枯木倚寒巖,三冬無暖氣。』女子舉似婆,婆曰:『我二十年只供養得箇俗漢!』遂遣出,燒卻庵。」
(7)乾坤容我靜,名利任人忙:浙江普陀山慧濟寺楹聯,清.蘇曼殊題。
(8)流水不腐,戶樞不蠹:《雲笈七籤》:「流水不腐,戶樞不蠹,以其勞動不息也。」
(9)一休和尚的「做女婿」:此為一休和尚權巧方便救人的故事。有信徒生意失敗想自殺,一休提議娶他八歲的女兒來協助還債。婚禮當天,要求賀客每人買一把扇子,由一休親自題字,結果買扇的人絡繹不絕,不僅償還了債務,一休也不必做女婿了。
(10)仙崖禪師的「快來看,殺人了」:此為仙崖禪師化解一對夫妻爭吵的軼事。有夫妻在吵架,丈夫吼著要殺人,妻子也不甘示弱地喊「你殺呀!」仙崖禪師見狀,幫腔大叫:「快來看喔,要殺人了!」路人責問:「夫妻吵架,干你何事?」仙崖:「怎不干我事!若殺死了人,便要找我誦經。」此時那對夫妻反而不吵了,圍過來看禪師在吵什麼,仙崖於是藉機開示夫妻相處之道,化解了爭端。
(11)上無片瓦蓋頭,下無寸土立足:《續傳燈錄》卷二十二〈靈泉院曉純禪師〉:「有箇漢,自從曠大劫無住亦無依,上無片瓦蓋頭,下無寸土立足,且道十二時中在什麼處安身立命?若也知得,朝到西天,暮歸東土。」
(12)離四句,絕百非:所謂「四句」即:有、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所謂「百非」,非即否定,百非即一百種否定。絕百非是從四句裡衍生出百種的否定。
(13)隨其心淨則佛土淨:《維摩詰經.佛國品》。
(14)黑漆皮燈籠:形容懵然無知。魯迅《花邊文學.一思而行》:「手拿黑漆皮燈籠,彼此都莫明其妙。」
如需引用文章,請註明出處。 本網站由 佛光山資訊中心 協助製作Copyright © 著作權 佛光山 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