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manistic Buddhism Quotations 《人間佛教語錄》
Writings on the Chan School and Pure Land - A Chan Practitioner's Life of Cultivation 禪門淨土篇 禪者的生活修持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禪門淨土篇 禪者的生活修持禪,不是理論,禪是生活,生活的衣食住行、行住坐臥都是禪。有禪,就會「法力無邊」,在人人尊,在處處貴。有禪,就能開悟,開悟時,還怕前途不能無往不利嗎?
──《星雲禪話.最具魅力》
禪者的生活,無論做什麼,都不假手他人,也不等到明天,「別人不是我」、「現在不做,更待何時」。這是現代人應該深思的問題。
──《星雲禪話.曬香菇》
禪的本來面目,就是直下承擔!當吃飯的時候吃飯,當修道的時候修道,當問的時候要問得重要,當答的時候要答得肯定。不可在似是而非裡轉來轉去。
──《星雲禪話.我也可以為你忙》
禪者在衣食住行的生活裡,是離不開作務的,如同魚離不開水,樹少不了土,生活作務是禪者的道糧,很多禪師都是在彎腰劈砍,直身挑擔之間開悟的。要工作、要務實、要體驗、要磨心志、要刮骨髓,人生不經過千生萬死,不能體會萬死千生,怎麼能入道呢?
──《人間佛教系列.禪學與淨土.從衣食住行談禪宗生活》
禪是非常實際的,穿衣吃飯不多不少、不忮不求,很不容易,完全視同無物更不容易。禪是講受用的,精神生命上的受用,遠比衣食生活上的受用來得重要。
──《人間佛教系列.禪學與淨土.從衣食住行談禪宗的生活》
禪者參禪的態度是尊天敬地,畢恭畢敬,絕不放棄任何一個機緣,他們以平常心來對待日常的生活,乃至以平常心來莊嚴未來的世界,都在當下心念的轉換中提升。
──《人間佛教系列.禪學與淨土.生命昇華的世界》
禪者的日常生活雖然無所用心,自在灑脫,但是絕對不是放蕩不羈、遊手好閒。有許多禪師勤奮參學、素簡守道的態度是令人十分敬佩的,他們不僅在搬柴運水時參禪,連舉眉瞬目都不放過絲毫禪機,他們不會用參禪的藉口懶惰懈怠。
──《人間佛教系列.禪學與淨土.生命昇華的世界》
離開了生活,固然沒有禪;離開了作務,更無法深入禪心。自古以來像百丈的務農、雪峰的飯頭、楊岐的司庫、洞山的香燈、圓通的知眾、百靈的知浴、道元的種菜、臨濟的栽松、溈山的粉牆……處處都說明禪者非常重視生活。乃至禪宗六祖惠能大師,就是一個從生活中修行成功的人。惠能大師八月舂碓,親自作務,實為他進入悟道的不二法門。
──《人間佛教系列.禪學與淨土.禪與現代人的生活》
崇信禪師曾以煎餅求道;隱峰禪師曾以推車度眾。悟道後的禪師們,非但不以職業卑賤為恥,不以工作庸俗為念,反而可以從工作中,見到灑脫恬淡的生活。
──《人間佛教系列.緣起與還滅.從入世的生活說到佛教出世的生活》
禪者,對工作和合分工,同道間參訪互助,修持上嚴謹精勤,處眾時上下平等,生活裡樸素無華,心地中統一歸真。
──《人間佛教系列.禪學與淨土.禪與現代人的生活》
禪者,山中臥衲衣當被,和頭裹瓠瓢作枕。離世隱居,物欲淡泊,不只生活簡單,而且愛物惜緣。一草一葉、一瓦一土、一字一珠,在禪者的手中都能活用起來,不隨意浪費大地的一點資產。
──《人間佛教系列.禪學與淨土.從教學守道談禪宗的特色》
禪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從生活上去實踐,從衣食住行處尋個著落。可以說,一屈指,一拂袖,上座下座,無一不是禪。
──《人間佛教系列.禪學與淨土.談禪》
禪,不能從世相世智上去看,要透過本質實相了解,如同微風是風,颱風也是風,松樹是樹,柳樹也是樹。禪師們在日常弘法利生時,一舉手,一投足,行住坐臥之間,往往很灑脫自在的呈現了人生的真義。
──《人間佛教系列.禪學與淨土.從風趣灑脫談禪宗的人物》
禪門不止要在安靜中受教育,更提倡在勞動、勞苦中參學。所以搬柴、運水是參禪,推磨、舂米也是參禪,砍柴、挑擔無一不是在參禪,從勞苦裡面慢慢體會禪的意義,品嚐禪的法味。
──《人間佛教系列.禪學與淨土.從教學守道談禪宗的特色》
禪門的生活十分簡樸,不貪求塵世的一切物質。渴飲山泉,涼而甘美;饑食菜根,淡而飄香。對於一草一木、粗茶淡飯都非常愛惜。
──《人間佛教系列.禪學與淨土.從教學守道談禪宗的特色》
禪師們常常不用語言,沉默相對,一默一聲雷,在寧靜悠遠中氣象萬千,比什麼語言還要響,還要多!
──《人間佛教系列.禪學與淨土.從教學守道談禪宗的特色》
禪師寂滅外緣,對境不起憎愛,朝向肯定的大道精進,聲光幻影迷惑不了禪師的心,禪是將心常住於清淨中,如實辦道。
──《人間佛教系列.禪學與淨土.從教學守道談禪宗的特色》
人到無求品自高。禪者,最大的特色就是無欲無求,無煩無惱,這種特色在雲遊參訪時尤其明顯,呈現了禪師清淨超越的品格衣食無沾滯,隨緣放曠;行住是雲水,自來自去。
──《人間佛教系列.禪學與淨土.從衣食住行談禪宗的生活》
禪師非常重視生活裡的勞動和服務,從作務當中使肉身更堅強,讓心志更純一,如同利劍淬鍊自寒水與烈火,禪師也是從心苦與身頹中超脫的。
──《人間佛教系列.禪學與淨土.從衣食住行談禪宗的生活》
每一個人一日當中,要有多次的感動;自己也要有一些語言、發心給人感動。相互的感動,那就是禪心。
──〈禪門的自覺教育〉
修行度眾,並非喊口號。必須在日常生活中身體力行,比方說愛惜時間,時間也是眾生,愛惜時間就是度生;愛惜金錢,不要奢侈浪費,進而節約勤儉,就是度生。和合眾生、不挑撥離間、不誹謗別人的名譽,也都是度眾生。
──《六祖壇經講話.懺悔品》
不要常追悔過去,要能遠眺未來,要有英雄的無畏,要有赤子的愛心。睡覺的時候,好好的睡,如長眠不起;起床的時候,立即離床,如棄敝屣。真能如此生活,生活就有禪。
──《六祖壇經講話.懺悔品》
勝義的解脫是入世而出世,出世而入世的解脫。它是最圓融完滿的境界,只有在生活中體證才能成就,非言語思辨所能道盡,如黃檗禪師所云:「終日不離一切事,不被諸境所惑,方名自在人。」(1)
──《六祖壇經講話.行由品》
真正的禪者,是能自我觀照,反求諸己;自我實踐,不向外求。自尊自律的無念生活,自然能使內心清淨,無玷無染,如月映千江,如日處虛空。
──《六祖壇經講話.前言》
禪的性能如何養成?要注意這一刻。這一刻,永遠活在現前當下、現前一念;當下一刻,不要忘失,自然就會養成禪的性能了。
──《六祖壇經講話.懺悔品》
四弘誓願,一般人大都只是在早晚課時,於佛前唱誦,平時不敢講,更別說要去實踐了。能夠把四弘誓願落實在生活中,才是真正的大乘行者。
──《六祖壇經講話.懺悔品》
見性成佛,不再是渺渺難測,只要從日常生活中,止息人我諍論,普行恭敬,就是見性,就是與道相應。
──《六祖壇經講話.前言》
二六時中(2),不管身在任何地方,都能不住於一切相,在一切相上不生憎愛,也沒有取捨;不念利益,也不念成敗。每天把自己的身心安住在恬靜、安閒、融和、淡泊裡,這就叫一相三昧。
──《六祖壇經講話.咐囑品》
過去的禪者,並不是每天只圖安然,不做事情。一個禪者,能忙能閒,甚至在閒中能忙,忙中能閒。真正的禪者,禪堂裡一坐數小時,下坐以後,田裡的春耕秋收,一樣的晨昏作息。有的禪者悟道以後,仍然討單典座,有的請求服務耘田,像臨濟栽松、雲門擔米、仰山牧牛、趙州掃地、雲巖作鞋、丹霞除草,他們把忙閒打成一片,所以生活一切皆是禪也。
──《人間萬事.禪心》
修行是在日常生活的行住坐臥中,在起居飲食的生活裡,而不是刻意的標榜。標榜是一時的好看,禪心詩意,才能持之永恆。
──〈對禪堂禪學僧開示〉
修行,要老實修行;念佛,要老實念佛;行佛,要老實行佛;參禪,也要老實參禪。人間佛教在生活上,只是表現一個禪性而已。
──〈對禪堂禪學僧開示〉
禪在那裡?在佛心裡,在法義裡。禪在那裡?在大便裡、在小便裡,很骯髒、很委屈,但那就是我們的解脫世界!文偃禪師在大便裡能乘涼,他那種灑脫、清涼的生活認知;能有這種功力,才能安住在「禪」裡。
──〈對禪堂禪學僧開示〉
學佛,主要是學自己,所以要向自己本心尋問;
學禪,主要是參自心,所以要向本來面目探究。
──《佛光菜根譚》
學「禪」,先要學慚愧,自知慚愧才有禪心;
修「淨」,首須修恭敬,對人恭敬才有淨土。
人間佛教不離禪淨,慚愧自己,恭敬他人,
自他才能交集,佛道才堪成就。
──《佛光菜根譚》
以謙虛忍讓養深積厚,在無求無得中,享有浩瀚三千大千世界;
以犧牲奉獻融和人我,在泯除對待中,得到無量無邊法喜禪悅。
──《佛光菜根譚》
禪修思想,是平常、平實、平衡的意境涵養──但盡凡心,別無聖解;
禪修內涵,是信心、道心、悲心的長養增進──不變隨緣,慈悲喜捨;
禪修生活,是規律、簡樸、惜福的用心實踐──依戒生活,知足澹泊;
禪修精神,是承擔、無畏、精進的落實行履──自心是佛,直下承擔;
禪修運用,是生活、生趣、生機的權變妙用──觸處皆道,機趣無限。
此即是人間生活禪的體現!
──《佛光菜根譚》
安莫安於知足,危莫危於多言;
利莫利於喜捨,樂莫樂於禪悅。
這就是人間禪者的行持。
──《佛光菜根譚》
多少禪師因花開花謝,而參透禪機;
多少釋子因日出月現,而悟道證果;
多少雲水僧見青山綠水,而滅卻心火;
多少行腳人看鳥飛魚躍,而覓得自我。
只要用心留意,人生當能有一番境地。
──《佛光菜根譚》
修行不是要離開社會,跑到深山找個寺院閉關,才有修行,也非衣著破舊,或不要家庭和財富的苦行才算修行。人生在世,那一樣東西不跟國家、社會、家庭、朋友有關係,所以人間佛教行者,在眾生身上修,從心地上去學,與佛接心,與佛共願,行佛之所行,做佛之所做,要將自我的修行落實,擴大心胸,與宇宙同在。好比虛空,不捨棄一物,才是人間佛教行者的胸襟。
──《星雲說偈》
一個禪者的生活,是儘量將生活簡單化、藝術化及單純化。所謂「一鉢千家飯,孤身萬里遊;青目睹人少,問路白雲頭」(3),這是多麼灑脫自如的人生!
──《星雲說偈》
佛門平日生活之常道,對一般人的生活也是很有助益,如:「早起未更衣,靜坐一枝香;穿著衣帶畢,必先禮佛祖。睡不超過時,食不十分飽;待客如獨處,獨處如待客。尋常不苟言,言出必定行;臨機勿退讓,遇事當思量。勿妄想過去,須思量將來;負丈夫之氣,抱小兒之心。就寢如蓋棺,離床如脫屣;待人常恭敬,處事有氣量。」這就是禪者的生活。
──《星雲說偈》
參禪參得只顧自己不顧他人,不肯跟人結緣,不肯替人服務,沒有與人結下善緣,日後就得不到幫助。有些人不是聰明才智高,也不能幹,然而要風得風,要雨得雨,總是得道多助,靠的就是緣分。有的人才華蓋世,一身機智靈巧,可是處處不如意,因為沒有廣結人緣,自然坎坷難行。如果每天貪名圖利,在名利的貪瞋風波裡浮沉,不能給人歡喜,別人也不歡喜你,生活怎麼會快樂呢?
──《星雲說偈》
一個修行學道的人,即使不能完全離棄名利,至少也要淡泊名利。所謂「要做大事,不要做大官」,要多多為人服務,才有禪心。
──《星雲說偈》
禪者,當看則看,當聽則聽,當說則說,當行則行。要自我尊重、自我肯定、自我堅持、自我規劃,將一切動念意志,依八正道的人生觀生活。能戰勝自己的心,就能戰勝一切。
──《星雲說偈》
道沒有離開生活。在生活中,若不知隨緣,便常常與人計較;做事不隨分,就常常不得當;說話不隨理,便沒有原則,別人也不會信服。不能隨遇而安,有如在空中飄盪,處處與人計較得失,日子很難過,生活很煩惱。
──《星雲說偈》
禪者的修行生活重在簡單、隨緣,無論山林水邊、鬧市都會,只要雙腿一盤,即可參禪。
──《佛光教科書.佛教問題探討.宗派》
禪堂裡,維那師父經常高喊:「提起正念!」過堂吃飯時,維那師父也會唱誦:「大眾聞磬聲,各正念!」就是提醒我們,二六時中,要保持正念。正念可以對治妄念,醫治我們的煩惱。有正念的人,會堅定信念,不斷地重建自己,身常行善事,口常說善言,心常存善念,以身、口、意三業之正行、正語、正念,可以利益眾生,增上菩提道心。
──《星雲法語.自律箴言》
有人問「雲水三千」是什麼意思?其實,說的就是一個解脫者的生活,它像天上的白雲飄來又飄走,又像地下的河水流去又流來。出家人行腳就是雲水。雲水到那裡去?三千大千世界。所以,雲水就是「行佛」,這也就是人間佛教的行禪。
──《星雲法語.生活的解脫》
在人間生活,不是順境,就是逆境。對於順境、逆境,如果都能保有一顆「如如不動」的心,這就是禪。能把如如不動的心,用在紛紜擾攘的現實生活裡嗎?能夠的話,就是懂得禪了。能夠從生活中體會禪悅法喜的修行,才是人間佛教行者所提倡的真修行。
──《星雲法語.何謂禪》
人難免會有一些煩惱,佛教裡有謂大煩惱、小煩惱、八萬四千煩惱等。《六祖壇經》裡,臥輪禪師說:「臥輪有伎倆,能斷百思想,對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長。」惠能大師卻說:「惠能沒伎倆,不斷百思想,對境心數起,菩提作麼長。」面對生活中的一切,能像惠能大師一樣「不斷百思想」,所謂「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就可以不怕煩惱起,就能夠在煩惱裡有定力,不為其左右、打倒,自能安心自得。
──《星雲法語.如何生活》
「禪話」就是讓人覺得幽默又有機智的語言。在一個團體中,常說禪話,可以化解緊張的氣氛,增加生活的快樂;常說禪話,讓嚴肅刻板的生活,顯得灑脫自在。所以我們要常說歡喜的禪話,讓別人喜歡與我們說話、印心。
──《星雲法語.如何說話》
有人的地方就有事,有事必然有是非,是非雖然起於人我,只要我們懂得照顧自己的心,就不會被人我是非所困擾。處事也要懂得以有限的生命來追求無限的永恆,能在橫逆來時不怨不尤,在病苦來時不驚不怖,在譏謗來時不辯不苦,在榮寵來時不驕不慢。這就是「禪心」,這就是人間的佛教。
──《星雲法語.處事禪心》
人到世間上來,不是為苦惱而來的,所以不能天天板著面孔,傷心、煩惱、失意,這樣的人生毫無樂趣可言。金代禪師說:「不是為生氣而種蘭花。」我們也應該為自己的人生創造一個樂觀、積極、進取、歡笑、喜悅的個性,快樂的在人間做人,遠離憂愁、悲傷、苦惱,如此,活在人間才有禪意,才有價值。
──《星雲法語.如何做人》
有的人說話,語不驚人誓不休;有的人做事,不能驚天動地非丈夫。其實,說話,閒話家常更覺親切;做事,能讓大家認同就是圓滿。修道,也要修大家都能做得到的「平常道」,這就是禪宗所謂的「平常心是道」。
──《星雲法語.平常之道》
古來祖師大德,在作務勞動中參透禪關,維摩大士弘法於紅塵裡,龐蘊居士一家人悟道於俗務中,身居高位的裴休、楊億在官場中一面運籌帷幄,一面參禪學佛。這些都是「熱鬧場中做道場」,練心、修心的典範。
──《星雲法語.馭心》
參禪,參什麼?學佛,學什麼?念佛,念那尊?學佛就是學自己,念佛就是念自心。如何找到自己?從佛像經書裡,可以見到自己本來的面目;從花草砂石內,可以認識自己內心的世界;從拜墊禪椅上,可以堅守自己無限的生命;從人我是非中,可以體會自己真實的寶藏。
──《星雲法語.找到自己》
禪是靜坐,禪也是活動。有時候參禪打坐是禪,經行跑香也是禪,甚至於吃飯睡覺都可以參禪。每天能夠把心安住在當下,不為外境所動;不動心,生活裡就有禪,人生就別有意境了,正是「平常一樣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4)。
──《星雲法語.何謂禪》
平常要多親近善知識、多閱讀經典以變化氣質,「提升心靈」、「認真行佛」,自然就是人間佛教「禪」的實踐了。
──〈開示〉
不管修行那一種法門,到了某一境界,都會有瓶頸,如果能衝破,自然會再進步。實踐人間佛教的行者,腳下的石頭、荊棘更多,但是只要經得起外境的考驗,又何患道業不成?
──〈開示〉
高峰禪師窩居樹上,人憐其衣食無著、身形垢穢。禪師說:「我雖然沒有剃髮,但我身心已經清淨;我雖然沒有華衣美服,但以人格莊嚴;我雖然沒有山珍海味,但食松實雨露如瓊漿玉液,甚至山河大地、野獸鳥雀,都是我的朋友。」這就是懂得生活的美學。
──《迷悟之間.生活美學》
有的人,能靜不能動,常常一個人自我關閉、獨坐、冥想。生活中,頂多閱讀書報、聆聽音樂,對於活動,他不樂於參加,他的人生就像枯木死灰一般,顯得太沒有生氣了。其實,就算是參禪打坐,在「靜」坐之後,也要起來行香、禮拜,以活「動」筋骨;即使是誦經、念佛,在聲音的「動」態之後,大修行者也會要你有些閉目、禪思的時間,讓你享受寂「靜」安樂。所以,動靜是不可分開的。當動的時候要動,當靜的時候要靜;能靜能動,才是正常的生活。
──《迷悟之間.動靜時間》
世間上,有一些人飽食終日,無所用心,越是清閒疏懶,越是精神萎靡,暮氣沉沉。但也有的人每日東奔西跑,忙碌不堪,卻越忙越有活力,越忙越是精神煥發,生氣盎然。可見人生以服務為目的,忙碌勞動,更是身心最滋養的肥料。古代禪門百丈禪師的「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臨濟禪師的「栽種松樹」,道元禪師的「曬香菇」,不但是修行,其實也是最佳的養生之道。
──《迷悟之間.增加營養》
三餐飯菜豐富,當感念得來不易;飲食簡陋無味,學習佛門「鹹有鹹的味道,淡有淡的滋味」。受人尊重,我心謙虛;面對世態炎涼,何妨學習禪的「榮的由它榮,枯的任它枯。」
──《迷悟之間.美麗的世界》
禪門裡,許多禪師悟道之後,有的仍然芒鞋破鉢的雲遊天下,有的仍然一笠一杖行腳十方,有的在叢林裡搬柴運水,有的在禪堂裡參禪苦修。他們拋棄人間物質的享受,遠離社會人情的安慰,過著忍辱作務的生活,他們實踐了內心平和寧靜的悟道者的生活。
──《星雲大師講演集.從入世的生活說到佛教出世的生活》
在受苦的時候,感到快樂;在委屈的時候,覺得公平;
在忙碌的時候,仍然安閒;在受責的時候,知道慈悲。
那就是體會出真正的禪心了!
──《星雲日記》
過去禪門大德們,搬柴運水、典座行堂、種植山林、牧牛墾荒,甚至米坊篩米、修鞋補衣等,這都是生活中的修行。生活中的修行,就是要讓自己做人無虧於天理,無負於人道。如一般人講,做人要誠實、信用,要孝順父母,要忠於朋友。能說到做到,培養自己的力量,慢慢就可以「心能轉境」,自然就能發揮力量,而不至於「說時似悟,對境生迷」了。
──《普門學報.佛教對「修行問題」的看法》
【注釋】
(1)終日不離一切事,不被諸境所惑,方名自在人:《黃檗山斷際禪師傳心法要》。
(2)二六時中:指一晝夜,十二個時辰。
(3)一鉢千家飯,孤身萬里遊;青目睹人少,問路白雲頭:《景德傳燈錄》卷二十七〈明州布袋和尚〉。
(4)平常一樣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千家詩》卷三,宋.杜小山〈寒食〉:「寒夜客來茶當酒,竹爐湯沸火初紅;尋常一樣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如需引用文章,請註明出處。 本網站由 佛光山資訊中心 協助製作Copyright © 著作權 佛光山 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