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manistic Buddhism Quotations 《人間佛教語錄》
Writings on Application in Life - A View on Politics 生活應用篇 政治觀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生活應用篇 政治觀佛教不但有和諧政治的功能,並可幫助政治化導邊遠、消除怨恨、感化頑強,發揮慈悲教化的功效,例如:佛教的五戒,對安邦治國的貢獻,正如《傳戒正範》云:「若百家之鄉,十人持五戒,則十人淳謹;百人修十善,則百人和睦,傳此風教遍於宇內,則仁人百萬。夫能行一善,則去一惡;能去一惡,則息一刑;一刑息於家,百刑息於國。其為國王者,則不治而坐致太平矣!」
──《佛光教科書‧實用佛教‧佛教的政治觀》
佛教對國家政治的影響與貢獻,歷代均有記載,如:幫助生產、開發交通、保護生態、利濟行旅、文化建設、安住軍民、興辦教育、醫療救濟、財務運轉、科技文學等。
──《佛光教科書‧實用佛教‧佛教的政治觀》
一般人談到政治,每每將之與權術、謀略、黨派、鬥爭畫上等號,因此強調和合無諍的佛教徒,往往避談政治,甚至在社會人士高唱「宗教的歸宗教,政治的歸政治」口號之下,更以遠離政治為無求之德。實際上,佛教教義與僧侶行儀可以影響帝王的政治理念,建立祥和社會;帝王的權勢則能幫助佛教普遍弘傳,淨化世道人心。佛陀在《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中,將護法之責交付國王,以收「上行下傚,風行草偃」之功。
──《佛光教科書‧實用佛教‧佛教的政治觀》
政治有護持佛教的力量,佛教也有清明政治的功用。因此,政治勿嫉妒佛教,勿捨本逐末,不能只有獎勵慈善,應該多獎勵從事淨化人心,改善社會風氣者。而佛教對於社會的關懷、人權的維護、民眾的福祉,自是不能置身事外。因此,佛教徒不能以遠離政治為清高,所謂「問政不干治」,個人可以不熱衷名位權勢,但不能放棄關懷社會、服務眾生的責任。
──《佛光教科書‧實用佛教‧佛教的政治觀》
政治需要佛教的輔助教化,佛教也需要政治的護持弘傳,因此歷代以來,佛教非但未曾與政治分離,而且一直保持良好的關係,例如:佛陀成道後,遊化諸國,經常出入王宮說法,開示仁王的治國之道。許多印度大國的君王,如:頻婆娑羅王、阿闍世王、波斯匿王、優填王等,他們受到佛陀的感化而皈依佛教,進而成為佛教的護法,並且將佛法的真理應用在治國安邦上,健全社會,福利百姓。佛陀涅槃之後,仍有許多國王,如:阿育王、迦膩色迦王、戒日王、彌蘭陀王等,他們遵循佛陀教法,以法治國,建立清明政治,寫下印度史上輝煌的一頁。
──《佛光教科書‧實用佛教‧佛教的政治觀》
宇宙萬物皆由眾緣和合而成。所謂「緣聚則生,緣散則滅」。推其原理,國家與社會就是由種種因緣關係所組成,由國民共同的力量所建立。明白此理,則愛國的力量自然產生,因為國家社會是由「每一個自己」的需要而構成的,是與個人息息相關,同體共生,故凡所事事,必然以國家社會的利益為前提。如果國家喪失了主權,則全體人民的福利也就無以寄託了。
──《佛教叢書‧教用‧佛教與政治》
佛教理想中的國家政治應該具備以下四點:
1.民主道德的政治:佛教追求的是身心的絕對解脫自由,因此集權專制的政治是佛教所呵斥的。佛教認為民主憲政國家的實現,以道德為前提,才是國家政治的最終目的。
2.祥和互敬的社會:佛教認為社會大眾應該培養隨喜讚嘆,包容異己的氣度,從平等法性之中體認諸法千差萬別的實相,彼此互尊互重,互不侵犯,去除同歸於盡、排斥他者的心理,共同創造祥和開明的社會。
3.取捨合理的經濟:僧團注重利和同均的經濟生活,希望我們的國家沒有經濟的壟斷、貧富的懸殊、勞資的對立等社會問題,人人得其所應得,建設民有、民享、均足的社會。
4.樂觀勤奮的生活:勤奮精進,樂觀進取,事情才能有成。今日我們國家的經濟奇蹟,就是靠全國人民的勤勉工作才有以致之,唯有持著精進的耙鋤,在樂觀的田園上,撒下希望的種子,才能收穫菩提的果實。
──《人間佛教系列‧人生與社會‧佛教的政治觀》
政治是人類的一種社會活動,它包含政府治理國家的權力,也包含人民管理政府的權力。「國家興亡,人人有責」,所以,政治應是全民為國家興隆、百姓福祉,而齊心協力的責任與行為。而且,越是清明的民主國家,就越重視人民的權利和權力,人權也更能伸展和受重視。
──《普門學報‧佛教對「政治人權」的看法》
佛陀認為一國的興衰與君主的道德有關:「君主賢能德政,則國運必昌,人民幸福;君主失德,則國運必墮,人民痛苦。」因此,佛陀為帝王訂下應守的德目,如:清廉寬容,能接受群臣的諫言;肯布施,能與人民共甘苦;租稅必依法徵收;勤政愛民,謹持威嚴;審判必依法律,無私曲於其間;與群臣和睦,不與彼等競爭等。
──《普門學報‧佛教對「政治人權」的看法》
有時候政治力量達不到的地方,佛教可以彌補不足,發揮它的功效。佛教的慈悲無遠弗屆,能夠將蠻橫未開的邊疆,教化成開朗有禮的中土;佛教的忍辱無堅不摧,能夠將世代的仇釁消弭於無形;佛教的感恩無願不遂,能夠填補欲望的溝壑;佛教的智慧無事不成,能夠感化頑強為馴良。
──《普門學報‧人間佛教的藍圖》
佛教與政治的關連比較:
1.政治是管理眾人,維護社會的團體;佛教是教化眾生,淨化社會的力量。
2.政治希望人人能夠安和樂利的生活;佛教要求人人能夠慈悲喜捨的做人。
3.政治是怒目金剛,要人人守份守法;佛教是菩薩低眉,要人人自律觀照。
4.政治是護法降魔,保衛國家;佛教是護生救苦,擁護國家。
5.政治重視才幹機變,以力服人;佛教重視戒律因果,以德服人。
6.政治是權法,因時、因地、因人而制宜;佛教是實法,因教、因法、因理而肯定。
7.政治是曲線的,曲而求遠,人人平等;佛教是直線的,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8.政治重視實效通行,即日成辦;佛教重視遠益利濟,普度未來。
9.政治的大同世界,是理想目標;佛教的淨土極樂,是如願往生。
10.政治以財力、軍力治理國家;佛教以德力、法力輔助國家。
11.政治從外做起,要求人民修身守法;佛教從內做起,要求人民修心守道。
12.政治要求人人奉行三綱五常、四維八德,以齊家治國;佛教要求人人實踐皈依三寶、五戒六度,以自度度人。
──《普門學報‧人間佛教的藍圖》
今日佛教徒為弘法利生,對政治不應抱持消極迴避的態度,相反的,應該更加積極地關心,直下承擔。國家也需要廣大的佛教徒投入政治行列,以佛教的高超教理來淨化人心,改善風氣,為社會提供心理建設和精神武裝。
──《普門學報‧人間佛教的藍圖》
常有人問:佛教徒可以從事政治嗎?答案是「可以」。因為從佛陀為國王們講說轉輪聖王的理想政治,以及歷代國師們以佛法的智慧輔佐帝王治理國家,在在都證明佛教徒可以參政,但不必直接干治的中道思想。佛教徒如果能本著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的菩薩精神,從事政治的事業,更能為眾服務,福國利民。
──《普門學報‧佛教對「政治人權」的看法》
「世代交替」是世間發展的自然規律,如同老幹修剪,長出新枝,才有盎然的新趣。同樣的,國家的政治領袖或民間團體的負責人,如果也能「世代交替」,學習古代的「禪讓」,才不會分裂、鬥爭,並讓事業和平、興盛的永續下去。
──《普門學報‧佛教對「政治人權」的看法》
除了國家最高領導者應具備慈悲、能力、公正、守法等條件以外,在《增一阿含‧細禁品》裡,佛陀也舉出執行政令的官員必須具有:不貪污、不暴怒、不諉過、不怪僻、不慳吝、不犯法、不磨人、不重稅、不嗜酒、不好色、不自私等內涵品德,才能行法不悖,利益眾生。
──《普門學報‧佛教對「政治人權」的看法》
佛陀的政治理想和宗教理想,是彼此圓融互利的,他認為唯有依循正法,政治才能達到理想的境地。換句話說,一個理想的政府,必須在國家、法律的秩序上,加上宗教、道德的規範,才能發揮仁王政治的理想。
──《普門學報‧佛教對「政治人權」的看法》
《中阿含‧雨勢經》中記載了佛陀對政治的看法,他主張以議會制度,推行民主法治來決定全民的利益。一如今日立法院、監察院等也經常召開會議,只是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佛陀已有灼灼先見之明了,所以英國政治名著《印度的遺產》一書中提到:「現代民主國家的會議制度,便是從佛教的思想中繼承來的。」
──《普門學報‧佛教對「政治人權」的看法》
從政者應知自己是公僕,不要官僚;從事教育者,要知道身教重於言教;醫護人員要「視病如親」,工人要「除私從公」,商人要「童叟無欺」……。如果整個社會民眾都能公而忘私,講信修誠,慚愧感恩,相互愛語讚嘆,彼此有情有義,則必能促進社會的和諧,必能增加國家的動力。
──《普門學報‧我們未來努力的方向》
對於世間的「名位」,所謂「上台下台」,愈能放下,才能愈自在;愈是計較,就愈沉重陰霾。所以,凡是容易下台的人,就愈有機會上台,因為有「能上能下」的美德,就能不斷更換位子,自然位子會更多。相反的,對於只能上、不能下的人,每次到了要下台的時候,態度不好,言語不遜,那麼以後想要再上台,就比較艱難了。
──《普門學報‧我對「世代交替」的看法》
所謂「承先啟後」,在國家而言,對於唐堯、虞舜、文武、周公、孔孟的政治理念、道德根本,要真的能夠接受;對於「路不拾遺、夜不閉戶;人民親其親、幼其幼」如此祥和美好的政治藍圖,要能夠繼承流傳,謂之承先。說到啟後,要能把「科技的發達,醫學的昌明,社會的保險制度,鄰里的守望相助;官不擾民,沒有刀槍戰事,一片和平安樂」等種種的和平安定,傳之於後世,才謂之啟後。
──《迷悟之間‧承先啟後》
真正的民主要順應民眾的心聲,提供一個安全、安定、快樂的生活環境,才是最重要的。因此,在講求民主自由時,應將「民眾」放在第一位,要有民意才能長治久安,要有民聲才能防微杜漸,要有民望才能推展政事,要有民情才能了解疾苦。
──《星雲法語‧民為貴》
執政公務員食民之祿,奉公守法,勤勉清廉,不為利誘,不為勢劫,建立個人清淨的操守,以高尚的品德和行為影響廣大群眾,為民謀福。公務員立身行事的準則有:執法如秤,守身如玉,愛民如子,去賄如仇。
──《星雲法語‧執政者四如》
自古以來,國家的政治領袖,如果愛民如子,社會安和樂利,人們就說這是仁君,是實行「王道」;否則就是專制政權,即「霸道」。怎樣的政治才是王道呢?
1.以道德法律服人:道德是國家的根本,沒有道德,社會就沒有規範,所以為政者要倡導道德。道德不夠,輔之以法律,法治的社會,必定是公平公正的。
2.以慈悲仁政領導:一個領導人必定要能做全民的模範,所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心養性,才能家齊國治,才能領導天下。
3.以民主民有議事:現在自由民主的國家社會,講究「全民參與」,人民的事情要讓人民自己決定,所以要民主議事。
4.以民心歸向為尚:所謂「得民心者昌,失民心者亡」,得到國家,未獲民心,國家也不能長治久安;得到民心的擁護,才算是真正得到國家的領導權。所以,「民之所欲,常在吾心」,人民的希望,人民的要求,是主政者施政的依據與目標。
5.以團結和諧為重:一個國家裡,一定有很多不同職業、不同信仰、不同種族、不同思想的人。很多的不同不要緊,但在「一個國家」的信念之下,大家必須團結,才能共榮共存。
6.以教育共生為主:一個國家的強大,不在於土地幅員遼闊,也不是靠人口眾多,重在人才的培養。此外,人才要互相尊重、推崇,大家公忠體國,人人都能識大體、為大眾。你上台,我擁護你;我上台,你擁護我。所有官員都能把自己當成人民的公僕,都有為民服務的心,有為國家社會奉獻的精神,則所謂「王道」之世,必然指日可期也。
──《星雲法語‧王道》
如需引用文章,請註明出處。 本網站由 佛光山資訊中心 協助製作Copyright © 著作權 佛光山 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