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sing Yun Diary (1994/9-1996/12) 《星雲日記(1994/9~1996/12)》
Hsing Yun Diary 32 - Seeking Help from Others is not as Good as Helping Oneself 星雲日記32~求人不如求己 求人不如求己(1994/12/1~1994/12/15)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星雲日記32~求人不如求己 ■求人不如求己(1994/12/1~1994/12/15)我們對於知識、財富、前途、未來,都希望有人來教導、提醒,甚至覺悟成佛也都期盼有人來幫忙;但唯有靠自己才是究竟法門。常常觀照自我心念,淨化自我煩惱,才會有無上的體會。
菁華語錄
◎人常不知要堅持大目標,為了枝節小事而不安寧。
◎世間的對與不對並沒有絕對,而是由心去製造好與不好。
◎為自己著想者不會大,替人著想者不會小。
◎人的心若能泯除分別,自然就不會有愛恨好壞,任何不順的境界都是修持上的逆增上緣。
◎心存歡喜、恭敬、笑容、祝福、說好話、施捨、結緣都是最好的供養。
◎煩惱無性,只要善於處理就能了無痕跡地將痛苦的經驗轉為甜美的體驗。
◎不將煩惱是非帶上床,不把憂悲苦惱帶到明天,就是居家修行的不二法門。
◎人的生活不一定要依靠物質才有快樂,在無欲、清淨中一樣可以安身立命。
◎防患未然,也是進德修業的重點,防他人的惡心惡念,更要提防己身的惡意惡行,才是符合潮流的身心環保。
◎佛法不要貪多,只要認定一句、一偈,切實修行,就可終身受用不盡。
◎有時我們刻意去追尋什麼,反而找不到。不著意計較,不患得患失,不癡心妄想,在因緣成熟時,自然會水到渠成。
◎積存儲蓄金錢,並不一定是我們的,但如果拿來種福田則享用不盡,肯布施必定會得到更多。
十二月 一日 星期四
下午三時,「佛光緣--當代名家藝術精品義賣」,在香港金鐘道九十三號二樓舉行剪綵,今起一連三天,每天上午十時到下午八時,開始預展。
剪綵儀式是由徐涂太平紳士、周梁淑怡太平紳士、羅定邦先生、楊棟先生、張姚宏影女士、黎昌義先生和我共同主持。
這次展品均由臺灣不同門類的鑑定專家審定和標價,在參考過香港佳士德和蘇富比拍賣後,發現中國水墨畫最受歡迎,所以選畫亦以此為標準。此次義賣共有一百二十四件作品,分別為張大千、齊白石、徐悲鴻、林風眠、劉海粟、朱屺瞻等名家珍品。
參加剪綵儀式的賓客有四百多人,在觀賞書畫時,有人拿著放大鏡,很有耐心的細細欣賞,希望融和宗教、藝術、文化的藝品,能在香港結個好緣。
晚七時,應仁濟醫院之邀,於尖沙咀仁濟慈善齋宴上,和認購慈善席券的善心人士講話。仁濟醫院於一九七三年開幕,是一個多元化慈善機構,提供醫療、教育、社會及緊急援助服務,服務單位超過三十多個工作點,分布全港及九龍新界。此齋宴主要在於籌募仁濟社會服務基金,佛香講堂信眾及佛光會員多人也都前來共襄盛舉。
在仁濟醫院董事局主席何杜瑞卿女士、籌募委員會主席郭子樑先生、大會召集總理梁劉燕珍女士、李湘先生多人陪同下,與大家說了幾句話。此刻大家聚集在此,不光是為吃飯齋宴,而是在種福田做善事,在所有福田中以看病福田最大,種一收十,種十收萬,來年一定可以收到很大果報。
經云,積存儲蓄金錢,並不一定是我們的,但如果拿來種福田則享用不盡,要能捨才會有所得,肯布施必定會得到很多。金錢抓得太緊不會用是吝嗇;太浪費不知節制也是不當,當賺則賺,當捨得捨,有來有去用得適當,是最好的人生觀。
錢用了才是我們的,如果慳吝不用,世事無常不知今後將會是誰的?錢如水要流動,才會清澈甜美,否則是一灘死水,一滴水就有無限功用,更何況大家的布施,其功德是無限的。
祈求佛菩薩加被發心的善心人士福慧增長,吉祥如意。
席間也簡略回答記者們幾個問題--
◎佛教屬於人類,有心就有佛,「即心即佛」;有佛就有心,「即佛即心」。肩負大眾傳播工作者,當以社會需要
為前提,報章雜誌報導的版面宜淨化,把真善美的理念散播給人們。
◎以貪求的心態來信仰,是信仰的沒落,真正的佛教講究的是慈悲、布施、奉獻、破邪顯正、隱惡揚善、犧牲自我
成就別人。
◎佛教要現代化,不能與時代脫節,不可違背佛教基本戒律,對人性、良知、道德、善良風俗,要用心維護。
◎兩岸宗教與宗教間,彼此要接受、要包容、要和諧,佛教高僧、學者可以互相往來;兩地佛教徒可以彼此觀摩研
討;書籍雜誌可相互交換出版;大陸佛教文物可安排來臺展出。
◎海峽兩岸和平統一往來是應該的,但統一的路不能太快,在觀念一致、經濟平等、民主理念相同,且互相尊重
下,自然就可以達到統一。
◎選舉要彼此發表政治理念,而不強人所難,人生要歡喜,何必選得那麼痛苦。選民彼此要有共識,反暴力、反賄
選、反罵人、要安定、要包容、要尊重,才能達到社會祥和。
◎統一要先建立友誼,我個人非常願意在因緣成熟之際,在大陸設立大學,引導正確的教育方針,及實踐我們辦學
的經驗和理念,來奉獻給中國。
十二月 二日 星期五
三江集團公司總裁閔平波、助理施凱雷、華潤絲綢公司貿易部經理牟蘭、成德集團公司董事主席許教武、行政祕書繆雪麗、宏貿發展公司執行董事黎勝基、嘉華塑膠製品公司董事長許偉、南非尚品珠寶公司史劉秋芳,以及田承強、張姚宏影、曾敏敏、趙翠慧、遲乃祥、吳其鴻、何顯貴、鄭羽書等人,今都在講堂會面,隨緣以素齋談禪與大家座談--
◎此次在紅磡體育館的講座,以《維摩詰經大義》為主題。在家居士中的思想家兼實行家代表,首推維摩詰居士,
其所體悟的入世大乘佛法,說明學佛並不一定要入山修行或施捨錢財,有時一句好話、一件善事、一個微笑,都
能讓我們的人生廣結善緣,成就大好功德。維摩居士對現實的世間人生充滿樂觀的生活態度,所以他能「雖處居
家不著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雖證悟大法又能兼愛大眾。
◎談及在家信眾受戒、守戒、犯戒的問題,受戒而犯戒者易生慚愧心,其罪較輕;沒有受戒而犯戒者,較不知慚愧
其罪較重。受戒後不犯戒最好,但是不小心犯了也比沒有受戒而犯戒好。一個有受戒的人,別人的要求就會很
多,一般人受五戒很容易,要犯五戒不容易,其實戒律是很寬容的。
◎有心做好人的人都會來受戒,自然不會犯戒;壞人不做好,應該要受戒,卻都不來受戒。我每次主持皈依三寶典
禮時,都有所感,有心做好人者都會來皈依,所以好人越來越好;壞人不想學好,自然不會皈依,所以壞人就越
來越壞,世界原本就是一半一半的。
◎我來往香港有三十年歷史,較大型的佛學講座是一九八八年首次在沙田大會堂舉行的。一九八九年也是在沙田,
講題「禪道與禪法」、「禪與生活」、「禪師與禪詩」。一九九○年起就在紅磡體育館,講題「佛教財富之
道」、「佛教長壽之道」、「佛教人我之道」。一九九一年講題「禪的修行法」、「淨的修行法」、「律的修行
法」。一九九二年講題「身與心」、「空與有」、「教與用」。一九九三年講題「金剛經大義」、一九九四年也
就是今年的講題是「維摩詰經大義」。
有信眾提及想在新加坡成立佛光會事宜,今簡介新加坡佛教--
佛教在馬來半島所留下的文化,可追溯到遠古時代。目前在新加坡博物館內,還可以見到最古老的佛教銘文。自從一九六五年獨立後,新加坡成為繁榮、富足、急速成長的國家;而佛教在新加坡的演進,也足以反映未來佛教在其他亞洲開發中國家的情況。
根據一九八○年統計,新加坡的佛教徒有百分之二十六,大多數佛教徒為華人,另有一千二百多名印度籍和錫蘭籍,三百多名馬來人,七千三百多名其他種族,包括歐洲人。
獨立以來,佛教在新加坡似有逐漸衰退之慮,其原因乃因使用英語人數日增,而華裔寺院住持均以華語為主。一般寺院僅供拜拜,無法吸引青年知識分子。近年來各寺院有鑑於此,逐漸展開講演或佈教等活動,目前新加坡佛教團體較活躍的有--
大乘佛教組織︰當地千餘間華人寺院中,大多數混雜了北傳佛教、道教和民間信仰,目前的情況已開始改變。「佛教居士林」是個頗受老一輩華人歡迎的組織。
在過去幾年中,一群當地青年僧,接受韓國禪宗訓練,成為時下應邀講演及教導坐禪的對象。他們駐錫在國民住宅內,同時在其他寺院和佛教團體教課。
佛教傳教會︰原屬南傳佛教系統,多年來一直處在停滯狀態,目前逐漸展開活動,但已轉而弘揚藏密佛教。
噶舉中心︰這另一個活躍的藏密團體,但活動不對外公開,只限一小部分信徒參加。普覺寺是新加坡最大華人寺院。
佛教福利協會︰為一綜合性慈善機構,完全由信徒發心組成,專門從事老人濟助、醫療,為青少年開設書法、烹飪、插花、英文班、戒毒中心,一九九○年七月更成立「洗腎中心」為病患服務。此會將宗教與社會工作合而為一,從實際生活中付出,潛移默化人心,儼然已成為佛教弘法新趨勢。
南傳佛教組織︰「吉祥精舍」是當地最古老、最活躍的南傳道場。新加坡佛教弘法團,屬於吉隆坡十五碑錫蘭佛寺的一支,也是頗為活躍的組織。
佛教研究社︰是異軍突起的一支,出版許多佛書及手冊,設有頗具規模的圖書館,有豐富的中英文圖書,包括齊全的巴利文藏經與中文藏經。此外尚有視聽圖書館,以放映錄影帶及影片弘法為主,每週六舉辦佛法講演及佛法討論會。
曼陀羅佛法社︰這是個新組織,目標在於把佛法融入新加坡人的生活中,鼓勵在家眾參與弘法行列,強調婦女在推動宗教信仰上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除南、北傳佛教團體外,高等學府和新加坡大學,都有活躍的佛學社團,以研究南、北傳教義為主。可惜因缺乏組織,發展不易。大部分學生畢業後,對佛法的研究未能持續。佛教大專校友會,便是特別為這些畢業生而設立的組織。常青佛教文物流通處,也是融匯南北傳佛教的組織。
一九八四年新加坡政府已將宗教列入中學必修課程,相信宗教能在國家發展上扮演重要角色。由於過去佛教寺院發展欠積極,如今有此教育制度,裨益佛法推廣甚多。
十二月 三日 星期六
晚七時三十分,於紅磡體育館為今年度佛學講座,宣講「維摩詰經大義」--
一般人談到佛菩薩,最風趣的莫過於彌勒菩薩,最大眾化的則是濟公活佛,被公認最有修為的大德則是維摩居士(亦可稱大士或長者),維摩居士是二千五百多年前印度的一位經商富豪。
維摩其人有不可思議的修行,除布施喜捨外,更是能言善道,講經說法辯才無礙,禪定功夫高深,智慧思想豐富,與王公大臣、社會人士來往密切。對不如法的初學者,在喝斥中有無限慈悲,在嬉笑怒罵中也能給予教化,對社會大眾能給予尊重,言行往來非常豁達,任何舉動都很自在,受讚美不喜,受傷害不憂,受毀謗不怒,可以說任何境界都不能動其分毫。
從經典中,可得知維摩居士的弘法足跡遍布每一個角落,南來北往、行住坐臥間,皆有秩序見解,在心中聖凡皆是一致。
他不管在任何場合皆能安住與人相處,言談非常豁達,雖示現三毒,但其心意總是能安住在佛法中,且--
1.有錢會用︰有錢是福報,會用錢是智慧。
2.有口會說︰所有語言皆是教化。
3.有道會修︰如何依法救人、依法度人,皆能應付自如。
佛菩薩說法皆有其緣起,此《維摩經》是維摩居士在害病中,藉探病者為當機眾而宣說佛法。慈航菩薩以肉體不壞來說法,慧遠大師以嚴持戒律不喝藥酒來說法,曇照禪師以生病喊苦來說法,而維摩居士示現病痛主要是以大悲心,告示人間生老病死的真相,有生就有死,有死就有生,不生就不死。
命運操在我們每一個人手中,人可以改變自己的命運,在真心的世界裡,人人皆有真如佛性,人的煩惱與菩提是有相互關係的。「怨恨」是這一顆心,「喜怒」也是這一顆心,一個人的情緒起伏,甚至為善為惡,都是由於這一顆心在妄想分別。人的心若能泯除分別,自然就不會有愛恨好壞,任何不順的境界都是修持的逆增上緣。
《維摩經》之所以給人們無限希望,在於一「轉」字,轉邪為正、轉迷為悟、轉一切音聲為陀羅尼,世界一切皆可轉成美好,能「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也是在一個「轉」字。天無絕人之路,行菩薩道的人總會給人無限希望,佛光山教育徒眾也就是秉持此精神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服務!
每一個人都是自己世界的畫家,可以彩繪自己的世界,每一個人都是自己的工程師,可以塑造自我形象。故要發展唯心淨土,即使是彌陀淨土的莊嚴,主要也在於心力的成就。
本經是以般若空之思想,來闡揚大乘菩薩之實道,約結集於西元一世紀,為繼《般若經》後,初期大乘經典之一。
今年的講座需收費,但仍是座無虛席,香港佛教徒有如此的發心,實在讓人感動。晚十時回到講堂,徒眾向我報告香港佛教的發展。
「香港」原屬廣東新安縣,唐代即為南海貿易、交通必經之地,古稱「屯門」。遠在四二八年,中國南北朝時代就有佛法傳入。
自一八四二年英人接管香港後,人口漸多,今已成為國際知名的東方商港。香港最早之佛教史蹟為唐代杯度禪師駐錫之道場,有杯度庵與靈渡寺,至今仍有杯度洞、杯度井等遺跡。近代香港佛教發展的歷史大致為--
一九一六年︰學佛人士才發起籌備佛學會,兩年後又組織極樂院。
一九二○年︰太虛大師應邀前來說法,影響深遠。
一九二五年︰真言宗人士籌組居士林,兩年後,茂峰法師前往弘揚天臺教義,帶動多人學佛,有心人士,不但開設蟠桃天、衛樂國、小祇園等素食館,還流通法器佛經,積極傳揚佛教。
一九二八年︰哆哆佛學社設立,專弘淨土。
一九二九年︰創立竹林禪寺、鹿野苑、女子佛學院。
一九三一年︰因素食、講經、弘法之風頗盛,遂成立香港佛教聯合會。
一九三二年︰成立香港佛教青年會。
一九三五年︰《人海燈》月刊發行。
一九三六年︰東華醫院舉辦香港第一次「萬善眾緣水陸法會」,由虛雲和尚主持,至此天臺、淨土、禪宗、密宗、法相宗都在香港次第展開。
一九四九年至一九五六年︰數百位僧眾陸續由大陸南來,一時全港四十間左右寺院都有僧眾掛單。
一九六○年︰自創小型寺院或精舍多達一百二十多所,此亦為香港佛教特色之一。
香港佛教最大特色是各宗並容,仍以大乘教義為主,其中禪宗、淨土宗、法相宗、密宗最為興盛。據一九八八年香港佛教聯合會提供有關香港佛教近況指出,目前寺院佛堂已有四百五十所,佛教團體三十餘個,佛學院二所,佛教徒有六十五萬多人。
又,香港佛教弘法活動有--
一、文化事業︰除有超過十種以上佛教刊物流通,亦大量出版佛經、佛學著作和譯著,不定期舉辦佛教文化展覽,尤以一九八二年舉行的清版龍藏展覽,以及一九七三、一九八七年之「此岸彼岸」弘法活動展(包括一系列講演)最具特色,且能普及社會大眾。
二、教育事業︰香港佛教教育,在佛教團體熱心推動下,現有佛學院、大專書院、中小學、幼稚園等七十多所。另有八所佛教圖書館開放給香港市民閱讀和自修。
三、弘法事業︰佛學講座以「開大座」和「現代講演」兩種方式並行,且有電臺和電視弘法,其他如禪坐、佛七、禪七、誦經、放生、合唱團、朝聖團、短期出家等,尤其每年由佛香精舍主辦的佛學講座,也吸引不少影歌星、有志青年、政府官員等知識分子信佛、探討佛理,使佛教更落實於社會各階層,不僅改變了香港佛教,更提升佛教在香港的地位。另外,每年一次在寶蓮禪寺傳授千佛三壇大戒,更可紹隆佛種。
四、慈善事業︰包括佛教醫院、墳場、診療所、護理院、安老院、托兒所、青年康樂營等。香港佛教慈善機構除提供火災、水災、風災等救助外,每年均舉辦冬令賑濟活動。
最後,我做了一個總結,香港佛教經三十年來的長期發展已有若干明顯轉變--
1.由山林佛教轉為都市佛教。 2.由大眾層級轉為智識層次。
3.由出世佛教轉為入世佛教。 4.由本地型態轉為國際型態。
十二月 四日 星期日
上午十時,於紅磡體育館主持一場皈依三寶典禮,並和皈依弟子進行座談。
每一個人在入佛門前,都會有所體悟,一般稱為「初心」,入佛門後就應將這份初心照顧好,並保有「阿閦佛國一見不得再見」的不退轉意念,定心在道業上,不該抱有美麗幻想,凡事好不好心裡有數,心不比較不計較,佛法不要貪多,只要認定一句、一偈,切實修行就可終身受用不盡。
下午二時,在鄭佩佩小姐和曾志偉先生共同主持下,「佛光緣--當代名家藝術精品義賣會」正式在金鐘展覽館展開,來自香港本地、日本、臺灣、美國的信眾及有心共襄盛舉的先生小姐,將整個拍賣現場,擠得滿滿的。每一幅畫在叫價喊出後,都得到熱烈的歡呼。全場在掌聲、笑聲、擁護聲中歷時四個多小時後圓滿,共計功德善款港幣一千一百萬元。這是續臺北、臺中、東京後的第四場義賣會,也是香港各界人士匯合藝術、教育、宗教及社會力量所成就的盛舉,很感謝大家對佛光大學的護持,將誠摰的心意留給了我們,將功德歡喜帶回去。
晚七時三十分,繼續於紅磡進行講座--
維摩居士藉著示現病相,經由慈悲的語言、慈悲的好話、慈悲的善事、慈悲的面容,來闡明佛法。人在生病時,感情最脆弱,很需要有人來探病,慈悲的佛陀得知維摩的心意,就分別要長老舍利弗、大迦葉、須菩提等各大弟子及大菩薩彌勒等,代表佛陀前去慰問病情。維摩居士是久遠以來就已證悟的大德,大家都懾服其威德而不敢前去,佛陀最後只好請文殊師利菩薩前去。
文殊與維摩在言談中,將「不二法門」之真義詮釋盡致,並開示人從癡有愛,因妄想執著而生病,但人真正的病是由貪瞋癡而有,我因眾生病而示病。
人常不知要堅持大目標,為枝節小事而不安寧,維摩藉天女散花來助長座談氣氛,其意在於--
1.將芬芳美麗播散十方。 2.以清淨莊嚴增色世間。
3.以柔和親切美化人間。 4.將歡喜慈悲與人共享。
維摩居士用眾香國的香積佛飯來供養探病的羅漢菩薩們,此飯吃了,身心輕鬆不飽脹,且毛孔有香味。經云︰「未成佛道先結人緣」,心存歡喜恭敬、笑容、祝福、說好話、施捨、結緣都是最好供養。
宇宙人生在佛眼來看非二是一,能悟世間不二,即可和諧,若有所差別即不能平等,能將身邊的人事物看成與自己有關,即無分別心;人會有煩惱是因自己本身的分別心而生起差別相。故世間對與不對是沒有絕對的,而是由心去製造好與不好。
煩惱無性,只要善於處理就能了無痕跡地將痛苦的經驗轉為甜美的體驗。不將煩惱是非帶上床,不把憂悲苦惱帶到明天,就是居家修行的不二法門,清淨的蓮花與卑濕的污泥是相處在一起的,要自我期許,「儘管世間上皆是污泥,只要我是蓮花」。故要--
1.人在家庭、心懷眾生。 2.立足香港、放眼世界。
3.深居市井、心在佛國。 4.天堂雖好、人間最美。
5.法界無邊、家庭第一。
十二月 五日 星期一
今天是講座的最後一天,紅磡體育館聞法人潮有增無減,雖已近講演時間,館外仍有不少人在「等待」空位入場。
維摩居士是提倡人間淨土思想的先驅,經文中一再強調佛法與生活中的關係,如--
「智度菩薩母,方便以為父;
一切眾導師,無不由是生。
法喜以為妻,慈悲心為女;
善心誠實男,畢竟空寂舍。
弟子眾塵勞,隨意之所轉;
道品善知識,由是成正覺。
諸度法等侶,四攝為伎女;
歌詠誦法言,……」
般若是三世諸佛之母,有智慧的人其人生自會有好因好緣好事。曾有人對於我世間常識之豐富,大感驚訝,其實是因為我以大眾為師,和服兵役者談作戰,和工商界談生產,和老師們談教學,和務農者談耕作……,故從中獲得很多方面的知識。
而處在現今的家庭社會,如何建設人間淨土--
1.居家之道︰要整齊、安靜、和諧、幽默,居家不是個人問題,是對家庭組員的認識,要能凡事講清楚說明白。
2.群我之道︰在大眾中除懂得橫的聯繫和豎的溝通外,並要能從善如流,與人為善,自然在團體中就不會辛苦。
3.資用之道︰衣食住行合適就好,不一定要用新的、貴的,有修持者崇尚簡樸自然,其心中的價值觀念自與凡俗不同,資用價值要重新調整。
4.信仰之道︰信仰要本分,不懸疑惑眾,正知正見很重要,此外還要不斷提升並淨化自己的信仰層次。
另有情愛之道、理財之道、保健之道、治國之道、處世之道、交流之道等,都是建設人間淨土的方法。
圓滿前,主辦單位特頒紀念品給兩位在這次講座中為大眾表演二胡及笛子的蕭白鏞、譚寶碩和司儀曾志偉先生、鄭佩佩小姐等人。並為大家介紹幕後眾多發心工作的義工,和佛光會督導林耀明、會長吳其鴻、副會長林張麗瓊、翁裕雄、杜勇鵬、法律顧問何顯貴、祕書廖玉嬌等人,很感謝大家的辛苦和支持,真正做到「將歡喜布滿人間」。
晚十時,和住眾進行師徒時間--
◎出家眾享受十方供養很容易,但要懂得將此厚意,以一還十,對信徒的供養要有所回報,不時的添油香︰讚美、
親切、招呼、佛法、鼓勵、歡喜。處眾要有團隊精神,不可各自為政。軍隊臨到緊急狀況時,一集合馬上就可以
上戰場,但是若為烏合之眾,平時沒有訓練,如何上戰場?故平時要多參與、多主動、多發心接觸每一項工作,
從中吸取經驗學習做事;反之不參與、不發心就不能落實。出家眾在信徒心目中是萬能的,無論做什麼事都要知
道,為感念信徒的發心和護持,更要精進於道業上、發心於事業上、用功於學業上。
◎中道是佛性,在信徒面前,要能成為表率,並製造歡喜給人,世間不是為我一個人而有,還要想想別人,不攀龍
附鳳,但因緣來了也不拒絕。
◎要將事業建立在信仰上,本身要具有慈悲、道德、包容。我從小就不會為自己著想,凡事都為大眾著想,老是為
自己想者不會大,老是替人著想者不會小,凡事不是都會即可,而要更用心的去了解。
十二月 六日 星期二
近一個星期來,此地報章雜誌、電視廣播,都不間斷的有佛光緣義賣和紅磡講座的消息,此次來港替我作粵語翻譯的慧群和來自澳洲的趙湘娣小姐,其純正的發音和忠實的口譯,拉近了我和信眾間的距離。輾轉從信眾口邊得悉,我來此弘法「對香港民心有安定作用」。近五年來在紅磡的講座能獲此評語,深感安慰,佛教能在香港受到重視及接受,實是民眾之福。
應澳門華廈文化中心之邀,今前往澳門主持「美化人生佛學講座」。澳門位於香港西南方四十哩處,是由珠江三角洲南端的一個小半島,及附近兩個葡屬小島所組成,總面積約十五平方公里。
在西方航海運動盛行之際,葡萄牙人來到東方借居澳門,西元一五五七年因助中國平定海盜有功,所以明朝皇帝便把澳門賜給葡萄牙人為封地,此後澳門便成為葡萄牙在東方的根據地,西方的天文地理學說,和基督教也由此管道漸漸傳入中國。
從十六世紀起,澳門便由葡萄牙治理,至今已有四百多年歷史,因此澳門處處可見中葡文化混合的景象,房舍華洋並處,歐式建築有濃厚西班牙風味,不過居民仍以華人居多。澳門活動最著名的是觀光業和賭場,因而有「東方摩洛哥」之稱。
下午從香港抵澳門,一進碼頭迎面所見,都是一棟棟高樓大廈,去年我也曾來講演過,事隔一年,竟然發展如此地迅速,怪不得有「亞洲第六小龍」之譽(第五條小龍是汶萊)。
承臺灣駐澳門臺北旅遊辦事處處長王允昌、華廈文化中心負責人蔡傳興、副文化司長魏美昌、葡京潮洲酒樓總經理黃偉倍、服務部陳達人、中國美術協會會員朱鏘、澳門中山學會會長吳華、佛中珠澳書畫聯誼會副會長關權昌、《澳門文娛報》主編唐玉華、及各報記者廖燕群、陳潔珍、蔡素雄等多人陪同招呼下,用完晚餐,即轉往位於澳門羅保博士大馬路的南灣大戲院,準七時三十分,為澳門信眾進行佛學講座。
澳門環境開發進步很多,這些心外的建設大家都做得很有成效,再來就是要如何開發自我的內心世界,這也是我此次講座開示的重點。
由於講座現場是借用戲院場地,雖然不是很理想,但信眾之熱忱,不僅座無虛席,還有很多人是站著聞法,整場開示無一人輕易離席或走動,信徒的水準不亞於香港。
九時三十分,為一千六百名信眾主持一場皈依三寶典禮。
十一時,搭船回香港,雖已近子夜時分,但澳門街道上仍是燈火通明,頗似美國的拉斯維加,不禁為剛剛發心的千名信眾和聞法的信徒致敬,他們的心就像塵海中的淨蓮。
回到精舍已深夜一時,吩咐隨行者開門要輕聲,免得吵到已休息的徒眾,沒想到一進門就見到徒眾已煮好一鍋稀飯在等我,一股精神相依、苦難與共的相契感油然升起。
十二月 七日 星期三
上午十時三十分,搭機由香港回高雄。
當一個人在辦完一個活動,完成一部著作、一趟旅行、一場演講、一個學習階段,都有一陣子的輕鬆心態。剛結束香港行程,才踏進法堂辦公室,桌上待處理的信件、文稿、邀約的行程、等待請示的徒眾,已在等候著我,馬上又進入另一種工作氣氛。
改文稿是最花時間的,但也是我最有心想要帶動徒眾的工作,僅管再忙也都要撥時間給負責文稿的徒眾--
◎寫文章要如報社寫社論一樣有主筆室,大家商討後,將意見集中才下筆,故每一句話都要有看法,每一個例子都
要有說服力,能讓人家看了起共鳴,這種集思廣義的方法,不僅可以訓練大家思想,也可以從文章中達到共識。
◎收集資料是寫文章不可少的工作,文章內容不僅要與切身有關,且要有社會性、世界性、啟發性,才不會失去下
筆意義,否則空論泛談,言不及義,是引不起共鳴的。
對徒眾的請示,我分別表示--
◎人都很會保護自己,身為主管者,在領眾方面要採低姿態、降八度,為求全何妨委屈,不委屈如何求全?心地情
結要減到最低,以保持風度。
◎世間現象都與我們心識本體融匯在一起,不管是求學、求事、求法,都要將佛法利益回向給眾生。
◎學禪的人,內心要慈悲喜捨,才能進入禪海遨遊,語言文字上的空歡喜,只不過是海市蜃樓,終非究竟。
◎與人相處,如心中有任何疑嫉,即使再寬廣的世界,也放不下,何不拋卻嫉妒、泯除懷疑、不存害人之心,將胸
襟空出一片坦蕩天地,讓生命空出一世慈悲與造化,而擁有一個自在、灑脫、快樂、豁達的生活。
◎信心耕耘過的田圃,總會成長豐碩的麥穗。用耐心、恆心、毅力堅持下去的結果,必定是甜美的,每個人對自己
都要有信心。
◎有時我們刻意去追尋什麼,反而找不到。不著意計較,不患得患失,不癡心妄想,因緣成熟時,自然會水到
渠成。
◎很多人不服輸就生氣,嫉妒別人太好也生氣,一句話聽不慣又生氣,天天在瞋火中,儘管再如何修,也無法積集
功德。
◎人的生活不一定要依靠物質才有快樂,在無欲、清淨中一樣可以安身立命。
◎生活中若不知隨緣,常與人計較;做事不隨分,常常不得當;說話不隨理,便沒有原則,人家也不會信服,不懂
得隨遇而安,日子會很難過。
◎學道者,要能了知「菩薩畏因」,要經得起貪瞋癡的折磨考驗。
◎佛教中防患未然,也是進德修業的重點,防他人的惡心惡念,更要提防己身的惡意惡行,才是符合潮流的身心
環保。
◎一個人胸懷真理,才能寧靜致遠,才能超然物外,這種內在財富享受,才值得我們去追求!
十二月 八日 星期四
人在團體中,總希望能受到重視、肯定和升遷,然事實上每一個人的資質、能力、性向都可以影響其表現,所以對徒眾升遷的考核,我很用心。有一則故事--
甲、乙兩人都發願要朝普陀山、禮拜觀音菩薩,甲因家境富有,每天就忙著採買、備船、集糧;乙因家境窮困,只有草鞋一雙,水囊一個,就開始行腳上路了。三個月後,乙已朝山回來了,甲仍未成行。
又有一則︰有甲、乙兩人,到祇陀精舍向佛陀請法,天氣炎熱旱路難行,路經一條河流時,甲、乙兩人實在渴得不得了,就想喝河水止渴,可是兩個人都忘了帶濾水囊,甲怕犯戒而不敢喝(因水中有微生物),乙則不顧忌一口一口的解渴。
甲因而渴死,但因持戒功德而往生忉利天;乙雖抵祇陀精舍,但仍在苦行中修持。
這兩則故事都很精簡,但卻很值得深思,各人的價值觀或有不同,在修持上、學業上、事業上也沒有一定的模式,但卻有四點不可忽視的條件,可以促使自我成就--
1.要集眾多的福德因緣︰本身要有能力,謙卑、助人、結緣、充實自我。
2.要有無邊的慈悲方便︰舉手之勞、關心慰問、主動解決他人困難。
3.要具甚深的悲智願行︰要學習觀音慈悲、文殊智慧、地藏大願、普賢大行。
4.要發久遠的菩薩道心︰要有毅力不輕易灰心,菩提心好發,長遠心難持,我們不僅要發菩提心,更要保持恆常心。
除此之外,成就自我的做事態度,還需--
1.只問耕耘、不問收穫︰凡事只要用心努力去做,不斤斤計較得失。
2.只慰他苦、不祈我樂︰要常常慰問別人辛苦,關心別人辛勞,不要太計較自己的利益。
3.只想付出、不求回報︰做任何事都要認定目標後,就一心去做,不要凡事計較、比較。
4.只願成就、不計辛苦︰要求圓滿必須辛苦,天下沒有不勞而獲的事。
我們對於世上的知識、財富、前途、未來……,都希望有人來教導我們,提醒我們,甚至於覺悟成佛也都祈盼有人來幫忙。然世上一切事情,在「求人不如求己」下,靠自己才是究竟法門,常常觀照自我心念,淨化自我煩惱,不要太執著於事相上的言辭是非,精進於自己道業上的修持,才會有無上的體會。
每個人每天都同樣有二十四小時,有的人活得很愜意,有的人過得很苦惱,有的人過得很法喜,如何選擇生活方式,就要看是否具有智慧?
十二月 九日 星期五
由我主講的臺視「星雲說喻」(上午八時二十五分播出)、中視「星雲說」(上午十時播出)、華視「星雲法語」(下午二時播出)等節目,分別在不同的時段播出,故收看的觀眾對象,包羅社會上各階層人士。
近半年來,在機場、公共場所,或集會場合,碰到的信徒、政府官員、工商人士、青年朋友等,都會向我提到收看這些節目的心得,雖僅是短短五分鐘,但卻非常受用!其中有很多人是因看了我的電視節目,才發心皈依佛門的,可見電視媒體傳播力量之大,不容忽視。
上午九時起,就開始為華視「星雲法語」節目錄影,內容有--
領導者的層次
下主盡己之能,中主盡人之力;
上主盡人之智,高主盡眾之有。
如何行解並重
在學習中要多聽多思,在參與中要多容多受,
在處事中要多施多捨,在生活中要多節多約。
致勝之道
傑出最需要的是創意,成功最需要的是努力,
支持最需要的是群眾,合作最需要的是信任。
如何責人之過
講話要含蓄切忌太露,態度要委婉切忌太直,
處事要圓融切忌太真,做人要渾厚切忌太苛。
如何養氣
脾氣變志氣,意氣變才氣,
出氣變靈氣,生氣變爭氣。
如何帶動屬下
對己得不宣揚,對誤會不辯解,
對錯誤不埋怨,對工作不失職。
說話四不
不誇大而務真,不猜疑而存信,
不渲染而平實,不扭曲而正直。
怎樣做個現代人
讀遍天下書無書不讀,走遍天下路無路不走,
看盡天下人無人不看,經歷天下事無事不經。
自他古今
自家富貴不著心裡,人家富貴不著眼裡;
古人忠孝不離意裡,今人忠孝不離口裡。
專家的條件
政治家要有廣闊的心胸,科學家要有新知的敏銳,
藝術家要有怡情的涵養,宗教家要有堅貞的性格。
到晚上九時整,先後共錄了八十集存檔,可播放三個月。
就寢時感覺好像一連上了十堂課一樣疲累,尤其在水銀燈下照了一天,如同脫了一層皮!可以體會出演藝人員們的辛苦,在臺下的觀眾是無法體會的。
十二月 十日 星期六
今起在臺北又有一連串的行程,上午九時就從佛光山開車北上。我利用在車上時間,將一疊徒眾寫給我的信函拆封閱畢。如果說筆能傳達一個人的思想情感,徒眾的信函無疑的讓我分享到他們的修行工作,人事調適等心得,彼此間感到更貼近了。
車行至桃園時,在車上打了電話給永澄,告知中午要到桃園講堂用餐。
從桃園講堂到中正機場只需十分鐘車程,桃園講堂經常為來往佛光山的海外信眾、佛光會員、國際人士接機、送機,真正做到「來時歡迎,去時相送」及「給人歡喜,給人方便」的佛光人信條。
隨行的妙圓,今年暑假才剛從叢林學院畢業,分派到書記室來實習,第一次到桃園講堂,感到很好奇。他一樓一樓參觀後,對我說︰
「佛光山各個別分院的規畫設計皆很完備,有佛堂、會議室、教室、圖書館、齋堂、會客廳……等各種設施,對於這些硬體設備,我們都能充分地運作,利用其價值,舉辦各類不同性質的活動,真是太好了。」
當他看到桃園講堂為法會所設計的海報時,又對我說︰「他們的海報做得很好。」
我告訴他︰「光看海報是看不到佛法的,以海報吸引信徒,不如以佛法接引他們。我希望每個人都是海報,能將佛法宣揚弘傳,讓每一個人心中都有佛法之美。即使是精心構想描繪出的海報,也無法畫出佛法的真、佛法的妙,和佛法的實。」
從徒眾的臉上,我可以感覺到永澄與住眾相處和樂。所謂「家和萬事興」,佛教要興盛不衰,大眾共處是否能歡喜融和才是最重要的。如果對人、對事、對環境能夠歡喜,對自我、對事理能夠融和,那麼佛教的推動是無法想像的。
桃園至臺北只有四十公里的車程,我們卻花了一個小時才抵達,還好提早出發,否則就延誤了江碩平先生為答謝支持其競選市議員所主持的感恩茶會。一下車,就看到江先生已在門口迎接了,與會者將近一千位,各界好友齊聚一堂,好不熱鬧。內政部部長吳伯雄、國立編譯館館長趙麗雲,也都親自蒞臨茶會。
江碩平先生告訴大家︰「我雖然落選了,但是內心由衷地感謝大家對我這麼熱烈的支持與愛護,我的服務處不會拆除,仍然要繼續為大眾服務,奉獻一己之力。」
接著他邀請我上臺講幾句話。我說︰「這不是感恩茶會,而是慚愧茶會。我們很慚愧,沒有盡全力支持他,讓他當選。但是在我們這麼多人的心中,江碩平是沒有落選的,凡事不以成敗論英雄。」
吳部長當眾告訴大家︰「內政部長可以不做,而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的副會長是不能辭去的!」他的這番話引來臺下聽眾如雷掌聲。
這場茶會顯得格外溫馨感人,因為每個人都以一顆感恩的心來赴會。
晚,返抵臺北道場,回了幾通電話,花了一個多小時,接著翻閱農曆春節要在佛光山舉辦的「佛光緣--當代名家藝術義賣」的畫冊,幾次義賣下來,深感佛光山僧俗二眾都很用心地為籌募佛光大學建校基金而努力,「眾緣和合」的力量實在不可思議。
十二月 十一日 星期日
一九九二年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在洛杉磯音樂中心宣告成立以後,佛光會即在世界各地展開活動,如今中華總會一共有三百多個分會,會員人數達一百多萬。佛光會發展這麼快,主要是因為佛光會的理念、宗旨適合國際性、人間性、教育性、文化性。今天一共有三十二個分會,分別於臺北道場、永和國父紀念館舉行成立大會,我應邀主持並頒發會旗及聘書給新就任的會長們,新成立的分會及會長分別是--
四方分會會長林辰璋、匯豐分會會長呂錦美、仁愛分會會長張麗珠、士林一會會長鄒美娥、士林二會會長李碧霞、士林三會會長連圳樹、松山四會會長李世瑤、松山五會會長蕭彩雲、松山六會會長潘芳吉、大同一會會長許光琳、大同二會會長彭麗香、信義二會會長郭美智、大安一會會長李桂鵑、大安二會會長孫娟娟、大安三會會長吳蔡月、大安四會會長黃照月、萬華二會會長洪信助、忠孝二會會長黃素霞、泰山一會會長侯永成、泰山二會會長陳重達、泰山三會會長古彩雲、五股二會會長陳世美、新店二會會長周欽賢、青年四會會長張瓊文、淡水分會會長吳詹鸞、五結分會會長李建德、蘇澳分會會長陳澄貴、雙和一會會長吳美進、雙和二會會長簡陳愛珠、雙和三會會長張雪貞、雙和四會會長徐雨堅、雙和五會會長鄭陳甚。
蒞臨大會的貴賓有高等法院院長王振興夫婦、永和市長林德福先生、國大代表林長勳先生、義警大隊副大隊長胡壽強先生等多位。
在會中,大家相繼提出許多有趣的問題--
◎參加佛光會一定要出家嗎?
◎參加佛光會一定要吃素嗎?
◎參加佛光會一定要受五戒、菩薩戒嗎?
◎參加佛光會一定是有錢人嗎?
◎參加佛光會可以結婚生子嗎?
◎參加佛光會可以選舉投票嗎?
◎參加佛光會可以拜媽祖、神明嗎?
◎加入佛光會可以參訪其他道場嗎?
◎加入佛光會有什麼意義?
◎佛光會只是做善事嗎?
這些問題的探討中,相信大家對佛光會應該有更進一步的認識。
我勉勵大家要多發心,在社區盡一份心力,對會務的活動要多方推展,以期帶動社會每一階層,共同為淨化人心、福利大眾而努力。
大會後,又主持了一場皈依三寶典禮,有近千名信徒發心皈依。
晚十時左右在臺北道場,有一位信徒問我︰「大師,您喜歡喝茶嗎?我送茶葉給您。」
我回答他︰「謝謝您的好意,這世界都是我的,您還要送什麼給我呢?」
對方停了半晌,我立即告訴他︰「心意最重要,我已經感受到您的誠意了,它比送任何東西還要有價值。」
對我而言,任何有形物質都不重要,唯有真摰的心,能讓我感動良久。
十二月 十二日 星期一
臺北市政府社教工作會報,今借用臺北道場會議廳舉行,一早,與會者陸續報到。有︰臺北市政府教育局局長林昭賢,教育局副局長單小琳、羅虞村,教育局主任祕書陳達郎,市立圖書館副館長劉偉鵬,市立社會教育館館長,市立動物園園長朱錫五,市立美術館館長黃光男,市立天文臺臺長阮國全,市立兒童育樂中心主任戴國禎,市立兒童交通博物館館長趙善彬,市立教師研習中心主任鄭英敏,市立國樂團團長王正平,市立國樂團副團長郭玉茹等,近六十人出席會議。
下午一時三十分,主辦單位請我講演有關人生問題的解決之道,我本身也是從事社教義工的一員,對於這項工作我是義不容辭的,提供四點意見給大家參考︰
1.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2.豎窮三際、橫遍十方。
3.與人為善、從善如流。 4.心甘情願、皆大歡喜。
從今晚起一連三天,每晚七時三十分,將在臺北國父紀念館,以開大座講經方式宣講《阿含經》。
從下午起,臺北的天空就開始烏雲密布,細雨紛飛,直至晚上,雨水仍是下個不停,卻打不斷聞法者的虔誠。國父紀念館內座無虛席,就連場外看閉路電視的觀眾也擠得滿滿的,大家聞法的精神令我感動不已。
佛陀說法四十九年,最初在覺悟的禪定中講《華嚴經》,在這二十一日當中,佛陀見眾生根機不適合,乃降低程度,宣說淺顯易懂的《阿含經》,一共花了十二年的時間;自此以後,才又講大乘的《維摩經》、《彌陀經》等,一共講了八年;然後又講述《金剛經》、《般若經》等二十二年;最後《法華經》、《涅槃經》講了八年。
總結可以一句偈來說明--
「華嚴最初三七日,阿含十二方等八,
二十二年般若談,法華涅槃共八載。」
「阿含」有聖言、真理的意思。《阿含經》共分四類--
一、《增一阿含》︰明人天因果,即我們倡導的人間佛教。
二、《中阿含》︰明真寂深義,即人性最究竟寂滅的部分。
三、《雜阿含》︰明諸禪定,即佛的生活、各種禪定內容。
四、《長阿含》︰破諸外道,即破除外道、邪見之說。
四阿含是原始佛教的根本道理,《增一阿含》主要在講知苦,《中阿含》講斷集,《雜阿含》講證滅,《長阿含》講修道。
第一天我擇取的四則阿含經文分別是--
1.聽法的功德 2.正邪聚會之別 3.邪見的可怕 4.何謂善知識
結束後,回到臺北道場,當家依德特地下廚準備餐點,慰勞大家的辛苦。
徒眾齊聚一堂,享受宵夜的同時,也一一發言將今天聽經,最受用的一句話說出來彼此分享,如--
◎要如何聽法?
1.諦聽 2.善聽 3.全聽 4.兼聽
◎聽經聞法心中要有四種想法︰
1.病想 2.醫想 3.藥想 4.療想
◎邪人有五種︰
1.不合 2.不隨喜 3.唱反調 4.嫉妒心 5.偏激性
◎如何讓自己的信心不退轉?
1.要多看有病的人 2.要多看苦難的人
3.要多看貧窮的人 4.要多看低賤的人
◎邪見所指的是︰
1.不明因果 2.不信輪迴 3.斷滅見解
4.不知善惡 5.只重祈禱 6.怨天尤人
◎善知識應具備的條件︰
1.正知正見 2.通達經教 3.事理圓融
4.慈悲樂說 5.應機說教 6.給人信心
這些句子辭短意深,如能切實去做,大家就都受用良多了。
十二月 十三日 星期二
中午十二時,臺視節目部經理顧安生,業務部副理錢巨霖,美術組長藍榮賢,其他工作同仁林鵬飛、古興安、朱珍珍,以及皈依弟子勾峯、楊慶煌夫婦等人到臺北道場和我「素齋談禪」。
今天是佛學講座的第二天,佛光山信徒總代表陳履安夫婦也前來聞法,特在講座前致辭說道︰
「《阿含經》是一部如理思維的經典,啟發我們如何開始認識自己,如何面對不順的外境而不動搖,如何不受煩惱的影響。大師帶領我們行人間菩薩道,一個次第一個次第的提升我們。阿含即是修行的基礎,我們不僅要用耳朵聽,更要用心聽,以一份感恩的心來聽。」
在人生的過程中,我們經常會遭遇許多的問題,在《阿含經》裡都能找到答案,因此《阿含經》是人間佛教的現身說法,也是人間佛教所根據的經典。
今晚所講的五則內容分別是--
1.什麼是人的第一 2.如何對待惡人 3.布施的過失
4.五施五得 5.三惡與三善
演講結束,徒眾告訴我,講得很精采,我問他們好在哪裡?他們卻說不上來。其實,講演除了要有內容以外,還要有自己的見解、看法,要推陳出新,而非照本宣科,也不是平鋪直敘地表達出來,什麼要先講,什麼應該在結束時再提出來,都必須講求層次。為了達到這種效果,對於每一則內容,我都要一而再,再而三地在心裡不斷地醞釀思維。例如在講︰「什麼是人的第一」時,我揭櫫眾生皆有佛性,佛性即是人的第一。為了將「佛性第一」表達出來,我必須藉著其他易懂的事物,用譬喻方式讓大家了解。好比︰
花當中最美的是玫瑰,鳥當中最美的是孔雀,動物當中最忠實的是狗。
夢窗國師說︰「知足第一富,健康第一貴,善友第一親,涅槃第一樂。」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第一親、第一愛,有的人是父母第一,有的人是夫妻第一,有的人是兒女第一,有的人房子第一,有的人美麗第一,有的人汽車第一;而在佛陀心中,每個眾生都是第一,因為人人都有佛性。
在講演當中,我時常暗示當下的社會,譬如--
有人說美國的月亮最圓最美,我認為臺灣的月亮才是最美的。
有人說中國大陸的菜最香,我認為臺灣的菜最好吃。
有人說中國人情味最濃,我認為佛門中的人情味最真實。
能如此,則更能切題,引發聽眾共鳴!
「如何對待惡人」這則經文中,我詮釋的方式,是先說佛陀的法,再談寒山大師的法,最後提出我的看法︰
佛陀對待惡人的方法是「默擯,不理睬」。寒山大師對待惡人的方法是「忍他,耐他、讓他、再過幾年再看他!」我的方式是「包容諒解、角色對換、欣賞對方、感恩對方」
「布施為何會有過失?」我提出七點--
1.錯誤引導 2.邪見傳授 3.布施非財 4.過分溺愛
5.貪圖報償 6.不樂之捐 7.希望善名
布施的方法有很多種,我具體地舉出尊重他人,以言語鼓勵、禮貌微笑、傳授技能、心裡輔導……等,都是最好的布施。一些佛教徒講到布施時,大都沿襲成例運用內財布施、外財布施、三輪體空等佛學名相來說明,而我為了適應大眾的根機,煞費心機用通俗、一般性用語來解釋,期能使大家聽起來雖只是一句話,卻意義深長。
《阿含經》是原始佛教的經典,要講得有時代性、生活性、啟發性、回味性,而又不失原來的立場、精神,必須要花一番功夫用心揣摩、融會貫通才是。
我常感嘆時下一些人習以為常的一句話,就是「我不會」。其實就因為「不會」,才更應該要想辦法弄懂學會,否則抱持著得過且過,因循茍且的心理,不去研究深思,自然無法進步。希望徒眾們都能從我的講經中體悟到「思所成慧」的妙用。
十二月 十四日 星期三
早上正在看報紙時,今專程到臺北道場出席別分院住持當家會議的依嚴、依淳、永融、永恭、覺空一行人,不約而同到宗務堂向我請安。我感覺現在的徒眾做事不懂得交流,不夠大方,我行我素,不願參考別人的意見,所以沒有機會改正自己的過失,吃虧的還是自己。
在臺北講經已有三十多年歷史了,記得以前舉辦的佛學講座,無論是海報設計、入場券,負責的徒眾如永固等人都會先拿來給我過目,請示修正、改進之處。為了讓更多的信眾有機會聞法,過去拿入場券有規定,一人只能取得二張票,如果超過必須要有介紹人或者團體才可以,但現在卻都是講人情,忽略了制度的重要。
一個人的成長要多方面,如︰做人要有分寸、能知進退、懂得應對;辦活動則要有計畫、內容、水準;演講時切忌言辭生硬,舉止切勿杲板,主題不要太冷門。
十時左右,名作家劉枋來訪。為了讓書記室的人對寫作有更深一層的認識,我請劉老師和他們座談,互相交換心得意見。
今天是佛學講座的最後一天,前來聞法的貴賓有中央省黨部主席鍾榮吉,高等法院庭長林富村,國立編譯館館長趙麗雲。
晚上繼續《阿含經》選講五則--
1.人生三大病 2.身心四樂、四不樂法 3.掃地五法
4.五種希望 5.五時不應禮
◎人生有三大病,身體上的病可以找醫生治療,而心理上的三毒如何治療呢?
1.以戒治貪欲,以定對治瞋恨,以慧對治愚癡。
2.學習喜捨去除貪欲,學習溫和、忍耐息滅瞋恨之火,學習明理消除愚癡。
3.多貪之人修不淨觀,多瞋之人修慈悲觀,多癡之人修因緣觀。
◎世上有四種人
1.身樂心不樂︰吃喝、嫖賭、吸毒之人。
2.心樂身不樂:為理想奮鬥的人,身體雖然疲憊,心理卻很快樂。
3.身心俱不樂:沉溺五欲六塵之人。
4.身心俱樂:菩薩道的行者。
◎從佛法中如何得到快樂?
1.從念佛中得到法樂 2.從禪坐中得到禪悅
3.從禮佛中得到自在 4.從觀想中得到滿足
5.從讀經中得到清淨
◎女人有五欲想
1.生在豪貴之家 2.嫁給富貴之家
3.丈夫言聽計從 4.兒女圍繞身旁
5.在家掌有權力
三天的講座,在眾人的成就之下圓滿結束。會場有許多人留下幫忙收拾,一問才知道,都是我們的護法金剛。他們說︰「十年前,為了講究會場的莊嚴,光布置就耗費三十萬,從此以後,為了節省這筆錢,大家發心一切都自己來,每一個人都很歡喜做這項工作。」
這幾年來,他們從不邀功,也沒有一句怨言,默默地付出自己的力量,這就是布施最大的功德。
十二月 十五日 星期四
中醫協會理事長暨國際佛光會的檀講師--胡秀卿女士,以及慈惠、慈容等人和我談及他們這些年來,在各地演講開示策畫活動的心得。
胡秀卿醫師首先發言,她回憶說︰
「每一次,當我得知要擔任司儀的時候,我都把它視為一種神聖的使命,絲毫不敢掉以輕心,戰戰兢兢地去完成這項任務。之前,我必須花很久的時間,拉嗓子、練喉嚨,不斷地反復練習,不知練了多少次,仍舊不滿意,我告訴自己一定要練到最好的音色。雖然站在臺上的時間短,話又不多,然而這是師父給我的機會,我務必要將最優美的音聲呈現給大家。
佛教已經遠播世界各大洲,講經說法在國外也很盛行,但是像師父這麼殊勝的佛學講座是罕見的,舞臺造型、燈光音效、臺語翻譯、維那唱腔、觀眾反應具稱一流,現代而不失傳統,莊嚴又不失活潑,這麼完美的組合,我只是一根小螺絲釘,將整個組合串連在一起而已。
在所有的辭句裡,我自覺『星雲大師』這四個字講得最好,每次說到這四個字的時候,剎那間,我總會有異於平日的聲音出現,我知道這是一份恭敬心加上勤練,所展現出來的成績。」
慈惠法師也頻頻讚歎胡秀卿女士。她說︰
「胡醫師有今天的成就,都是『用心、用力之勤』最好的見證。每回我在會場看見她,她口中就一直喃喃不停練習,專心一致在醞釀、揣摩,調整她的音韻。『星雲大師』四個字,從她口中流露出來,的確很美,這四個字就是她的招牌。」
接著慈惠法師也說出他當翻譯的一些感想︰
「記得第一次,師父要我翻譯,他事先都不說,也不給稿子,臨時才通知,告訴我這是一種考驗,要我爭氣。心裡的緊張是無法言喻的,唯一可行的方法就是去禮佛,觀想、祈禱佛菩薩加持我。想想師父的辯才、說話的技巧、內容的生動,我應該要完整地將它表達出來,讓人生起信心,讓大家歡喜,將自己最美好的供養給眾生。
如果我做不好,別人不會指責我,但是這關係著師父的講演,我豈能粗心大意呢?」
慈惠法師每次幫我翻譯,都不需要記錄,也不用稿子,卻能將我的意思發揮的淋漓盡致,真是不容易。
慈容也述說這些年來辦活動的感受,他說︰
「每一次為了會場的布置,都很傷腦筋,連走路、吃飯也滿腦子想著要如何突破、變花樣。後來經過師父指點,才恍然大悟,好的就是好的,根本不需要再變化,那就是我們的商標,師父明智的抉擇,使我做起事來更能得心應手。」
每一個活動最重要的就是策畫,策畫上如果出了問題,全部的計畫都要被推翻,重新再來,所以它是重頭戲。慈容辦活動最成功,他的毅力、耐心,很值得大家學習,他常常飯未吃,就親自到會場裡指揮,換成別人一定會不耐煩、發脾氣。我從未聽過他埋怨,只見他鍥而不捨、規畫整個活動的進行。
辦活動,必須花錢,但金錢不是萬能的,也不是解決問題的唯一途徑,我們做事不要用金錢去堆砌,而應用智慧去莊嚴。在工作進行中,大家應該要有團體的共識,彼此之間互相配合。前後上下注重溝通協調,將每一個環節扣緊,才能使活動圓滿完成。
我常常見徒眾很忙,事情做了,卻漏洞百出,無法如意,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一份用心,又不願意請教有經驗的人,怕別人責怪,不接受批評。
晚上七時,在臺北醫學院講「佛教對生命的看法」,結束以後,就急著趕到普門寺對參加佛七的信眾開示,還好永均的駕駛技術一流,準時到達普門寺。
如需引用文章,請註明出處。 本網站由 佛光山資訊中心 協助製作Copyright © 著作權 佛光山 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