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ndred Sayings 4 - Half and Half 《往事百語4-一半一半》
Everything is Mine, Everything is Not Mine 什麼都是我的,什麼都不是我的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什麼都是我的,什麼都不是我的我的一生都是在苦難中成長,在我呱呱墜地時,一九二七年,北伐革命的戰爭已經進行得如火如荼,在漫天烽火中,一家人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幾乎在內戰中結束小命;十歲那年,中日戰爭的爆發,我們又開始四處逃亡。十二歲出家後,我到各個名藍古剎參學,跑遍京滬一帶的叢林。二十三歲時,國共相抗,神州板蕩,我從棲霞來到宜興,又從宜興到南京,輾轉播遷臺灣,此後,再度過一段浪跡天涯的日子。長途跋涉,經常移徙的體驗,使我在弱冠之齡就感悟到:「世間上什麼都是我的,什麼也都不是我的!」所以後來我無論走到那裡,都能隨遇而安,隨喜而作,因為普天之下,只要你容他,他就是你的;你不容他,他當然就不是你的。
不經意回首,輕舟已過萬重山。我從臺灣北部走到臺灣南部,一路行來竟是麗日風雨兼而有之,對於宇宙萬象的體驗,我依然覺得:「如果用入世的眼光來看,什麼都是我的,其實什麼都不是我的;如果用出世的態度來看,什麼都不是我的,其實什麼都是我的。」太執著於擁有的人生固然辛苦,太放棄、太空無的人生也未免過於晦澀,最好是能將兩者調和,以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業,以享用而不佔有的觀點來奉獻社會,才能為自己、為大眾鋪設一條康莊的人生大道。
因此,當有青年向我乞求剃度出家時,我總是先問對方:「佛光山是誰的?」如果他毫不猶豫地回答:「師父!如果我在佛光山出家,佛光山當然是我的!」這句話就算通過我初步的考核了。因為唯有覺得常住是我們自己的,每個人才肯奉獻身心,安住求道,寺務才能日益興隆;唯有覺得師兄弟是自己的,才肯包容他們的缺點,成就他們的長處,大家才能和樂相處。
每次我在佛光山巡視散步,當我駐足在西來泉畔,聆聽淙淙溪聲,彷彿看到早年洪水爆發時,師徒們合力以身擋水的壯觀場面;走到大雄寶殿前的成佛大道上,又好像見到當年大家在烈日雨水下,拿著鐵尺,就著未乾的水泥地刻畫紋路的辛苦情景。
三十年來,因為我們將佛光山看成是自己的,所以才能眾志成城,將蓁莽未啟的荒山開闢成莊嚴殊勝的淨土。唯有覺得一切都是我的,才能產生源源不絕的動力。希望我的徒眾都能時時把「佛光山是誰的」當作話頭,努力參究。
佛光山既然是我的,當然也屬於大眾每一個「我」的,因此從開山以來,所有設施都是隨順信徒所需而興建,一切重大計畫都是經過大家開會來決定,乃至典章制度裡的每一則條文,也莫不是在公開的場合中通過公布。一九八五年,我依章程退位,將住持之職交由第二代接棒,許多信徒前來哭跪請留,都無法挽回我堅決的意向。經云:「依法不依人。」大家是否都能在平等的「法」中,看到佛教的本質與未來?
是的,佛教主張「法不孤起」,所以既不執著一法一人,也不捨棄一法一人,正因為佛教的本質如此,因此才能結合眾緣,不斷突破,創造遠大的未來。我雖然已經退位,不是住持,但我還是徒眾口中的師父,還是佛光山的一分子,因為師父是永遠不會退位的。所以當常住需要我時,我還是義不容辭的提出建言;當弟子請求我時,我也願意為大眾排難解紛。
對於佛教事業,我也是本著這種不執不捨的精神,戮力以赴。出家數十年來,從撰寫文章到辦小型報紙,從建設道場到創興學校,從街頭巷尾佈教到國家殿堂講經,從數十人小型的座談會到幾萬人大規模的活動......,凡是有益於振興佛教的工作,無論是不是我來主辦,只要有人邀請,我一定樂意前往,共襄盛舉。
不管那一家佛學院找我教書,我都覺得學生是自己的,所以傾囊相授,毫不私藏;當他寺邀請我主持僧伽講習會時,我也未曾將學員看成是外人,所以一律有教無類,行無量法施。隨從的弟子說:「師父竟然把全部的祕笈交給別人了!」記得《六祖壇經》中,曾記載一位同參道友質問惠能大師:「上座還有密意否?」惠能大師回答說:「密意盡在汝邊。」對方聞言大悟,慚愧作禮而去。所謂「事無不可對人言」,真理遍滿法界虛空,毫無密意可言,只看我們肯不肯留心觀察罷了。
從大陸到臺灣,我每到一地,都把一切看成是自己的,那裡可以學習,我就前往那裡請益求教,那裡需要幫忙,我也盡心盡力地為其服務,所以叢林四十八單職事,我樣樣知道。在參禪念佛方面,我也曾有萬物俱泯的境界;對於宗下、教下、律下的義理儀規,我固然了然於心;對於各個教派道場的歷史淵源,我也是如數家珍。但是所有這些都不是我個人的,所以只要有機會,我也很樂意與大家分享。
至於友寺的制度,我向來採取尊重原則,然而一旦求教於我,我一定幫忙解決,因此朝元寺興建朝山會館時,我親赴指導規畫;靈巖山寺打水陸,我也派弟子前往參加;其他如東淨寺、雙林寺的法會活動,我都督促徒眾熱心支持。弟子偶爾向我訴苦,自己道場的活動都已經忙不過來了,還要插手管別人的事。我最不高興聽到這些話,於是反聲相詰:「什麼是別人的事?」
佛陀等視一切眾生如佛子羅睺羅,我們以佛陀為本師,自應追隨效法。近百年來,佛教之所以衰敗,不就是因為派系之間妄自分別,貽誤後人嗎?實際上,我們生活在這個世間上,拈起一毛,萬法皆隨之而生,所以,自他不二,人我一如,別人的事其實就是自己的事,如果我們能常作如是想,又那裡會有忙閒、好惡的分別呢?萬法一如,眾緣一體,這是佛陀的本懷啊!
出家以來,曾經遇過一些人前來問難,他們指著儒家所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等文字,駁斥出家披剃之非,顯然是以辭害義,不明就裡所造成的偏差意識。記得一九六二年,蘭陽救濟院因經費不足,即將關門,我當時雖然自己也是捉襟見肘,但基於一份惻隱之心,伸出援手,應允接管,這一來不知解決了多少無依老人的食宿問題。我深深感到:假如把天下的老人都看成父母,未嘗不好。是自己的父母,未必像自己的父母;不是自己的父母,有時比自己的父母更好。所以是自己的,有時不是自己的;不是自己的,有時反倒是自己的。
早年,一些人經常將一些路上拾來,不知姓名住址的小孩送來佛光山,我蓋了一座育幼院收容他們,後來在報戶口的時候,戶政機關不肯接受,我見主管院務的職事深怕繼承財產問題會為日後惹來麻煩,一副左右為難的樣子,所以又自願將他們歸在我的戶籍下,跟著我的俗姓「李」來取名字,並且送他們上學讀書,使得他們不致流落街頭,如今都一一長大成人,服務社會。
我覺得如果大家都能將天下的父母視為自己的父母,將天下的子女視為自己的子女,什麼人都可成為我們的親人;如果沒有愛心,親人也會形同陌路。所以世間上的人可以是我們的,也可以不是我們的。我有千人以上的出家弟子,個個都比一般人家的兒女更好。我在榮民總醫院開刀,作心血管繞道手術,真是有幾百人排班侍候。我沒有兒女,但像有更多的兒女。所以我很確定什麼是我的,什麼不是我的。其實只要心能包容,一切眾生都是我們的,一切法界都是我們的。
我們以為身體是我們的,其實身體是四大五蘊積聚的;我們以為財富是我們的,其實財富是五家共有的;我們以為兒女是我們的,其實兒子是媳婦的,女兒是女婿的;我買的土地供他人建房屋,我建的房子供他人住,甚至於歷經千生萬死建立的江山朝代也都可以更換。看得破的人,什麼都是我的;看不破的人,什麼都不是我的。我一向提倡「以無為有」,我擁有「空」,看起來什麼都沒有,其實空即是色,色即是空,虛空中不是一切萬象俱全嗎?
一九四九年,我從大陸到臺灣來,連衣履都不全,看起來什麼都沒有,到今天我感到世界都是我的。有人說可惜我出家了,不然就像王永慶一樣。其實王永慶被譽為經營之神,在財富上如何能跟他相比?但可以說他擁有實質財富,如六輕、南亞、臺塑等,而我所擁有者,則是無形無相的三千大千世界。
披剃五十年來,我對母親的孝心恆久不變,對其他親友也總是量力接濟,只是我有自己的原則與方法。有的徒眾看我對於苦難者的求助慷慨解囊,對於親人的需索反而思前顧後,心中百思不解,於是前來問我,言語中帶有不平之慨。我回答他們:「因為我不認為親人是我的,更不覺得苦難者不是我的。」
當我們行走街頭,目睹貧富貴賤、少壯老弱,和我們擦身而過;當我們踏青野外,但見走獸爬蟲、飛鳶游魚,與我們相視對看,焉知何者不是自己過去世裡的父母親眷?究竟誰是我的?誰又不是我的呢?所以,該給的,我萬金不惜;不該花的,我一毛不拔。唯有等視一切眾生,拔苦與樂,才是真正的回報深恩,因此我發願生生世世來此人間,學佛行道,度脫有情。
曾經有人和我說:「為什麼對那麼頑劣的徒弟,還要煞費心機?」我想,就是因為他冥頑不靈,我才要多花心思,將他導向正道。子女再不好,幾曾看過為人父母者嫌惡捨棄呢?樹上的葉子掉落下來,因為不是「我的」,所以一點也不感到疼惜;身上的皮肉受傷化膿,因為是「我的」,所以每天用心敷藥包紮。如果我們能將眾生視為自己的眼耳鼻舌、手腳四肢,就會珍惜每一個因緣,心甘情願地為對方付出一切。
前些日子,一名信徒恭敬地捧著一個破舊的紅包袋給我,靦腆地說道:「它已經在我口袋裡放了三年,每次您都來去匆匆,沒法子送給您,今天總算讓我遇到了。」對於信徒的厚愛,我真是感激不盡,但是我的確打從心裡將信徒看成是整個佛教的,從未視為個人所有,因此每次主持皈依典禮完畢,我總是趕快離開,恐怕沿途受人跪拜;每回大座講經下臺,我也是瀟灑而去,不帶走一個掌聲。但是只要大家有困難找我,我一定為他們解決。
經云:「所有眾生,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而實無有一眾生得滅度者。」又說:「眾生眾生者,即非眾生,是名眾生。」惟有保持一顆無所得心度眾利生,我們才算是真正擁有了一切的眾生。
所謂「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我雖然「出家」,但並沒有「出國」,因此我從不放棄國民應盡的義務,政府舉行選舉的時候,我去投票;中央邀請我在全國大會上出席說話的時候,我挺身建言;甚至我作不請之友,為紓解兩岸緊張關係而穿針引線,為拓展國民外交而周遊海外。但是我不逢迎達官顯要,也不攀緣權親貴戚,因為國家社稷是我的,所以我必須盡忠職守,而功名富貴是過眼雲煙,並不是我的,何必汲汲追求。
一九四九年,我來到臺灣以後,本省人一直喊我是「大陸來的和尚」;一九八九年,我首次返回一別四十載的家鄉,行至大陸各地,大家卻都說我是「臺灣來的和尚」,一時之間,我突然對於自己應該隸屬那裡,感到模糊起來。後來我走訪各國弘法,才發覺自己每到一地,都將當地視為是我的家鄉,所以我睡得安穩,吃得自在。
白人的胡睛碧眼,固然清新大方,黑人的黝膚捲髮,看起來也美麗高貴,歐洲的古堡令人發思古幽情,非洲的森林也頗具原始風味。只要我有一顆汎愛大眾的慈悲心,又何必自我設限,將自己侷促於某一個國度裡呢?於是我立意要做一個「地球人」,把自己奉獻給全世界的眾生。因此,我在海外各國建設數十家道場,成立世界性的「國際佛光會」,希望凡是與我一樣有國際觀的同好,都一起來擁抱地球,為世界的和平安樂攜手合作。
我們的心胸有多寬廣,就能包容多少事物,所以身體固然是我的,國土、眾生、地球也都是我的,甚至只要我們具足慈心悲願,立意直下承擔,整個宇宙都是我的,然而一但放下萬緣,就是自己身上的一毫一髮,乃至坐擁三千大千世界恆沙七寶,也都不是我的。所以應該有無量喜捨,普施回向的度量。
過去秦人遺失一把寶劍,不但不懊惱,反而說道:「天下人失之,天下人得之。」這麼一轉念,不但寶劍沒有失去,而且還擁有了全天下,何其樂哉!失去與擁有,包容與喜捨,其實是一體的兩面,惟有將兩面結合起來,我們才是真正地提起了全部。所以我們在世間上生活,若能同時具備「什麼都是我的」胸懷,與「什麼都不是我的」雅量,才能如行雲一般舒卷自在,像流水一樣任運而行。
(佛光廿九年/一九九五年八月)
如需引用文章,請註明出處。 本網站由 佛光山資訊中心 協助製作Copyright © 著作權 佛光山 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