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ddhism Series 2 - Canonical Texts 《佛教叢書2-經典》
Wisdom of the Buddha Sutra 解深密經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經典之部 ■解深密經《解深密經》,略稱《深密經》。五卷。唐代玄奘大師譯。師洛州緱氏縣(河南偃師)人,俗姓陳,名褘。精通經、律、論三藏,世稱唐三藏。是我國傑出的譯經家,法相宗的創始人。貞觀三年(629,一作貞觀元年),孤身涉險,歷盡艱難,到印度求法,遊學十七年,行程五萬里。貞觀十九年還抵長安,請回佛經梵文原典五二○夾六五七部。譯出經論七十五部一三三五卷。
本經屬中期大乘經典,是唯識宗(法相宗)的根本經典,以解釋佛陀自內證的甚深秘密妙義,名為《解深密經》。其內容分為八品,即:序品、勝義諦相品、心意識相品、一切法相品、無自性相品、分別瑜伽品、地波羅蜜多品、如來成所作事品所詮通境、行、果,如第二品至第五品明境深密,第六品至第七品明行深密,第八品明果深密,所以境行果是全經的大綱。茲述各品要義如下:
一、序品
此品敘述佛陀於十八圓滿受用土,現出二十一種功德成就受用身時,無量大聲聞眾與大菩薩眾集會的情景。
十八圓滿受用土,是說諸佛所住的淨土具備有十八種圓滿的殊勝功德。即:
1.顯色圓滿:住最勝光曜七寶莊嚴,放大光明,普照一切無邊世界。
2.形色圓滿:無量方所妙飾間列。
3.分量圓滿:周圓無際,其量難測。
4.方所圓滿:超過三界所行之處。
5.因圓滿:勝出世間善根所起。
6.果圓滿:最極自在淨識為相。
7.主圓滿:如來所都。
8.輔翼圓滿:諸大菩薩眾所雲集。
9.眷屬圓滿:洛伽人非人等常所翼從。
10.住持圓滿:廣大法味喜樂所持。
11.事業圓滿:現作眾生一切義利。
12.攝益圓滿:滅諸煩惱災橫纏垢。
13.無畏圓滿:遠離眾魔。
14.住處圓滿:過諸莊嚴,如來莊嚴之所依處。
15.路圓滿:大念慧行以為遊路。
16.乘圓滿:大正妙觀以為所乘。
17.門圓滿:大空無相、無願、解脫為所入門。
18.依持圓滿:無量功德眾所莊嚴大寶花王眾所建立大宮殿中。
二十一種功德是顯佛陀正報的法身功德。即:
1.所知一向無障轉功德:不二現行。
2.有無無二相真如最勝清淨能入功德:趣無相法。
3.無功用佛事不休息住功德:住於佛住。
4.法身中所依意樂作業無差別功德:逮得一切佛平等性。
5.修一切障對治功德:到無障處。
6.降伏外道功德:不可轉法。
7.生在世間不為世法所礙功德:所行無礙。
8.安立正法功德:其所安立不可思議。
9.授記功德:遊於三世平等法性。
10.一切世界示現受用變化身功德:其身流布一切世界。
11.斷疑功德:於一切法智無疑滯。
12.令入種種行功德:於一切行成就大覺。
13.當來法生妙智功德:於諸法智無有疑惑。
14.如其勝解示現功德:凡所現身不可分別。
15.無量所依調伏有情加行功德:一切菩薩正所求智。
16.平等法身波羅蜜多成滿功德:得佛無二住勝彼岸。
17.隨其勝解示現差別佛土功德:不相間雜如來解脫妙智究竟。
18.三種佛身方處無分限功德:證無中邊佛地平等。
19.窮生死際常現利益安樂一切有情功德:極於法界。
20.無盡功德:盡虛空性。
21.究竟功德:窮未來際。
二、勝義諦相品
此品透過如理請問菩薩、善清淨慧菩薩、法涌菩薩及長老善現與佛陀的問答,說明勝義諦真如是離名言的有無二相,超越尋思所行,遠離諸法的一異相,而遍於一切一味相。
三、心意識相品
此品敘說阿陀那識、阿賴耶識、一切種子心識與心的名相,並闡明其與六識之俱轉。
四、一切法相品
此品敘說遍計所執相、依他起相、圓成實相等三種法相。
1.遍計所執相:謂一切法假名安立,自性差別,乃至為令隨起言說。
2.依他起相:謂一切法緣生自性,則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謂無明緣行,乃至招集純大苦蘊。
3.圓成實相:謂一切法平等真如。
五、無自性相品
此品說相無性、生無性、勝義無性等三種無自性,明三性三無性相依的妙理,顯空有融和的大義,會一乘五姓(性)兩門,判三時教的隱密顯了、了義不了義。
(一)三時教(三時法輪)
第一時:在婆羅▓痆斯仙人墮處,施鹿林中,惟為發趣聲聞乘者,以四諦相轉正法輪。而於彼時所轉法輪有上有容,是未了義,是諸諍論安足處所。
第二時:惟為發趣修行大乘者,依一切諸法皆無自性,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以隱密相轉正法輪。彼時所轉法輪,亦是有上有所容受,猶未了義,是諸諍論安足處所。
第三時:普為發趣一切乘者,依一切諸法皆無自性,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無自性性,以顯了相轉正法輪。此時所轉法輪無上無容,是真了義,非諸諍論安足處所。
(二)三種無自性性
1.相無自性性:謂諸法遍計所執相。此由假名安立為相,非由自相安立為相,是故說名相無自性性。
2.生無自性性:謂諸法依他起相。此由依他緣力故有,非自然有,是故說名生無自性性。
3.勝義無自性性:謂諸法由生無自性性故,說名無自性性,即緣生法,亦名勝義無自性性。復有諸法圓成實相,亦名勝義無自性性。
(三)五姓
五姓也就是五種種性,即:無性有情、聲聞種性、獨覺種性、菩薩種性、不定種性。
六、分別瑜伽品
此品詳說止觀行,闡明識之所緣僅是唯識之所現。這是本經的方法論。
(一)廣辨止觀相,共有十八門:
1.分別止觀依住門:說明菩薩於大乘法中修習止觀應依法假安立的十二部經及住於無上大菩提願中。
2.止觀所緣差別門:說明止觀所緣的四種境事,即有分別影像所緣境事、無分別影像所緣境事、事邊際所緣境事、所作成辦所緣境事。
3.分別能求止觀門:說明如何修得止觀。
4.隨順止觀作意門:說明順止的作意與順觀的作意。
5.止觀二道同異門:說明止觀二道的同異。
6.分別止觀唯識門:或作分別心境一異門。說明心境是一是異。
7.修習止觀單複門:說明止觀一向所修及止觀如何和合俱轉。
8.止觀種數差別門:說明止觀的種別。
9.依不依法止觀門:說明依法止觀、不依法止觀、緣總法止觀、緣別法止觀。
10.尋伺等差別門:說明有尋有伺、無尋唯伺、無尋無伺等三地的差別。
11.止舉捨相差別門:說明修習止觀過程中的三種不同相狀,即止相、舉相、捨相。
12.知法知義差別門:說明如何知法知義。
13.止觀能攝諸定門:說明無量聲聞、菩薩、如來所修的無量勝三摩地,都是止觀所攝。
14.止觀因果作業門:說明修習止觀的因、果及業用。
15.止觀治障差別門:說明五繫、五蓋能障止觀門、分別五種散動法、止觀所治十一障。
16.止觀能證菩提門:說明如何依止觀的勤修加行而證無上正等菩提大果。
17.引發廣大威德門:說明善知六處能引發菩薩所有廣大威德。
18.於無餘依滅受門:說明於無餘依涅槃界中無餘永滅的諸受。
(二)結歎勸學
1.讚歎當機者慈氏菩薩的請問有益。
2.顯示三世諸佛同說此義。
3.結勸修學。
七、地波羅蜜多品
此品具說菩薩十地,乃至佛地,及菩薩所應學事,所謂十波羅蜜多行,併明其所對治愚癡粗重,所經三大不可數劫。其要義如下:
1.說明諸地名義差別:極喜地、離垢地、發光地、燄慧地、極難勝地、現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雲地、佛地。
2.說明諸地中有二十二種愚痴、十一種粗重為所對治。
3.說明諸地是以八種殊勝而安立,並分別諸地的勝劣。
4.說明菩薩受生所以勝過有情受生的四種因緣。
5.說明諸菩薩能行三大願──廣大願、妙願、勝願的四種因緣。
6.說明菩薩所學六事──六度,與菩薩所行──三學的相攝法,及修習成就六度的五種相。
7.說明六度的助伴四度,即方便、願、力、智等四種。
8.說明六波羅蜜多各有三種品類差別。
9.說明波羅蜜多得名的五種因緣。
10.說明一切波羅蜜多的七種清淨相。
11.說明波羅蜜多五種行相的各各業用。
12.說明一切波羅蜜多的勝妙威德之力。
13.說明一切波羅蜜多的因、果、義利。
14.說明般若波羅蜜多能取諸法無自性性。
15.說明波羅蜜多、近波羅蜜多、大波羅蜜多的意義。
16.說明三種隨眠及由斷幾種粗重,顯示彼諸隨眠離粗重義,並粗重斷時。
17.說明諸菩薩的惑相、過失與功德。
18.說明一乘法。
八、如來成所作事品
此品說明如來法身相及其化身事業。並別釋三藏差別。
本經的特色有下列六種:
1.本經是佛陀的他受用身盧舍那佛於十八圓滿華藏世界為彌勒、文殊等暢演法義,不同於其他經典所述佛陀於穢土中的說法。因此,本經的結尾並沒有像其他經典有「大眾作禮而去」等語。
2.本經在六識之外,立阿賴耶識或阿陀那識,其性質,如經說:「阿陀那識甚深細,一切種子如瀑流,我於凡愚不開演,恐彼分別執為我。」
3.本經為確立阿賴耶識說,而有三相三無性說的生起。
4.本經為判釋思想之始,即判佛為聲聞乘說四諦法,為菩薩說諸法無自性,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是未了義;由三性三無相說,為一切乘者說一切法無自性,清淨涅槃,是真正了義之說。
5.本經沒有流通分。經末雖然有依教奉行之說,但這是散見於諸品中的流通,並不能算是全經的流通。
6.本經雖然是經的形式,但基於抉擇諸法性相的必要,因此偏重於論議性質的問答型態,也就是對大乘經的義理凡屬深奧隱秘的,都加以解釋決定,所以可稱之為「經中之論」。
本經也是瑜伽行派的根本經典之一,除序品外,其餘七品均為《瑜伽師地論》卷七十五至七十八所引收,此外《攝大乘論》、《成唯識論》亦引用之,對後世的影響甚大。
又據圓測法師撰《解深密經疏》卷一載,此經有二種:一是廣本,有十萬頌;二是略本,有千五百頌。此略經梵本唯一,隨譯者的不同,而有四種。因此,我國流通的幾種譯本,是依略本所翻譯,廣本並未傳至我國。
我國四種譯本是:
1.《相續解脫經》一卷,或兩卷,劉宋元嘉年中,中印度僧求那跋陀羅(功德賢)在潤州江寧縣東安寺譯出。於一卷內有二題目,一名《相續解脫地波羅蜜了義經》一卷,一名《相續解脫如來所作隨順了義經》,雖無品目,如其次第,相當於唐譯本《解深密經》的最後二品。
2.《深密解脫經》,五卷十一品,後魏延昌二年,北印度僧菩提留支(道希)在洛陽嵩山少林寺譯出。
3.《解節經》,一卷四品,陳朝保定年中,西印度優禪那國三藏法師拘那羅陀(真諦)譯。
4.《解深密經》,五卷八品,大唐貞觀二十一年,三藏法師玄奘在西京弘福寺譯出。
上述四譯中,後魏、唐二本是為全譯。其中尤以玄奘本最為完善,今收錄於《高麗藏》第十冊、《磧砂藏》第十冊、《龍藏》第三十七冊、《卍正藏》第十八冊、《大正藏》第十六冊。
本經的註疏較著名的有真諦撰《解節經疏》、圓測撰《解深密經疏》十卷(卷十今佚)、令因撰《解深密經疏》十一卷、元曉撰《解深密經疏》三卷,然現今僅存有圓測疏九卷,收錄於《卍續藏經》第三十四、三十五冊。
研究本經,除四種不同譯本及圓測疏可作比較參考外,無著的《攝大乘論》、世親的《攝論釋》、《佛性論》、天親的《十地論》、親光的《佛地經論》等,都是重要的參考資料。
...................................................................................
一、試述本經主旨。
二、試述修習止觀的因果及業用。
三、試述波羅蜜多的因、果、義利。
四、試述三種無自性性對於諸乘解脫行者的重要。
五、為什麼要建立三種無自性性?如何建立?
...................................................................................
如需引用文章,請註明出處。 本網站由 佛光山資訊中心 協助製作Copyright © 著作權 佛光山 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