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ddhism Series 4 - Disciples 《佛教叢書4-弟子》
1. China - Three Stages Teaching Venerable Xinxing 壹、中國 ■三階教主信行法師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壹、中國 ■三階教主信行法師「修道立行,宜以濟度為先;獨善其身,非所聞也。」信行秉此入世度人的精神,創立「三階教」。
三階教為中國佛教史上非常特殊的一個教派,信行法師有鑑於隋代已進入末法時期,故主張必須修行「普法」,始易有成。他根據時、處、機(人)三項,將佛教分成三階,以現在為末法、穢土、破戒之世,故倡導實行普法。因此,三階教又稱普法宗。此外,信行以慈悲救世的大乘菩薩情懷,設置十六種「無盡藏行」的制度,濟貧撫孤,為後世佛教財政組織及慈善事業樹立典範。
捨戒利他 無盡藏行
信行法師(西元五四○-五九四),魏郡(河南安陽)人,俗姓王,十七歲出家,於相州(今安陽)法藏寺受戒,博覽諸經論,注重行持。信行對經典所說之法,有獨到的見解,以為佛教須因應時宜實行濟度,不應空講理論。為便於實踐菩薩行,信行捨棄比丘二百五十戒,自稱「一乘菩薩」,居大僧下,在沙彌上。
信行極力宣揚大乘利他精神,親執各種勞役,供養悲敬二田。他反對偶像崇拜而僅禮拜佛塔;他仿效《法華經》的常不輕菩薩,道路遇人,無論男女皆禮拜之,名為「普敬」。因其行持嚴峻,躍出時流,因此遠近僧俗俱來請益,門徒漸增。
隋文帝開皇三年(西元五八三),信行在相州光嚴寺發願為皇帝、諸師、父母乃至一切眾生,施捨身命財物,建立禮佛、轉經、眾僧、眾生、離惡、頭陀、飲食、食器、衣服、房舍、床坐、燈燭、鐘唄、香、柴炭、洗浴等十六種「無盡藏行」,勸化信徒布施錢糧,由寺院庫藏統籌運用,供作修繕寺塔經藏或救濟、借貸貧苦百姓之用。無盡藏為一種普利大眾的財政組織,亦為根據布施波羅蜜所衍伸的福田思想。不久,一般寺院紛紛仿效,成立寺庫,藉以成為寺院經濟主要財源,當時第一名剎化度寺即因信徒爭相布施,而成為天下聞名的佛教財務中心。
對根起行 修行普法
開皇三至七年間,乃信行建立三階教法思想的重要時期。開皇九年,信行奉詔入長安,僕射高熲迎住真寂寺(化度寺)。隨後,信行在長安更開創光明、慈門、慧日、弘善等諸寺,以宣揚三階教法,廣受僧俗皈依禮敬。同時信行又撰述《對根起行三階集錄》、《三階佛法》等三十五部四十四卷著作,詳盡詮述其教義。
三階學說主要以「對根起行」為基本立場。他認為眾生的根性隨時代而有所不同,因此化度眾生時,必須應其根性教以適當修行法門。三階名稱係依時、處、機(人)三項而建立。第一階為佛滅後五百年的正法時期,「處」為佛國淨土,而「機」唯有諸佛菩薩,所修持者為大乘一乘佛法;第二階為次五百年的像法時期,「處」為五濁諸惡世界,「機」為凡聖混雜,此時流行大小乘(三乘)佛法;第三階為佛滅千年以後的末法時期,「處」為五濁諸惡世界,「機」為眾生皆邪解邪行。
第一階正法時期,戒見(行為和認識)俱不破;第二階像法時期,破戒不破見,凡聖二者均具足正見;然而至第三階末法時期,則戒見俱破,劣時劣處,又為偏見(執著有、空)或邪見所支配。對於執著偏見者,若授以第一、二階「別法」,則雖信此一佛一經,卻將謗言他佛他經,而當時已進入第三階末法時期,所以信行提倡「普真普正宗」,普遍皈依一切佛、一切法、一切僧;斷一切惡、修一切善,才能「真善普法」,獲得解脫。所以信行稱第一、二階為「別佛別法」,稱第三階末法為「普佛普法」,略稱「普法」。此外,普法又稱「生盲眾生佛法」,主要不在詳究經論奧義,只著重信仰,並對一切聖凡眾生俱加禮敬。《三階集錄》云:「闢如生盲不分眾色,普法亦爾,於一佛乘及三乘法,不論是非,普能信故。」
三階佛法的三項主要內容為普敬、認惡與空觀。「普敬」係指先禮敬眾生本體(如來藏),從而普敬一切具有如來藏的眾生;「認惡」則指體認第三階時代眾生的顛倒錯謬;「空觀」則指體認所學一切解行畢竟空寂。修習普法的正面效用,可以斷除貪、瞋、痴三毒,從而斷除一切邪行。信行認為普法的優點,為其他法門所不及,且主張身處末法時代,唯有三階佛法始能滿足時代要求,所以盛倡此道。由於信行人格高潔,所倡教義簡明,所以信徒雲集。
教難頻傳 典籍湮滅
信行晚年罹病,勉力至佛堂作別像觀,而後氣息逐漸衰微,乃請佛像入房觀念。開皇十四年元月四日,信行於真寂寺捨壽,壽五十五。七日後,弟子淨名、僧邕等三百餘人,收其舍利,起塔於至相寺側,由河東裴玄證為其撰寫塔銘,稱之為「三階宗之祖」。往後三階教徒無論僧俗,百年後皆葬於信行墓塔左右。其後又增建信行塔院,稱為「百塔寺」。
信行著作收於費長房所編《歷代三寶紀》卷十二,分別有《對根起行法集錄》三十二卷、《三階位別集錄》三卷等,計三十五部四十四卷。開皇二十年,三階宗被視為異端,遭敕禁行,然其徒眾不絕。武則天證聖二年(西元六九六),敕禁乞食、長齋、持戒、坐禪以外之行法;玄宗開元十三年(西元七二五)再敕令三階教徒拆毀各寺所設三階院的隔障,令眾僧雜居,禁止三階教徒別居一處;唐德宗貞元十六年(西元八○○)四月,將此宗典籍入藏,不久,又從大藏經中剔除,至宋代已湮滅不聞。
經歷多次的教難,致使典籍保存不易,後世學者對於三階教的內容,只能從窺基大師《淨土要訣》及懷感《釋淨土群疑論》等書中零星的記載,略見其教理大綱而已。近代日本佛教學者矢吹慶輝自敦煌古寫經中,發現有關三階教的幾種寫本,從而進行研究,並參照日本古代所傳三階典籍加以校訂發表,因此現存有《三階佛法》、《對根起行》、《大乘無盡藏法》、《七階佛名經》等殘卷,而其中以《三階佛法》為三階教之根本典籍。
信行門下凡三百餘人,其傳記事跡見於僧傳及碑銘者有本濟、淨名、僧邕、裴玄證、惠了、僧海、道安等。其中孝慈自幼即從信行修學三階佛法;此外,著有《十種不敢斟量論》的本濟和雲門寺的禪僧僧邕,皆因受信行實踐社會善行感召,而中途拜入門下為僧;又據傳裴玄證曾經出家,後還俗並筆錄信行著述;而頗得隋文帝信任的高熲,亦歸投信行教下,為信行得力外護之一。信行故世後,僧俗門徒依然傳教不輟,遂使三階佛法得以在隋唐年間維持數百年。
信行不隱居深山,不修小乘獨善之行,惟具有崇高的宗教精神與弘法熱忱,積極於京師置寺五所,接引僧俗,並設置十六種無盡藏行利世濟物,創立三階教法,度化末法眾生。信行身先表率,廣修苦行,不同於以研究佛教義理為主的學派,因此,雖然教義簡單,終能使「三階教」盛行於一時。
書籍目錄
目錄
壹、中國
■印手菩薩道安大師
■淨土宗祖廬山慧遠
■譯經聖手鳩摩羅什
■中國首位比丘尼淨檢法師
■解空第一僧肇大師
■空有相融道生大師
■復興北魏佛教的曇曜法師
■佛教藝文家僧祐律師
■皇帝菩薩梁武帝
■天台宗初祖智顗大師
■三階教主信行法師
■復興三論宗吉藏大師
■東土律祖道宣律師
■留學聖僧玄奘大師
■光明和尚善導大師
■百部論師慈恩窺基
■曹溪六祖惠能大師
■開拓華嚴判教法藏大師
■天文科學家一行禪師
■日本律宗始祖鑑真大師
■創立清規的百丈懷海禪師
■闡揚華嚴澄觀國師
■河東大士裴休宰相
■會通三教宗密禪師
■禪淨雙修永明延壽禪師
■斷臂刻藏法珍比丘尼
■雲棲菩薩蓮池大師
■三教一家紫柏大師
■重振曹溪憨山大師
■蓮宗九祖智旭大師
■中興近代佛教的楊仁山
■五宗並嗣虛雲和尚
■創辦華嚴大學的月霞法師
■淨土再來人印光大師
■點燃晚清法燈的譚嗣同
■國學大師章太炎
■性相圓融歐陽竟無
■佛學思想家梁啟超
■天台教育家倓虛法師
■持律弘教的慈舟律師
■中興律宗的弘一大師
■宣揚戒殺護生的呂碧城
■民初佛教領袖太虛大師
■弘揚淨土的李炳南
■護國衛教戴季陶
■佛教史學者湯用彤
■弘傳東密的持松法師
■開創台灣佛教的慈航法師
■近代佛學巨擘呂澂
■菩薩畫家豐子愷
■推動僧伽教育的大醒法師
■漢傳藏學家法尊法師
■講學東亞的法舫法師
■現代佛學泰斗印順導師
■台灣詩僧斌宗法師
■一代優婆夷孫張清揚女士
貳、印度
■智慧第一舍利弗尊者
■頭陀第一大迦葉尊者
■多聞第一阿難尊者
■檀那第一須達長者
■第一比丘尼大愛道
■善說一乘法的勝鬘夫人
■大乘居士菩薩維摩詰
■轉輪聖王阿育王
■護法帝王迦膩色迦王
■文藝詩人馬鳴菩薩
■八宗共祖龍樹菩薩
■智勇雙全提婆菩薩
■開創法相宗的無著與世親
參、西藏
■弘傳藏教第一人文成公主
■西藏密教始祖蓮華生大士
■難忍能忍的密勒日巴尊者
■藏密奠基者大寶法王八思巴
■藏教改革者宗喀巴大師
■彌陀化身四世班禪
■轉世法王達賴十四世
肆、日本
■日本佛教之父聖德太子
■開創真言的空海大師
■傳燈大法師最澄上人
■日本淨土元祖法然上人
■日本臨濟宗開祖榮西禪師
■淨土真宗開祖親鸞上人
■日本曹洞初祖道元禪師
■法華經行者日蓮上人
■日本黃檗宗開祖隱元禪師
■印度哲學開拓者高楠順次郎
■世界禪學家鈴木大拙
伍、韓國
■海東孔子僧統慈藏律師
■西明大師圓測法師
■普濟庶民元曉大師
■海東華嚴初祖義湘大師
■華嚴學者均如大師
■融會禪教義天國師
■韓國曹溪宗中興之祖普照國師
陸、泰國
■人間比丘占達沙羅法師
柒、錫蘭
■中興錫蘭佛教的達摩波羅
■智勇雙全的蘇達摩加利尼師
捌、歐美
■英國佛教瑰寶賴斯‧戴維茲
■俄國佛學家徹爾巴斯基
■德國首位比丘三界智長老
如需引用文章,請註明出處。 本網站由 佛光山資訊中心 協助製作Copyright © 著作權 佛光山 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