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ossary and Vocabulary for Buddhism Series 5 - Buddhist History 《佛教叢書5-教史》, Section 3 Worldwide - Chapter 4: A Brief History of Buddhism in Europe and the Americas 第三篇 世界篇 第四章 歐美佛教簡史
Corpus Vocabulary Analysis
Contents
Frequencies of Lexical Words
| Rank | Frequency | Chinese | Pinyin | English | Example Usage |
|---|---|---|---|---|---|
| 1 | 218 | 佛教 | fójiào | Buddhism | 歐美佛教簡史 |
| 2 | 218 | 佛教 | fó jiào | the Buddha teachings | 歐美佛教簡史 |
| 3 | 204 | 在 | zài | in; at | 希臘人在古印度西北部長期建有國家 |
| 4 | 204 | 在 | zài | to exist; to be living | 希臘人在古印度西北部長期建有國家 |
| 5 | 204 | 在 | zài | to consist of | 希臘人在古印度西北部長期建有國家 |
| 6 | 204 | 在 | zài | to be at a post | 希臘人在古印度西北部長期建有國家 |
| 7 | 204 | 在 | zài | in; bhū | 希臘人在古印度西北部長期建有國家 |
| 8 | 112 | 一 | yī | one | 與那先比丘一場論戰之後 |
| 9 | 112 | 一 | yī | Kangxi radical 1 | 與那先比丘一場論戰之後 |
| 10 | 112 | 一 | yī | pure; concentrated | 與那先比丘一場論戰之後 |
| 11 | 112 | 一 | yī | first | 與那先比丘一場論戰之後 |
| 12 | 112 | 一 | yī | the same | 與那先比丘一場論戰之後 |
| 13 | 112 | 一 | yī | sole; single | 與那先比丘一場論戰之後 |
| 14 | 112 | 一 | yī | a very small amount | 與那先比丘一場論戰之後 |
| 15 | 112 | 一 | yī | Yi | 與那先比丘一場論戰之後 |
| 16 | 112 | 一 | yī | other | 與那先比丘一場論戰之後 |
| 17 | 112 | 一 | yī | to unify | 與那先比丘一場論戰之後 |
| 18 | 112 | 一 | yī | accidentally; coincidentally | 與那先比丘一場論戰之後 |
| 19 | 112 | 一 | yī | abruptly; suddenly | 與那先比丘一場論戰之後 |
| 20 | 112 | 一 | yī | one; eka | 與那先比丘一場論戰之後 |
| 21 | 93 | 八 | bā | eight | 一八六七年 |
| 22 | 93 | 八 | bā | Kangxi radical 12 | 一八六七年 |
| 23 | 93 | 八 | bā | eighth | 一八六七年 |
| 24 | 93 | 八 | bā | all around; all sides | 一八六七年 |
| 25 | 93 | 八 | bā | eight; aṣṭa | 一八六七年 |
| 26 | 76 | 為 | wéi | to act as; to serve | 後來在歐洲各國廣為流傳 |
| 27 | 76 | 為 | wéi | to change into; to become | 後來在歐洲各國廣為流傳 |
| 28 | 76 | 為 | wéi | to be; is | 後來在歐洲各國廣為流傳 |
| 29 | 76 | 為 | wéi | to do | 後來在歐洲各國廣為流傳 |
| 30 | 76 | 為 | wèi | to support; to help | 後來在歐洲各國廣為流傳 |
| 31 | 76 | 為 | wéi | to govern | 後來在歐洲各國廣為流傳 |
| 32 | 75 | 及 | jí | to reach | 遙及巴爾幹半島 |
| 33 | 75 | 及 | jí | to attain | 遙及巴爾幹半島 |
| 34 | 75 | 及 | jí | to understand | 遙及巴爾幹半島 |
| 35 | 75 | 及 | jí | able to be compared to; to catch up with | 遙及巴爾幹半島 |
| 36 | 75 | 及 | jí | to be involved with; to associate with | 遙及巴爾幹半島 |
| 37 | 75 | 及 | jí | passing of a feudal title from elder to younger brother | 遙及巴爾幹半島 |
| 38 | 75 | 及 | jí | and; ca; api | 遙及巴爾幹半島 |
| 39 | 74 | 年 | nián | year | 宋大明二年 |
| 40 | 74 | 年 | nián | New Year festival | 宋大明二年 |
| 41 | 74 | 年 | nián | age | 宋大明二年 |
| 42 | 74 | 年 | nián | life span; life expectancy | 宋大明二年 |
| 43 | 74 | 年 | nián | an era; a period | 宋大明二年 |
| 44 | 74 | 年 | nián | a date | 宋大明二年 |
| 45 | 74 | 年 | nián | time; years | 宋大明二年 |
| 46 | 74 | 年 | nián | harvest | 宋大明二年 |
| 47 | 74 | 年 | nián | annual; every year | 宋大明二年 |
| 48 | 74 | 年 | nián | year; varṣa | 宋大明二年 |
| 49 | 73 | 於 | yú | to go; to | 可溯於西元前三世紀 |
| 50 | 73 | 於 | yú | to rely on; to depend on | 可溯於西元前三世紀 |
| 51 | 73 | 於 | yú | Yu | 可溯於西元前三世紀 |
| 52 | 73 | 於 | wū | a crow | 可溯於西元前三世紀 |
| 53 | 59 | 他 | tā | other; another; some other | 他的遊記中也提到佛教沙門 |
| 54 | 59 | 他 | tā | other | 他的遊記中也提到佛教沙門 |
| 55 | 59 | 他 | tā | tha | 他的遊記中也提到佛教沙門 |
| 56 | 59 | 他 | tā | ṭha | 他的遊記中也提到佛教沙門 |
| 57 | 59 | 他 | tā | other; anya | 他的遊記中也提到佛教沙門 |
| 58 | 56 | 與 | yǔ | to give | 與那先比丘一場論戰之後 |
| 59 | 56 | 與 | yǔ | to accompany | 與那先比丘一場論戰之後 |
| 60 | 56 | 與 | yù | to particate in | 與那先比丘一場論戰之後 |
| 61 | 56 | 與 | yù | of the same kind | 與那先比丘一場論戰之後 |
| 62 | 56 | 與 | yù | to help | 與那先比丘一場論戰之後 |
| 63 | 56 | 與 | yǔ | for | 與那先比丘一場論戰之後 |
| 64 | 55 | 等 | děng | et cetera; and so on | 埃及等地 |
| 65 | 55 | 等 | děng | to wait | 埃及等地 |
| 66 | 55 | 等 | děng | to be equal | 埃及等地 |
| 67 | 55 | 等 | děng | degree; level | 埃及等地 |
| 68 | 55 | 等 | děng | to compare | 埃及等地 |
| 69 | 52 | 成立 | chénglì | to establish; to set up | 成立 |
| 70 | 52 | 成立 | chénglì | to succeed | 成立 |
| 71 | 52 | 成立 | chénglì | to establish an idea as correct | 成立 |
| 72 | 52 | 成立 | chénglì | to grow up to be self-supporting | 成立 |
| 73 | 52 | 也 | yě | ya | 他的遊記中也提到佛教沙門 |
| 74 | 50 | 美國 | měiguó | United States | 鈴木大拙在美國各地努力講學 |
| 75 | 42 | 並 | bìng | to combine; to amalgamate | 佛法和耶穌的教義之間並無衝突 |
| 76 | 42 | 並 | bìng | to combine | 佛法和耶穌的教義之間並無衝突 |
| 77 | 42 | 並 | bìng | to resemble; to be like | 佛法和耶穌的教義之間並無衝突 |
| 78 | 42 | 並 | bìng | to stand side-by-side | 佛法和耶穌的教義之間並無衝突 |
| 79 | 42 | 並 | bīng | Taiyuan | 佛法和耶穌的教義之間並無衝突 |
| 80 | 42 | 並 | bìng | equally; both; together | 佛法和耶穌的教義之間並無衝突 |
| 81 | 42 | 一九 | yījiǔ | Amitābha | 一九 |
| 82 | 41 | 佛學 | fóxué | academic study of Buddhism; Buddhist philosophy | 也只有少部份學者在學術上從事佛學的研究 |
| 83 | 41 | 佛學 | Fóxué | Buddhology | 也只有少部份學者在學術上從事佛學的研究 |
| 84 | 41 | 佛學 | fóxué | study from the Buddha | 也只有少部份學者在學術上從事佛學的研究 |
| 85 | 40 | 人 | rén | person; people; a human being | 希臘人在古印度西北部長期建有國家 |
| 86 | 40 | 人 | rén | Kangxi radical 9 | 希臘人在古印度西北部長期建有國家 |
| 87 | 40 | 人 | rén | a kind of person | 希臘人在古印度西北部長期建有國家 |
| 88 | 40 | 人 | rén | everybody | 希臘人在古印度西北部長期建有國家 |
| 89 | 40 | 人 | rén | adult | 希臘人在古印度西北部長期建有國家 |
| 90 | 40 | 人 | rén | somebody; others | 希臘人在古印度西北部長期建有國家 |
| 91 | 40 | 人 | rén | an upright person | 希臘人在古印度西北部長期建有國家 |
| 92 | 40 | 人 | rén | person; manuṣya; puruṣa; pudgala | 希臘人在古印度西北部長期建有國家 |
| 93 | 40 | 德國 | déguó | Germany | 是德國第一位佛教出家人 |
| 94 | 38 | 以 | yǐ | to use; to grasp | 紛紛以其船堅炮利的威勢 |
| 95 | 38 | 以 | yǐ | to rely on | 紛紛以其船堅炮利的威勢 |
| 96 | 38 | 以 | yǐ | to regard | 紛紛以其船堅炮利的威勢 |
| 97 | 38 | 以 | yǐ | to be able to | 紛紛以其船堅炮利的威勢 |
| 98 | 38 | 以 | yǐ | to order; to command | 紛紛以其船堅炮利的威勢 |
| 99 | 38 | 以 | yǐ | used after a verb | 紛紛以其船堅炮利的威勢 |
| 100 | 38 | 以 | yǐ | a reason; a cause | 紛紛以其船堅炮利的威勢 |
| 101 | 38 | 以 | yǐ | Israel | 紛紛以其船堅炮利的威勢 |
| 102 | 38 | 以 | yǐ | Yi | 紛紛以其船堅炮利的威勢 |
| 103 | 38 | 以 | yǐ | use; yogena | 紛紛以其船堅炮利的威勢 |
| 104 | 38 | 協會 | xiéhuì | an association; a society | 巴利聖典協會 |
| 105 | 38 | 協會 | xiéhuì | to meet | 巴利聖典協會 |
| 106 | 38 | 研究 | yánjiū | to research | 西方各國開始研究東方人的文化思想 |
| 107 | 38 | 研究 | yánjiū | to consider | 西方各國開始研究東方人的文化思想 |
| 108 | 37 | 中 | zhōng | middle | 他的遊記中也提到佛教沙門 |
| 109 | 37 | 中 | zhōng | medium; medium sized | 他的遊記中也提到佛教沙門 |
| 110 | 37 | 中 | zhōng | China | 他的遊記中也提到佛教沙門 |
| 111 | 37 | 中 | zhòng | to hit the mark | 他的遊記中也提到佛教沙門 |
| 112 | 37 | 中 | zhōng | midday | 他的遊記中也提到佛教沙門 |
| 113 | 37 | 中 | zhōng | inside | 他的遊記中也提到佛教沙門 |
| 114 | 37 | 中 | zhōng | during | 他的遊記中也提到佛教沙門 |
| 115 | 37 | 中 | zhōng | Zhong | 他的遊記中也提到佛教沙門 |
| 116 | 37 | 中 | zhōng | intermediary | 他的遊記中也提到佛教沙門 |
| 117 | 37 | 中 | zhōng | half | 他的遊記中也提到佛教沙門 |
| 118 | 37 | 中 | zhòng | to reach; to attain | 他的遊記中也提到佛教沙門 |
| 119 | 37 | 中 | zhòng | to suffer; to infect | 他的遊記中也提到佛教沙門 |
| 120 | 37 | 中 | zhòng | to obtain | 他的遊記中也提到佛教沙門 |
| 121 | 37 | 中 | zhòng | to pass an exam | 他的遊記中也提到佛教沙門 |
| 122 | 37 | 中 | zhōng | middle | 他的遊記中也提到佛教沙門 |
| 123 | 36 | 六 | liù | six | 一八六七年 |
| 124 | 36 | 六 | liù | sixth | 一八六七年 |
| 125 | 36 | 六 | liù | a note on the Gongche scale | 一八六七年 |
| 126 | 36 | 六 | liù | six; ṣaṭ | 一八六七年 |
| 127 | 35 | 會 | huì | can; be able to | 國際佛教會 |
| 128 | 35 | 會 | huì | able to | 國際佛教會 |
| 129 | 35 | 會 | huì | a meeting; a conference; an assembly | 國際佛教會 |
| 130 | 35 | 會 | kuài | to balance an account | 國際佛教會 |
| 131 | 35 | 會 | huì | to assemble | 國際佛教會 |
| 132 | 35 | 會 | huì | to meet | 國際佛教會 |
| 133 | 35 | 會 | huì | a temple fair | 國際佛教會 |
| 134 | 35 | 會 | huì | a religious assembly | 國際佛教會 |
| 135 | 35 | 會 | huì | an association; a society | 國際佛教會 |
| 136 | 35 | 會 | huì | a national or provincial capital | 國際佛教會 |
| 137 | 35 | 會 | huì | an opportunity | 國際佛教會 |
| 138 | 35 | 會 | huì | to understand | 國際佛教會 |
| 139 | 35 | 會 | huì | to be familiar with; to know | 國際佛教會 |
| 140 | 35 | 會 | huì | to be possible; to be likely | 國際佛教會 |
| 141 | 35 | 會 | huì | to be good at | 國際佛教會 |
| 142 | 35 | 會 | huì | a moment | 國際佛教會 |
| 143 | 35 | 會 | huì | to happen to | 國際佛教會 |
| 144 | 35 | 會 | huì | to pay | 國際佛教會 |
| 145 | 35 | 會 | huì | a meeting place | 國際佛教會 |
| 146 | 35 | 會 | kuài | the seam of a cap | 國際佛教會 |
| 147 | 35 | 會 | huì | in accordance with | 國際佛教會 |
| 148 | 35 | 會 | huì | imperial civil service examination | 國際佛教會 |
| 149 | 35 | 會 | huì | to have sexual intercourse | 國際佛教會 |
| 150 | 35 | 會 | huì | Hui | 國際佛教會 |
| 151 | 35 | 會 | huì | combining; samsarga | 國際佛教會 |
| 152 | 34 | 弘法 | hóngfǎ | Dharma Propagation | 敘述佛陀一生弘法的經過 |
| 153 | 34 | 弘法 | hóngfǎ | to propagate Buddhist teachings; to promote the Dharma | 敘述佛陀一生弘法的經過 |
| 154 | 34 | 將 | jiàng | a general; a high ranking officer | 他在晚年將王位讓給兒子後 |
| 155 | 34 | 將 | jiāng | to progress; to transmit; to convey; to send | 他在晚年將王位讓給兒子後 |
| 156 | 34 | 將 | jiàng | to command; to lead | 他在晚年將王位讓給兒子後 |
| 157 | 34 | 將 | qiāng | to request | 他在晚年將王位讓給兒子後 |
| 158 | 34 | 將 | jiāng | to bring; to take; to use; to hold | 他在晚年將王位讓給兒子後 |
| 159 | 34 | 將 | jiāng | to support; to wait upon; to take care of | 他在晚年將王位讓給兒子後 |
| 160 | 34 | 將 | jiāng | to checkmate | 他在晚年將王位讓給兒子後 |
| 161 | 34 | 將 | jiāng | to goad; to incite; to provoke | 他在晚年將王位讓給兒子後 |
| 162 | 34 | 將 | jiāng | to do; to handle | 他在晚年將王位讓給兒子後 |
| 163 | 34 | 將 | jiàng | backbone | 他在晚年將王位讓給兒子後 |
| 164 | 34 | 將 | jiàng | king | 他在晚年將王位讓給兒子後 |
| 165 | 34 | 將 | jiāng | to rest | 他在晚年將王位讓給兒子後 |
| 166 | 34 | 將 | jiàng | a senior member of an organization | 他在晚年將王位讓給兒子後 |
| 167 | 34 | 將 | jiāng | large; great | 他在晚年將王位讓給兒子後 |
| 168 | 33 | 之 | zhī | to go | 亞洲之光 |
| 169 | 33 | 之 | zhī | to arrive; to go | 亞洲之光 |
| 170 | 33 | 之 | zhī | is | 亞洲之光 |
| 171 | 33 | 之 | zhī | to use | 亞洲之光 |
| 172 | 33 | 之 | zhī | Zhi | 亞洲之光 |
| 173 | 30 | 英國 | Yīngguó | England | 八年返回英國傳教 |
| 174 | 29 | 來 | lái | to come | 轉變而來 |
| 175 | 29 | 來 | lái | please | 轉變而來 |
| 176 | 29 | 來 | lái | used to substitute for another verb | 轉變而來 |
| 177 | 29 | 來 | lái | used between two word groups to express purpose and effect | 轉變而來 |
| 178 | 29 | 來 | lái | wheat | 轉變而來 |
| 179 | 29 | 來 | lái | next; future | 轉變而來 |
| 180 | 29 | 來 | lái | a simple complement of direction | 轉變而來 |
| 181 | 29 | 來 | lái | to occur; to arise | 轉變而來 |
| 182 | 29 | 來 | lái | to earn | 轉變而來 |
| 183 | 29 | 來 | lái | to come; āgata | 轉變而來 |
| 184 | 29 | 喇嘛 | lǎma | lama | 喇嘛紛紛出走 |
| 185 | 28 | 七 | qī | seven | 一八六七年 |
| 186 | 28 | 七 | qī | a genre of poetry | 一八六七年 |
| 187 | 28 | 七 | qī | seventh day memorial ceremony | 一八六七年 |
| 188 | 28 | 七 | qī | seven; sapta | 一八六七年 |
| 189 | 28 | 第一 | dì yī | first | 為歐洲第一位佛教僧侶 |
| 190 | 28 | 第一 | dì yī | foremost; first | 為歐洲第一位佛教僧侶 |
| 191 | 28 | 第一 | dì yī | first; prathama | 為歐洲第一位佛教僧侶 |
| 192 | 28 | 第一 | dì yī | foremost; parama | 為歐洲第一位佛教僧侶 |
| 193 | 28 | 三 | sān | three | 三年 |
| 194 | 28 | 三 | sān | third | 三年 |
| 195 | 28 | 三 | sān | more than two | 三年 |
| 196 | 28 | 三 | sān | very few | 三年 |
| 197 | 28 | 三 | sān | San | 三年 |
| 198 | 28 | 三 | sān | three; tri | 三年 |
| 199 | 28 | 三 | sān | sa | 三年 |
| 200 | 27 | 法國 | Fǎguó | France | 法國著名佛教學者布諾夫 |
| 201 | 27 | 寺 | sì | Buddhist temple; monastery; mosque | 而且一直留心在歐洲建寺的機緣 |
| 202 | 27 | 寺 | sì | a government office | 而且一直留心在歐洲建寺的機緣 |
| 203 | 27 | 寺 | sì | a eunuch | 而且一直留心在歐洲建寺的機緣 |
| 204 | 27 | 寺 | sì | Buddhist temple; vihāra | 而且一直留心在歐洲建寺的機緣 |
| 205 | 27 | 到 | dào | to arrive | 那時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曾派遣大批佈教師到印度境外弘傳佛法 |
| 206 | 27 | 到 | dào | to go | 那時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曾派遣大批佈教師到印度境外弘傳佛法 |
| 207 | 27 | 到 | dào | careful | 那時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曾派遣大批佈教師到印度境外弘傳佛法 |
| 208 | 27 | 到 | dào | Dao | 那時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曾派遣大批佈教師到印度境外弘傳佛法 |
| 209 | 27 | 到 | dào | approach; upagati | 那時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曾派遣大批佈教師到印度境外弘傳佛法 |
| 210 | 26 | 中心 | zhōngxīn | center | 在世界各地成立禪坐中心及餐館 |
| 211 | 25 | 倫敦 | Lúndūn | London | 他與多人在倫敦發起成立 |
| 212 | 24 | 後 | hòu | after; later | 他在晚年將王位讓給兒子後 |
| 213 | 24 | 後 | hòu | empress; queen | 他在晚年將王位讓給兒子後 |
| 214 | 24 | 後 | hòu | sovereign | 他在晚年將王位讓給兒子後 |
| 215 | 24 | 後 | hòu | the god of the earth | 他在晚年將王位讓給兒子後 |
| 216 | 24 | 後 | hòu | late; later | 他在晚年將王位讓給兒子後 |
| 217 | 24 | 後 | hòu | offspring; descendents | 他在晚年將王位讓給兒子後 |
| 218 | 24 | 後 | hòu | to fall behind; to lag | 他在晚年將王位讓給兒子後 |
| 219 | 24 | 後 | hòu | behind; back | 他在晚年將王位讓給兒子後 |
| 220 | 24 | 後 | hòu | mother of the designated heir; mother of the crown prince | 他在晚年將王位讓給兒子後 |
| 221 | 24 | 後 | hòu | Hou | 他在晚年將王位讓給兒子後 |
| 222 | 24 | 後 | hòu | after; behind | 他在晚年將王位讓給兒子後 |
| 223 | 24 | 後 | hòu | following | 他在晚年將王位讓給兒子後 |
| 224 | 24 | 後 | hòu | to be delayed | 他在晚年將王位讓給兒子後 |
| 225 | 24 | 後 | hòu | to abandon; to discard | 他在晚年將王位讓給兒子後 |
| 226 | 24 | 後 | hòu | feudal lords | 他在晚年將王位讓給兒子後 |
| 227 | 24 | 後 | hòu | Hou | 他在晚年將王位讓給兒子後 |
| 228 | 24 | 後 | hòu | woman of high rank; female deity; mahiṣī | 他在晚年將王位讓給兒子後 |
| 229 | 24 | 後 | hòu | rear; paścāt | 他在晚年將王位讓給兒子後 |
| 230 | 24 | 佛法 | fófǎ | Dharma; Dhamma; Buddha-Dhárma; Buddhist doctrine | 那時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曾派遣大批佈教師到印度境外弘傳佛法 |
| 231 | 24 | 佛法 | fófǎ | the power of the Buddha | 那時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曾派遣大批佈教師到印度境外弘傳佛法 |
| 232 | 24 | 佛法 | fófǎ | Buddha's Teaching | 那時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曾派遣大批佈教師到印度境外弘傳佛法 |
| 233 | 24 | 佛法 | fófǎ | Dharma; Buddha-Dhárma | 那時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曾派遣大批佈教師到印度境外弘傳佛法 |
| 234 | 24 | 法師 | fǎshī | Dharma Master; Venerable; a Buddhist monk or nun | 派遣法師輪流駐英弘法 |
| 235 | 24 | 法師 | fǎshī | a Taoist priest | 派遣法師輪流駐英弘法 |
| 236 | 24 | 法師 | fǎshī | Venerable | 派遣法師輪流駐英弘法 |
| 237 | 24 | 法師 | fǎshī | Dharma Teacher | 派遣法師輪流駐英弘法 |
| 238 | 24 | 法師 | fǎshī | Dharma master | 派遣法師輪流駐英弘法 |
| 239 | 23 | 九 | jiǔ | nine | 四五九 |
| 240 | 23 | 九 | jiǔ | many | 四五九 |
| 241 | 23 | 九 | jiǔ | nine; nava | 四五九 |
| 242 | 23 | 五 | wǔ | five | 四五九 |
| 243 | 23 | 五 | wǔ | fifth musical note | 四五九 |
| 244 | 23 | 五 | wǔ | Wu | 四五九 |
| 245 | 23 | 五 | wǔ | the five elements | 四五九 |
| 246 | 23 | 五 | wǔ | five; pañca | 四五九 |
| 247 | 23 | 之後 | zhīhòu | after; following; later | 與那先比丘一場論戰之後 |
| 248 | 22 | 許多 | xǔduō | very many; a lot | 等許多古書記載 |
| 249 | 22 | 夫 | fū | a man; a male adult | 女士繼承夫志 |
| 250 | 22 | 夫 | fū | husband | 女士繼承夫志 |
| 251 | 22 | 夫 | fū | a person | 女士繼承夫志 |
| 252 | 22 | 夫 | fū | someone who does manual work | 女士繼承夫志 |
| 253 | 22 | 夫 | fū | a hired worker | 女士繼承夫志 |
| 254 | 22 | 時 | shí | time; a point or period of time | 在剛開始時 |
| 255 | 22 | 時 | shí | a season; a quarter of a year | 在剛開始時 |
| 256 | 22 | 時 | shí | one of the 12 two-hour periods of the day | 在剛開始時 |
| 257 | 22 | 時 | shí | fashionable | 在剛開始時 |
| 258 | 22 | 時 | shí | fate; destiny; luck | 在剛開始時 |
| 259 | 22 | 時 | shí | occasion; opportunity; chance | 在剛開始時 |
| 260 | 22 | 時 | shí | tense | 在剛開始時 |
| 261 | 22 | 時 | shí | particular; special | 在剛開始時 |
| 262 | 22 | 時 | shí | to plant; to cultivate | 在剛開始時 |
| 263 | 22 | 時 | shí | an era; a dynasty | 在剛開始時 |
| 264 | 22 | 時 | shí | time [abstract] | 在剛開始時 |
| 265 | 22 | 時 | shí | seasonal | 在剛開始時 |
| 266 | 22 | 時 | shí | to wait upon | 在剛開始時 |
| 267 | 22 | 時 | shí | hour | 在剛開始時 |
| 268 | 22 | 時 | shí | appropriate; proper; timely | 在剛開始時 |
| 269 | 22 | 時 | shí | Shi | 在剛開始時 |
| 270 | 22 | 時 | shí | a present; currentlt | 在剛開始時 |
| 271 | 22 | 時 | shí | time; kāla | 在剛開始時 |
| 272 | 22 | 時 | shí | at that time; samaya | 在剛開始時 |
| 273 | 22 | 四 | sì | four | 四五九 |
| 274 | 22 | 四 | sì | note a musical scale | 四五九 |
| 275 | 22 | 四 | sì | fourth | 四五九 |
| 276 | 22 | 四 | sì | Si | 四五九 |
| 277 | 22 | 四 | sì | four; catur | 四五九 |
| 278 | 22 | 歐洲 | ōuzhōu | Europe | 後來在歐洲各國廣為流傳 |
| 279 | 22 | 西方 | xīfāng | the West | 西方對佛教最早的瞭解 |
| 280 | 22 | 西方 | xīfāng | west side | 西方對佛教最早的瞭解 |
| 281 | 22 | 西方 | xīfāng | the Western [Pureland] | 西方對佛教最早的瞭解 |
| 282 | 22 | 西方 | xīfāng | Xifang | 西方對佛教最早的瞭解 |
| 283 | 22 | 西方 | xīfāng | West | 西方對佛教最早的瞭解 |
| 284 | 21 | 曾 | zēng | great-grand | 那時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曾派遣大批佈教師到印度境外弘傳佛法 |
| 285 | 21 | 曾 | zēng | Zeng | 那時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曾派遣大批佈教師到印度境外弘傳佛法 |
| 286 | 21 | 曾 | céng | layered; tiered; storied | 那時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曾派遣大批佈教師到印度境外弘傳佛法 |
| 287 | 21 | 曾 | zēng | to add to; to increase | 那時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曾派遣大批佈教師到印度境外弘傳佛法 |
| 288 | 21 | 曾 | céng | deep | 那時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曾派遣大批佈教師到印度境外弘傳佛法 |
| 289 | 21 | 被 | bèi | a quilt | 被譽為當代佛學大師 |
| 290 | 21 | 被 | bèi | to cover | 被譽為當代佛學大師 |
| 291 | 21 | 被 | bèi | a cape | 被譽為當代佛學大師 |
| 292 | 21 | 被 | bèi | to put over the top of | 被譽為當代佛學大師 |
| 293 | 21 | 被 | bèi | to reach | 被譽為當代佛學大師 |
| 294 | 21 | 被 | bèi | to encounter; to be subject to; to incur | 被譽為當代佛學大師 |
| 295 | 21 | 被 | bèi | Bei | 被譽為當代佛學大師 |
| 296 | 21 | 被 | pī | to drape over | 被譽為當代佛學大師 |
| 297 | 21 | 被 | pī | to scatter | 被譽為當代佛學大師 |
| 298 | 21 | 西藏 | Xīzàng | Tibet | 中共進入西藏 |
| 299 | 21 | 和 | hé | to join together; together with; to accompany | 佛法和耶穌的教義之間並無衝突 |
| 300 | 21 | 和 | hé | peace; harmony | 佛法和耶穌的教義之間並無衝突 |
| 301 | 21 | 和 | hé | He | 佛法和耶穌的教義之間並無衝突 |
| 302 | 21 | 和 | hé | harmonious [sound] | 佛法和耶穌的教義之間並無衝突 |
| 303 | 21 | 和 | hé | gentle; amiable; acquiescent | 佛法和耶穌的教義之間並無衝突 |
| 304 | 21 | 和 | hé | warm | 佛法和耶穌的教義之間並無衝突 |
| 305 | 21 | 和 | hé | to harmonize; to make peace | 佛法和耶穌的教義之間並無衝突 |
| 306 | 21 | 和 | hé | a transaction | 佛法和耶穌的教義之間並無衝突 |
| 307 | 21 | 和 | hé | a bell on a chariot | 佛法和耶穌的教義之間並無衝突 |
| 308 | 21 | 和 | hé | a musical instrument | 佛法和耶穌的教義之間並無衝突 |
| 309 | 21 | 和 | hé | a military gate | 佛法和耶穌的教義之間並無衝突 |
| 310 | 21 | 和 | hé | a coffin headboard | 佛法和耶穌的教義之間並無衝突 |
| 311 | 21 | 和 | hé | a skilled worker | 佛法和耶穌的教義之間並無衝突 |
| 312 | 21 | 和 | hé | compatible | 佛法和耶穌的教義之間並無衝突 |
| 313 | 21 | 和 | hé | calm; peaceful | 佛法和耶穌的教義之間並無衝突 |
| 314 | 21 | 和 | hè | to sing in accompaniment | 佛法和耶穌的教義之間並無衝突 |
| 315 | 21 | 和 | hè | to write a matching poem | 佛法和耶穌的教義之間並無衝突 |
| 316 | 21 | 和 | hé | harmony; gentleness | 佛法和耶穌的教義之間並無衝突 |
| 317 | 21 | 和 | hé | venerable | 佛法和耶穌的教義之間並無衝突 |
| 318 | 21 | 二 | èr | two | 宋大明二年 |
| 319 | 21 | 二 | èr | Kangxi radical 7 | 宋大明二年 |
| 320 | 21 | 二 | èr | second | 宋大明二年 |
| 321 | 21 | 二 | èr | twice; double; di- | 宋大明二年 |
| 322 | 21 | 二 | èr | more than one kind | 宋大明二年 |
| 323 | 21 | 二 | èr | two; dvā; dvi | 宋大明二年 |
| 324 | 21 | 英 | yīng | England | 編纂英巴辭典 |
| 325 | 21 | 英 | yīng | blossom; flower; leaf | 編纂英巴辭典 |
| 326 | 21 | 英 | yīng | outstanding; finest | 編纂英巴辭典 |
| 327 | 21 | 英 | yīng | noble; brave; galant | 編纂英巴辭典 |
| 328 | 21 | 英 | yīng | a decoration on a lance using feathers | 編纂英巴辭典 |
| 329 | 21 | 英 | yīng | elite | 編纂英巴辭典 |
| 330 | 21 | 英 | yīng | a talented person | 編纂英巴辭典 |
| 331 | 21 | 英 | yīng | Ying | 編纂英巴辭典 |
| 332 | 21 | 英 | yīng | beautiful | 編纂英巴辭典 |
| 333 | 21 | 宗教 | zōngjiào | religion | 宗教 |
| 334 | 20 | 地 | dì | soil; ground; land | 埃及等地 |
| 335 | 20 | 地 | dì | floor | 埃及等地 |
| 336 | 20 | 地 | dì | the earth | 埃及等地 |
| 337 | 20 | 地 | dì | fields | 埃及等地 |
| 338 | 20 | 地 | dì | a place | 埃及等地 |
| 339 | 20 | 地 | dì | a situation; a position | 埃及等地 |
| 340 | 20 | 地 | dì | background | 埃及等地 |
| 341 | 20 | 地 | dì | terrain | 埃及等地 |
| 342 | 20 | 地 | dì | a territory; a region | 埃及等地 |
| 343 | 20 | 地 | dì | used after a distance measure | 埃及等地 |
| 344 | 20 | 地 | dì | coming from the same clan | 埃及等地 |
| 345 | 20 | 地 | dì | earth; prthivi | 埃及等地 |
| 346 | 20 | 地 | dì | stage; ground; level; bhumi | 埃及等地 |
| 347 | 20 | 出版 | chūbǎn | to publish | 奧登堡在柏林出版 |
| 348 | 20 | 出版 | chūbǎn | publishing; publishing industry | 奧登堡在柏林出版 |
| 349 | 20 | 都 | dū | capital city | 規矩都在教堂會議中否決摒除並予以改變 |
| 350 | 20 | 都 | dū | a city; a metropolis | 規矩都在教堂會議中否決摒除並予以改變 |
| 351 | 20 | 都 | dōu | all | 規矩都在教堂會議中否決摒除並予以改變 |
| 352 | 20 | 都 | dū | elegant; refined | 規矩都在教堂會議中否決摒除並予以改變 |
| 353 | 20 | 都 | dū | Du | 規矩都在教堂會議中否決摒除並予以改變 |
| 354 | 20 | 都 | dū | to establish a capital city | 規矩都在教堂會議中否決摒除並予以改變 |
| 355 | 20 | 都 | dū | to reside | 規矩都在教堂會議中否決摒除並予以改變 |
| 356 | 20 | 都 | dū | to total; to tally | 規矩都在教堂會議中否決摒除並予以改變 |
| 357 | 20 | 布 | bù | cotton cloth; textiles; linen | 法國著名佛教學者布諾夫 |
| 358 | 20 | 布 | bù | to spread | 法國著名佛教學者布諾夫 |
| 359 | 20 | 布 | bù | to announce | 法國著名佛教學者布諾夫 |
| 360 | 20 | 布 | bù | to arrange | 法國著名佛教學者布諾夫 |
| 361 | 20 | 布 | bù | an ancient coin | 法國著名佛教學者布諾夫 |
| 362 | 20 | 布 | bù | to bestow | 法國著名佛教學者布諾夫 |
| 363 | 20 | 布 | bù | to publish | 法國著名佛教學者布諾夫 |
| 364 | 20 | 布 | bù | Bu | 法國著名佛教學者布諾夫 |
| 365 | 20 | 布 | bù | to state; to describe | 法國著名佛教學者布諾夫 |
| 366 | 20 | 布 | bù | cloth; vastra | 法國著名佛教學者布諾夫 |
| 367 | 20 | 對 | duì | to oppose; to face; to regard | 西方對佛教最早的瞭解 |
| 368 | 20 | 對 | duì | correct; right | 西方對佛教最早的瞭解 |
| 369 | 20 | 對 | duì | opposing; opposite | 西方對佛教最早的瞭解 |
| 370 | 20 | 對 | duì | duilian; couplet | 西方對佛教最早的瞭解 |
| 371 | 20 | 對 | duì | yes; affirmative | 西方對佛教最早的瞭解 |
| 372 | 20 | 對 | duì | to treat; to regard | 西方對佛教最早的瞭解 |
| 373 | 20 | 對 | duì | to confirm; to agree | 西方對佛教最早的瞭解 |
| 374 | 20 | 對 | duì | to correct; to make conform; to check | 西方對佛教最早的瞭解 |
| 375 | 20 | 對 | duì | to mix | 西方對佛教最早的瞭解 |
| 376 | 20 | 對 | duì | a pair | 西方對佛教最早的瞭解 |
| 377 | 20 | 對 | duì | to respond; to answer | 西方對佛教最早的瞭解 |
| 378 | 20 | 對 | duì | mutual | 西方對佛教最早的瞭解 |
| 379 | 20 | 對 | duì | parallel; alternating | 西方對佛教最早的瞭解 |
| 380 | 20 | 對 | duì | a command to appear as an audience | 西方對佛教最早的瞭解 |
| 381 | 19 | 國家 | guójiā | country; nation; state | 希臘人在古印度西北部長期建有國家 |
| 382 | 19 | 國家 | guójiā | the state and the people | 希臘人在古印度西北部長期建有國家 |
| 383 | 19 | 而 | ér | Kangxi radical 126 | 轉變而來 |
| 384 | 19 | 而 | ér | as if; to seem like | 轉變而來 |
| 385 | 19 | 而 | néng | can; able | 轉變而來 |
| 386 | 19 | 而 | ér | whiskers on the cheeks; sideburns | 轉變而來 |
| 387 | 19 | 而 | ér | to arrive; up to | 轉變而來 |
| 388 | 19 | 翻譯 | fānyì | to translate; to interpret | 並翻譯經論 |
| 389 | 19 | 翻譯 | fānyì | a translator; an interpreter | 並翻譯經論 |
| 390 | 19 | 翻譯 | fānyì | 1. Translator (for written); 2. Interpreter (for oral) | 並翻譯經論 |
| 391 | 19 | 開始 | kāishǐ | to begin; to start | 西方各國開始研究東方人的文化思想 |
| 392 | 19 | 開始 | kāishǐ | beginning; start | 西方各國開始研究東方人的文化思想 |
| 393 | 19 | 日 | rì | day of the month; a certain day | 日 |
| 394 | 19 | 日 | rì | Kangxi radical 72 | 日 |
| 395 | 19 | 日 | rì | a day | 日 |
| 396 | 19 | 日 | rì | Japan | 日 |
| 397 | 19 | 日 | rì | sun | 日 |
| 398 | 19 | 日 | rì | daytime | 日 |
| 399 | 19 | 日 | rì | sunlight | 日 |
| 400 | 19 | 日 | rì | everyday | 日 |
| 401 | 19 | 日 | rì | season | 日 |
| 402 | 19 | 日 | rì | available time | 日 |
| 403 | 19 | 日 | rì | in the past | 日 |
| 404 | 19 | 日 | mì | mi | 日 |
| 405 | 19 | 日 | rì | sun; sūrya | 日 |
| 406 | 19 | 日 | rì | a day; divasa | 日 |
| 407 | 19 | 斯 | sī | to split; to tear | 希臘使臣李迦斯特尼斯曾至摩竭陀華氏城 |
| 408 | 19 | 斯 | sī | to depart; to leave | 希臘使臣李迦斯特尼斯曾至摩竭陀華氏城 |
| 409 | 19 | 斯 | sī | Si | 希臘使臣李迦斯特尼斯曾至摩竭陀華氏城 |
| 410 | 18 | 又 | yòu | Kangxi radical 29 | 又說罽賓國 |
| 411 | 18 | 其 | qí | Qi | 紛紛以其船堅炮利的威勢 |
| 412 | 18 | 下 | xià | bottom | 在布諾夫的指導下 |
| 413 | 18 | 下 | xià | to fall; to drop; to go down; to descend | 在布諾夫的指導下 |
| 414 | 18 | 下 | xià | to announce | 在布諾夫的指導下 |
| 415 | 18 | 下 | xià | to do | 在布諾夫的指導下 |
| 416 | 18 | 下 | xià | to withdraw; to leave; to exit | 在布諾夫的指導下 |
| 417 | 18 | 下 | xià | the lower class; a member of the lower class | 在布諾夫的指導下 |
| 418 | 18 | 下 | xià | inside | 在布諾夫的指導下 |
| 419 | 18 | 下 | xià | an aspect | 在布諾夫的指導下 |
| 420 | 18 | 下 | xià | a certain time | 在布諾夫的指導下 |
| 421 | 18 | 下 | xià | to capture; to take | 在布諾夫的指導下 |
| 422 | 18 | 下 | xià | to put in | 在布諾夫的指導下 |
| 423 | 18 | 下 | xià | to enter | 在布諾夫的指導下 |
| 424 | 18 | 下 | xià | to eliminate; to remove; to get off | 在布諾夫的指導下 |
| 425 | 18 | 下 | xià | to finish work or school | 在布諾夫的指導下 |
| 426 | 18 | 下 | xià | to go | 在布諾夫的指導下 |
| 427 | 18 | 下 | xià | to scorn; to look down on | 在布諾夫的指導下 |
| 428 | 18 | 下 | xià | to modestly decline | 在布諾夫的指導下 |
| 429 | 18 | 下 | xià | to produce | 在布諾夫的指導下 |
| 430 | 18 | 下 | xià | to stay at; to lodge at | 在布諾夫的指導下 |
| 431 | 18 | 下 | xià | to decide | 在布諾夫的指導下 |
| 432 | 18 | 下 | xià | to be less than | 在布諾夫的指導下 |
| 433 | 18 | 下 | xià | humble; lowly | 在布諾夫的指導下 |
| 434 | 18 | 下 | xià | below; adhara | 在布諾夫的指導下 |
| 435 | 18 | 下 | xià | lower; inferior; hina | 在布諾夫的指導下 |
| 436 | 17 | 巴黎 | bālí | Paris | 後藏巴黎圖書館中 |
| 437 | 17 | 活動 | huódòng | activity; exercise | 兩次世界大戰的烽火雖然讓佛教活動暫時中止 |
| 438 | 17 | 活動 | huódòng | to be active; to exercise | 兩次世界大戰的烽火雖然讓佛教活動暫時中止 |
| 439 | 17 | 活動 | huódòng | unsteady; loose | 兩次世界大戰的烽火雖然讓佛教活動暫時中止 |
| 440 | 17 | 活動 | huódòng | mobile; movable | 兩次世界大戰的烽火雖然讓佛教活動暫時中止 |
| 441 | 17 | 活動 | huódòng | a purposeful activity | 兩次世界大戰的烽火雖然讓佛教活動暫時中止 |
| 442 | 17 | 活動 | huódòng | lively | 兩次世界大戰的烽火雖然讓佛教活動暫時中止 |
| 443 | 17 | 當地 | dāngdì | local | 在當地宣揚耶教 |
| 444 | 17 | 團體 | tuántǐ | group; organization; team | 佛教團體也如同雨後春筍般紛紛成立 |
| 445 | 17 | 亞 | yà | Asia | 後來他在巴黎組織法亞協會 |
| 446 | 17 | 亞 | yà | second; next to | 後來他在巴黎組織法亞協會 |
| 447 | 17 | 亞 | yà | lower than; to be mediocre | 後來他在巴黎組織法亞協會 |
| 448 | 17 | 亞 | yà | same as; equal to | 後來他在巴黎組織法亞協會 |
| 449 | 17 | 亞 | yà | to cover | 後來他在巴黎組織法亞協會 |
| 450 | 17 | 亞 | yà | secondary; backup | 後來他在巴黎組織法亞協會 |
| 451 | 17 | 亞 | yà | address term between sons-in-law | 後來他在巴黎組織法亞協會 |
| 452 | 17 | 亞 | yā | fork; divergence | 後來他在巴黎組織法亞協會 |
| 453 | 17 | 了 | liǎo | to know; to understand | 方便了學者對於佛教的研究 |
| 454 | 17 | 了 | liǎo | to understand; to know | 方便了學者對於佛教的研究 |
| 455 | 17 | 了 | liào | to look afar from a high place | 方便了學者對於佛教的研究 |
| 456 | 17 | 了 | liǎo | to complete | 方便了學者對於佛教的研究 |
| 457 | 17 | 了 | liǎo | clever; intelligent | 方便了學者對於佛教的研究 |
| 458 | 17 | 了 | liǎo | to know; jñāta | 方便了學者對於佛教的研究 |
| 459 | 17 | 學者 | xuézhě | scholar | 甚至根據一些學者考據 |
| 460 | 17 | 學者 | xuézhě | a student | 甚至根據一些學者考據 |
| 461 | 16 | 組織 | zǔzhī | to organize; to constitute; to form; to compose | 不但使巴利語研究在西方成為組織 |
| 462 | 16 | 組織 | zǔzhī | organization | 不但使巴利語研究在西方成為組織 |
| 463 | 16 | 組織 | zǔzhī | weave | 不但使巴利語研究在西方成為組織 |
| 464 | 16 | 組織 | zǔzhī | tissue; nerve | 不但使巴利語研究在西方成為組織 |
| 465 | 16 | 由 | yóu | Kangxi radical 102 | 耶穌教教堂中所奉祀的耶和華是由梵語的菩薩 |
| 466 | 16 | 由 | yóu | to follow along | 耶穌教教堂中所奉祀的耶和華是由梵語的菩薩 |
| 467 | 16 | 由 | yóu | cause; reason | 耶穌教教堂中所奉祀的耶和華是由梵語的菩薩 |
| 468 | 16 | 由 | yóu | You | 耶穌教教堂中所奉祀的耶和華是由梵語的菩薩 |
| 469 | 16 | 中國 | zhōngguó | China | 中國 |
| 470 | 16 | 中國 | zhōngguó | Central States | 中國 |
| 471 | 16 | 中國 | zhōngguó | imperial court | 中國 |
| 472 | 16 | 中國 | zhōngguó | the capital | 中國 |
| 473 | 16 | 德 | dé | Germany | 阿諾德的 |
| 474 | 16 | 德 | dé | virtue; morality; ethics; character | 阿諾德的 |
| 475 | 16 | 德 | dé | kindness; favor | 阿諾德的 |
| 476 | 16 | 德 | dé | conduct; behavior | 阿諾德的 |
| 477 | 16 | 德 | dé | to be grateful | 阿諾德的 |
| 478 | 16 | 德 | dé | heart; intention | 阿諾德的 |
| 479 | 16 | 德 | dé | De | 阿諾德的 |
| 480 | 16 | 德 | dé | potency; natural power | 阿諾德的 |
| 481 | 16 | 德 | dé | wholesome; good | 阿諾德的 |
| 482 | 16 | 德 | dé | Virtue | 阿諾德的 |
| 483 | 16 | 德 | dé | merit; puṇya; puñña | 阿諾德的 |
| 484 | 16 | 德 | dé | guṇa | 阿諾德的 |
| 485 | 16 | 建立 | jiànlì | to create; to build | 建立彌蘭陀精舍 |
| 486 | 16 | 多 | duō | over; indicates a number greater than the number preceding it | 多所貶抑 |
| 487 | 16 | 多 | duó | many; much | 多所貶抑 |
| 488 | 16 | 多 | duō | more | 多所貶抑 |
| 489 | 16 | 多 | duō | excessive | 多所貶抑 |
| 490 | 16 | 多 | duō | abundant | 多所貶抑 |
| 491 | 16 | 多 | duō | to multiply; to acrue | 多所貶抑 |
| 492 | 16 | 多 | duō | Duo | 多所貶抑 |
| 493 | 16 | 多 | duō | ta | 多所貶抑 |
| 494 | 15 | 柏林 | bólín | Berlin | 奧登堡在柏林出版 |
| 495 | 15 | 東方 | dōngfāng | The East; The Orient | 西方各國開始研究東方人的文化思想 |
| 496 | 15 | 上 | shàng | top; a high position | 也只有少部份學者在學術上從事佛學的研究 |
| 497 | 15 | 上 | shang | top; the position on or above something | 也只有少部份學者在學術上從事佛學的研究 |
| 498 | 15 | 上 | shàng | to go up; to go forward | 也只有少部份學者在學術上從事佛學的研究 |
| 499 | 15 | 上 | shàng | shang | 也只有少部份學者在學術上從事佛學的研究 |
| 500 | 15 | 上 | shàng | previous; last | 也只有少部份學者在學術上從事佛學的研究 |
Frequencies of all Words
Top 789
| Rank | Frequency | Chinese | Pinyin | English | Usage |
|---|---|---|---|---|---|
| 1 | 466 | 的 | de | possessive particle | 西方對佛教最早的瞭解 |
| 2 | 466 | 的 | de | structural particle | 西方對佛教最早的瞭解 |
| 3 | 466 | 的 | de | complement | 西方對佛教最早的瞭解 |
| 4 | 466 | 的 | de | a substitute for something already referred to | 西方對佛教最早的瞭解 |
| 5 | 218 | 佛教 | fójiào | Buddhism | 歐美佛教簡史 |
| 6 | 218 | 佛教 | fó jiào | the Buddha teachings | 歐美佛教簡史 |
| 7 | 204 | 在 | zài | in; at | 希臘人在古印度西北部長期建有國家 |
| 8 | 204 | 在 | zài | at | 希臘人在古印度西北部長期建有國家 |
| 9 | 204 | 在 | zài | when; indicates that someone or something is in the process of doing something | 希臘人在古印度西北部長期建有國家 |
| 10 | 204 | 在 | zài | to exist; to be living | 希臘人在古印度西北部長期建有國家 |
| 11 | 204 | 在 | zài | to consist of | 希臘人在古印度西北部長期建有國家 |
| 12 | 204 | 在 | zài | to be at a post | 希臘人在古印度西北部長期建有國家 |
| 13 | 204 | 在 | zài | in; bhū | 希臘人在古印度西北部長期建有國家 |
| 14 | 112 | 一 | yī | one | 與那先比丘一場論戰之後 |
| 15 | 112 | 一 | yī | Kangxi radical 1 | 與那先比丘一場論戰之後 |
| 16 | 112 | 一 | yī | as soon as; all at once | 與那先比丘一場論戰之後 |
| 17 | 112 | 一 | yī | pure; concentrated | 與那先比丘一場論戰之後 |
| 18 | 112 | 一 | yì | whole; all | 與那先比丘一場論戰之後 |
| 19 | 112 | 一 | yī | first | 與那先比丘一場論戰之後 |
| 20 | 112 | 一 | yī | the same | 與那先比丘一場論戰之後 |
| 21 | 112 | 一 | yī | each | 與那先比丘一場論戰之後 |
| 22 | 112 | 一 | yī | certain | 與那先比丘一場論戰之後 |
| 23 | 112 | 一 | yī | throughout | 與那先比丘一場論戰之後 |
| 24 | 112 | 一 | yī | used in between a reduplicated verb | 與那先比丘一場論戰之後 |
| 25 | 112 | 一 | yī | sole; single | 與那先比丘一場論戰之後 |
| 26 | 112 | 一 | yī | a very small amount | 與那先比丘一場論戰之後 |
| 27 | 112 | 一 | yī | Yi | 與那先比丘一場論戰之後 |
| 28 | 112 | 一 | yī | other | 與那先比丘一場論戰之後 |
| 29 | 112 | 一 | yī | to unify | 與那先比丘一場論戰之後 |
| 30 | 112 | 一 | yī | accidentally; coincidentally | 與那先比丘一場論戰之後 |
| 31 | 112 | 一 | yī | abruptly; suddenly | 與那先比丘一場論戰之後 |
| 32 | 112 | 一 | yī | or | 與那先比丘一場論戰之後 |
| 33 | 112 | 一 | yī | one; eka | 與那先比丘一場論戰之後 |
| 34 | 93 | 八 | bā | eight | 一八六七年 |
| 35 | 93 | 八 | bā | Kangxi radical 12 | 一八六七年 |
| 36 | 93 | 八 | bā | eighth | 一八六七年 |
| 37 | 93 | 八 | bā | all around; all sides | 一八六七年 |
| 38 | 93 | 八 | bā | eight; aṣṭa | 一八六七年 |
| 39 | 76 | 為 | wèi | for; to | 後來在歐洲各國廣為流傳 |
| 40 | 76 | 為 | wèi | because of | 後來在歐洲各國廣為流傳 |
| 41 | 76 | 為 | wéi | to act as; to serve | 後來在歐洲各國廣為流傳 |
| 42 | 76 | 為 | wéi | to change into; to become | 後來在歐洲各國廣為流傳 |
| 43 | 76 | 為 | wéi | to be; is | 後來在歐洲各國廣為流傳 |
| 44 | 76 | 為 | wéi | to do | 後來在歐洲各國廣為流傳 |
| 45 | 76 | 為 | wèi | for | 後來在歐洲各國廣為流傳 |
| 46 | 76 | 為 | wèi | because of; for; to | 後來在歐洲各國廣為流傳 |
| 47 | 76 | 為 | wèi | to | 後來在歐洲各國廣為流傳 |
| 48 | 76 | 為 | wéi | in a passive construction | 後來在歐洲各國廣為流傳 |
| 49 | 76 | 為 | wéi | forming a rehetorical question | 後來在歐洲各國廣為流傳 |
| 50 | 76 | 為 | wéi | forming an adverb | 後來在歐洲各國廣為流傳 |
| 51 | 76 | 為 | wéi | to add emphasis | 後來在歐洲各國廣為流傳 |
| 52 | 76 | 為 | wèi | to support; to help | 後來在歐洲各國廣為流傳 |
| 53 | 76 | 為 | wéi | to govern | 後來在歐洲各國廣為流傳 |
| 54 | 75 | 及 | jí | to reach | 遙及巴爾幹半島 |
| 55 | 75 | 及 | jí | and | 遙及巴爾幹半島 |
| 56 | 75 | 及 | jí | coming to; when | 遙及巴爾幹半島 |
| 57 | 75 | 及 | jí | to attain | 遙及巴爾幹半島 |
| 58 | 75 | 及 | jí | to understand | 遙及巴爾幹半島 |
| 59 | 75 | 及 | jí | able to be compared to; to catch up with | 遙及巴爾幹半島 |
| 60 | 75 | 及 | jí | to be involved with; to associate with | 遙及巴爾幹半島 |
| 61 | 75 | 及 | jí | passing of a feudal title from elder to younger brother | 遙及巴爾幹半島 |
| 62 | 75 | 及 | jí | and; ca; api | 遙及巴爾幹半島 |
| 63 | 74 | 年 | nián | year | 宋大明二年 |
| 64 | 74 | 年 | nián | New Year festival | 宋大明二年 |
| 65 | 74 | 年 | nián | age | 宋大明二年 |
| 66 | 74 | 年 | nián | life span; life expectancy | 宋大明二年 |
| 67 | 74 | 年 | nián | an era; a period | 宋大明二年 |
| 68 | 74 | 年 | nián | a date | 宋大明二年 |
| 69 | 74 | 年 | nián | time; years | 宋大明二年 |
| 70 | 74 | 年 | nián | harvest | 宋大明二年 |
| 71 | 74 | 年 | nián | annual; every year | 宋大明二年 |
| 72 | 74 | 年 | nián | year; varṣa | 宋大明二年 |
| 73 | 73 | 於 | yú | in; at | 可溯於西元前三世紀 |
| 74 | 73 | 於 | yú | in; at | 可溯於西元前三世紀 |
| 75 | 73 | 於 | yú | in; at; to; from | 可溯於西元前三世紀 |
| 76 | 73 | 於 | yú | to go; to | 可溯於西元前三世紀 |
| 77 | 73 | 於 | yú | to rely on; to depend on | 可溯於西元前三世紀 |
| 78 | 73 | 於 | yú | to go to; to arrive at | 可溯於西元前三世紀 |
| 79 | 73 | 於 | yú | from | 可溯於西元前三世紀 |
| 80 | 73 | 於 | yú | give | 可溯於西元前三世紀 |
| 81 | 73 | 於 | yú | oppposing | 可溯於西元前三世紀 |
| 82 | 73 | 於 | yú | and | 可溯於西元前三世紀 |
| 83 | 73 | 於 | yú | compared to | 可溯於西元前三世紀 |
| 84 | 73 | 於 | yú | by | 可溯於西元前三世紀 |
| 85 | 73 | 於 | yú | and; as well as | 可溯於西元前三世紀 |
| 86 | 73 | 於 | yú | for | 可溯於西元前三世紀 |
| 87 | 73 | 於 | yú | Yu | 可溯於西元前三世紀 |
| 88 | 73 | 於 | wū | a crow | 可溯於西元前三世紀 |
| 89 | 73 | 於 | wū | whew; wow | 可溯於西元前三世紀 |
| 90 | 67 | 是 | shì | is; are; am; to be | 耶穌教教堂中所奉祀的耶和華是由梵語的菩薩 |
| 91 | 67 | 是 | shì | is exactly | 耶穌教教堂中所奉祀的耶和華是由梵語的菩薩 |
| 92 | 67 | 是 | shì | is suitable; is in contrast | 耶穌教教堂中所奉祀的耶和華是由梵語的菩薩 |
| 93 | 67 | 是 | shì | this; that; those | 耶穌教教堂中所奉祀的耶和華是由梵語的菩薩 |
| 94 | 67 | 是 | shì | really; certainly | 耶穌教教堂中所奉祀的耶和華是由梵語的菩薩 |
| 95 | 67 | 是 | shì | correct; yes; affirmative | 耶穌教教堂中所奉祀的耶和華是由梵語的菩薩 |
| 96 | 67 | 是 | shì | true | 耶穌教教堂中所奉祀的耶和華是由梵語的菩薩 |
| 97 | 67 | 是 | shì | is; has; exists | 耶穌教教堂中所奉祀的耶和華是由梵語的菩薩 |
| 98 | 67 | 是 | shì | used between repetitions of a word | 耶穌教教堂中所奉祀的耶和華是由梵語的菩薩 |
| 99 | 67 | 是 | shì | a matter; an affair | 耶穌教教堂中所奉祀的耶和華是由梵語的菩薩 |
| 100 | 67 | 是 | shì | Shi | 耶穌教教堂中所奉祀的耶和華是由梵語的菩薩 |
| 101 | 67 | 是 | shì | is; bhū | 耶穌教教堂中所奉祀的耶和華是由梵語的菩薩 |
| 102 | 67 | 是 | shì | this; idam | 耶穌教教堂中所奉祀的耶和華是由梵語的菩薩 |
| 103 | 59 | 他 | tā | he; him | 他的遊記中也提到佛教沙門 |
| 104 | 59 | 他 | tā | another aspect | 他的遊記中也提到佛教沙門 |
| 105 | 59 | 他 | tā | other; another; some other | 他的遊記中也提到佛教沙門 |
| 106 | 59 | 他 | tā | everybody | 他的遊記中也提到佛教沙門 |
| 107 | 59 | 他 | tā | other | 他的遊記中也提到佛教沙門 |
| 108 | 59 | 他 | tuō | other; another; some other | 他的遊記中也提到佛教沙門 |
| 109 | 59 | 他 | tā | tha | 他的遊記中也提到佛教沙門 |
| 110 | 59 | 他 | tā | ṭha | 他的遊記中也提到佛教沙門 |
| 111 | 59 | 他 | tā | other; anya | 他的遊記中也提到佛教沙門 |
| 112 | 56 | 與 | yǔ | and | 與那先比丘一場論戰之後 |
| 113 | 56 | 與 | yǔ | to give | 與那先比丘一場論戰之後 |
| 114 | 56 | 與 | yǔ | together with | 與那先比丘一場論戰之後 |
| 115 | 56 | 與 | yú | interrogative particle | 與那先比丘一場論戰之後 |
| 116 | 56 | 與 | yǔ | to accompany | 與那先比丘一場論戰之後 |
| 117 | 56 | 與 | yù | to particate in | 與那先比丘一場論戰之後 |
| 118 | 56 | 與 | yù | of the same kind | 與那先比丘一場論戰之後 |
| 119 | 56 | 與 | yù | to help | 與那先比丘一場論戰之後 |
| 120 | 56 | 與 | yǔ | for | 與那先比丘一場論戰之後 |
| 121 | 55 | 等 | děng | et cetera; and so on | 埃及等地 |
| 122 | 55 | 等 | děng | to wait | 埃及等地 |
| 123 | 55 | 等 | děng | degree; kind | 埃及等地 |
| 124 | 55 | 等 | děng | plural | 埃及等地 |
| 125 | 55 | 等 | děng | to be equal | 埃及等地 |
| 126 | 55 | 等 | děng | degree; level | 埃及等地 |
| 127 | 55 | 等 | děng | to compare | 埃及等地 |
| 128 | 52 | 成立 | chénglì | to establish; to set up | 成立 |
| 129 | 52 | 成立 | chénglì | to succeed | 成立 |
| 130 | 52 | 成立 | chénglì | to establish an idea as correct | 成立 |
| 131 | 52 | 成立 | chénglì | to grow up to be self-supporting | 成立 |
| 132 | 52 | 也 | yě | also; too | 他的遊記中也提到佛教沙門 |
| 133 | 52 | 也 | yě | a final modal particle indicating certainy or decision | 他的遊記中也提到佛教沙門 |
| 134 | 52 | 也 | yě | either | 他的遊記中也提到佛教沙門 |
| 135 | 52 | 也 | yě | even | 他的遊記中也提到佛教沙門 |
| 136 | 52 | 也 | yě | used to soften the tone | 他的遊記中也提到佛教沙門 |
| 137 | 52 | 也 | yě | used for emphasis | 他的遊記中也提到佛教沙門 |
| 138 | 52 | 也 | yě | used to mark contrast | 他的遊記中也提到佛教沙門 |
| 139 | 52 | 也 | yě | used to mark compromise | 他的遊記中也提到佛教沙門 |
| 140 | 52 | 也 | yě | ya | 他的遊記中也提到佛教沙門 |
| 141 | 50 | 美國 | měiguó | United States | 鈴木大拙在美國各地努力講學 |
| 142 | 47 | 有 | yǒu | is; are; to exist | 希臘人在古印度西北部長期建有國家 |
| 143 | 47 | 有 | yǒu | to have; to possess | 希臘人在古印度西北部長期建有國家 |
| 144 | 47 | 有 | yǒu | indicates an estimate | 希臘人在古印度西北部長期建有國家 |
| 145 | 47 | 有 | yǒu | indicates a large quantity | 希臘人在古印度西北部長期建有國家 |
| 146 | 47 | 有 | yǒu | indicates an affirmative response | 希臘人在古印度西北部長期建有國家 |
| 147 | 47 | 有 | yǒu | a certain; used before a person, time, or place | 希臘人在古印度西北部長期建有國家 |
| 148 | 47 | 有 | yǒu | used to compare two things | 希臘人在古印度西北部長期建有國家 |
| 149 | 47 | 有 | yǒu | used in a polite formula before certain verbs | 希臘人在古印度西北部長期建有國家 |
| 150 | 47 | 有 | yǒu | used before the names of dynasties | 希臘人在古印度西北部長期建有國家 |
| 151 | 47 | 有 | yǒu | a certain thing; what exists | 希臘人在古印度西北部長期建有國家 |
| 152 | 47 | 有 | yǒu | multiple of ten and ... | 希臘人在古印度西北部長期建有國家 |
| 153 | 47 | 有 | yǒu | abundant | 希臘人在古印度西北部長期建有國家 |
| 154 | 47 | 有 | yǒu | purposeful | 希臘人在古印度西北部長期建有國家 |
| 155 | 47 | 有 | yǒu | You | 希臘人在古印度西北部長期建有國家 |
| 156 | 47 | 有 | yǒu | 1. existence; 2. becoming | 希臘人在古印度西北部長期建有國家 |
| 157 | 47 | 有 | yǒu | becoming; bhava | 希臘人在古印度西北部長期建有國家 |
| 158 | 42 | 並 | bìng | and; furthermore; also | 佛法和耶穌的教義之間並無衝突 |
| 159 | 42 | 並 | bìng | completely; entirely | 佛法和耶穌的教義之間並無衝突 |
| 160 | 42 | 並 | bìng | to combine; to amalgamate | 佛法和耶穌的教義之間並無衝突 |
| 161 | 42 | 並 | bìng | to combine | 佛法和耶穌的教義之間並無衝突 |
| 162 | 42 | 並 | bìng | to resemble; to be like | 佛法和耶穌的教義之間並無衝突 |
| 163 | 42 | 並 | bìng | both; equally | 佛法和耶穌的教義之間並無衝突 |
| 164 | 42 | 並 | bìng | both; side-by-side; equally | 佛法和耶穌的教義之間並無衝突 |
| 165 | 42 | 並 | bìng | completely; entirely | 佛法和耶穌的教義之間並無衝突 |
| 166 | 42 | 並 | bìng | to stand side-by-side | 佛法和耶穌的教義之間並無衝突 |
| 167 | 42 | 並 | bìng | definitely; absolutely; actually | 佛法和耶穌的教義之間並無衝突 |
| 168 | 42 | 並 | bīng | Taiyuan | 佛法和耶穌的教義之間並無衝突 |
| 169 | 42 | 並 | bìng | equally; both; together | 佛法和耶穌的教義之間並無衝突 |
| 170 | 42 | 並 | bìng | together; saha | 佛法和耶穌的教義之間並無衝突 |
| 171 | 42 | 一九 | yījiǔ | Amitābha | 一九 |
| 172 | 41 | 佛學 | fóxué | academic study of Buddhism; Buddhist philosophy | 也只有少部份學者在學術上從事佛學的研究 |
| 173 | 41 | 佛學 | Fóxué | Buddhology | 也只有少部份學者在學術上從事佛學的研究 |
| 174 | 41 | 佛學 | fóxué | study from the Buddha | 也只有少部份學者在學術上從事佛學的研究 |
| 175 | 40 | 人 | rén | person; people; a human being | 希臘人在古印度西北部長期建有國家 |
| 176 | 40 | 人 | rén | Kangxi radical 9 | 希臘人在古印度西北部長期建有國家 |
| 177 | 40 | 人 | rén | a kind of person | 希臘人在古印度西北部長期建有國家 |
| 178 | 40 | 人 | rén | everybody | 希臘人在古印度西北部長期建有國家 |
| 179 | 40 | 人 | rén | adult | 希臘人在古印度西北部長期建有國家 |
| 180 | 40 | 人 | rén | somebody; others | 希臘人在古印度西北部長期建有國家 |
| 181 | 40 | 人 | rén | an upright person | 希臘人在古印度西北部長期建有國家 |
| 182 | 40 | 人 | rén | person; manuṣya; puruṣa; pudgala | 希臘人在古印度西北部長期建有國家 |
| 183 | 40 | 德國 | déguó | Germany | 是德國第一位佛教出家人 |
| 184 | 38 | 以 | yǐ | so as to; in order to | 紛紛以其船堅炮利的威勢 |
| 185 | 38 | 以 | yǐ | to use; to regard as | 紛紛以其船堅炮利的威勢 |
| 186 | 38 | 以 | yǐ | to use; to grasp | 紛紛以其船堅炮利的威勢 |
| 187 | 38 | 以 | yǐ | according to | 紛紛以其船堅炮利的威勢 |
| 188 | 38 | 以 | yǐ | because of | 紛紛以其船堅炮利的威勢 |
| 189 | 38 | 以 | yǐ | on a certain date | 紛紛以其船堅炮利的威勢 |
| 190 | 38 | 以 | yǐ | and; as well as | 紛紛以其船堅炮利的威勢 |
| 191 | 38 | 以 | yǐ | to rely on | 紛紛以其船堅炮利的威勢 |
| 192 | 38 | 以 | yǐ | to regard | 紛紛以其船堅炮利的威勢 |
| 193 | 38 | 以 | yǐ | to be able to | 紛紛以其船堅炮利的威勢 |
| 194 | 38 | 以 | yǐ | to order; to command | 紛紛以其船堅炮利的威勢 |
| 195 | 38 | 以 | yǐ | further; moreover | 紛紛以其船堅炮利的威勢 |
| 196 | 38 | 以 | yǐ | used after a verb | 紛紛以其船堅炮利的威勢 |
| 197 | 38 | 以 | yǐ | very | 紛紛以其船堅炮利的威勢 |
| 198 | 38 | 以 | yǐ | already | 紛紛以其船堅炮利的威勢 |
| 199 | 38 | 以 | yǐ | increasingly | 紛紛以其船堅炮利的威勢 |
| 200 | 38 | 以 | yǐ | a reason; a cause | 紛紛以其船堅炮利的威勢 |
| 201 | 38 | 以 | yǐ | Israel | 紛紛以其船堅炮利的威勢 |
| 202 | 38 | 以 | yǐ | Yi | 紛紛以其船堅炮利的威勢 |
| 203 | 38 | 以 | yǐ | use; yogena | 紛紛以其船堅炮利的威勢 |
| 204 | 38 | 協會 | xiéhuì | an association; a society | 巴利聖典協會 |
| 205 | 38 | 協會 | xiéhuì | to meet | 巴利聖典協會 |
| 206 | 38 | 研究 | yánjiū | to research | 西方各國開始研究東方人的文化思想 |
| 207 | 38 | 研究 | yánjiū | to consider | 西方各國開始研究東方人的文化思想 |
| 208 | 37 | 中 | zhōng | middle | 他的遊記中也提到佛教沙門 |
| 209 | 37 | 中 | zhōng | medium; medium sized | 他的遊記中也提到佛教沙門 |
| 210 | 37 | 中 | zhōng | China | 他的遊記中也提到佛教沙門 |
| 211 | 37 | 中 | zhòng | to hit the mark | 他的遊記中也提到佛教沙門 |
| 212 | 37 | 中 | zhōng | in; amongst | 他的遊記中也提到佛教沙門 |
| 213 | 37 | 中 | zhōng | midday | 他的遊記中也提到佛教沙門 |
| 214 | 37 | 中 | zhōng | inside | 他的遊記中也提到佛教沙門 |
| 215 | 37 | 中 | zhōng | during | 他的遊記中也提到佛教沙門 |
| 216 | 37 | 中 | zhōng | Zhong | 他的遊記中也提到佛教沙門 |
| 217 | 37 | 中 | zhōng | intermediary | 他的遊記中也提到佛教沙門 |
| 218 | 37 | 中 | zhōng | half | 他的遊記中也提到佛教沙門 |
| 219 | 37 | 中 | zhōng | just right; suitably | 他的遊記中也提到佛教沙門 |
| 220 | 37 | 中 | zhōng | while | 他的遊記中也提到佛教沙門 |
| 221 | 37 | 中 | zhòng | to reach; to attain | 他的遊記中也提到佛教沙門 |
| 222 | 37 | 中 | zhòng | to suffer; to infect | 他的遊記中也提到佛教沙門 |
| 223 | 37 | 中 | zhòng | to obtain | 他的遊記中也提到佛教沙門 |
| 224 | 37 | 中 | zhòng | to pass an exam | 他的遊記中也提到佛教沙門 |
| 225 | 37 | 中 | zhōng | middle | 他的遊記中也提到佛教沙門 |
| 226 | 36 | 六 | liù | six | 一八六七年 |
| 227 | 36 | 六 | liù | sixth | 一八六七年 |
| 228 | 36 | 六 | liù | a note on the Gongche scale | 一八六七年 |
| 229 | 36 | 六 | liù | six; ṣaṭ | 一八六七年 |
| 230 | 35 | 會 | huì | can; be able to | 國際佛教會 |
| 231 | 35 | 會 | huì | able to | 國際佛教會 |
| 232 | 35 | 會 | huì | a meeting; a conference; an assembly | 國際佛教會 |
| 233 | 35 | 會 | kuài | to balance an account | 國際佛教會 |
| 234 | 35 | 會 | huì | to assemble | 國際佛教會 |
| 235 | 35 | 會 | huì | to meet | 國際佛教會 |
| 236 | 35 | 會 | huì | a temple fair | 國際佛教會 |
| 237 | 35 | 會 | huì | a religious assembly | 國際佛教會 |
| 238 | 35 | 會 | huì | an association; a society | 國際佛教會 |
| 239 | 35 | 會 | huì | a national or provincial capital | 國際佛教會 |
| 240 | 35 | 會 | huì | an opportunity | 國際佛教會 |
| 241 | 35 | 會 | huì | to understand | 國際佛教會 |
| 242 | 35 | 會 | huì | to be familiar with; to know | 國際佛教會 |
| 243 | 35 | 會 | huì | to be possible; to be likely | 國際佛教會 |
| 244 | 35 | 會 | huì | to be good at | 國際佛教會 |
| 245 | 35 | 會 | huì | a moment | 國際佛教會 |
| 246 | 35 | 會 | huì | to happen to | 國際佛教會 |
| 247 | 35 | 會 | huì | to pay | 國際佛教會 |
| 248 | 35 | 會 | huì | a meeting place | 國際佛教會 |
| 249 | 35 | 會 | kuài | the seam of a cap | 國際佛教會 |
| 250 | 35 | 會 | huì | in accordance with | 國際佛教會 |
| 251 | 35 | 會 | huì | imperial civil service examination | 國際佛教會 |
| 252 | 35 | 會 | huì | to have sexual intercourse | 國際佛教會 |
| 253 | 35 | 會 | huì | Hui | 國際佛教會 |
| 254 | 35 | 會 | huì | combining; samsarga | 國際佛教會 |
| 255 | 34 | 弘法 | hóngfǎ | Dharma Propagation | 敘述佛陀一生弘法的經過 |
| 256 | 34 | 弘法 | hóngfǎ | to propagate Buddhist teachings; to promote the Dharma | 敘述佛陀一生弘法的經過 |
| 257 | 34 | 將 | jiāng | will; shall (future tense) | 他在晚年將王位讓給兒子後 |
| 258 | 34 | 將 | jiāng | to get; to use; marker for direct-object | 他在晚年將王位讓給兒子後 |
| 259 | 34 | 將 | jiàng | a general; a high ranking officer | 他在晚年將王位讓給兒子後 |
| 260 | 34 | 將 | jiāng | to progress; to transmit; to convey; to send | 他在晚年將王位讓給兒子後 |
| 261 | 34 | 將 | jiāng | and; or | 他在晚年將王位讓給兒子後 |
| 262 | 34 | 將 | jiàng | to command; to lead | 他在晚年將王位讓給兒子後 |
| 263 | 34 | 將 | qiāng | to request | 他在晚年將王位讓給兒子後 |
| 264 | 34 | 將 | jiāng | approximately | 他在晚年將王位讓給兒子後 |
| 265 | 34 | 將 | jiāng | to bring; to take; to use; to hold | 他在晚年將王位讓給兒子後 |
| 266 | 34 | 將 | jiāng | to support; to wait upon; to take care of | 他在晚年將王位讓給兒子後 |
| 267 | 34 | 將 | jiāng | to checkmate | 他在晚年將王位讓給兒子後 |
| 268 | 34 | 將 | jiāng | to goad; to incite; to provoke | 他在晚年將王位讓給兒子後 |
| 269 | 34 | 將 | jiāng | to do; to handle | 他在晚年將王位讓給兒子後 |
| 270 | 34 | 將 | jiāng | placed between a verb and a complement of direction | 他在晚年將王位讓給兒子後 |
| 271 | 34 | 將 | jiāng | furthermore; moreover | 他在晚年將王位讓給兒子後 |
| 272 | 34 | 將 | jiàng | backbone | 他在晚年將王位讓給兒子後 |
| 273 | 34 | 將 | jiàng | king | 他在晚年將王位讓給兒子後 |
| 274 | 34 | 將 | jiāng | might; possibly | 他在晚年將王位讓給兒子後 |
| 275 | 34 | 將 | jiāng | just; a short time ago | 他在晚年將王位讓給兒子後 |
| 276 | 34 | 將 | jiāng | to rest | 他在晚年將王位讓給兒子後 |
| 277 | 34 | 將 | jiāng | to the side | 他在晚年將王位讓給兒子後 |
| 278 | 34 | 將 | jiàng | a senior member of an organization | 他在晚年將王位讓給兒子後 |
| 279 | 34 | 將 | jiāng | large; great | 他在晚年將王位讓給兒子後 |
| 280 | 34 | 將 | jiāng | intending to; abhimukha | 他在晚年將王位讓給兒子後 |
| 281 | 33 | 之 | zhī | him; her; them; that | 亞洲之光 |
| 282 | 33 | 之 | zhī | used between a modifier and a word to form a word group | 亞洲之光 |
| 283 | 33 | 之 | zhī | to go | 亞洲之光 |
| 284 | 33 | 之 | zhī | this; that | 亞洲之光 |
| 285 | 33 | 之 | zhī | genetive marker | 亞洲之光 |
| 286 | 33 | 之 | zhī | it | 亞洲之光 |
| 287 | 33 | 之 | zhī | in | 亞洲之光 |
| 288 | 33 | 之 | zhī | all | 亞洲之光 |
| 289 | 33 | 之 | zhī | and | 亞洲之光 |
| 290 | 33 | 之 | zhī | however | 亞洲之光 |
| 291 | 33 | 之 | zhī | if | 亞洲之光 |
| 292 | 33 | 之 | zhī | then | 亞洲之光 |
| 293 | 33 | 之 | zhī | to arrive; to go | 亞洲之光 |
| 294 | 33 | 之 | zhī | is | 亞洲之光 |
| 295 | 33 | 之 | zhī | to use | 亞洲之光 |
| 296 | 33 | 之 | zhī | Zhi | 亞洲之光 |
| 297 | 30 | 英國 | Yīngguó | England | 八年返回英國傳教 |
| 298 | 29 | 來 | lái | to come | 轉變而來 |
| 299 | 29 | 來 | lái | indicates an approximate quantity | 轉變而來 |
| 300 | 29 | 來 | lái | please | 轉變而來 |
| 301 | 29 | 來 | lái | used to substitute for another verb | 轉變而來 |
| 302 | 29 | 來 | lái | used between two word groups to express purpose and effect | 轉變而來 |
| 303 | 29 | 來 | lái | ever since | 轉變而來 |
| 304 | 29 | 來 | lái | wheat | 轉變而來 |
| 305 | 29 | 來 | lái | next; future | 轉變而來 |
| 306 | 29 | 來 | lái | a simple complement of direction | 轉變而來 |
| 307 | 29 | 來 | lái | to occur; to arise | 轉變而來 |
| 308 | 29 | 來 | lái | to earn | 轉變而來 |
| 309 | 29 | 來 | lái | to come; āgata | 轉變而來 |
| 310 | 29 | 喇嘛 | lǎma | lama | 喇嘛紛紛出走 |
| 311 | 28 | 七 | qī | seven | 一八六七年 |
| 312 | 28 | 七 | qī | a genre of poetry | 一八六七年 |
| 313 | 28 | 七 | qī | seventh day memorial ceremony | 一八六七年 |
| 314 | 28 | 七 | qī | seven; sapta | 一八六七年 |
| 315 | 28 | 第一 | dì yī | first | 為歐洲第一位佛教僧侶 |
| 316 | 28 | 第一 | dì yī | foremost; first | 為歐洲第一位佛教僧侶 |
| 317 | 28 | 第一 | dì yī | first; prathama | 為歐洲第一位佛教僧侶 |
| 318 | 28 | 第一 | dì yī | foremost; parama | 為歐洲第一位佛教僧侶 |
| 319 | 28 | 三 | sān | three | 三年 |
| 320 | 28 | 三 | sān | third | 三年 |
| 321 | 28 | 三 | sān | more than two | 三年 |
| 322 | 28 | 三 | sān | very few | 三年 |
| 323 | 28 | 三 | sān | repeatedly | 三年 |
| 324 | 28 | 三 | sān | San | 三年 |
| 325 | 28 | 三 | sān | three; tri | 三年 |
| 326 | 28 | 三 | sān | sa | 三年 |
| 327 | 27 | 法國 | Fǎguó | France | 法國著名佛教學者布諾夫 |
| 328 | 27 | 寺 | sì | Buddhist temple; monastery; mosque | 而且一直留心在歐洲建寺的機緣 |
| 329 | 27 | 寺 | sì | a government office | 而且一直留心在歐洲建寺的機緣 |
| 330 | 27 | 寺 | sì | a eunuch | 而且一直留心在歐洲建寺的機緣 |
| 331 | 27 | 寺 | sì | Buddhist temple; vihāra | 而且一直留心在歐洲建寺的機緣 |
| 332 | 27 | 到 | dào | to arrive | 那時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曾派遣大批佈教師到印度境外弘傳佛法 |
| 333 | 27 | 到 | dào | arrive; receive | 那時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曾派遣大批佈教師到印度境外弘傳佛法 |
| 334 | 27 | 到 | dào | to go | 那時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曾派遣大批佈教師到印度境外弘傳佛法 |
| 335 | 27 | 到 | dào | careful | 那時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曾派遣大批佈教師到印度境外弘傳佛法 |
| 336 | 27 | 到 | dào | Dao | 那時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曾派遣大批佈教師到印度境外弘傳佛法 |
| 337 | 27 | 到 | dào | approach; upagati | 那時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曾派遣大批佈教師到印度境外弘傳佛法 |
| 338 | 26 | 中心 | zhōngxīn | center | 在世界各地成立禪坐中心及餐館 |
| 339 | 25 | 倫敦 | Lúndūn | London | 他與多人在倫敦發起成立 |
| 340 | 24 | 後 | hòu | after; later | 他在晚年將王位讓給兒子後 |
| 341 | 24 | 後 | hòu | empress; queen | 他在晚年將王位讓給兒子後 |
| 342 | 24 | 後 | hòu | sovereign | 他在晚年將王位讓給兒子後 |
| 343 | 24 | 後 | hòu | behind | 他在晚年將王位讓給兒子後 |
| 344 | 24 | 後 | hòu | the god of the earth | 他在晚年將王位讓給兒子後 |
| 345 | 24 | 後 | hòu | late; later | 他在晚年將王位讓給兒子後 |
| 346 | 24 | 後 | hòu | arriving late | 他在晚年將王位讓給兒子後 |
| 347 | 24 | 後 | hòu | offspring; descendents | 他在晚年將王位讓給兒子後 |
| 348 | 24 | 後 | hòu | to fall behind; to lag | 他在晚年將王位讓給兒子後 |
| 349 | 24 | 後 | hòu | behind; back | 他在晚年將王位讓給兒子後 |
| 350 | 24 | 後 | hòu | then | 他在晚年將王位讓給兒子後 |
| 351 | 24 | 後 | hòu | mother of the designated heir; mother of the crown prince | 他在晚年將王位讓給兒子後 |
| 352 | 24 | 後 | hòu | Hou | 他在晚年將王位讓給兒子後 |
| 353 | 24 | 後 | hòu | after; behind | 他在晚年將王位讓給兒子後 |
| 354 | 24 | 後 | hòu | following | 他在晚年將王位讓給兒子後 |
| 355 | 24 | 後 | hòu | to be delayed | 他在晚年將王位讓給兒子後 |
| 356 | 24 | 後 | hòu | to abandon; to discard | 他在晚年將王位讓給兒子後 |
| 357 | 24 | 後 | hòu | feudal lords | 他在晚年將王位讓給兒子後 |
| 358 | 24 | 後 | hòu | Hou | 他在晚年將王位讓給兒子後 |
| 359 | 24 | 後 | hòu | woman of high rank; female deity; mahiṣī | 他在晚年將王位讓給兒子後 |
| 360 | 24 | 後 | hòu | rear; paścāt | 他在晚年將王位讓給兒子後 |
| 361 | 24 | 佛法 | fófǎ | Dharma; Dhamma; Buddha-Dhárma; Buddhist doctrine | 那時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曾派遣大批佈教師到印度境外弘傳佛法 |
| 362 | 24 | 佛法 | fófǎ | the power of the Buddha | 那時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曾派遣大批佈教師到印度境外弘傳佛法 |
| 363 | 24 | 佛法 | fófǎ | Buddha's Teaching | 那時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曾派遣大批佈教師到印度境外弘傳佛法 |
| 364 | 24 | 佛法 | fófǎ | Dharma; Buddha-Dhárma | 那時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曾派遣大批佈教師到印度境外弘傳佛法 |
| 365 | 24 | 法師 | fǎshī | Dharma Master; Venerable; a Buddhist monk or nun | 派遣法師輪流駐英弘法 |
| 366 | 24 | 法師 | fǎshī | a Taoist priest | 派遣法師輪流駐英弘法 |
| 367 | 24 | 法師 | fǎshī | Venerable | 派遣法師輪流駐英弘法 |
| 368 | 24 | 法師 | fǎshī | Dharma Teacher | 派遣法師輪流駐英弘法 |
| 369 | 24 | 法師 | fǎshī | Dharma master | 派遣法師輪流駐英弘法 |
| 370 | 23 | 九 | jiǔ | nine | 四五九 |
| 371 | 23 | 九 | jiǔ | many | 四五九 |
| 372 | 23 | 九 | jiǔ | nine; nava | 四五九 |
| 373 | 23 | 五 | wǔ | five | 四五九 |
| 374 | 23 | 五 | wǔ | fifth musical note | 四五九 |
| 375 | 23 | 五 | wǔ | Wu | 四五九 |
| 376 | 23 | 五 | wǔ | the five elements | 四五九 |
| 377 | 23 | 五 | wǔ | five; pañca | 四五九 |
| 378 | 23 | 之後 | zhīhòu | after; following; later | 與那先比丘一場論戰之後 |
| 379 | 22 | 許多 | xǔduō | many; much | 等許多古書記載 |
| 380 | 22 | 許多 | xǔduō | very many; a lot | 等許多古書記載 |
| 381 | 22 | 夫 | fū | a man; a male adult | 女士繼承夫志 |
| 382 | 22 | 夫 | fú | this; that; those | 女士繼承夫志 |
| 383 | 22 | 夫 | fú | now; still | 女士繼承夫志 |
| 384 | 22 | 夫 | fú | is it not?; final particle | 女士繼承夫志 |
| 385 | 22 | 夫 | fū | husband | 女士繼承夫志 |
| 386 | 22 | 夫 | fū | a person | 女士繼承夫志 |
| 387 | 22 | 夫 | fū | someone who does manual work | 女士繼承夫志 |
| 388 | 22 | 夫 | fū | a hired worker | 女士繼承夫志 |
| 389 | 22 | 夫 | fú | he | 女士繼承夫志 |
| 390 | 22 | 時 | shí | time; a point or period of time | 在剛開始時 |
| 391 | 22 | 時 | shí | a season; a quarter of a year | 在剛開始時 |
| 392 | 22 | 時 | shí | one of the 12 two-hour periods of the day | 在剛開始時 |
| 393 | 22 | 時 | shí | at that time | 在剛開始時 |
| 394 | 22 | 時 | shí | fashionable | 在剛開始時 |
| 395 | 22 | 時 | shí | fate; destiny; luck | 在剛開始時 |
| 396 | 22 | 時 | shí | occasion; opportunity; chance | 在剛開始時 |
| 397 | 22 | 時 | shí | tense | 在剛開始時 |
| 398 | 22 | 時 | shí | particular; special | 在剛開始時 |
| 399 | 22 | 時 | shí | to plant; to cultivate | 在剛開始時 |
| 400 | 22 | 時 | shí | hour (measure word) | 在剛開始時 |
| 401 | 22 | 時 | shí | an era; a dynasty | 在剛開始時 |
| 402 | 22 | 時 | shí | time [abstract] | 在剛開始時 |
| 403 | 22 | 時 | shí | seasonal | 在剛開始時 |
| 404 | 22 | 時 | shí | frequently; often | 在剛開始時 |
| 405 | 22 | 時 | shí | occasionally; sometimes | 在剛開始時 |
| 406 | 22 | 時 | shí | on time | 在剛開始時 |
| 407 | 22 | 時 | shí | this; that | 在剛開始時 |
| 408 | 22 | 時 | shí | to wait upon | 在剛開始時 |
| 409 | 22 | 時 | shí | hour | 在剛開始時 |
| 410 | 22 | 時 | shí | appropriate; proper; timely | 在剛開始時 |
| 411 | 22 | 時 | shí | Shi | 在剛開始時 |
| 412 | 22 | 時 | shí | a present; currentlt | 在剛開始時 |
| 413 | 22 | 時 | shí | time; kāla | 在剛開始時 |
| 414 | 22 | 時 | shí | at that time; samaya | 在剛開始時 |
| 415 | 22 | 四 | sì | four | 四五九 |
| 416 | 22 | 四 | sì | note a musical scale | 四五九 |
| 417 | 22 | 四 | sì | fourth | 四五九 |
| 418 | 22 | 四 | sì | Si | 四五九 |
| 419 | 22 | 四 | sì | four; catur | 四五九 |
| 420 | 22 | 歐洲 | ōuzhōu | Europe | 後來在歐洲各國廣為流傳 |
| 421 | 22 | 西方 | xīfāng | the West | 西方對佛教最早的瞭解 |
| 422 | 22 | 西方 | xīfāng | west side | 西方對佛教最早的瞭解 |
| 423 | 22 | 西方 | xīfāng | the Western [Pureland] | 西方對佛教最早的瞭解 |
| 424 | 22 | 西方 | xīfāng | Xifang | 西方對佛教最早的瞭解 |
| 425 | 22 | 西方 | xīfāng | West | 西方對佛教最早的瞭解 |
| 426 | 21 | 曾 | céng | once; already; former; previously | 那時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曾派遣大批佈教師到印度境外弘傳佛法 |
| 427 | 21 | 曾 | zēng | great-grand | 那時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曾派遣大批佈教師到印度境外弘傳佛法 |
| 428 | 21 | 曾 | zēng | Zeng | 那時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曾派遣大批佈教師到印度境外弘傳佛法 |
| 429 | 21 | 曾 | céng | layered; tiered; storied | 那時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曾派遣大批佈教師到印度境外弘傳佛法 |
| 430 | 21 | 曾 | zēng | to add to; to increase | 那時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曾派遣大批佈教師到印度境外弘傳佛法 |
| 431 | 21 | 曾 | zēng | even more; still more | 那時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曾派遣大批佈教師到印度境外弘傳佛法 |
| 432 | 21 | 曾 | zēng | actually; in fact; after all; unexpectedly | 那時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曾派遣大批佈教師到印度境外弘傳佛法 |
| 433 | 21 | 曾 | céng | deep | 那時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曾派遣大批佈教師到印度境外弘傳佛法 |
| 434 | 21 | 被 | bèi | by | 被譽為當代佛學大師 |
| 435 | 21 | 被 | bèi | a quilt | 被譽為當代佛學大師 |
| 436 | 21 | 被 | bèi | to cover | 被譽為當代佛學大師 |
| 437 | 21 | 被 | bèi | a cape | 被譽為當代佛學大師 |
| 438 | 21 | 被 | bèi | to put over the top of | 被譽為當代佛學大師 |
| 439 | 21 | 被 | bèi | to reach | 被譽為當代佛學大師 |
| 440 | 21 | 被 | bèi | to encounter; to be subject to; to incur | 被譽為當代佛學大師 |
| 441 | 21 | 被 | bèi | because | 被譽為當代佛學大師 |
| 442 | 21 | 被 | bèi | Bei | 被譽為當代佛學大師 |
| 443 | 21 | 被 | pī | to drape over | 被譽為當代佛學大師 |
| 444 | 21 | 被 | pī | to scatter | 被譽為當代佛學大師 |
| 445 | 21 | 西藏 | Xīzàng | Tibet | 中共進入西藏 |
| 446 | 21 | 和 | hé | and | 佛法和耶穌的教義之間並無衝突 |
| 447 | 21 | 和 | hé | to join together; together with; to accompany | 佛法和耶穌的教義之間並無衝突 |
| 448 | 21 | 和 | hé | peace; harmony | 佛法和耶穌的教義之間並無衝突 |
| 449 | 21 | 和 | hé | He | 佛法和耶穌的教義之間並無衝突 |
| 450 | 21 | 和 | hé | harmonious [sound] | 佛法和耶穌的教義之間並無衝突 |
| 451 | 21 | 和 | hé | gentle; amiable; acquiescent | 佛法和耶穌的教義之間並無衝突 |
| 452 | 21 | 和 | hé | warm | 佛法和耶穌的教義之間並無衝突 |
| 453 | 21 | 和 | hé | to harmonize; to make peace | 佛法和耶穌的教義之間並無衝突 |
| 454 | 21 | 和 | hé | a transaction | 佛法和耶穌的教義之間並無衝突 |
| 455 | 21 | 和 | hé | a bell on a chariot | 佛法和耶穌的教義之間並無衝突 |
| 456 | 21 | 和 | hé | a musical instrument | 佛法和耶穌的教義之間並無衝突 |
| 457 | 21 | 和 | hé | a military gate | 佛法和耶穌的教義之間並無衝突 |
| 458 | 21 | 和 | hé | a coffin headboard | 佛法和耶穌的教義之間並無衝突 |
| 459 | 21 | 和 | hé | a skilled worker | 佛法和耶穌的教義之間並無衝突 |
| 460 | 21 | 和 | hé | compatible | 佛法和耶穌的教義之間並無衝突 |
| 461 | 21 | 和 | hé | calm; peaceful | 佛法和耶穌的教義之間並無衝突 |
| 462 | 21 | 和 | hè | to sing in accompaniment | 佛法和耶穌的教義之間並無衝突 |
| 463 | 21 | 和 | hè | to write a matching poem | 佛法和耶穌的教義之間並無衝突 |
| 464 | 21 | 和 | hé | Harmony | 佛法和耶穌的教義之間並無衝突 |
| 465 | 21 | 和 | hé | harmony; gentleness | 佛法和耶穌的教義之間並無衝突 |
| 466 | 21 | 和 | hé | venerable | 佛法和耶穌的教義之間並無衝突 |
| 467 | 21 | 二 | èr | two | 宋大明二年 |
| 468 | 21 | 二 | èr | Kangxi radical 7 | 宋大明二年 |
| 469 | 21 | 二 | èr | second | 宋大明二年 |
| 470 | 21 | 二 | èr | twice; double; di- | 宋大明二年 |
| 471 | 21 | 二 | èr | another; the other | 宋大明二年 |
| 472 | 21 | 二 | èr | more than one kind | 宋大明二年 |
| 473 | 21 | 二 | èr | two; dvā; dvi | 宋大明二年 |
| 474 | 21 | 英 | yīng | England | 編纂英巴辭典 |
| 475 | 21 | 英 | yīng | blossom; flower; leaf | 編纂英巴辭典 |
| 476 | 21 | 英 | yīng | outstanding; finest | 編纂英巴辭典 |
| 477 | 21 | 英 | yīng | noble; brave; galant | 編纂英巴辭典 |
| 478 | 21 | 英 | yīng | a decoration on a lance using feathers | 編纂英巴辭典 |
| 479 | 21 | 英 | yīng | elite | 編纂英巴辭典 |
| 480 | 21 | 英 | yīng | a talented person | 編纂英巴辭典 |
| 481 | 21 | 英 | yīng | Ying | 編纂英巴辭典 |
| 482 | 21 | 英 | yīng | beautiful | 編纂英巴辭典 |
| 483 | 21 | 宗教 | zōngjiào | religion | 宗教 |
| 484 | 20 | 地 | dì | soil; ground; land | 埃及等地 |
| 485 | 20 | 地 | de | subordinate particle | 埃及等地 |
| 486 | 20 | 地 | dì | floor | 埃及等地 |
| 487 | 20 | 地 | dì | the earth | 埃及等地 |
| 488 | 20 | 地 | dì | fields | 埃及等地 |
| 489 | 20 | 地 | dì | a place | 埃及等地 |
| 490 | 20 | 地 | dì | a situation; a position | 埃及等地 |
| 491 | 20 | 地 | dì | background | 埃及等地 |
| 492 | 20 | 地 | dì | terrain | 埃及等地 |
| 493 | 20 | 地 | dì | a territory; a region | 埃及等地 |
| 494 | 20 | 地 | dì | used after a distance measure | 埃及等地 |
| 495 | 20 | 地 | dì | coming from the same clan | 埃及等地 |
| 496 | 20 | 地 | dì | earth; prthivi | 埃及等地 |
| 497 | 20 | 地 | dì | stage; ground; level; bhumi | 埃及等地 |
| 498 | 20 | 出版 | chūbǎn | to publish | 奧登堡在柏林出版 |
| 499 | 20 | 出版 | chūbǎn | publishing; publishing industry | 奧登堡在柏林出版 |
| 500 | 20 | 都 | dōu | all | 規矩都在教堂會議中否決摒除並予以改變 |
Keywords
Top keywords ordered by frequency in comparison to occurrence across the entire corpus
| Simplified | Traditional | Pinyin | English |
|---|---|---|---|
| 在 | zài | in; bhū | |
| 一 | yī | one; eka | |
| 八 | bā | eight; aṣṭa | |
| 及 | jí | and; ca; api | |
| 年 | nián | year; varṣa | |
| 是 |
|
|
|
| 他 |
|
|
|
| 也 | yě | ya | |
| 有 |
|
|
|
| 并 | 並 | bìng | together; saha |
People, places
and other proper nouns
| Simplified | Traditional | Pinyin | English |
|---|---|---|---|
| 阿富汗 | 196 |
|
|
| 阿根廷 | 196 | Argentina | |
| 阿贡仁波切 | 阿貢仁波切 | 196 | Akong Rinpoche; Chöje Akong Tulku Rinpoche |
| 爱丁堡 | 愛丁堡 | 195 | Edinburgh |
| 爱尔兰 | 愛爾蘭 | 97 | Ireland |
| 埃及 | 97 | Egypt | |
| 艾萨克 | 艾薩克 | 195 | Isaac (name) |
| 安慧 | 196 |
|
|
| 阿难 | 阿難 | 196 |
|
| 阿难陀 | 阿難陀 | 196 | Ananda; Ānanda |
| 阿诺 | 阿諾 | 97 | Arnold |
| 安西 | 196 | Anxi | |
| 奧地利 | 奧地利 | 195 | Austria |
| 澳洲 | 196 | Australia | |
| 阿育王 | 196 | King Aśoka; Asoka; Ashoka | |
| 巴尔干半岛 | 巴爾幹半島 | 98 | Balkan Peninsula |
| 柏 | 98 |
|
|
| 白俄 | 98 | Belarus | |
| 柏克莱 | 柏克萊 | 98 | Berkeley |
| 白塔寺 | 66 |
|
|
| 巴勒斯坦 | 98 | Palestine | |
| 巴黎 | 98 | Paris | |
| 巴利 | 98 | Pali; Pāli | |
| 巴利语 | 巴利語 | 98 | Pali |
| 巴利文 | 98 | Pāli | |
| 巴斯 | 98 | Bath | |
| 八月 | 98 |
|
|
| 北美 | 66 | North America | |
| 贝加尔湖 | 貝加爾湖 | 98 | Lake Baikal |
| 比尔 | 比爾 | 98 | Bill |
| 比利时 | 比利時 | 98 | Belgium |
| 柏林 | 98 | Berlin | |
| 般若经 | 般若經 | 98 | Prajnaparamita Sutras |
| 波士顿 | 波士頓 | 98 | Boston |
| 不列颠 | 不列顛 | 98 | Britain; British; Great Britain |
| 布鲁克 | 布魯克 | 98 | Brook (name) / Peter Brook |
| 曹洞 | 99 | Caodong School | |
| 禅宗 | 禪宗 | 99 | Chan School of Buddhism; Zen |
| 朝鲜 | 朝鮮 | 99 |
|
| 成唯识论 | 成唯識論 | 99 | Vijñaptimātratāsiddhiśāstra; Cheng Weishi Lun |
| 陈那 | 陳那 | 99 | Dignaga; Dignāga |
| 慈容 | 99 | Ci Rong | |
| 慈庄法师 | 慈莊法師 | 67 | Venerable Tzu Chuang |
| 大唐西域记 | 大唐西域記 | 68 |
|
| 大英帝国 | 大英帝國 | 100 | the British Empire |
| 大智度论 | 大智度論 | 68 |
|
| 大觉寺 | 大覺寺 | 100 |
|
| 达赖喇嘛 | 達賴喇嘛 | 100 |
|
| 达摩 | 達摩 | 68 | Bodhidharma |
| 丹尼斯 | 100 | Dennis | |
| 大乘 | 100 |
|
|
| 大乘佛教 | 100 |
|
|
| 大卫 | 大衛 | 100 | David |
| 大溪 | 100 | Daxi or Tahsi | |
| 大夏 | 100 | Bactria | |
| 德国 | 德國 | 100 | Germany |
| 邓 | 鄧 | 100 | Deng |
| 等活 | 100 | Samjiva Hell | |
| 德文 | 100 | German (language) | |
| 德州 | 100 |
|
|
| 帝俄 | 100 | Tsarist Russia | |
| 第二次世界大战 | 第二次世界大戰 | 100 | Second World War (WWII) |
| 典籍 | 100 | canonical text | |
| 第一次世界大战 | 第一次世界大戰 | 100 | World War I; First World War (WWI) |
| 东方 | 東方 | 100 | The East; The Orient |
| 东南亚 | 東南亞 | 68 | Southeast Asia |
| 敦煌 | 燉煌 | 100 | Dunhuang |
| 多尔 | 多爾 | 100 | Dole (name) / Bob Dole |
| 多罗 | 多羅 | 100 | Tara |
| 俄国人 | 俄國人 | 195 | Russian (person) |
| 俄罗斯 | 俄羅斯 | 195 | Russia |
| 俄罗斯人 | 俄羅斯人 | 195 | Russian (person) |
| 阿弥陀佛 | 阿彌陀佛 | 196 |
|
| 二次大战 | 二次大戰 | 195 | World War Two |
| 二次世界大战 | 二次世界大戰 | 195 | World War Two |
| 二十世纪 | 二十世紀 | 195 | 20th century |
| 法称 | 法稱 | 102 | Dharmakirti |
| 法华经 | 法華經 | 70 | Lotus Sutra; Lotus Sūtra |
| 法国 | 法國 | 70 | France |
| 法拉盛 | 102 | Flushing | |
| 法兰克福 | 法蘭克福 | 102 | Frankfurt |
| 法兰西 | 法蘭西 | 102 | France |
| 梵 | 102 |
|
|
| 梵文 | 102 | Sanskrit | |
| 梵语 | 梵語 | 102 | Sanskrit |
| 法藏 | 102 |
|
|
| 非洲 | 102 | Africa | |
| 佛光大学 | 佛光大學 | 70 |
|
| 佛光世纪 | 佛光世紀 | 102 | Buddha's Light Newsletter |
| 佛光学 | 佛光學 | 102 | The Buddha's Light Philosophy |
| 佛教的真谛 | 佛教的真諦 | 102 |
|
| 佛诞 | 佛誕 | 70 | Buddha's Birthday; Vesak |
| 佛法 | 102 |
|
|
| 佛光会 | 佛光會 | 102 | Buddha's Light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BLIA) |
| 佛光寺 | 102 | Foguang Temple | |
| 佛蒙特州 | 102 | Vermont, US state | |
| 佛陀 | 102 | Buddha; the all-enlightened one | |
| 扶桑 | 102 | Fusang | |
| 高等法院 | 103 | High Court | |
| 高棉 | 71 | Khmer | |
| 噶举派 | 噶舉派 | 103 | Geju School; Kagyu; Kagyu; Kagyupa; Kagyud |
| 格林 | 103 | Green; Greene | |
| 格鲁派 | 格魯派 | 103 | Geluk School; Gelukpa; Yellow Hat School; Dge lugs |
| 哥伦比亚大学 | 哥倫比亞大學 | 103 | Columbia University |
| 哥伦布 | 哥倫布 | 103 | Cristóbal Colón or Christopher Columbus |
| 噶玛巴 | 噶瑪巴 | 103 | Karmapa |
| 格西 | 103 | Geshe | |
| 共产党 | 共產黨 | 71 | Communist Party |
| 宫本 | 宮本 | 103 | Miyamoto (Japanese surname) |
| 共党 | 共黨 | 103 | Communist Party |
| 供僧法会 | 供僧法會 | 71 | Sangha Day Celebration |
| 公使 | 103 | minister; diplomat performing ambassadorial role in Qing times, before regular diplomatic relations | |
| 古印度 | 103 | Ancient India | |
| 观音 | 觀音 | 103 |
|
| 国会议员 | 國會議員 | 71 | Member of Congress; Congressman |
| 国际佛光会 | 國際佛光會 | 103 | Buddha's Light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BLIA) |
| 国际佛教促进会 | 國際佛教促進會 | 71 | International Buddhist Progress Society |
| 国学 | 國學 | 103 |
|
| 哈佛 | 104 | Harvard University | |
| 海德公园 | 海德公園 | 104 | Hyde Park |
| 汉 | 漢 | 104 |
|
| 韩 | 韓 | 104 |
|
| 汉地 | 漢地 | 72 | territory of the Han dynasty; homeland of the Han people |
| 韩战 | 韓戰 | 72 | Korean War |
| 汉文 | 漢文 | 72 | written Chinese language |
| 黑格尔 | 黑格爾 | 104 | Hegel |
| 荷兰 | 荷蘭 | 104 | Holland |
| 红军 | 紅軍 | 104 | Red Army |
| 华文 | 華文 | 72 | Chinese language; Chinese script |
| 皇后区 | 皇后區 | 104 | Queens |
| 华氏城 | 華氏城 | 72 | Pāṭaliputra; Pāṭaliputta; Pāṭaligāma |
| 华严 | 華嚴 | 72 | Avataṃsaka Sūtra; Flower Garland Sutra; Flower Adornment Sutra |
| 华严经 | 華嚴經 | 72 |
|
| 回教 | 104 | Islam | |
| 慧开 | 慧開 | 104 |
|
| 虎尾 | 104 | Huwei | |
| 吉尔吉斯 | 吉爾吉斯 | 106 | Kyrgyz / Kyrgyzstan |
| 集量论 | 集量論 | 106 | Compendium on Valid Knowledge; Pramāṇasamuccaya |
| 加尔各答 | 加爾各答 | 74 | Calcutta |
| 加拿大 | 106 |
|
|
| 江 | 106 |
|
|
| 柬埔寨 | 106 | Cambodia | |
| 教育部 | 106 | Ministry of Education | |
| 加州 | 106 | California | |
| 罽賓国 | 罽賓國 | 106 | Kashmir |
| 吉达 | 吉達 | 106 | Jeddah |
| 基督 | 106 | Christ | |
| 戒本 | 106 | Prātimokṣasūtra; Sutra on the Code | |
| 结夏安居 | 結夏安居 | 106 | Varsa; Vassa; Rains Retreat |
| 杰克 | 傑克 | 106 | Jack (name) |
| 杰克森 | 傑克森 | 106 | Jackson (name) |
| 杰克逊 | 傑克遜 | 74 | Jackson |
| 基尔 | 基爾 | 106 | Kiel (German city) |
| 近东 | 近東 | 106 | Near East |
| 金光明经 | 金光明經 | 74 |
|
| 净土宗 | 淨土宗 | 106 | Pure Land School; Jingtu Zong |
| 金山寺 | 106 |
|
|
| 净土真宗 | 淨土真宗 | 106 | Jōdo Shinshū |
| 旧金山 | 舊金山 | 106 |
|
| 九月 | 106 |
|
|
| 俱舍论 | 俱舍論 | 74 | Abhidharmakośabhāṣya; Abhidharmakośaśastra; Discourse on the Repository of Abhidharma Discussions |
| 卡尔 | 卡爾 | 75 | Carl |
| 凯撒 | 凱撒 | 107 | Caesar; Kaiser |
| 卡洛斯 | 107 | Carlos (name) | |
| 康德 | 107 | Immanuel Kant | |
| 喀山 | 107 | Kazan | |
| 克拉克 | 107 | Clark or Clarke (name) | |
| 柯林顿 | 柯林頓 | 107 | Clinton |
| 科隆 | 107 |
|
|
| 可伦坡 | 可倫坡 | 75 | Colombo |
| 科罗拉多州 | 科羅拉多州 | 107 | Colorado |
| 孔茲 | 107 | Conze | |
| 孔雀王朝 | 75 | Maurya Dynasty | |
| 库车 | 庫車 | 75 | Kuche; Kuchar; Kucha; Kuqa |
| 莱布尼兹 | 萊布尼茲 | 108 | Leibnitz (name); Gottfriend Wilhelm von Leibniz |
| 拉莫特 | 108 | Lamotte | |
| 雷诺 | 雷諾 | 108 |
|
| 楞严经 | 楞嚴經 | 76 |
|
| 礼忏 | 禮懺 | 108 | liturgy for confession |
| 李登辉 | 李登輝 | 76 | Li Denghui |
| 理学 | 理學 | 76 | Li Xue; School of Principle; Neo-Confucianism; Neo-Confucian Rationalistic School; Learning of the Way |
| 里昂 | 108 | Lyon, French city on the Rhône | |
| 梁书 | 梁書 | 76 |
|
| 联合国 | 聯合國 | 108 | United Nations |
| 莲华生 | 蓮華生 | 108 | Padmasambhava; Guru Rinpoche |
| 寮国 | 寮國 | 108 | Laos |
| 列宁 | 列寧 | 76 | Lenin |
| 列宁格勒 | 列寧格勒 | 108 | Leningrad |
| 里海 | 裡海 | 108 | Caspian Sea |
| 灵山 | 靈山 | 76 |
|
| 铃木大拙 | 鈴木大拙 | 108 | Daisetz Teitaro Suzuki |
| 林西 | 108 | Lingxi | |
| 六月 | 108 |
|
|
| 李维 | 李維 | 108 | Titus Livius or Livy |
| 鲁 | 魯 | 108 |
|
| 伦敦 | 倫敦 | 76 | London |
| 伦敦大学 | 倫敦大學 | 108 | University of London |
| 轮迴 | 輪迴 | 76 |
|
| 论坛报 | 論壇報 | 108 | Tribune |
| 洛 | 108 |
|
|
| 洛杉矶 | 洛杉磯 | 108 |
|
| 罗斯 | 羅斯 | 108 | Roth (name) / Kenneth Roth |
| 罗素 | 羅素 | 108 | Russell |
| 律藏 | 108 | Collection of Monastic Rules; Vinaya; Vinayapiṭaka; Vinaya Piṭaka | |
| 马丁 | 馬丁 | 109 | Martin |
| 马克斯 | 馬克斯 | 109 | Marx |
| 马来西亚 | 馬來西亞 | 109 | Malaysia |
| 曼彻斯特 | 曼徹斯特 | 109 | Manchester |
| 曼城 | 109 | Manchester | |
| 马赛 | 馬賽 | 109 |
|
| 美国 | 美國 | 109 | United States |
| 美国人 | 美國人 | 77 | an American |
| 美洲 | 109 | Americas | |
| 蒙古 | 109 | Mongolia | |
| 蒙古佛教 | 109 | Buddhism in Mongolia | |
| 蒙古人 | 109 | Mongol | |
| 缅甸 | 緬甸 | 109 | Myanmar |
| 妙法莲华经 | 妙法蓮華經 | 77 | Lotus Sutra |
| 密多罗 | 密多羅 | 109 | Mitra |
| 弥勒 | 彌勒 | 109 |
|
| 摩竭陀 | 109 | Magadha | |
| 莫斯科 | 109 | Moscow | |
| 墨西哥 | 109 | Mexico | |
| 慕尼黑 | 109 | München / Munich | |
| 南传 | 南傳 | 110 | Theravāda Buddhism; South Asian Buddhism |
| 南传佛教 | 南傳佛教 | 78 | Theravāda Buddhism; South Asian Buddhism |
| 南美 | 78 | South America | |
| 南条文雄 | 南條文雄 | 110 | Nanjo Bunyu; Bunyiu Nanjio |
| 能忍 | 110 | able to endure; sahā | |
| 尼泊尔 | 尼泊爾 | 110 |
|
| 尼采 | 尼採 | 78 | Friedrich Nietzsche |
| 涅槃 | 110 |
|
|
| 宁玛派 | 寧瑪派 | 110 | Nyingma School; Red Hat School |
| 尼斯 | 110 | Nice (city in France) | |
| 纽约市 | 紐約市 | 78 | New York City |
| 牛津 | 110 | Oxford | |
| 牛津大学 | 牛津大學 | 78 | Oxford University |
| 纽约 | 紐約 | 110 | New York |
| 纽泽西 | 紐澤西 | 110 | New Jersey |
| 欧洲 | 歐洲 | 197 | Europe |
| 欧洲议会 | 歐洲議會 | 197 | European Parliament |
| 潘 | 112 |
|
|
| 潘维刚 | 潘維剛 | 112 | Tina Pan |
| 起信论 | 起信論 | 81 | Treatise on the Awakening of Faith in the Mahāyāna; Dasheng Qixin Lun |
| 侨务委员会 | 僑務委員會 | 113 | Overseas Chinese Affairs Council |
| 青年会 | 青年會 | 113 | YMCA |
| 七月 | 113 |
|
|
| 人大 | 82 |
|
|
| 仁波切 | 114 | Rinpoche | |
| 人间佛教 | 人間佛教 | 82 |
|
| 人间净土 | 人間淨土 | 82 |
|
| 日本 | 114 | Japan | |
| 日本佛教 | 82 | Japanese Buddhism | |
| 日莲 | 日蓮 | 114 |
|
| 日莲宗 | 日蓮宗 | 114 | Nichiren sect |
| 日文 | 82 | Japanese language | |
| 瑞士 | 114 | Switzerland | |
| 萨迦派 | 薩迦派 | 115 | Sakya school |
| 三藏 | 115 |
|
|
| 僧宝节 | 僧寶節 | 83 |
|
| 僧护 | 僧護 | 115 | Senghu |
| 僧伽 | 115 |
|
|
| 摄大乘论 | 攝大乘論 | 115 |
|
| 圣彼得堡 | 聖彼得堡 | 83 | Saint Petersburg |
| 圣诞节 | 聖誕節 | 115 | Christmas Day |
| 世亲 | 世親 | 115 | Vasubandhu |
| 史特劳斯 | 史特勞斯 | 115 | Strauss (name); Johann Strauss; Richard Strauss |
| 世友 | 115 | Vasumitra | |
| 十二月 | 115 |
|
|
| 十九世纪 | 十九世紀 | 115 | 19th century |
| 史坦因 | 115 | Stein | |
| 十一月 | 115 |
|
|
| 十月 | 115 |
|
|
| 十月革命 | 115 | October Revolution | |
| 叔本华 | 叔本華 | 115 | Arthur Schopenhauer |
| 水陆法会 | 水陸法會 | 83 | Water and Land Service |
| 说一切有部 | 說一切有部 | 115 | Sarvastivada |
| 司法部 | 115 | Ministry of Justice (PRC etc); Department of Justice (USA etc) | |
| 斯里兰卡 | 斯里蘭卡 | 115 | Sri Lanka |
| 斯密 | 115 | Smith (name) / also rendered as 史密斯 | |
| 四月 | 115 |
|
|
| 宋大明 | 83 | Daming reign of Liu Song | |
| 苏俄 | 蘇俄 | 115 | Soviet Russia |
| 苏联 | 蘇聯 | 115 | Soviet Union |
| 索尔 | 索爾 | 115 | Thor |
| 索甲仁波切 | 115 | Sogyal Rinpoche | |
| 台北 | 臺北 | 84 | Taipei |
| 台北 | 臺北 | 84 | Taipei |
| 泰国 | 泰國 | 116 | Thailand |
| 台湾 | 台灣 | 84 |
|
| 太虚大师 | 太虛大師 | 84 | Venerable Master Taixu |
| 唐人街 | 84 | Chinatown | |
| 檀香山 | 116 | Honolulu | |
| 倓虚 | 倓虛 | 116 | Tanxu |
| 塔州 | 116 | Tasmania | |
| 天主教 | 116 | the Catholic church; Catholicism | |
| 天主教会 | 天主教會 | 116 | the Catholic church |
| 提摩太 | 116 | Timothy | |
| 童军团 | 童軍團 | 84 | Scouts |
| 土耳其 | 116 | Turkey | |
| 突厥 | 84 | Tujie; Göktürks; proto-Turkic ethnic group | |
| 外交部 | 87 | Foreign Affairs Department; Foreign Office | |
| 瓦西里 | 119 | Vasily (name) | |
| 文德 | 119 | Wende | |
| 文化研究所 | 119 | Cultural Research Institute | |
| 文殊师利 | 文殊師利 | 119 | Mañjuśrī; Manjushri; Manjusri |
| 吴 | 吳 | 119 |
|
| 乌兰 | 烏蘭 | 119 | Wulan |
| 五月 | 119 | May; the Fifth Month | |
| 西伯利亚 | 西伯利亞 | 120 | Siberia |
| 西德 | 120 | West Germany | |
| 西海 | 88 | Yellow Sea | |
| 西域 | 120 | Western Regions | |
| 厦门大学 | 廈門大學 | 120 | Xiamen University |
| 香港 | 120 | Hong Kong | |
| 小亚细亚 | 小亞細亞 | 120 | Asia minor; Anatolia |
| 夏威夷 | 120 | Hawaii, US state | |
| 夏威夷岛 | 夏威夷島 | 120 | Hawaii island |
| 西半球 | 120 | Western Hemisphere | |
| 西北方 | 120 | northwest; northwestern | |
| 西本愿寺 | 西本願寺 | 120 | Nishi Hongan-ji |
| 西方 | 120 |
|
|
| 希腊 | 希臘 | 120 | Greece |
| 西来大学 | 西來大學 | 88 |
|
| 西来寺 | 西來寺 | 120 | Hsilai Temple |
| 锡兰 | 錫蘭 | 88 | Ceylon |
| 西敏 | 120 | Westminster | |
| 星云 | 星雲 | 120 | Hsing Yun; 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 |
| 新天地 | 120 | Xintiandi | |
| 匈牙利 | 120 | Hungary | |
| 希特勒 | 120 | Adolf Hitler (1889-1945) | |
| 休士顿 | 休士頓 | 120 | Houston, Texas |
| 西藏 | 88 | Tibet | |
| 虚云 | 虛雲 | 120 | Venerable Xu Yun |
| 玄奘 | 120 |
|
|
| 宣化 | 120 |
|
|
| 须达多 | 須達多 | 88 | Sudatta |
| 薛 | 120 |
|
|
| 学道 | 學道 | 120 |
|
| 亚金 | 亞金 | 121 | Achim |
| 杨文会 | 楊文會 | 121 | Yang Wenhui |
| 仰光 | 121 | Yangon | |
| 鸦片战争 | 鴉片戰爭 | 89 | Opium Wars |
| 亚洲 | 亞洲 | 121 | Asia |
| 耶和华 | 耶和華 | 121 | Jehovah |
| 耶教 | 121 | Christianity | |
| 耶鲁大学 | 耶魯大學 | 121 | Yale University |
| 耶稣 | 耶穌 | 121 | Jesus; Jesus Christ |
| 异部宗轮论 | 異部宗輪論 | 89 | Samayabhedoparacanacakra; The Cycle of the Formation of the Schismatic Doctrines |
| 译经院 | 譯經院 | 121 | Institute for Sutra Translation |
| 仪礼 | 儀禮 | 89 | Yili; Book of Etiquette and Ceremonial |
| 伊凡 | 89 | Ivan | |
| 一九 | 121 | Amitābha | |
| 伊朗 | 121 |
|
|
| 伊利诺州 | 伊利諾州 | 121 | Illinois, US state |
| 伊莉莎白 | 121 | Elizabeth | |
| 印经院 | 印經院 | 121 | Institute for Printing Sutras |
| 印度 | 121 | India | |
| 印度佛教 | 89 | Indian Buddhism | |
| 印度教 | 121 | Hinduism | |
| 应供 | 應供 | 121 |
|
| 英国 | 英國 | 89 | England |
| 英吉利 | 121 | England | |
| 印加 | 121 | Inca Civilization | |
| 艺术家 | 藝術家 | 121 | artist |
| 永昌 | 121 |
|
|
| 犹太教 | 猶太教 | 121 | Judaism |
| 犹太人 | 猶太人 | 121 | the Israelites; the Jewish people |
| 浴佛法会 | 浴佛法會 | 121 | Bathing the Buddha Celebration |
| 圆觉经 | 圓覺經 | 89 |
|
| 元月 | 89 | first month of the lunar new year | |
| 越战 | 越戰 | 89 | Vietnam War |
| 越南 | 121 | Vietnam | |
| 越南战争 | 越南戰爭 | 89 | Vietnam War |
| 盂兰盆法会 | 盂蘭盆法會 | 121 |
|
| 云居 | 雲居 | 121 |
|
| 藏传佛教 | 藏傳佛教 | 122 | Tibetan Buddhism |
| 藏文 | 122 | Tibetan; Tibetan writing | |
| 藏语 | 藏語 | 90 | Tibetan language |
| 哲蚌寺 | 122 | Drepung monastery | |
| 真言宗 | 122 | Shingon School; Mantra School | |
| 中美洲 | 122 | Central America | |
| 中亚 | 中亞 | 90 | Central Asia |
| 中共 | 90 |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 |
| 中国大陆 | 中國大陸 | 90 | Chinese mainland |
| 中国佛教会 | 中國佛教會 | 122 | Buddhist Association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
| 中华佛教总会 | 中華佛教總會 | 122 |
|
| 中华民国 | 中華民國 | 90 | Republic of China |
| 中南半岛 | 中南半島 | 122 | Indochinese Peninsula |
| 庄严寺 | 莊嚴寺 | 90 | Zhangyan Temple |
| 紫禁城 | 122 | The Forbidden City; the Imperial Palace | |
| 宗教与社会的融和 | 宗教與社會的融和 | 122 | Religion and Society in Union |
| 佐佐木 | 122 | Sasaki (Japanese surname) |
Glossary
Buddhist terminology, except the proper nouns listed above. Number of terms: 119.
| Simplified | Traditional | Pinyin | English |
|---|---|---|---|
| 阿罗汉果 | 阿羅漢果 | 97 |
|
| 八大宗派 | 98 | eight schools of Chinese Buddhism | |
| 八正道 | 98 | Noble Eightfold Path; Eightfold Noble Way | |
| 八宗 | 98 | eight sects | |
| 北传佛教 | 北傳佛教 | 98 | northern transmission of Buddhism; Northern Buddhism |
| 贝叶经 | 貝葉經 | 98 | palm leaf sutra |
| 本山 | 98 |
|
|
| 比丘戒 | 98 | the monk's precepts; Bhiksu Precepts | |
| 般若 | 98 |
|
|
| 禅风 | 禪風 | 99 | the customs and traditions of one of the schools of Chan |
| 禅净 | 禪淨 | 99 | Chan and Pure Land Buddhism |
| 禅堂 | 禪堂 | 99 |
|
| 禅学 | 禪學 | 99 | to study the Chan School |
| 禅修 | 禪修 | 99 |
|
| 禅坐 | 禪坐 | 99 |
|
| 慈善救济活动 | 慈善救濟活動 | 99 | charitable aid programs |
| 大觉 | 大覺 | 100 | supreme bodhi; enlightenment |
| 大乘经 | 大乘經 | 100 | Mahāyāna sutras |
| 大袍 | 100 | haiqing; black robe | |
| 德国佛教传道会 | 德國佛教傳道會 | 100 | 1. Buddhistischen Missionsverein für Deutschland; 2. Buddhist Missionary Association of Germany |
| 等观 | 等觀 | 100 | to view all things equally |
| 等身 | 100 | a life-size image | |
| 度众 | 度眾 | 100 | Deliver Sentient Beings |
| 对法 | 對法 | 100 |
|
| 二六时 | 二六時 | 195 | twelve hours |
| 法水长流 | 法水長流 | 102 | Dharma Water Continuously Flows |
| 法座 | 102 | Dharma seat | |
| 法号 | 法號 | 102 |
|
| 法会 | 法會 | 102 | a Dharma service; an assembly; dharma-saṃgīti |
| 法名 | 102 | Dharma name | |
| 梵夹 | 梵夾 | 102 | fanjia |
| 法器 | 102 |
|
|
| 法水 | 102 |
|
|
| 法嗣 | 102 | Dharma heir | |
| 法藏 | 102 |
|
|
| 佛光成年礼 | 佛光成年禮 | 102 | Buddha Light Adulthood Ceremony |
| 佛光道场 | 佛光道場 | 102 | Fo Guang Shan temple |
| 佛光普照 | 102 | Buddha's Light Shines Universally | |
| 佛光人 | 102 | Fo Guang member; Buddha's Light member | |
| 佛慧 | 102 | Buddha's wisdom | |
| 佛传 | 佛傳 | 70 | the Life of the Buddha |
| 佛道 | 70 |
|
|
| 佛化 | 102 |
|
|
| 佛教历史 | 佛教歷史 | 102 | history of Buddhism |
| 佛教研究 | 102 | Buddhist studies | |
| 佛教艺术 | 佛教藝術 | 102 | Buddhist art |
| 佛书 | 佛書 | 102 | Buddhist texts; scripture |
| 佛学院 | 佛學院 | 70 |
|
| 副会长 | 副會長 | 102 | Vice President (of association, e.g. BLIA) |
| 敷演 | 102 |
|
|
| 共修 | 103 | Dharma service | |
| 共修法会 | 共修法會 | 103 | a regular Dharma service |
| 皈依 | 103 |
|
|
| 弘法活动 | 弘法活動 | 104 | Dharma propagation event |
| 弘法 | 104 |
|
|
| 弘法利生 | 104 |
|
|
| 讲经 | 講經 | 106 |
|
| 教理 | 106 | religious doctrine; dogma | |
| 教团 | 教團 | 106 |
|
| 家庭普照 | 106 | a family Dharma service | |
| 戒律 | 106 |
|
|
| 净化人心 | 淨化人心 | 106 | reclaim the noble qualities of the mind |
| 经论 | 經論 | 106 | sutras and shastras; scriptures and commentaries |
| 精舍 | 106 |
|
|
| 了知 | 108 | to understand clearly | |
| 弥兰陀王 | 彌蘭陀王 | 109 | King Milinda |
| 密教 | 109 | esoteric teachings; esoteric Buddhism | |
| 南华管理学院 | 南華管理學院 | 110 | College of Management, Nanhua University |
| 念珠 | 110 |
|
|
| 披剃 | 112 | to first don the robe and shave the head as a monastic; to be come a monastic | |
| 求法 | 113 | to seek the Dharma | |
| 人和 | 114 | Interpersonal Harmony | |
| 人中 | 114 | mānuṣyaka; a multitude of men | |
| 三宝佛 | 三寶佛 | 115 | the Triple Gem Buddhas |
| 三千 | 115 | three thousand-fold | |
| 三千界 | 115 | Three Thousandfold World System; trisāhasramahāsāhasralokadhātu; a great chiliocosm; trichiliocosm; the cosmos | |
| 三世 | 115 |
|
|
| 三坛大戒 | 三壇大戒 | 115 | ordination; ordination ceremony for nuns and monks |
| 三天 | 115 |
|
|
| 三摩耶 | 115 |
|
|
| 僧团 | 僧團 | 115 | Sangha; Buddhist monastic community |
| 僧侣 | 僧侶 | 115 |
|
| 僧众 | 僧眾 | 115 | the monastic community; the sangha |
| 圣教 | 聖教 | 115 | sacred teachings |
| 十方 | 115 |
|
|
| 受持 | 115 |
|
|
| 四一 | 115 | four ones | |
| 坛城 | 壇城 | 116 | a mandala |
| 檀讲师 | 檀講師 | 116 |
|
| 卍字 | 119 | a swastika | |
| 往生 | 119 |
|
|
| 唯识 | 唯識 | 119 | vijñaptimātratā; consciousness only; mere-representation |
| 五戒 | 119 | the five precepts | |
| 无诤 | 無諍 | 119 |
|
| 下化众生 | 下化眾生 | 120 | backtrack to deliver sentient beings |
| 新佛教 | 120 | new Buddhist | |
| 信徒讲习会 | 信徒講習會 | 120 | Devotee Seminar |
| 星云大师讲演集 | 星雲大師講演集 | 120 | A Collection of 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s Lectures |
| 信众 | 信眾 | 120 | devotees |
| 雄猛 | 120 | a brave or eminent man; a hero; vīra | |
| 学佛 | 學佛 | 120 | to learn from the Buddha |
| 学养 | 學養 | 120 | Knowledge and Virtue |
| 薰修 | 120 | Permeated Cultivation | |
| 业报 | 業報 | 121 |
|
| 一佛 | 121 | one Buddha | |
| 一劫 | 121 |
|
|
| 有法 | 121 | something that exists | |
| 优婆塞 | 優婆塞 | 121 |
|
| 圆融 | 圓融 | 121 |
|
| 赞歎 | 讚歎 | 122 | praise |
| 早期佛教 | 122 | early Buddhism | |
| 真谛 | 真諦 | 122 |
|
| 正教 | 122 |
|
|
| 正业 | 正業 | 122 |
|
| 止观 | 止觀 | 122 |
|
| 中道 | 122 |
|
|
| 中有 | 122 | an intermediate existence between death and rebirth | |
| 住持 | 122 |
|
|
| 宗教对话 | 宗教對話 | 122 | Religious Dialogue |